第109頁
「山野之地,逐改其風,陶冶教令,是為善舉。」
「嗯,書院就叫元智書院,不僅讓窮苦之人吃飽穿暖,還令其讀書識字,元智法師地下有知,也會高興。」
她畫了一會兒,抬眸問:「難不成夫君自己要去坐堂,做一個教習先生?」
「幾十年後,我下野歸田,做一個教書先生未嘗不可。我也想像老師那般,收幾個稱心如意的學生,有事無事,責罵幾聲,想來也是有趣。」
譚芷汀咬了一下筆的後端,盈盈一笑,「那也好,雍州是我的家鄉,能在這裡頤養天年——很好。」
隨著這聲「很好」落地,她灑脫落筆,勾勒出一房屋舍,舍下有一老頭與老媼,身邊繞著騎竹馬的孫兒與弄青梅的孫女。
韓耕耘訥訥掃了她一眼。
譚芷汀感受到火辣辣的目光,下巴一歪,身子一躲,想要逃跑,卻被他用大手攬住腰肢,往腿上一拉,就坐到他腿上,腳趾點地抳著,面上燒紅道:「作什麼?」
「教學生,不如教兒女。」
譚芷汀用肩膀撞開韓耕耘,在他臉上捏了一把,又移到他膝蓋上,繼續埋頭畫書院,嘴上小聲嘟囔:「教兒女就教兒女,拉我做什麼?」
韓耕耘問:「教幾個?」
譚芷汀抬起身,憋著笑,聞而不答。
韓耕耘撥開她鬧惱人的珍珠墜子,壓了一吻,又問了一遍:「教幾個?」
譚芷汀認真畫完一扇窗牖,乾脆丟了筆,轉過身來,雙手勾住他的脖子,眉眼彎彎,笑問:「你說幾個?」
「五個。三男二女。」
「不成!你把我當成什麼了!真要生五個,七八年裡我別的事都幹不成了,一個勁給你生孩子了!好看的裙子也都穿不成了!」譚芷汀滿臉通紅,又羞又惱,用手捶著韓耕耘的胸膛,還要防著他的手往她腰上亂放,一雙腳跳脫得如在踏浪。
韓耕耘臉上掛著笑,「那你說幾個?」
譚芷汀低下頭,想了一會兒,繃著臉,神情嚴肅,伸出兩個指頭,自顧自點頭道:「一男一女足矣。」
韓耕耘的手不安分朝她身上撓去,她笑得抽氣,身子亂顫,用手腕隔在二人之間,咬著唇,忍笑道:「兩個,不能再多了,咱們一言為定。」
譚芷汀伸出小拇指,頭一歪,眨了眨眼睛,將手往韓耕耘眼前一送。
韓耕耘伸出小指,與她的小指勾住,將頭垂向了她,兩人頭靠頭挨到一處,他的頭順著她的下巴、脖子、肩膀滑下,深陷進她的懷中,嗅一抹女兒香,啞然道:「好,一言為定。」」
「誰反悔誰是小狗。」譚芷汀又補了一句。
「嗯,好。」
—————
過了一月有餘,韓耕耘大病初癒。青海道進入隆冬時節,天地冰結一片,沒有被凍住的只有火羅國的騎兵,安營紮寨,一步步向邊境逼近。
李勛是個言出必行的人。
聖人下旨擢升韓耕耘為大理寺卿,兼青海道隨軍司馬。聖旨中說,西陲戰事何時休,才讓韓耕耘何時回京。
韓耕耘每日與臨淄王林勛同吃同住,半步不離,待李勛傷好一些,乾脆隨他上了西境前線。
這段日子,韓耕耘主動探聽李勛要他在江南要辦的案子。升他做大理寺卿,絕不可能是雞鳴狗盜的小案,必是什麼牽連甚廣的重案要案。但李勛嘴很緊,三緘其口,只肯透露這個案子是他們扳倒昌隆公主李月令的契機,與十六年前的驚天之亂有關。
江南是藏骨堂的老巢所在,而驚天之亂又是藏骨堂有心之人挑起,韓耕耘聞言已知這是林勛針對李月令的反擊,那麼大抵就能猜到,李月令該是驚天之亂的主謀。
藏骨堂與李月令,藏骨堂與張霽,這兩層關係熬油一般煎熬著韓耕耘。他被困青海道,無法親臨江南,便寫信給劉潭,讓他替他到江南道走一趟,並以四件事相托,請他務必辦到。
