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國舅的建議
第407章 國舅的建議
李治可沒那麼容易放棄。
上次武媚娘一開始也不願做仰臥起坐,最後還不是讓他得逞了?
正當他琢磨著怎麼誘騙武媚娘做汽笛舞時,忽聽咚咚咚的聲音,太平公主從外面跑了進來,爬上床,坐在他肚子上,叫道:「耶耶,快起來用早膳啦。」
李治望著她,笑道:「月兒,耶耶教你一個好玩的事。」
太平公主拍手笑道:「好啊,什麼好玩的事?」
李治當即讓她躺在床上,將汽笛舞教給了她。
太平公主這小胳膊小腿,倒還挺靈活,學的似模似樣。
只是兩隻小腿蹬著蹬著,越蹬越高,像一隻翻倒的小烏龜。
李治正幫她糾正時,李顯又跑了進來,捂著小肚子,道:「父親,母親說了,今天您帶我們用早膳,您再不過來,孩兒肚子都要餓扁了。」
李治只好穿上衣服,來到偏廳,陪著三兒一女共用早膳。
飯後,他回到立政殿,正要處理公務,王及善來到殿內,拱手道:「陛下,臣有事進奏。」
李治放下筆,問道:「是昨天大慈恩寺的事吧?」
王及善左右看了一眼,李治心知有異,揮了揮手,屏退了下人。
王及善來到李治身邊,將長孫無忌的計劃說了。
李治愣了一下,道:「原來你們早就知道百濟細作要對付代國夫人?」
王及善拱手道:「是的,還請陛下恕罪。」
李治笑了笑,道:「無妨,代國夫人也不過受了點驚嚇,皇后知道此事嗎?」
王及善道:「臣不敢將實情告知。」
李治「嗯」了一聲,道:「那好,朕也會幫你們瞞著皇后。你現在就去雍州府,跟長孫詮說一聲,讓他張貼告示,讓所有人都知道,扶餘福信準備綁架朕的岳母。」
王及善應諾道:「臣領旨。」
到了下午,雍州府便張貼出告示,將昨天大慈恩寺的事,詳細告知民眾。
朝野上下得知是百濟人所為後,都很憤慨。
郝處俊上奏,請求皇帝下旨,召扶餘福信來長安,解釋此事。
李治當即准奏,向百濟傳達了一份旨意。
不過這道旨意卻是傳達給金燕的,她才是熊津都督府的都督。
李治在旨意中,斥責了金燕兩句,又命令她派扶餘福信來長安,解釋清楚此事!
金燕收到李治的旨意後,知道李治表面斥責,其實是想藉助此事,討伐扶餘福信。
她一面讓黑齒常之集結軍隊,做好出兵準備,一面派人前往熊津港,勒令福信前往長安請罪。
當金燕派人來到泗沘城時,已到了六月盛夏。
自金燕被冊封為熊津都督後,百濟國內的情況,每一天都在變化。
最開始,國內很多郡將聽說大唐支持金燕後,紛紛派人前往光州,向金燕效忠。
扶餘福信回到泗沘城時,支持他的大臣正和支持金燕的大臣爭鬥激烈。
扶餘福信毫不容情,將支持金燕的大臣全部殺死,很快又控制住了泗沘城。
他自知金燕有大唐支持,自己絕不是對手,於是派出兩撥使節,分別找高句麗和新羅求援。
雖然新羅一直跟他敵對,但他相信金春秋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等大唐吞併了百濟,他新羅能夠獨善其身嗎?
