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頁
謝瀾安革玄命,改國號為治,改元為神澤,大赦天下。
第一次正式穿上日月星辰十二象玄黃龍袍的女子,黛螺鳳髻,朱鈿寶玦,雲鬢豐肌,國色天成。
她不需要羅裙修襯她纖穠合度的身姿,也不需要胭脂裝點那張雌雄莫辨的玉容,她頭頂令人不可仰視的十二冕旒帝冠,便是謝瀾安最絢爛耀眼的妝飾。
不畫蛾眉十九年,歸來依舊芙蓉面。
久不見陽光的陳勍身形消瘦,面容透著股蒼白的憔悴。他空垂著掌心,怔怔望著台磯上龍袍曳地,艷色奪目,明如皎日的女子,酸苦交織的心情複雜難言。
但交接完國璽,他就被盯守嚴密的禁衛軍「請」了下去。謝瀾安沒有看他,大治女帝轉身面對文武百官,在香火繚繞的莊嚴中開口:
「朕本不才,士族後裔,欲以輔弼君王為己任,大道興則殫誠畢慮,天下晏則掛冠棲隱。奈何大道既隱,天下匪公,胡羯未殄,南北崩亂。
「朕雖女流,不忍見黎庶倒懸,干戈多難之際受上君義讓,謝氏當仁不敢相辭。」
「想漢高祖起於布衣,提三尺之刃而取天下,朕坐擁熊羆之將,不二心之臣,何以不能補天裂?朕今點兵親征,獨夫逆虜,運盡於此。投璧於河,誓在復恥,指心貫日,解恤蒼生。」
文武百官山呼萬歲。
女皇受命,頒制天下:降遜帝為海陵郡公,玄太子為世子,賜邑供養終身。追尊女帝先考謝公涵春為孝成皇帝,母阮氏為孝成太后。立謝氏七廟於金陵,鑄九鼎。
拜女帝仲叔謝荊州為洛陽王、天王太保、大柱國鎮國將軍、都督荊揚豫諸軍事,假黃鉞、兵部尚書,尊同亞父;
封姑母謝晏冬為大長公主;
叔子神略襲爵洛陽王世子,妻折氏為郡夫人;
封女帝母舅阮公為長安王,大柱國輔國將軍;
外祖先君為吳國公,外祖母尹氏為吳國夫人;
舅子伏鯨襲爵為長安王世子,青州監諸軍,虎賁將軍;
封堂妹瑤池為春和公主,堂表姊妹等十三人為郡主;
即日廢丞相位,改中書令為中書平章事,改內閣為鳳閣,改御史台為蘭台。
任謝策為鳳閣參知政事,代吏部尚書;
百里歸月為御前參知政事;
楚堂為蘭台持節御史,兼天官侍郎;
辛少筠為蘭台御史大夫;
郗符領崇文館,參知政事,國子祭酒;
高稼為鳳閣左僕射,顏景若為鳳閣右僕射;
褚盤加金吾衛上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
賀寶姿為左驍衛將軍,肖浪為右驍衛將軍;
……
洛陽王謝逸夏身居諸臣的最前方,他身邊一個位置,卻是空出來的。謝逸夏無比自豪地凝望龍袍加身的女子,再看看身畔,忽然有些替那小子惋惜。
不是遺憾胤奚未受官爵,謝逸夏深深明白一個道理,留到最後的封賞,才是最讓別人羨慕到眼紅的。他是惋惜啊,那個遠在邊隴涼關的兒郎,沒能親眼見證他女郎華耀暉彰,君臨天下的一幕。
大廟之外,因不受官職而執意站在檻外,卻安煦泰然的荀尤敬兩眼微紅。
含靈,老師祝你前途無阻,後福無窮……
他的雙手裡分別牽著一個孩童,左手是自己的孫女福持,右手裡是寄宿謝府隨同觀禮的謝方麟。
感覺到牽著自己的掌心在微微顫抖,福持仰起粉嫩的小臉,安慰地回握住祖父。
女孩的大名叫荀朧。
荀朧,方麟。尋龍,訪麟。
如果天道真有啟示,那麼早在一開始就已預兆。
生肖屬兔的俊美挽郎,曾在閨閣深處被他的女郎調笑。笑人的女子小他一歲,恰好屬龍。
謝瀾安接璽頒詔後,沒時間再回宮裡舉辦隆重的登基大典,享受華美的宮殿,盛大的歡筵,群臣的朝賀。她頭頂玉冕,踩著重紋鳳履邁出太廟,向荀尤敬深深一揖,而後對已經陳列中街,秣馬待發的森森甲軍道:
「隨朕出征!」
一萬鐵甲齊舉戟,誓死追隨他們御駕親征的新君。「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新君背後,數十文臣齊跪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金黃袍裾馬上飛揚,離謝瀾安最近的儀隊,一百飛騎皆女子。
月出滄海,日照江河,乘風此去,收拾舊山河。
百里歸月有句話說得不錯,今日過後,後世青史再也繞不開謝瀾安這個名字了。
天下言風流者,舍含靈其誰?
