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頁
當然,寒繼也沒那麼黑吃黑,隨即又頒布詔令,減免商販各項賦稅,鼓勵南北貨物往來,又親筆寫了幾句體諒商販往來辛苦的話,商人雖然還排在最末,但是起碼沒有從前那麼低賤了。
所以那些富商們覺著自己用銀錢米糧換得了這等好處,還是十分划算的。
世人多言寒繼乃是天命所歸之人,自他登基之後,國中風調雨順,無旱無澇,百姓是種什麼活什麼,加上輕徭薄賦,不過兩年就填滿了糧倉。民間多言這便是真龍天子現世,不然緣何為何突然轉了國運。
柳皇后為了不讓他人懷疑,自己也服了毒,雖然中毒不深,但是她向來身子骨不好,而後又活了兩年,也駕鶴西去,臨死前交待黛玉,將自己的殘軀一把火燒了,骨灰帶到漠北去,誓死不入皇陵。
黛玉遵循柳皇后遺願,把骨灰交與柳老將軍,老將軍領兵北去,戍守邊疆,不出兩年也歸西了,其長子接過了父親的使命。而楊如簡自戰後就沒了音訊,黛玉久尋未果,顧遠讓她就此放下,莫要再尋。
楊如簡的兩個兒子在軍中效力,最後也沒有換回茹家的姓氏,依舊姓楊,畢竟楊如簡覺著自己是個妓生子,不配姓茹,此是後話。
十一殿下繼承大統,順其自然,黛玉也該封后,不想此時下面那些臣子又不安分,上書直言黛玉身子不濟,難當國母大任。又言嫡系無出會有大亂,話里話外就是讓寒繼重新娶個會生孩子的人做媳婦,還讓聖上採選秀女,充盈後宮。
先時旁人再怎麼議論自己篡奪皇位,行事殘暴,寒繼半點不放在心上,可是竟然有人如此攻訐黛玉,寒繼那暴脾氣就忍不了啦。
寒繼發起脾氣來可是了不得的,他倒是也沒得心思和那些言官理論,言官不是讓他充盈後宮麼?那他就先給言官充盈後院,將那群宮中的舞姬每家賞了兩個。那些留了女兒不嫁的人家,心裡有自己的算盤,就想把女兒往宮裡送,寒繼見狀也做起了媒婆,拿了名冊東指一下,西指一下,也不管才學品貌,這就算牽了紅線了。
眾臣見狀,直道寒繼昏庸,寒繼冷冷笑了。
“朕不過是沒按著你們的心意行事,這就叫做昏庸了,如朕這樣的昏君自然是絕後最好,諸位大臣說說可是如此?”
這一干大臣才想起來,寒繼剛剛上位那時是個心狠手辣雷厲風行的主兒,這一兩年來寒繼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這些言官一來二去,就忘了這茬兒,連忙跪下跪求開恩,是他們失言了。
“就算朕今後無出,皇家還有別的子孫,若是朕何處做得不好了,諸位大臣說的有理,朕可以改之。但是朕的家事,奉勸諸位還是莫要摻和。”
寒繼這話說出來,大臣們聽了簡直是□□裸的威脅,再不敢放半個屁。當然他這做皇帝的,不會那麼和臣子們過不去,深知現下若是女兒家嫁得不好一輩子就毀了,也不顧金口玉言,只說自己先時說笑而已,諸位大臣可要為兒女仔細挑了好人家,至於舞姬自然也不會再賞了。
後宮只有一個黛玉,那叫一個省錢啊!寒繼想到這裡,越發覺得自己做得對了。黛玉也沒得那麼些閒心,勸寒繼納小,平白給自己添堵,寒繼作為天子,連寵個女子都要被人轄制,這樣也太不像話了。
黛玉在宮中也沒閒著,宮裡藏書之多,都夠她翻上一輩子了,然有些古籍孤本,放在宮中書庫里發霉,還不如拿了出來,讓天下人品讀。黛玉便組織人抄了古本,雕板印刷,光是賣書就賺了好大一筆銀子,連寒繼這個當皇帝都心悅誠服,這等發家的法子,倒是比收取賦稅還好些。