果不其然,兩撥使節都有了回信。
泉蓋蘇文表示願意支持他成為新的百濟王,還答應給他送一批軍械和糧草,只是派兵的事,還需從長計議。
另一邊,金春秋也表示支持他,不過更多的是口頭支持。
金春秋確實很擔心大唐吞併,所以他將目光放在了倭國。
只要能完全占據倭國的越前,新羅將來就算不敵大唐,也還有一個退路。
所以新羅如今的主力,都在往倭國調集,根本沒有餘力幫助扶餘福信。
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扶餘福信才鋌而走險,決定派人綁架楊夫人。
他知道唐朝以孝立國,只要綁了皇后的母親,也許大唐投鼠忌器,不敢對百濟動手。
在孤立無援的處境下,他也只能想得到這樣的辦法。
只可惜,還是失敗了。
福信最近變得越來越暴躁易怒,聽說金燕派人來問責,還讓他去大唐請罪,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那個吃裡扒外的馬韓女人,還真當自己是百濟女王了?來人,把她派來的使節宰了,人頭懸於東門!」
扶餘全趕忙勸道:「大王,不可啊,如今還有很多郡將在觀望,您此舉無疑是將他們推到金燕那邊。」
福信怒道:「那幫牆頭草,只怕早就跟金燕眉來眼去了,你還指望他們支持我嗎?」
扶餘全道:「那些郡將中,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扶餘人,他們其實也不願投靠金燕那種馬韓人!」
福信沉聲道:「那他們為何不來支持我?」
扶餘全道:「他們是對您沒信心,擔心我們打不過金燕。眼下需得打一場勝仗,才能獲得他們支持。」
福信嘆道:「可金燕手下有黑齒常之,我手下將領之中,有誰能敵得過他呢?」
扶餘全拱手道:「大王若是信任我,就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打敗黑齒常之!」
福信沉默不語。
攻打光州時,他已經瞧出扶餘全的能耐,知道他不是黑齒常之對手。
扶餘全大聲道:「大王,眼下還有兵力優勢,最起碼還有取勝機會,再等下去,投靠金燕的郡將越來越多,就再無機會了!」
福信深吸一口氣,凝望著扶餘全,道:「那好,本王將一切都賭在你身上了!」
扶餘全大喜,道:「多謝大王信任!」
就在這時,殿外傳來一道聲音。
「大王,扶餘全乃兩面三刀之人,不可信任,臣請大王斬其首級!」
福信朝殿門看去,只見一人大步走了進來,正是道琛。
「左王,你總算回來了,本王還以為你死在了大唐!」福信快步迎了過去,臉上充滿歡喜。
道琛拱手道:「大王,臣無能,計劃失敗了。」
扶餘全厲聲道:「道琛,你沒能完成大王交代的任務,還有臉回來?」
道琛瞥了扶餘全一眼,道:「我若是不回來,大王只怕就要讓你這種小人矇騙了!」
扶餘全驚怒道:「我看你被唐人策反了,才來這裡挑撥離間!」
福信目光在兩人之間,看來看去,一臉狐疑。
道琛沉聲道:「大王,扶餘全並非真的想要討伐黑齒常之,而是想得到兵權後,帶兵投靠泉蓋蘇文!」
扶餘全變色道:「大王,莫要聽他血口噴人!」
福信吃了一驚,道:「左王,到底怎麼回事?」
道琛沉聲道:「大王,屬下離開大唐後,遭到唐人追擊,僥倖逃得一命,便不敢再從萊州回來,而是繞道遼東,從高句麗境內返回,結果無意中發現一件事。」
福信心中一凜,道:「你發現什麼了?」
道琛道:「我本想去找泉蓋蘇文,跟他商討兩家結盟之事,卻意外在平壤城內,見到了扶餘全的侄子。此人鬼鬼祟祟,似乎生怕被人看到。」
「我想請問大王,此人可是大王所派?」
福信咬牙道:「不是。」
