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陛下,臣要檢舉杜侍郎!
第375章 陛下,臣要檢舉杜侍郎!
此時的承天門外,大臣們也都三三兩兩聚在一起。
杜復站在靠外側的一個角落處,銳利的目光穿過人群,望著遠處的杜正倫。
只見杜正倫意氣風發,正在與盧承慶、閻立本談笑風生,絲毫沒有意識到即將到來的危險。
杜復嘴角噙著一絲冷笑,慢慢挪開目光。
便在這時,高有道一臉嚴肅的朝他走了過來。
「杜兄,情況我都聽夫人說了。」
杜復臉色微變,哼了一聲,道:「我就知道,她遲早要告訴你。」
高有道走到他旁邊,低聲道:「她昨日被皇后殿下召入宮中,皇后殿下已知道此事,夫人非常害怕,這才告訴了我。」
杜復臉色一白,道:「皇后殿下也知道了?」
高有道沉聲道:「陛下只怕也知道了。你不該把公主和吳王都牽扯進去,如今事情已經鬧大了。」
杜復冷冷道:「那又如何,大不了和杜正倫同歸於盡!」
高有道感嘆道:「杜兄,聽我一句勸,暫且收手,剩下的交給陛下吧。」
杜復沉聲道:「你錯了,陛下就算要處置杜正倫,也需要有人出面指出他的罪行。」
高有道急道:「你不是已經向雍州府舉報了白馬商社嗎?剩下的交給他們便是。」
杜復哼道:「我信不過他們。」
高有道還要再說,遠處有一人朝兩人走了過來。
是李義府。
「杜校書和高校書有禮了。」李義府微笑著拱手道。
杜復和高有道都躬身作禮:「下官拜見李刺史。」
李義府來到杜復旁邊,低聲道:「杜校書,借一步說話。」朝著一處無人的官署走了過去。
杜復心中一驚,李義府這種人,絕不會平白無故來找他,一定是與杜正倫之案有關。
他深吸一口氣,便要跟過去,高有道拉住他,道:「杜兄,別被人給利用了!」
杜復擺手道:「高兄,我已是騎虎難下,有進無退的局面,這件事你不要再管了。」甩開他的手。
杜復來到署檐下,朝李義府拱手道:「不知李刺史找我何事?」
李義府眯著眼道:「杜校書,時間不多,我就開門見山了。你想對付杜正倫,我已知曉。」
杜復沉默不語。
李義府接著道:「你不必擔心,我來找你,是想幫你。」
杜復哂笑道:「幫我?」
李義府凜然道:「不錯,杜正倫身為戶部侍郎,卻以公謀私,對國家危害極大,我自不會坐視不管。」
杜復哼了一聲,道:「您是想憑藉扳倒他的功勞,再入中樞吧?」
李義府淡淡道:「杜校書,你要這樣說,我也不否認,在朝為官之人,誰心中沒點抱負呢?」
杜復沉默半晌,道:「你想怎麼幫我?」
李義府道:「杜正倫朝堂沉浮數十年,沒那麼容易對付。你年紀太輕,官職太低,一個不慎,不僅無法扳倒他,還有可能被他抓住破綻,反戈一擊。」
杜復道:「那李刺史的意思是?」
李義府道:「我知道你手中有白馬商社的罪證,把這些交給我,待會讓我來對付他。」
杜復眯著眼道:「原來說來說去,您是想獨得功勞啊。」
李義府道:「我跟他們打過交道,證據在我手中,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杜校書不覺得嗎?」
杜復道:「您若是這麼厲害,怎會被貶出長安?」
李義府挑了挑眉,不做聲了。
杜復拱了拱手,道:「多謝李刺史好意,待會就讓下官衝鋒陷陣,您幫我掠陣便是。」轉身離去。
李義府望著他的背影,搖頭感嘆道:「畢竟還是年輕識淺,成不了大事。」
半晌之後,通鼓聲響,韋思謙站在承天門入口處,高聲呼喊:「入朝。」
群臣按照位次入朝,來到兩儀殿西廡廊,排列班次,文武官員之中,各有五班能夠入殿。
杜復品級太低,只能在殿外階下列班,不過這也不代表他沒有進殿的資格。
待會會有一個流程,由殿外官員入殿奏報,那便是他入殿檢舉杜正倫的最好機會!