天下言挽瀾者,舍含靈其誰?
天下言大治者,舍含靈其誰!
第138章
秋日高朗。
一片動地的雷聲驚起江岸兩畔飛鵠, 那是女皇帶領她麾下將士北征的馬蹄聲。
一抹玄金色的錦光隨著疾馳的御馬飛掠過去,如一陣快風,比落在江面的日光更加耀眼。黃袍袖下, 一雙修長雪白的手掌始終穩穩控著馬韁, 絲毫看不出文弱嬌氣。
女皇墨發高綰的通梁金冠上折射著碎燦的陽光, 長眉入鬢, 玉面無儔, 威嚴不可方物。
百姓們自發地跪在道路兩側, 向南朝百年以來第一位御駕親征的皇帝虔誠叩拜。
大軍沿江從荊州借道,到江城後溯漢江北上,再過丹淵,到達梁州已是十日之後。
事先得信的劉時鼎,早早帶著文簿武將數十人,趕到漢陰城城門外候命。
蹄聲由遠及近,劉時鼎激動抬目,看見一片如黑雲壓城的鐵甲迎面而來,氣勢雄渾。
當中一騎身罩輕袍的纖窕身影格外醒目, 如破開雲層噴薄高升的旭日,天威不可冒犯。
老將軍視線模糊, 謝家的娘子真的登基了, 從此, 天下便改姓謝!他低頭跪拜, 又是激動又是慚愧道:
「末將劉時鼎恭迎陛下御駕!罪臣慚怍, 誤判軍機打了敗仗,累陛下萬乘之身冒險,臣真是……萬死難辭其咎。」
他身邊多是出身荊州嫡系的地方官們,紛紛叩見謝瀾安, 口呼萬歲。
謝瀾安下馬,揚動的袍裾拂散幾縷熱風。她已在征途中換下了那身繁冗華貴的龍袍,也卸下了玉旒遮面的帝冕,眉宇間的英氣卻不減分毫。
「起身。」她虛抬手掌,命令劉時鼎,同時修長的眼眸掃視左右。「眾卿也免禮,朕此來但為討賊,非是討罪。秦嶺是長安南面的天然屏障,若能輕克,便可縱取長安,胡虜也知曉利害,必力守此關。劉將軍老而彌堅,領兵陷陣,一戰未為輸,不必自責。」
劉時鼎心下稍寬,老懷感動道:「陛下親至,必能一挫敵銳!」
說罷他起身,引領女皇進城。
謝瀾安踏入這座新打下來的城池,但見街面寬闊淨潔,巡兵謹肅有序。
衢坊間不乏百姓的身影,他們無法靠近軍隊,但細看這些人的神情,好奇敬重多過恐懼。
謝瀾安便知,謝登他們此前攻下城後不犯百姓,安撫工作做得很好。
「豐年如何了?」謝瀾安低問。
劉時鼎看待謝豐年如同半兒,說不心疼是假的,回道:「這場敗仗對少將軍的打擊不小,好在少將軍身上的傷未在要害,現下臥床靜養,只是夜間偶爾還會低熱譫語。<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第一次正式穿上日月星辰十二象玄黃龍袍的女子,黛螺鳳髻,朱鈿寶玦,雲鬢豐肌,國色天成。
她不需要羅裙修襯她纖穠合度的身姿,也不需要胭脂裝點那張雌雄莫辨的玉容,她頭頂令人不可仰視的十二冕旒帝冠,便是謝瀾安最絢爛耀眼的妝飾。
不畫蛾眉十九年,歸來依舊芙蓉面。
久不見陽光的陳勍身形消瘦,面容透著股蒼白的憔悴。他空垂著掌心,怔怔望著台磯上龍袍曳地,艷色奪目,明如皎日的女子,酸苦交織的心情複雜難言。
但交接完國璽,他就被盯守嚴密的禁衛軍「請」了下去。謝瀾安沒有看他,大治女帝轉身面對文武百官,在香火繚繞的莊嚴中開口:
「朕本不才,士族後裔,欲以輔弼君王為己任,大道興則殫誠畢慮,天下晏則掛冠棲隱。奈何大道既隱,天下匪公,胡羯未殄,南北崩亂。