扶餘全慌急道:「大王,我派侄子去高句麗,只是為了求得高句麗對咱們的幫助啊!」
福信見他承認,頓時怒不可遏,道:「放屁!你以為我真這麼蠢嗎?來人,把他拖下去,剁碎了餵狗!」
扶餘全大聲道:「大王,沒了我,你覺得高句麗人還會幫你嗎?」
福信厲聲道:「帶走!」
很快,扶餘全被侍衛拖走了。
福信一言不發,走到王座上坐下,感嘆道:「左王,咱們的路看來是走到頭了。」
道琛沉聲道:「大王不必悲觀,臣在返回百濟的路上,便一直在考慮接下來的路怎麼走。」
福信凝望著他,道:「你還有辦法?」
道琛道:「百濟這片土地,咱們是待不住了,眼下只有率領軍隊,投靠一方勢力,將來也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福信愣道:「投靠誰?」
道琛道:「高句麗兵強馬壯,按理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只可惜,他們被唐人打怕了,泉蓋蘇文也老了,不復當年雄心。」
福信沉聲道:「那就只剩下新羅了。」
道琛道:「不錯,眼下唯有投靠新羅。」
福信怒道:「你讓我投靠辰韓人?」
道琛道:「大王別急,且聽我慢慢分析。」
福信哼道:「你說。」
道琛道:「新羅眼下正在攻打倭國,只要我們投靠新羅,金春秋一定會讓我們去倭國,幫他對抗倭人!」
福信目光一閃:「你接著說。」
道琛道:「倭國眼下一片混亂,勢力錯綜複雜,各國混戰,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片棲息之地,休養生息。」
福信一臉失望,道:「與其去那種荒野海島,還不如直接投靠大唐。」
道琛嘆道:「大王,事到如今,再投靠大唐,您覺得那位大唐皇后會饒過您嗎?」
福信仰首望天,道:「左王,咱們現在手下還有三萬人馬,我交給你統領的話,你有幾分把握,能打敗黑齒常之?」
道琛道:「一分都沒有。大王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將黑齒常之逼到了金燕那邊。」
福信以手扶額,道:「悔不當初啊。」
道琛道:「大王,眼下不是感慨的時候,黑齒常之馬上就會率兵討伐,熊津港的唐軍也會策應,再不走,就真的走不了了!」
福信緊緊捏著王座扶手,眼中閃爍不定,一時咬緊牙關,似乎要血戰到底,一時又露出畏懼之色,似乎擔心兵敗身死。
道琛看出他的猶豫,勸道:「大王,眼下死守的話,一點機會都沒有,您若是離開百濟,將來也許還有能回來的一天。」
福信忙問:「這是為何?」
道琛緩緩道:「在咱們百濟國,掌權的始終是扶餘人,金燕控制百濟後,必定會重用馬韓人,引起扶餘貴族不滿。」
「到時候,國內必定大亂,憑金燕肯定控制不下來,就看唐人能不能幫助她,控制局面。」
「倘若唐人也控制不住局面,那麼金燕肯定難逃一死,唐人也會被趕離百濟,那些作亂的扶餘人,定會請您回來,重新掌權百濟!」
福信愣道:「真的會混亂嗎?」
道琛道:「一定會。眼下這些百濟貴族,還心存幻想,以為金燕不會對他們動手,當金燕動手之後,他們定會反抗!」
福信道:「如果金燕不對他們動手呢?」
道琛笑道:「金燕是馬韓人,最開始投靠她的,都是馬韓人,她若是不為馬韓人謀利,馬韓人就會先對付她!」
福信深吸一口氣,終於鬆開了握住扶手的手,沉聲道:「好,我聽你的,咱們去新羅,投靠金春秋!」
福信只帶上心腹將領和官員,準備兩日後,第三天夜裡,帶兵東行。
泗沘城變成一座空城。
被福信拋棄的官員們,爭前恐後的派人聯繫金燕,將情況告知,並且表示效忠。
金燕當即派黑齒常之率領一萬五千人,從光州出發,一路向北。
