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頁
最重要的是,蒙古人被契丹人用經濟卡脖子的時候首選就是南下尋求大宋的幫助,雲州的位置正好可以盯緊蒙古人的動向。
女真那邊目前來看已經被忽悠瘸了應該不足為懼,但是大宋的危機不只來自契丹和女真,還有備受契丹欺壓的蒙古。
宗澤已經出現,他的心腹愛將岳飛就不遠了,岳飛都出來了,離蒙古崛起還能有幾天?
唉,他們大宋怎麽就那麽多災多難呢?
冷靜,淡定,天無絕人之路,只要他們盯的夠緊就能堵死蒙古人南下的路。
老祖宗的華夷之辯已經辯的很清楚,接受華夏文化的都是華夏人,他們要有唐太宗「四夷之人,乃同枝葉」的觀點,不管蒙古女真還是別的什麽族都是大宋這棵樹上的枝丫,等有朝一日番邦爭著搶著要加入大宋,他們就能開創堪比盛唐的「萬邦來朝」。
「如果讓我爹聽到你的遠大志向,他會感動到哭出來。」太子殿下嘴上說他爹怎麽怎麽,實際上自己也開始暢享萬邦來朝的盛況,「不說將來,就只現在,列祖列宗活回來都不能對我爹大聲說話。」
蘇景殊嘆氣,「為什麽我爹罵我的時候不管這些?」
太子殿下瞥了他一眼,「因為那是你親爹。」
蘇景殊:……
也是。
倆人在絮絮叨叨說著,送君千里終須別,太子殿下只能送到城門口兩三里。
小夥伴以前上任說走就走了,這次去雲州總有種不一樣的感覺。
此去山高路遠,他可憐的小夥伴孤身、額、雖然好多人陪著,但是怎麽看都不如留在京城按部就班的升遷來的安穩。
要不是真心為了大宋,誰會放著好日子不過全國各地的吃苦?
嗚嗚嗚嗚嗚嗚嗚。
究竟誰規定的年輕人不能當宰相?大宋律法哪條寫了年輕人不能當宰相?
蘇景殊小聲安慰,「殿下別擔心,單純就是因為您之前沒送出城過。」
城門口人來人往熱鬧的很,那時候分別正好可以驅散離別之情,現在這離城門老遠路上只有匆匆忙忙的行人馬車,淒涼的感覺不上來才怪。
要不是因為走的是他,他能當場唱首《送別》來助興。
幸好在城門處把兩位小殿下給勸住了,要是讓二殿下跟來,要麽他帶個意氣風發的將軍王一起去雲州,要麽他們家腿腿帶著哭成狗子的二殿下回宮。
殿下別擔心,他這不能叫全國各地的吃苦,雲州離京城才多遠一點兒,回頭去漠北大草原或者出海的時候再擔心也不遲。
當官哪兒有一直留在京城的,輾轉四方才正常,這不,他家兄弟仨永遠只有一個在京城周邊,另外兩個都滿天下的跑。
他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現在只是官家的豐功偉業,屬於殿下的不世之功還沒開始呢。
十年後二十年後他就不年輕了,到時候腿腿親自來給他升官加爵,這樣他們倆在後世少不得被評為「君臣相得」第一名。
以後的日子長著呢。
第301章
*
旁白: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繁華的市井文明居歷朝歷代之首,汴京富麗天下無,至神宗熙寧年間進入全盛鼎盛時期,史稱「熙寧盛世」。
然而大宋王朝前葉卻並不太平,政治腐敗、軍隊渙散、外敵環伺、四面受敵,經濟繁榮發展的同時醞釀著大量的社會危機。
從內憂外患國步維艱到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大宋君臣究竟做了哪些努力走了哪些彎路。
歡迎來到假裝我們很正經的歷史大講堂,這一期我們將深入了解宋朝的熙寧之治——那個波瀾壯闊的盛世。
*
「觀衆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本期的主講人醉花花,這一期我們主要講的是宋英宗和宋神宗兩朝,講那個奇才輩出的時代和那群撲朔迷離的人。」
「衆所周至,大宋開國到英宗繼位這百年時間過的非常憋屈。」
「太祖趙匡胤為避免重演唐末五代武將亂政的局面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軍中推行「更戍法」使得將兵不相習,軍隊數量雖多卻戰鬥力極低,雖使北宋不至於重蹈五代覆轍,卻也無力抵禦外族入侵。」
「北方契丹人邊境不斷挑釁,覬覦中原之心從未消失。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兵鋒直指汴京,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被宰相寇準逼著北上親征鼓舞士氣,打了勝仗卻依舊和遼國簽訂盟約割地賠款。」