「朕雖女流,不忍見黎庶倒懸,干戈多難之際受上君義讓,謝氏當仁不敢相辭。」
「想漢高祖起於布衣,提三尺之刃而取天下,朕坐擁熊羆之將,不二心之臣,何以不能補天裂?朕今點兵親征,獨夫逆虜,運盡於此。投璧於河,誓在復恥,指心貫日,解恤蒼生。」
文武百官山呼萬歲。
女皇受命,頒制天下:降遜帝為海陵郡公,玄太子為世子,賜邑供養終身。追尊女帝先考謝公涵春為孝成皇帝,母阮氏為孝成太后。立謝氏七廟於金陵,鑄九鼎。
拜女帝仲叔謝荊州為洛陽王、天王太保、大柱國鎮國將軍、都督荊揚豫諸軍事,假黃鉞、兵部尚書,尊同亞父;
封姑母謝晏冬為大長公主;
叔子神略襲爵洛陽王世子,妻折氏為郡夫人;
封女帝母舅阮公為長安王,大柱國輔國將軍;
外祖先君為吳國公,外祖母尹氏為吳國夫人;
舅子伏鯨襲爵為長安王世子,青州監諸軍,虎賁將軍;
封堂妹瑤池為春和公主,堂表姊妹等十三人為郡主;
即日廢丞相位,改中書令為中書平章事,改內閣為鳳閣,改御史台為蘭台。
任謝策為鳳閣參知政事,代吏部尚書;
百里歸月為御前參知政事;
楚堂為蘭台持節御史,兼天官侍郎;
辛少筠為蘭台御史大夫;
郗符領崇文館,參知政事,國子祭酒;
高稼為鳳閣左僕射,顏景若為鳳閣右僕射;
褚盤加金吾衛上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
賀寶姿為左驍衛將軍,肖浪為右驍衛將軍;
……
洛陽王謝逸夏身居諸臣的最前方,他身邊一個位置,卻是空出來的。謝逸夏無比自豪地凝望龍袍加身的女子,再看看身畔,忽然有些替那小子惋惜。
不是遺憾胤奚未受官爵,謝逸夏深深明白一個道理,留到最後的封賞,才是最讓別人羨慕到眼紅的。他是惋惜啊,那個遠在邊隴涼關的兒郎,沒能親眼見證他女郎華耀暉彰,君臨天下的一幕。
大廟之外,因不受官職而執意站在檻外,卻安煦泰然的荀尤敬兩眼微紅。
含靈,老師祝你前途無阻,後福無窮……
他的雙手裡分別牽著一個孩童,左手是自己的孫女福持,右手裡是寄宿謝府隨同觀禮的謝方麟。
感覺到牽著自己的掌心在微微顫抖,福持仰起粉嫩的小臉,安慰地回握住祖父。
女孩的大名叫荀朧。
荀朧,方麟。尋龍,訪麟。
如果天道真有啟示,那麼早在一開始就已預兆。
生肖屬兔的俊美挽郎,曾在閨閣深處被他的女郎調笑。笑人的女子小他一歲,恰好屬龍。
謝瀾安接璽頒詔後,沒時間再回宮裡舉辦隆重的登基大典,享受華美的宮殿,盛大的歡筵,群臣的朝賀。她頭頂玉冕,踩著重紋鳳履邁出太廟,向荀尤敬深深一揖,而後對已經陳列中街,秣馬待發的森森甲軍道:
「隨朕出征!」
一萬鐵甲齊舉戟,誓死追隨他們御駕親征的新君。「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新君背後,數十文臣齊跪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金黃袍裾馬上飛揚,離謝瀾安最近的儀隊,一百飛騎皆女子。
月出滄海,日照江河,乘風此去,收拾舊山河。
百里歸月有句話說得不錯,今日過後,後世青史再也繞不開謝瀾安這個名字了。
天下言風流者,舍含靈其誰?