沿途之上,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各郡守將聽說福信已棄城而逃,紛紛望風而降。
不到十日,黑齒常之便收復了泗沘城。
另一邊,福信領兵前往新羅,一路上不斷出現逃兵,他也無可奈何。
沿著「大江」一路向東,穿過小白山脈,終於進入新羅境內。
道琛早就先一步,前往新羅,向金春秋表示歸附之意。
金春秋非常歡喜,派遣金法敏親自前往沃川,迎接福信大軍。
福信對新羅也有防備,始終與大軍待在一起。
數日之後,福信領兵來到良州,在南家羅城的行宮見到了金春秋。
金春秋親自設宴為他接風,並且冊封他為百濟王,表示願意在新羅劃出一片地區,永遠讓福信統治。
結果到了第二天,金春秋就變了臉,派人把福信請到行宮,說道:「福信老弟,情況不妙,貴國的金燕派遣使節過來,讓我把你交出去。」
福信沉著臉,道:「那大王是準備交出我了?」
金春秋搖頭道:「本王絕不做對不起朋友的事,就算大唐十萬大兵來犯,我也絕不會把你們交出去。」
福信低聲道:「多謝大王。」
金春秋話鋒一轉,道:「不過話又說回來,倘若唐兵來犯,恐怕你我聯手,也難以對抗,本王有個提議,不知老弟覺得怎麼樣。」
福信道:「大王請講。」
金春秋道:「是這樣的,我們前陣子打下倭國一塊土地,如今倭人正在反撲,形勢岌岌可危。」
福信看了道琛一眼,心道:「果然被你猜中了。」說道:「大王放心,我願率手下兵馬,前往倭國,幫助大王對付倭人!」
金春秋大喜,道:「有老弟相助,本王定能擊敗倭人,到時候打下的倭國土地,我與老弟共享!」
福信道:「多謝大王。」
於是乎,福信這支百濟人馬,乘坐著新羅人的大船,朝著倭國進發。
而此時的百濟國,正如道琛預料,陷入了混亂之中。
……
太極宮,臨湖殿。
李治聽王及善匯報了百濟最新情況後,皺眉道:「前面不是挺順利嗎?怎麼忽然就混亂了?」
王及善道:「回陛下,主要原因是金燕提拔了一批馬韓人,擔任各地郡將,那些扶餘貴族便鬧起來了,金燕想要鎮壓,結果越鬧越大,各地的扶餘貴族也都團結起來。」
這事仔細一想,其實也不奇怪。
扶餘人統治百濟數百年,就算福信走了,扶餘人的勢力依然強大。
只要不消滅這一股力量,百濟就隨時可能勾結高句麗,對抗大唐。
李治當初選中金燕,就是看重她馬韓人的身份。
眼下百濟的局面,相當於是扶餘人跟馬韓人斗,不再是他們聯手對付大唐。
這種局勢下,只要大唐強勢插手,就能幫助馬韓人擊敗扶餘人,穩定局面。
他揮了揮手,道:「傳旨營州,全力協助熊津都督府,鎮壓本地的扶餘人反叛。」
王及善卻道:「陛下,臣以為不必過早插手。」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為何?」
王及善道:「如果我們幫助馬韓人,消滅了扶餘人,到時候馬韓人得了勢,未必會感謝我們,還有可能勾結新羅,對抗我們。」
李治沉吟不語,他收服金燕,其實就是為了收服馬韓人。
眼下局面下,馬韓人再勾結新羅的可能性應該不大。
「那你的意思呢?」李治問。
「不如就讓百濟亂上一陣,讓他們自相內鬥,等兩邊力量消耗差不多了,百濟百姓也厭倦戰爭了,我大唐王師再發兵平亂,不僅能消除隱患,也能得到民心!」
這個法子不太人道,不過確實最穩妥。
「這個主意是你想到的?」李治看了王及善一眼。
王及善坦誠道:「是國舅的建議。」
李治點頭道:「好罷,傳旨營州,先靜觀其變,不過熊津港要注意些,準備好托底,別讓金燕死了。」
王及善道:「臣領旨。」
(本章完)
李治可沒那麼容易放棄。
上次武媚娘一開始也不願做仰臥起坐,最後還不是讓他得逞了?