黛玉是背靠大樹好乘涼,為了不讓外面的人哄抬書架,特地搬了寒繼這大靠山,也用上了皇后的名頭,出版的書一律統一訂價,專店銷售,薄利多銷,儘量讓那些寒門子弟也看得上書,因為此舉大義,黛玉這皇后在讀書人眼中比雷厲風行的寒繼還得人心些。
傳說民間有的地方開蒙之時除了拜孔夫子,還要為皇后娘娘祈福,因為皇后娘娘的仁義之舉,很多古籍得以現世,免去了失傳的厄運,不僅功在當代,更是利在千秋。
話說賈府那邊,鳳姐逃脫之後就和平兒隱居鄉里,最後發賣榮國府的女眷之時,鳳姐花了銀錢買了巧姐和惜春。好歹姐妹一場,都是榮國府的女兒家,鳳姐也不願見惜春被賣到腌臢之處。惜春得救之後遁入空門,鳳姐見她冷情冷性,也懶得計較,自己帶了女兒和平兒一路南下,最後在揚州城裡落了腳。
二房的史湘雲和王夫人都沒得什麼好下場,王夫人滿心想著自己罪不至死,殊不知私自放貸乃是重罪,當下就判了斬立決。湘雲和一干下人一起被發賣,因為是榮國府出來的奶奶,到還沒有一般的奴婢賣得好,最後也不知被誰買了去。
寧榮二府的男丁盡數流放,三歲小童也不曾放過。這原本是明帝在世時的旨意,等到寒繼繼位,這些該流放的要麼已經到了蠻荒之地,要麼病死在半途,再頒旨意也沒什麼意義,寒繼那時滿腦子想著賑災,哪裡願意在這些公卿身上再費心思。
就這麼平平順順過了好些年,國中可謂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東西倉里俱豐實,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寒繼又開了幾次恩科,招攬了一批人才,國中百廢俱興,說得上是國泰民安了。
所以那些富商們覺著自己用銀錢米糧換得了這等好處,還是十分划算的。
世人多言寒繼乃是天命所歸之人,自他登基之後,國中風調雨順,無旱無澇,百姓是種什麼活什麼,加上輕徭薄賦,不過兩年就填滿了糧倉。民間多言這便是真龍天子現世,不然緣何為何突然轉了國運。
柳皇后為了不讓他人懷疑,自己也服了毒,雖然中毒不深,但是她向來身子骨不好,而後又活了兩年,也駕鶴西去,臨死前交待黛玉,將自己的殘軀一把火燒了,骨灰帶到漠北去,誓死不入皇陵。
黛玉遵循柳皇后遺願,把骨灰交與柳老將軍,老將軍領兵北去,戍守邊疆,不出兩年也歸西了,其長子接過了父親的使命。而楊如簡自戰後就沒了音訊,黛玉久尋未果,顧遠讓她就此放下,莫要再尋。
楊如簡的兩個兒子在軍中效力,最後也沒有換回茹家的姓氏,依舊姓楊,畢竟楊如簡覺著自己是個妓生子,不配姓茹,此是後話。
十一殿下繼承大統,順其自然,黛玉也該封后,不想此時下面那些臣子又不安分,上書直言黛玉身子不濟,難當國母大任。又言嫡系無出會有大亂,話里話外就是讓寒繼重新娶個會生孩子的人做媳婦,還讓聖上採選秀女,充盈後宮。
先時旁人再怎麼議論自己篡奪皇位,行事殘暴,寒繼半點不放在心上,可是竟然有人如此攻訐黛玉,寒繼那暴脾氣就忍不了啦。
寒繼發起脾氣來可是了不得的,他倒是也沒得心思和那些言官理論,言官不是讓他充盈後宮麼?那他就先給言官充盈後院,將那群宮中的舞姬每家賞了兩個。那些留了女兒不嫁的人家,心裡有自己的算盤,就想把女兒往宮裡送,寒繼見狀也做起了媒婆,拿了名冊東指一下,西指一下,也不管才學品貌,這就算牽了紅線了。
眾臣見狀,直道寒繼昏庸,寒繼冷冷笑了。
“朕不過是沒按著你們的心意行事,這就叫做昏庸了,如朕這樣的昏君自然是絕後最好,諸位大臣說說可是如此?”
