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安樂王把這玉璽和虎符貼身收好,只待次日和南安郡王一會。

  翌日寒繼十分順利的混入軍營,站在城樓上遠眺,再往南就是茫茫大海,果然是背水一戰了。

  南安郡王初時還尚有疑慮,總覺著自己若發兵,明帝還在位子上,難免有謀反的嫌疑,他們南安王府向來以忠君為國被世人推崇,現下南安郡王是守成之人,沒半點野心。

  寒繼見狀才發現先時自己多慮了,避開人給南安郡王出示了虎符和傳國玉璽,南安郡王性子軸,見寒繼手中竟然有這兩樣重器,心中認定寒繼才是天命之人。

  寒繼也不客氣的接受了南安郡王的投誠,雖然他騙了南安郡王,說這玉璽和兵符都是太上皇得了之後私下給他的,可是太上皇尋得此物之時明帝已然繼承大統,勢頭正旺,太上皇恐日後明帝對其不利,才把這兩樣東西偷偷給了寒繼。

  南安郡王覺得此事合情合理,十一殿下是在太后膝下長大,太上皇和太后一度把寒繼留在京中,捨不得讓他南下就番,最後太上皇有此安排也在意料之內。

  於是安樂王就很順利的得了南安郡王和旗下一干部下兵卒,不過寒繼並沒有立時讓南安郡王發兵,反是自己挑了兩千餘人的精兵。偽裝成船員,借了林家十幾艘商船掩護,載著貨物,陸陸續續往京城送去。

  寒繼挑的這些精兵可不是隨隨便便找的,這些兵卒多半都是這兩年饑荒,他借用林家商船偷偷往南邊送來的,訓兵之人不是別人,正是楊家兄弟,寒繼和黛玉救了這些人性命,讓其妻兒老小不致饑寒而死,於這些人來說就是再生父母,所以這一波兵卒,皆是死士。

  寒繼與南安郡王約定,若是京中有皇長孫和明帝交手的消息,南邊除了留些人戍守,即刻發兵北上,而這寒繼帶走的這兩千人,他自會想辦法讓他們混入京城。

  天下四行,士農工商,商人身份雖然排最末,但其身份也有好處,往來南北倒換貨物,不致人生疑。寒繼既然要偷著運兵,也不會傻到讓這些商船在同一處港口上岸。

  這些兵卒原是各處往江南來的流民,戶籍清白,若說為了謀生行商也說得過去,寒繼把這一波人分作十來個小隊,個小隊有專人統領,約定在京中一會,就各自分頭行動。

  此舉十分順利,寒繼在運兵的同時還帶了些海貨北去,小小的賺了一筆銀錢,這些兵士並沒有軍籍,出入京中也不怕人盤查,為了做出行商的假象,有些人還真從京中往江南販賣貨物,一來為了掩人耳目,再者也是給江南的寒繼傳遞消息。

  寒繼回了江南,又開始兢兢業業治水,做出一副焦頭爛額的模樣,明帝見寒繼如此乖順,心中十分滿意,自以為是的覺得自己沒了後顧之憂,派出死士刺殺還在給太上皇守墳地的皇長孫,這才驚覺皇長孫已然脫身,在皇陵的不過是個樣貌和皇長孫極為相似的傀儡罷了。

  明帝也不是個沒腦子,既然皇長孫找人冒充自己,他就順勢來了個指鹿為馬,假作真來真亦假,誰是真正的皇長孫,自然是他這九五之尊一言九鼎說了算的。

  於是皇長孫才到漠北調集兵馬,沒幾日就傳來皇長孫暴斃的消息,皇長孫驚訝之下以明帝手中虎符是贗品,例數明帝近年來昏庸之舉,直道明帝非天命所歸,故而近年來災禍不斷,拿著太上皇留給他的旨意,帶兵而上。

  由於太上皇的回護,皇長孫的兵馬皆是精兵良將,連連大捷,不出三個月就兵臨城下。

  明帝才幹本就有限,但由於多疑謹慎,收繳上來的賦稅半數都用在修繕城牆和充盈軍隊,囤積糧草,整個皇城固若金湯。

  然而此時對峙的雙方的沒料到,南邊的南安郡王自皇長孫兵臨城下那一日起就發兵北上了。

  作者有話要說:  這是今天的更新

  接檔古言

  《家裡有皇位要繼承》歡迎收藏養肥

  現言初心腦坑

  《把包子留下》歡迎收藏養肥

  ~( ̄▽ ̄~)~

  第119章 平亂

  一百十一九、平亂

  明帝屯糧很多, 倒是不懼與皇長孫對峙, 然而諸王見大皇子一脈起事, 也是蠢蠢欲動。兩年間因為災害頻發,災民各處流竄食不果腹,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流民之中也不乏起義者。

  南安郡王領兵北上, 一路鎮壓而過, 將這些流民收編入隊,這些流民多是因為饑寒交迫方才做出此等事, 安樂王與他們吃的, 允諾不再追究, 若立下戰功者重重有賞。

  是以大部分民眾願意歸順, 有些頑固的頭目被當場處決。

  南安郡王北上京都的消息自然早就傳到了皇長孫和明帝耳中,明帝顯然沒法發令調兵, 聽見南安郡王主動北上, 還以為這南安郡王是趕著來救自己的,畢竟南安太妃也在京中, 這南安郡王可是個大大的孝子啊!

  明帝打定了主意,在南邊兵至之時打開城門迎戰,來個內外夾擊。

  皇長孫驍勇善戰,知曉南面來了軍隊也不怎麼放在心上, 南安郡王手下的兵又怎麼比得上他的精兵強將, 據細作來報,這些軍隊裡多半都是老弱病殘,來了也是白白送死。

  南邊既然有軍隊過來, 城中的明帝沒準就會來個裡應外合,他正好可以趁此機會攻入城去,皇長孫可不想把這戰事耗到冬月去,那時天寒地凍,於他們極為不利,而且現下的糧草怕是也支持不到冬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