正當他琢磨著怎麼誘騙武媚娘做汽笛舞時,忽聽咚咚咚的聲音,太平公主從外面跑了進來,爬上床,坐在他肚子上,叫道:「耶耶,快起來用早膳啦。」
李治望著她,笑道:「月兒,耶耶教你一個好玩的事。」
太平公主拍手笑道:「好啊,什麼好玩的事?」
李治當即讓她躺在床上,將汽笛舞教給了她。
太平公主這小胳膊小腿,倒還挺靈活,學的似模似樣。
只是兩隻小腿蹬著蹬著,越蹬越高,像一隻翻倒的小烏龜。
李治正幫她糾正時,李顯又跑了進來,捂著小肚子,道:「父親,母親說了,今天您帶我們用早膳,您再不過來,孩兒肚子都要餓扁了。」
李治只好穿上衣服,來到偏廳,陪著三兒一女共用早膳。
飯後,他回到立政殿,正要處理公務,王及善來到殿內,拱手道:「陛下,臣有事進奏。」
李治放下筆,問道:「是昨天大慈恩寺的事吧?」
王及善左右看了一眼,李治心知有異,揮了揮手,屏退了下人。
王及善來到李治身邊,將長孫無忌的計劃說了。
李治愣了一下,道:「原來你們早就知道百濟細作要對付代國夫人?」
王及善拱手道:「是的,還請陛下恕罪。」
李治笑了笑,道:「無妨,代國夫人也不過受了點驚嚇,皇后知道此事嗎?」
王及善道:「臣不敢將實情告知。」
李治「嗯」了一聲,道:「那好,朕也會幫你們瞞著皇后。你現在就去雍州府,跟長孫詮說一聲,讓他張貼告示,讓所有人都知道,扶餘福信準備綁架朕的岳母。」
王及善應諾道:「臣領旨。」
到了下午,雍州府便張貼出告示,將昨天大慈恩寺的事,詳細告知民眾。
朝野上下得知是百濟人所為後,都很憤慨。
郝處俊上奏,請求皇帝下旨,召扶餘福信來長安,解釋此事。
李治當即准奏,向百濟傳達了一份旨意。
不過這道旨意卻是傳達給金燕的,她才是熊津都督府的都督。
李治在旨意中,斥責了金燕兩句,又命令她派扶餘福信來長安,解釋清楚此事!
金燕收到李治的旨意後,知道李治表面斥責,其實是想藉助此事,討伐扶餘福信。
她一面讓黑齒常之集結軍隊,做好出兵準備,一面派人前往熊津港,勒令福信前往長安請罪。
當金燕派人來到泗沘城時,已到了六月盛夏。
自金燕被冊封為熊津都督後,百濟國內的情況,每一天都在變化。
最開始,國內很多郡將聽說大唐支持金燕後,紛紛派人前往光州,向金燕效忠。
扶餘福信回到泗沘城時,支持他的大臣正和支持金燕的大臣爭鬥激烈。
扶餘福信毫不容情,將支持金燕的大臣全部殺死,很快又控制住了泗沘城。
他自知金燕有大唐支持,自己絕不是對手,於是派出兩撥使節,分別找高句麗和新羅求援。
雖然新羅一直跟他敵對,但他相信金春秋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等大唐吞併了百濟,他新羅能夠獨善其身嗎?