第一件事是托劉潭找張霽。若是能找到他,便辦第二件事——找到藏骨堂前一任堂主吱吱道人。
吱吱道人敬元虎是張霽的師父,也是引他誤入歧途之人。當年二弟韓授漁出家,氣煞了母親張氏,加上張霽幼時體弱,才陰差陽錯拜了藏匿行蹤的吱吱道人為師。
吱吱道人屬鼠,教出的徒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為黑貓。**上,這一貓一鼠號令群雄,風頭十足,向吱吱道人打聽十六年前驚天之亂的詳情十分合適。
第三件事,想辦法抓獲眉山十二之首的黃氏,她是匪幫頭目之一,想必也知道驚天之亂的內情。
第四件事,找到曾平定驚天之亂的溫王李重茂的在世後人。查問對手的敵人,總能有所收穫。
一個半月後,劉潭從江南道甬州回信,說他帶著李鵝直接挑了藏骨堂老巢。黑貓張霽、吱吱道人敬元虎與眉山十二之首黃氏皆毫無蹤跡可尋。溫王的後人倒是尋到了,便是李鵝,但李鵝什麼也不記得。
江南之行一無所獲。
韓耕耘向李勛主動提及他所查之事。
李勛一臉驚訝望著他,凝視他許久,笑道:「何必如此大費周折捨近求遠!眼下就有一人證,可證明驚天之亂與李月令有關,那便是裴隉。裴隉當年探查到潘瓊與眉山十二有約,要在洛北行宮行亂,孤才把流民之事提前告知了溫王的。只要抓了眉山十二的人,加上裴隉的證詞,就可定李月令一個謀逆之罪。」
韓耕耘愣了一下,「原來一切都在王爺的謀劃之內,我去江南查案,也不過是去做一柄吸引人目光的刀而已。」
李勛言:「和聰明人打交道,孤倒是少費些口舌。若不是李月令那便邊知道了芷兒的身世,孤還不願意舍了裴隉這步棋,主動暴露他的身份。」
如此便說得通了。
這謀逆之罪原本早該落在昌隆公主頭上,不過是因為一場雪阻隔了青海與中州的道路,也給了各自喘息的機會。
臨淄王與昌隆公主都在暗自給對方憋殺招。
多日的操勞忖度令韓耕耘的哮症又有抬頭之勢,在苦寒邊關,他坐在溫暖的屋裡,翻著手中糧草的帳冊,聽屋內火盆噼啪作響,屋外朔風獵獵,他心感戚戚。
之後幾月,臨淄王李勛在滄州陵縣,晝夜忙戰事。
韓耕耘只在書上見過帶兵打仗的事,年少時,他翻過幾冊兵書,只當是消磨時間的玩樣兒,不曾仔細研讀過。他不懂戰事,勉強能算得了糧草數量,他這個隨軍司馬不過是個糧食司馬。
韓耕耘第一次走上西境長城,放眼望去,儘是白與黑的色帶,白的是厚達幾尺的雪,黑的是乾涸冰凍的河床。幾里之外,火羅國的牙帳星羅棋布地扎著,火光點點,胡笳連綿,恍若地獄來差。
他來了幾個月,起了大大小小十數場仗,對打仗的印象只是臨淄王李勛書房中眾人的舌戰,與滄州陵縣城門一開一闔,迎來送往的一隊隊騎兵步兵。
韓耕耘知道,大湯一直在打敗仗。
臨淄王傷勢恢復得不容樂觀,傷口感染髮炎,常常昏厥不醒。而每次戰前,尚書令劉林甫與中書令嚴弻時的意見總是相左。
嚴弻時要以退為進,認為火羅國拔營數百里,糧草必定無繼,數九寒天裡,熬上幾月,掐斷其糧草供應,施行拖延之策,必定能不費一兵一卒,使敵軍不攻自退。
劉林甫則主張快刀斬亂麻,以雷霆之擊攻潰敵軍,早早班師回朝。