天下言挽瀾者,舍含靈其誰?
天下言大治者,舍含靈其誰!
第138章
秋日高朗。
一片動地的雷聲驚起江岸兩畔飛鵠, 那是女皇帶領她麾下將士北征的馬蹄聲。
一抹玄金色的錦光隨著疾馳的御馬飛掠過去,如一陣快風,比落在江面的日光更加耀眼。黃袍袖下, 一雙修長雪白的手掌始終穩穩控著馬韁, 絲毫看不出文弱嬌氣。
女皇墨發高綰的通梁金冠上折射著碎燦的陽光, 長眉入鬢, 玉面無儔, 威嚴不可方物。
百姓們自發地跪在道路兩側, 向南朝百年以來第一位御駕親征的皇帝虔誠叩拜。
大軍沿江從荊州借道,到江城後溯漢江北上,再過丹淵,到達梁州已是十日之後。
事先得信的劉時鼎,早早帶著文簿武將數十人,趕到漢陰城城門外候命。
蹄聲由遠及近,劉時鼎激動抬目,看見一片如黑雲壓城的鐵甲迎面而來,氣勢雄渾。
當中一騎身罩輕袍的纖窕身影格外醒目, 如破開雲層噴薄高升的旭日,天威不可冒犯。
老將軍視線模糊, 謝家的娘子真的登基了, 從此, 天下便改姓謝!他低頭跪拜, 又是激動又是慚愧道:
「末將劉時鼎恭迎陛下御駕!罪臣慚怍, 誤判軍機打了敗仗,累陛下萬乘之身冒險,臣真是……萬死難辭其咎。」
他身邊多是出身荊州嫡系的地方官們,紛紛叩見謝瀾安, 口呼萬歲。
謝瀾安下馬,揚動的袍裾拂散幾縷熱風。她已在征途中換下了那身繁冗華貴的龍袍,也卸下了玉旒遮面的帝冕,眉宇間的英氣卻不減分毫。
「起身。」她虛抬手掌,命令劉時鼎,同時修長的眼眸掃視左右。「眾卿也免禮,朕此來但為討賊,非是討罪。秦嶺是長安南面的天然屏障,若能輕克,便可縱取長安,胡虜也知曉利害,必力守此關。劉將軍老而彌堅,領兵陷陣,一戰未為輸,不必自責。」
劉時鼎心下稍寬,老懷感動道:「陛下親至,必能一挫敵銳!」
說罷他起身,引領女皇進城。
謝瀾安踏入這座新打下來的城池,但見街面寬闊淨潔,巡兵謹肅有序。
衢坊間不乏百姓的身影,他們無法靠近軍隊,但細看這些人的神情,好奇敬重多過恐懼。
謝瀾安便知,謝登他們此前攻下城後不犯百姓,安撫工作做得很好。
「豐年如何了?」謝瀾安低問。
劉時鼎看待謝豐年如同半兒,說不心疼是假的,回道:「這場敗仗對少將軍的打擊不小,好在少將軍身上的傷未在要害,現下臥床靜養,只是夜間偶爾還會低熱譫語。<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