果不其然,兩撥使節都有了回信。
泉蓋蘇文表示願意支持他成為新的百濟王,還答應給他送一批軍械和糧草,只是派兵的事,還需從長計議。
另一邊,金春秋也表示支持他,不過更多的是口頭支持。
金春秋確實很擔心大唐吞併,所以他將目光放在了倭國。
只要能完全占據倭國的越前,新羅將來就算不敵大唐,也還有一個退路。
所以新羅如今的主力,都在往倭國調集,根本沒有餘力幫助扶餘福信。
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扶餘福信才鋌而走險,決定派人綁架楊夫人。
他知道唐朝以孝立國,只要綁了皇后的母親,也許大唐投鼠忌器,不敢對百濟動手。
在孤立無援的處境下,他也只能想得到這樣的辦法。
只可惜,還是失敗了。
福信最近變得越來越暴躁易怒,聽說金燕派人來問責,還讓他去大唐請罪,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那個吃裡扒外的馬韓女人,還真當自己是百濟女王了?來人,把她派來的使節宰了,人頭懸於東門!」
扶餘全趕忙勸道:「大王,不可啊,如今還有很多郡將在觀望,您此舉無疑是將他們推到金燕那邊。」
福信怒道:「那幫牆頭草,只怕早就跟金燕眉來眼去了,你還指望他們支持我嗎?」
扶餘全道:「那些郡將中,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扶餘人,他們其實也不願投靠金燕那種馬韓人!」
福信沉聲道:「那他們為何不來支持我?」
扶餘全道:「他們是對您沒信心,擔心我們打不過金燕。眼下需得打一場勝仗,才能獲得他們支持。」
福信嘆道:「可金燕手下有黑齒常之,我手下將領之中,有誰能敵得過他呢?」
扶餘全拱手道:「大王若是信任我,就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打敗黑齒常之!」
福信沉默不語。
攻打光州時,他已經瞧出扶餘全的能耐,知道他不是黑齒常之對手。
扶餘全大聲道:「大王,眼下還有兵力優勢,最起碼還有取勝機會,再等下去,投靠金燕的郡將越來越多,就再無機會了!」
福信深吸一口氣,凝望著扶餘全,道:「那好,本王將一切都賭在你身上了!」
扶餘全大喜,道:「多謝大王信任!」
就在這時,殿外傳來一道聲音。
「大王,扶餘全乃兩面三刀之人,不可信任,臣請大王斬其首級!」
福信朝殿門看去,只見一人大步走了進來,正是道琛。
「左王,你總算回來了,本王還以為你死在了大唐!」福信快步迎了過去,臉上充滿歡喜。
道琛拱手道:「大王,臣無能,計劃失敗了。」
扶餘全厲聲道:「道琛,你沒能完成大王交代的任務,還有臉回來?」
道琛瞥了扶餘全一眼,道:「我若是不回來,大王只怕就要讓你這種小人矇騙了!」
扶餘全驚怒道:「我看你被唐人策反了,才來這裡挑撥離間!」
福信目光在兩人之間,看來看去,一臉狐疑。
道琛沉聲道:「大王,扶餘全並非真的想要討伐黑齒常之,而是想得到兵權後,帶兵投靠泉蓋蘇文!」
扶餘全變色道:「大王,莫要聽他血口噴人!」
福信吃了一驚,道:「左王,到底怎麼回事?」
道琛沉聲道:「大王,屬下離開大唐後,遭到唐人追擊,僥倖逃得一命,便不敢再從萊州回來,而是繞道遼東,從高句麗境內返回,結果無意中發現一件事。」
福信心中一凜,道:「你發現什麼了?」
道琛道:「我本想去找泉蓋蘇文,跟他商討兩家結盟之事,卻意外在平壤城內,見到了扶餘全的侄子。此人鬼鬼祟祟,似乎生怕被人看到。」
「我想請問大王,此人可是大王所派?」
福信咬牙道:「不是。」