一來二去,西北火賁軍大將軍郭成德被他二人擾得頭昏腦脹,面對火羅國的挑釁,吃了好幾場敗仗,險些連自己都折戟在皚皚雪中。
幾場硬仗審時度勢下來,證明武將出身的嚴弻時是對的。滄州陵縣原本可以憑依萬里城牆耗到對方糧草耗盡,再給對方致命一擊。
畢竟,這一場大仗,是守護邊疆,而不是開疆擴土。
戰事斷斷續續持續了五個月,雖然沒打多少勝仗,但好歹守住了滄縣。
這五月中,敵人的軍帳一里一里向前壓,眼看已經兵臨城下,而應敵之策,仍是在眾人爭吵中,僵持不下。
第90章 九州之主6
這仗打到來年四月總算勝了, 聽說是天降神兵,一人一馬於萬軍中衝鋒陷陣,勢如破竹, 斬殺敵方將領十三人,將我軍的戰力順勢壓了過去,我方將士海浪一般吞噬了敵軍, 一擊潰之。
後世對陵縣之戰有隻字片語記載。
擊敗敵軍的乃是一名少年將軍, 那少年在開戰前, 騎著一匹瘦馬, 抱刀來到大將軍郭成德面前,說了一句:「好久不見,將軍。」
郭大將軍驚呼:「天佑大湯!」
言畢, 大將軍拉著少年在三軍面前歡呼少年的名字, 一時間,少年的名字點燃了軍中許多人的記憶,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喊的卻是「刺馬」二字。
史書上沒有留下這個少年的名字, 仿佛有人故意抹去了他的名字,究其原因, 無人可知。
史書之外, 少年受人指使, 以功陳冤, 遞了一紙昌隆公主聯合江南匪幫藏骨堂, 於十七年前引流民闖洛北行宮, 意圖刺殺先聖人李景的狀子。少年自稱溫王劉修茂第二子, 要給溫王平反。<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嗯,書院就叫元智書院,不僅讓窮苦之人吃飽穿暖,還令其讀書識字,元智法師地下有知,也會高興。」
她畫了一會兒,抬眸問:「難不成夫君自己要去坐堂,做一個教習先生?」
「幾十年後,我下野歸田,做一個教書先生未嘗不可。我也想像老師那般,收幾個稱心如意的學生,有事無事,責罵幾聲,想來也是有趣。」
譚芷汀咬了一下筆的後端,盈盈一笑,「那也好,雍州是我的家鄉,能在這裡頤養天年——很好。」
隨著這聲「很好」落地,她灑脫落筆,勾勒出一房屋舍,舍下有一老頭與老媼,身邊繞著騎竹馬的孫兒與弄青梅的孫女。
韓耕耘訥訥掃了她一眼。
譚芷汀感受到火辣辣的目光,下巴一歪,身子一躲,想要逃跑,卻被他用大手攬住腰肢,往腿上一拉,就坐到他腿上,腳趾點地抳著,面上燒紅道:「作什麼?」
「教學生,不如教兒女。」
譚芷汀用肩膀撞開韓耕耘,在他臉上捏了一把,又移到他膝蓋上,繼續埋頭畫書院,嘴上小聲嘟囔:「教兒女就教兒女,拉我做什麼?」
韓耕耘問:「教幾個?」
譚芷汀抬起身,憋著笑,聞而不答。
韓耕耘撥開她鬧惱人的珍珠墜子,壓了一吻,又問了一遍:「教幾個?」
譚芷汀認真畫完一扇窗牖,乾脆丟了筆,轉過身來,雙手勾住他的脖子,眉眼彎彎,笑問:「你說幾個?」
「五個。三男二女。」
「不成!你把我當成什麼了!真要生五個,七八年裡我別的事都幹不成了,一個勁給你生孩子了!好看的裙子也都穿不成了!」譚芷汀滿臉通紅,又羞又惱,用手捶著韓耕耘的胸膛,還要防著他的手往她腰上亂放,一雙腳跳脫得如在踏浪。
韓耕耘臉上掛著笑,「那你說幾個?」