「到宋仁宗寶元元年,党項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史稱西夏。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大宋邊境,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戰三捷,大有圖謀關中之意。宋廷為穩住西夏選擇和談,每年向西夏輸送歲幣二十五萬五千來維持邊境太平。」
「與此同時,澶淵之盟和一直和大宋相安無事的遼國也再次聚兵幽燕聲言南下,宋朝無力招架党項、契丹的同時發難,只得以歲增銀絹各十萬來穩住遼國。」
「聽上去和我們熟知的宋朝是兩個極端,但是這的確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宋初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官員權力實行一官多職制,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貪戀權位官僚機構疊床架屋。朝廷不抑兼併,縱容功臣權貴兼併土地,「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
「宋朝在和遼國西夏的戰爭中屢次失利,統治者以錢帛買得一時平安,歲幣歲賜成為百姓在賦稅之外的又一沉重負擔。」
「到宋仁宗執政後期,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朝堂上變法改革的呼聲越發高漲,皇帝多次催促要求宰輔之臣馬上拿出一個使天下太平的方案來。」
「這時還不是治平變法,而是治平變法之前的慶曆新政,對治平變法有直接影響的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以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然而只推行不到一年便以失敗告終,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視行政改革而忽視政體改革的範例。慶曆年間所進行的改革全部在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內,說明在封建社會內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而進行行政改革是行不通的,同時也說明只重視政治改革而忽視經濟改革也徒勞無益。」
「慶曆新政失敗後社會矛盾並未緩和,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冗兵資費更是加倍,宋廷財政空虛,農民大量逃亡,民間起義「一年多如一年,一夥強於一夥」,甚至京畿開封府各縣也有賊寇出沒。」
「內憂外患三冗兩積,國家財政年年虧空,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再加上頻繁的自然災害,百姓沒有生路只得揭竿而起。」
「新政雖敗,卻為之後的治平變法攢足了教訓。萬里江山危機四伏,年輕的英宗皇帝無法安安靜靜的當一個守成之君,必須要有魄力收拾舊山河才能挽大廈之將傾,一代君臣由此開啓了大宋的變革時代。」
*
【標題】號外號外,醉花花獨家解讀大宋英宗朝君臣之間的愛恨情仇,大家快去晉江小粉紅圍觀。
女真那邊目前來看已經被忽悠瘸了應該不足為懼,但是大宋的危機不只來自契丹和女真,還有備受契丹欺壓的蒙古。
宗澤已經出現,他的心腹愛將岳飛就不遠了,岳飛都出來了,離蒙古崛起還能有幾天?
唉,他們大宋怎麽就那麽多災多難呢?
冷靜,淡定,天無絕人之路,只要他們盯的夠緊就能堵死蒙古人南下的路。
老祖宗的華夷之辯已經辯的很清楚,接受華夏文化的都是華夏人,他們要有唐太宗「四夷之人,乃同枝葉」的觀點,不管蒙古女真還是別的什麽族都是大宋這棵樹上的枝丫,等有朝一日番邦爭著搶著要加入大宋,他們就能開創堪比盛唐的「萬邦來朝」。
「如果讓我爹聽到你的遠大志向,他會感動到哭出來。」太子殿下嘴上說他爹怎麽怎麽,實際上自己也開始暢享萬邦來朝的盛況,「不說將來,就只現在,列祖列宗活回來都不能對我爹大聲說話。」
蘇景殊嘆氣,「為什麽我爹罵我的時候不管這些?」
太子殿下瞥了他一眼,「因為那是你親爹。」
蘇景殊:……
也是。
倆人在絮絮叨叨說著,送君千里終須別,太子殿下只能送到城門口兩三里。
小夥伴以前上任說走就走了,這次去雲州總有種不一樣的感覺。
此去山高路遠,他可憐的小夥伴孤身、額、雖然好多人陪著,但是怎麽看都不如留在京城按部就班的升遷來的安穩。
要不是真心為了大宋,誰會放著好日子不過全國各地的吃苦?
嗚嗚嗚嗚嗚嗚嗚。
究竟誰規定的年輕人不能當宰相?大宋律法哪條寫了年輕人不能當宰相?