扶餘全慌急道:「大王,我派侄子去高句麗,只是為了求得高句麗對咱們的幫助啊!」
福信見他承認,頓時怒不可遏,道:「放屁!你以為我真這麼蠢嗎?來人,把他拖下去,剁碎了餵狗!」
扶餘全大聲道:「大王,沒了我,你覺得高句麗人還會幫你嗎?」
福信厲聲道:「帶走!」
很快,扶餘全被侍衛拖走了。
福信一言不發,走到王座上坐下,感嘆道:「左王,咱們的路看來是走到頭了。」
道琛沉聲道:「大王不必悲觀,臣在返回百濟的路上,便一直在考慮接下來的路怎麼走。」
福信凝望著他,道:「你還有辦法?」
道琛道:「百濟這片土地,咱們是待不住了,眼下只有率領軍隊,投靠一方勢力,將來也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福信愣道:「投靠誰?」
道琛道:「高句麗兵強馬壯,按理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只可惜,他們被唐人打怕了,泉蓋蘇文也老了,不復當年雄心。」
福信沉聲道:「那就只剩下新羅了。」
道琛道:「不錯,眼下唯有投靠新羅。」
福信怒道:「你讓我投靠辰韓人?」
道琛道:「大王別急,且聽我慢慢分析。」
福信哼道:「你說。」
道琛道:「新羅眼下正在攻打倭國,只要我們投靠新羅,金春秋一定會讓我們去倭國,幫他對抗倭人!」
福信目光一閃:「你接著說。」
道琛道:「倭國眼下一片混亂,勢力錯綜複雜,各國混戰,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片棲息之地,休養生息。」
福信一臉失望,道:「與其去那種荒野海島,還不如直接投靠大唐。」
道琛嘆道:「大王,事到如今,再投靠大唐,您覺得那位大唐皇后會饒過您嗎?」
福信仰首望天,道:「左王,咱們現在手下還有三萬人馬,我交給你統領的話,你有幾分把握,能打敗黑齒常之?」
道琛道:「一分都沒有。大王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將黑齒常之逼到了金燕那邊。」
福信以手扶額,道:「悔不當初啊。」
道琛道:「大王,眼下不是感慨的時候,黑齒常之馬上就會率兵討伐,熊津港的唐軍也會策應,再不走,就真的走不了了!」
福信緊緊捏著王座扶手,眼中閃爍不定,一時咬緊牙關,似乎要血戰到底,一時又露出畏懼之色,似乎擔心兵敗身死。
道琛看出他的猶豫,勸道:「大王,眼下死守的話,一點機會都沒有,您若是離開百濟,將來也許還有能回來的一天。」
福信忙問:「這是為何?」
道琛緩緩道:「在咱們百濟國,掌權的始終是扶餘人,金燕控制百濟後,必定會重用馬韓人,引起扶餘貴族不滿。」
「到時候,國內必定大亂,憑金燕肯定控制不下來,就看唐人能不能幫助她,控制局面。」
「倘若唐人也控制不住局面,那麼金燕肯定難逃一死,唐人也會被趕離百濟,那些作亂的扶餘人,定會請您回來,重新掌權百濟!」
福信愣道:「真的會混亂嗎?」
道琛道:「一定會。眼下這些百濟貴族,還心存幻想,以為金燕不會對他們動手,當金燕動手之後,他們定會反抗!」
福信道:「如果金燕不對他們動手呢?」
道琛笑道:「金燕是馬韓人,最開始投靠她的,都是馬韓人,她若是不為馬韓人謀利,馬韓人就會先對付她!」
福信深吸一口氣,終於鬆開了握住扶手的手,沉聲道:「好,我聽你的,咱們去新羅,投靠金春秋!」
福信只帶上心腹將領和官員,準備兩日後,第三天夜裡,帶兵東行。
泗沘城變成一座空城。
被福信拋棄的官員們,爭前恐後的派人聯繫金燕,將情況告知,並且表示效忠。
金燕當即派黑齒常之率領一萬五千人,從光州出發,一路向北。