譚芷汀低下頭,想了一會兒,繃著臉,神情嚴肅,伸出兩個指頭,自顧自點頭道:「一男一女足矣。」
韓耕耘的手不安分朝她身上撓去,她笑得抽氣,身子亂顫,用手腕隔在二人之間,咬著唇,忍笑道:「兩個,不能再多了,咱們一言為定。」
譚芷汀伸出小拇指,頭一歪,眨了眨眼睛,將手往韓耕耘眼前一送。
韓耕耘伸出小指,與她的小指勾住,將頭垂向了她,兩人頭靠頭挨到一處,他的頭順著她的下巴、脖子、肩膀滑下,深陷進她的懷中,嗅一抹女兒香,啞然道:「好,一言為定。」」
「誰反悔誰是小狗。」譚芷汀又補了一句。
「嗯,好。」
—————
過了一月有餘,韓耕耘大病初癒。青海道進入隆冬時節,天地冰結一片,沒有被凍住的只有火羅國的騎兵,安營紮寨,一步步向邊境逼近。
李勛是個言出必行的人。
聖人下旨擢升韓耕耘為大理寺卿,兼青海道隨軍司馬。聖旨中說,西陲戰事何時休,才讓韓耕耘何時回京。
韓耕耘每日與臨淄王林勛同吃同住,半步不離,待李勛傷好一些,乾脆隨他上了西境前線。
這段日子,韓耕耘主動探聽李勛要他在江南要辦的案子。升他做大理寺卿,絕不可能是雞鳴狗盜的小案,必是什麼牽連甚廣的重案要案。但李勛嘴很緊,三緘其口,只肯透露這個案子是他們扳倒昌隆公主李月令的契機,與十六年前的驚天之亂有關。
江南是藏骨堂的老巢所在,而驚天之亂又是藏骨堂有心之人挑起,韓耕耘聞言已知這是林勛針對李月令的反擊,那麼大抵就能猜到,李月令該是驚天之亂的主謀。
藏骨堂與李月令,藏骨堂與張霽,這兩層關係熬油一般煎熬著韓耕耘。他被困青海道,無法親臨江南,便寫信給劉潭,讓他替他到江南道走一趟,並以四件事相托,請他務必辦到。
第一件事是托劉潭找張霽。若是能找到他,便辦第二件事——找到藏骨堂前一任堂主吱吱道人。
吱吱道人敬元虎是張霽的師父,也是引他誤入歧途之人。當年二弟韓授漁出家,氣煞了母親張氏,加上張霽幼時體弱,才陰差陽錯拜了藏匿行蹤的吱吱道人為師。
吱吱道人屬鼠,教出的徒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為黑貓。**上,這一貓一鼠號令群雄,風頭十足,向吱吱道人打聽十六年前驚天之亂的詳情十分合適。
第三件事,想辦法抓獲眉山十二之首的黃氏,她是匪幫頭目之一,想必也知道驚天之亂的內情。
第四件事,找到曾平定驚天之亂的溫王李重茂的在世後人。查問對手的敵人,總能有所收穫。
一個半月後,劉潭從江南道甬州回信,說他帶著李鵝直接挑了藏骨堂老巢。黑貓張霽、吱吱道人敬元虎與眉山十二之首黃氏皆毫無蹤跡可尋。溫王的後人倒是尋到了,便是李鵝,但李鵝什麼也不記得。
江南之行一無所獲。
韓耕耘向李勛主動提及他所查之事。
李勛一臉驚訝望著他,凝視他許久,笑道:「何必如此大費周折捨近求遠!眼下就有一人證,可證明驚天之亂與李月令有關,那便是裴隉。裴隉當年探查到潘瓊與眉山十二有約,要在洛北行宮行亂,孤才把流民之事提前告知了溫王的。只要抓了眉山十二的人,加上裴隉的證詞,就可定李月令一個謀逆之罪。」
韓耕耘愣了一下,「原來一切都在王爺的謀劃之內,我去江南查案,也不過是去做一柄吸引人目光的刀而已。」