蘇景殊小聲安慰,「殿下別擔心,單純就是因為您之前沒送出城過。」
城門口人來人往熱鬧的很,那時候分別正好可以驅散離別之情,現在這離城門老遠路上只有匆匆忙忙的行人馬車,淒涼的感覺不上來才怪。
要不是因為走的是他,他能當場唱首《送別》來助興。
幸好在城門處把兩位小殿下給勸住了,要是讓二殿下跟來,要麽他帶個意氣風發的將軍王一起去雲州,要麽他們家腿腿帶著哭成狗子的二殿下回宮。
殿下別擔心,他這不能叫全國各地的吃苦,雲州離京城才多遠一點兒,回頭去漠北大草原或者出海的時候再擔心也不遲。
當官哪兒有一直留在京城的,輾轉四方才正常,這不,他家兄弟仨永遠只有一個在京城周邊,另外兩個都滿天下的跑。
他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現在只是官家的豐功偉業,屬於殿下的不世之功還沒開始呢。
十年後二十年後他就不年輕了,到時候腿腿親自來給他升官加爵,這樣他們倆在後世少不得被評為「君臣相得」第一名。
以後的日子長著呢。
第301章
*
旁白: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繁華的市井文明居歷朝歷代之首,汴京富麗天下無,至神宗熙寧年間進入全盛鼎盛時期,史稱「熙寧盛世」。
然而大宋王朝前葉卻並不太平,政治腐敗、軍隊渙散、外敵環伺、四面受敵,經濟繁榮發展的同時醞釀著大量的社會危機。
從內憂外患國步維艱到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大宋君臣究竟做了哪些努力走了哪些彎路。
歡迎來到假裝我們很正經的歷史大講堂,這一期我們將深入了解宋朝的熙寧之治——那個波瀾壯闊的盛世。
*
「觀衆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本期的主講人醉花花,這一期我們主要講的是宋英宗和宋神宗兩朝,講那個奇才輩出的時代和那群撲朔迷離的人。」
「衆所周至,大宋開國到英宗繼位這百年時間過的非常憋屈。」
「太祖趙匡胤為避免重演唐末五代武將亂政的局面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軍中推行「更戍法」使得將兵不相習,軍隊數量雖多卻戰鬥力極低,雖使北宋不至於重蹈五代覆轍,卻也無力抵禦外族入侵。」
「北方契丹人邊境不斷挑釁,覬覦中原之心從未消失。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兵鋒直指汴京,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被宰相寇準逼著北上親征鼓舞士氣,打了勝仗卻依舊和遼國簽訂盟約割地賠款。」
「到宋仁宗寶元元年,党項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史稱西夏。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大宋邊境,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戰三捷,大有圖謀關中之意。宋廷為穩住西夏選擇和談,每年向西夏輸送歲幣二十五萬五千來維持邊境太平。」
「與此同時,澶淵之盟和一直和大宋相安無事的遼國也再次聚兵幽燕聲言南下,宋朝無力招架党項、契丹的同時發難,只得以歲增銀絹各十萬來穩住遼國。」
「聽上去和我們熟知的宋朝是兩個極端,但是這的確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宋初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官員權力實行一官多職制,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貪戀權位官僚機構疊床架屋。朝廷不抑兼併,縱容功臣權貴兼併土地,「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
「宋朝在和遼國西夏的戰爭中屢次失利,統治者以錢帛買得一時平安,歲幣歲賜成為百姓在賦稅之外的又一沉重負擔。」
「到宋仁宗執政後期,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朝堂上變法改革的呼聲越發高漲,皇帝多次催促要求宰輔之臣馬上拿出一個使天下太平的方案來。」
「這時還不是治平變法,而是治平變法之前的慶曆新政,對治平變法有直接影響的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以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然而只推行不到一年便以失敗告終,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視行政改革而忽視政體改革的範例。慶曆年間所進行的改革全部在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內,說明在封建社會內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而進行行政改革是行不通的,同時也說明只重視政治改革而忽視經濟改革也徒勞無益。」
「慶曆新政失敗後社會矛盾並未緩和,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冗兵資費更是加倍,宋廷財政空虛,農民大量逃亡,民間起義「一年多如一年,一夥強於一夥」,甚至京畿開封府各縣也有賊寇出沒。」
「內憂外患三冗兩積,國家財政年年虧空,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再加上頻繁的自然災害,百姓沒有生路只得揭竿而起。」
「新政雖敗,卻為之後的治平變法攢足了教訓。萬里江山危機四伏,年輕的英宗皇帝無法安安靜靜的當一個守成之君,必須要有魄力收拾舊山河才能挽大廈之將傾,一代君臣由此開啓了大宋的變革時代。」
*
【標題】號外號外,醉花花獨家解讀大宋英宗朝君臣之間的愛恨情仇,大家快去晉江小粉紅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