沿途之上,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各郡守將聽說福信已棄城而逃,紛紛望風而降。
不到十日,黑齒常之便收復了泗沘城。
另一邊,福信領兵前往新羅,一路上不斷出現逃兵,他也無可奈何。
沿著「大江」一路向東,穿過小白山脈,終於進入新羅境內。
道琛早就先一步,前往新羅,向金春秋表示歸附之意。
金春秋非常歡喜,派遣金法敏親自前往沃川,迎接福信大軍。
福信對新羅也有防備,始終與大軍待在一起。
數日之後,福信領兵來到良州,在南家羅城的行宮見到了金春秋。
金春秋親自設宴為他接風,並且冊封他為百濟王,表示願意在新羅劃出一片地區,永遠讓福信統治。
結果到了第二天,金春秋就變了臉,派人把福信請到行宮,說道:「福信老弟,情況不妙,貴國的金燕派遣使節過來,讓我把你交出去。」
福信沉著臉,道:「那大王是準備交出我了?」
金春秋搖頭道:「本王絕不做對不起朋友的事,就算大唐十萬大兵來犯,我也絕不會把你們交出去。」
福信低聲道:「多謝大王。」
金春秋話鋒一轉,道:「不過話又說回來,倘若唐兵來犯,恐怕你我聯手,也難以對抗,本王有個提議,不知老弟覺得怎麼樣。」
福信道:「大王請講。」
金春秋道:「是這樣的,我們前陣子打下倭國一塊土地,如今倭人正在反撲,形勢岌岌可危。」
福信看了道琛一眼,心道:「果然被你猜中了。」說道:「大王放心,我願率手下兵馬,前往倭國,幫助大王對付倭人!」
金春秋大喜,道:「有老弟相助,本王定能擊敗倭人,到時候打下的倭國土地,我與老弟共享!」
福信道:「多謝大王。」
於是乎,福信這支百濟人馬,乘坐著新羅人的大船,朝著倭國進發。
而此時的百濟國,正如道琛預料,陷入了混亂之中。
……
太極宮,臨湖殿。
李治聽王及善匯報了百濟最新情況後,皺眉道:「前面不是挺順利嗎?怎麼忽然就混亂了?」
王及善道:「回陛下,主要原因是金燕提拔了一批馬韓人,擔任各地郡將,那些扶餘貴族便鬧起來了,金燕想要鎮壓,結果越鬧越大,各地的扶餘貴族也都團結起來。」
這事仔細一想,其實也不奇怪。
扶餘人統治百濟數百年,就算福信走了,扶餘人的勢力依然強大。
只要不消滅這一股力量,百濟就隨時可能勾結高句麗,對抗大唐。
李治當初選中金燕,就是看重她馬韓人的身份。
眼下百濟的局面,相當於是扶餘人跟馬韓人斗,不再是他們聯手對付大唐。
這種局勢下,只要大唐強勢插手,就能幫助馬韓人擊敗扶餘人,穩定局面。
他揮了揮手,道:「傳旨營州,全力協助熊津都督府,鎮壓本地的扶餘人反叛。」
王及善卻道:「陛下,臣以為不必過早插手。」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為何?」
王及善道:「如果我們幫助馬韓人,消滅了扶餘人,到時候馬韓人得了勢,未必會感謝我們,還有可能勾結新羅,對抗我們。」
李治沉吟不語,他收服金燕,其實就是為了收服馬韓人。
眼下局面下,馬韓人再勾結新羅的可能性應該不大。
「那你的意思呢?」李治問。
「不如就讓百濟亂上一陣,讓他們自相內鬥,等兩邊力量消耗差不多了,百濟百姓也厭倦戰爭了,我大唐王師再發兵平亂,不僅能消除隱患,也能得到民心!」
這個法子不太人道,不過確實最穩妥。
「這個主意是你想到的?」李治看了王及善一眼。
王及善坦誠道:「是國舅的建議。」
李治點頭道:「好罷,傳旨營州,先靜觀其變,不過熊津港要注意些,準備好托底,別讓金燕死了。」
王及善道:「臣領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