李勛言:「和聰明人打交道,孤倒是少費些口舌。若不是李月令那便邊知道了芷兒的身世,孤還不願意舍了裴隉這步棋,主動暴露他的身份。」
如此便說得通了。
這謀逆之罪原本早該落在昌隆公主頭上,不過是因為一場雪阻隔了青海與中州的道路,也給了各自喘息的機會。
臨淄王與昌隆公主都在暗自給對方憋殺招。
多日的操勞忖度令韓耕耘的哮症又有抬頭之勢,在苦寒邊關,他坐在溫暖的屋裡,翻著手中糧草的帳冊,聽屋內火盆噼啪作響,屋外朔風獵獵,他心感戚戚。
之後幾月,臨淄王李勛在滄州陵縣,晝夜忙戰事。
韓耕耘只在書上見過帶兵打仗的事,年少時,他翻過幾冊兵書,只當是消磨時間的玩樣兒,不曾仔細研讀過。他不懂戰事,勉強能算得了糧草數量,他這個隨軍司馬不過是個糧食司馬。
韓耕耘第一次走上西境長城,放眼望去,儘是白與黑的色帶,白的是厚達幾尺的雪,黑的是乾涸冰凍的河床。幾里之外,火羅國的牙帳星羅棋布地扎著,火光點點,胡笳連綿,恍若地獄來差。
他來了幾個月,起了大大小小十數場仗,對打仗的印象只是臨淄王李勛書房中眾人的舌戰,與滄州陵縣城門一開一闔,迎來送往的一隊隊騎兵步兵。
韓耕耘知道,大湯一直在打敗仗。
臨淄王傷勢恢復得不容樂觀,傷口感染髮炎,常常昏厥不醒。而每次戰前,尚書令劉林甫與中書令嚴弻時的意見總是相左。
嚴弻時要以退為進,認為火羅國拔營數百里,糧草必定無繼,數九寒天裡,熬上幾月,掐斷其糧草供應,施行拖延之策,必定能不費一兵一卒,使敵軍不攻自退。
劉林甫則主張快刀斬亂麻,以雷霆之擊攻潰敵軍,早早班師回朝。
一來二去,西北火賁軍大將軍郭成德被他二人擾得頭昏腦脹,面對火羅國的挑釁,吃了好幾場敗仗,險些連自己都折戟在皚皚雪中。
幾場硬仗審時度勢下來,證明武將出身的嚴弻時是對的。滄州陵縣原本可以憑依萬里城牆耗到對方糧草耗盡,再給對方致命一擊。
畢竟,這一場大仗,是守護邊疆,而不是開疆擴土。
戰事斷斷續續持續了五個月,雖然沒打多少勝仗,但好歹守住了滄縣。
這五月中,敵人的軍帳一里一里向前壓,眼看已經兵臨城下,而應敵之策,仍是在眾人爭吵中,僵持不下。
第90章 九州之主6
這仗打到來年四月總算勝了, 聽說是天降神兵,一人一馬於萬軍中衝鋒陷陣,勢如破竹, 斬殺敵方將領十三人,將我軍的戰力順勢壓了過去,我方將士海浪一般吞噬了敵軍, 一擊潰之。
後世對陵縣之戰有隻字片語記載。
擊敗敵軍的乃是一名少年將軍, 那少年在開戰前, 騎著一匹瘦馬, 抱刀來到大將軍郭成德面前,說了一句:「好久不見,將軍。」
郭大將軍驚呼:「天佑大湯!」
言畢, 大將軍拉著少年在三軍面前歡呼少年的名字, 一時間,少年的名字點燃了軍中許多人的記憶,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喊的卻是「刺馬」二字。
史書上沒有留下這個少年的名字, 仿佛有人故意抹去了他的名字,究其原因, 無人可知。
史書之外, 少年受人指使, 以功陳冤, 遞了一紙昌隆公主聯合江南匪幫藏骨堂, 於十七年前引流民闖洛北行宮, 意圖刺殺先聖人李景的狀子。少年自稱溫王劉修茂第二子, 要給溫王平反。<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