這一干大臣才想起來,寒繼剛剛上位那時是個心狠手辣雷厲風行的主兒,這一兩年來寒繼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這些言官一來二去,就忘了這茬兒,連忙跪下跪求開恩,是他們失言了。
“就算朕今後無出,皇家還有別的子孫,若是朕何處做得不好了,諸位大臣說的有理,朕可以改之。但是朕的家事,奉勸諸位還是莫要摻和。”
寒繼這話說出來,大臣們聽了簡直是□□裸的威脅,再不敢放半個屁。當然他這做皇帝的,不會那麼和臣子們過不去,深知現下若是女兒家嫁得不好一輩子就毀了,也不顧金口玉言,只說自己先時說笑而已,諸位大臣可要為兒女仔細挑了好人家,至於舞姬自然也不會再賞了。
後宮只有一個黛玉,那叫一個省錢啊!寒繼想到這裡,越發覺得自己做得對了。黛玉也沒得那麼些閒心,勸寒繼納小,平白給自己添堵,寒繼作為天子,連寵個女子都要被人轄制,這樣也太不像話了。
黛玉在宮中也沒閒著,宮裡藏書之多,都夠她翻上一輩子了,然有些古籍孤本,放在宮中書庫里發霉,還不如拿了出來,讓天下人品讀。黛玉便組織人抄了古本,雕板印刷,光是賣書就賺了好大一筆銀子,連寒繼這個當皇帝都心悅誠服,這等發家的法子,倒是比收取賦稅還好些。
黛玉是背靠大樹好乘涼,為了不讓外面的人哄抬書架,特地搬了寒繼這大靠山,也用上了皇后的名頭,出版的書一律統一訂價,專店銷售,薄利多銷,儘量讓那些寒門子弟也看得上書,因為此舉大義,黛玉這皇后在讀書人眼中比雷厲風行的寒繼還得人心些。
傳說民間有的地方開蒙之時除了拜孔夫子,還要為皇后娘娘祈福,因為皇后娘娘的仁義之舉,很多古籍得以現世,免去了失傳的厄運,不僅功在當代,更是利在千秋。
話說賈府那邊,鳳姐逃脫之後就和平兒隱居鄉里,最後發賣榮國府的女眷之時,鳳姐花了銀錢買了巧姐和惜春。好歹姐妹一場,都是榮國府的女兒家,鳳姐也不願見惜春被賣到腌臢之處。惜春得救之後遁入空門,鳳姐見她冷情冷性,也懶得計較,自己帶了女兒和平兒一路南下,最後在揚州城裡落了腳。
二房的史湘雲和王夫人都沒得什麼好下場,王夫人滿心想著自己罪不至死,殊不知私自放貸乃是重罪,當下就判了斬立決。湘雲和一干下人一起被發賣,因為是榮國府出來的奶奶,到還沒有一般的奴婢賣得好,最後也不知被誰買了去。
寧榮二府的男丁盡數流放,三歲小童也不曾放過。這原本是明帝在世時的旨意,等到寒繼繼位,這些該流放的要麼已經到了蠻荒之地,要麼病死在半途,再頒旨意也沒什麼意義,寒繼那時滿腦子想著賑災,哪裡願意在這些公卿身上再費心思。
就這麼平平順順過了好些年,國中可謂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東西倉里俱豐實,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寒繼又開了幾次恩科,招攬了一批人才,國中百廢俱興,說得上是國泰民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