杜復在殿外站了沒多久,忽聽殿門口的禮儀官高喊道:「聖人到,群臣拜禮。」
按照朔望朝的禮儀,杜復等殿外臣子在禮儀官的唱喏下,雙膝跪倒,趴伏於地,朝大殿方向叩拜。
一共拜了三個稽首後,眾人才站起來,
兩儀殿的大門是開著的,外面的群臣,勉強能看到寶座台上皇帝的輪廓。
殿內群臣已各自返回躡席坐下。
只見侍中辛茂將出列,手中捧著一個長長的捲軸,開始宣布今年的人事調動。
外面的人聽不到他的聲音,幸好大殿門口有禮儀官,會將辛茂將的話複述一遍,眾人聽得清清楚楚。
最先受到嘉獎的是參加熊津港之戰的全體將官。
以劉仁軌為首,所有立下功勞的將官,都受到封賞。
其中劉仁軌的階官升為了開府儀同三司,這是文官之中,最高級別,從一品。
如今的朝堂文官之中,也只有于志寧一人的階官,位於這個等級。
杜復對劉仁軌和狄仁傑已經沒有了恨意,聽到劉仁軌不斷升官,心中只有羨慕。
「以他如今的官職和威望,只要回京,肯定拜相,哎,也不知陛下為何還不讓劉仁軌回來。」杜復心想。
姜恪升為左驍衛大將軍,劉仁願雖未返回營州,也升為了右屯衛大將軍,孫仁師升為右武衛將軍。
另還有潘龍等作戰優秀的將領,各有晉升,有的升一兩級,有的直接升三四級。
這種升官的力度,也只有武將能夠做到。
這次不僅杜復羨慕了,所有文官都充滿羨慕。
他們要升官升職,都必須苦熬個幾年,每年考評都上等才行。
武將們卻僅憑一場戰役,就完成了他們需要努力奮鬥十年的目標!
不少人心中已在琢磨著,將來找機會轉為武職,也許更有前途。
接下來,則是各州縣官員的遷調。
此事與殿外各州縣的官員息息相關,不少人都豎起了耳朵,心中充滿了期待。
很快,一批考評優秀的官員,被遷調到了長安,其中最出風頭的是韋待價,被升為金吾衛中郎將。
輪到京中官員時,杜復豎起了耳朵。
隨著禮儀官將辛茂將的話一句句複述。
階下群臣臉色都變了,相互間打著眼色。
他們都已聽說,盧承慶今年要拜相,杜正倫要升為戶部尚書。
然而念了半天,根本沒有提到兩人。
只提到張柬之、韋思謙被加封崇文館學士,負責修訂新律,還有李吉被升為雍州司馬,趙持滿被冊封為雍州司法參軍。
大殿之內的眾大臣們,臉色同樣充滿驚訝。
上官儀朝徐孝德看了過去,露出詢問的眼色,徐孝德則搖了搖頭,表示他也不知情。
臉色最難看的要屬盧承慶和杜正倫了,兩人都皺緊眉頭,對視一眼,表情都充滿困惑。
杜正倫悄悄瞥了皇帝一眼,見皇帝神色自若,心中頓時有些不安。
辛茂將的聲音,繼續在大殿中迴蕩,許久之後,終於全部念完了。
按照流程,群臣開始議政。
正日裡堆積了不少朝政,六部九寺的官員紛紛出列,將政務提出來,然後其他相關部門的官員加入討論。
盧承慶和杜正倫顯然都有些心神不寧,今日的話比平時少了一些,思緒也不如平日敏銳。
這一討論,便是兩個多時辰,終於到了廊下食的時間。
盧承慶和杜正倫一出朝堂,便去找徐孝德,詢問兩人升職的事。
徐孝德只能苦笑,道:「老夫也不知啊,昨日老夫離開吏部時,遷調名單上,依然有兩位的名字啊!」
只有中書省的宰相和皇帝,有資格將誥書拿過去修改。
兩人當即又找上閻立本和上官儀,兩人也都說沒有修改過。
盧承慶嘆了口氣,道:「如此來看,是陛下將誥書修改了。」
杜正倫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預感,沒有做聲。
盧承慶又去找了辛茂將,向他詢問情況。
按照流程,被皇帝修改過的誥書,需要先送到門下省,門下省通過後,才送到吏部。
辛茂將證實了兩人的猜測。
昨日夜裡,有文吏來報,說內侍監連夜送來一份誥書,正是官員遷調的誥書。
辛茂將說他當時連夜入宮,並未仔細看,便直接通過了,並不知道兩人名字被劃掉了。
這話顯然是在敷衍。
他連夜入宮,不可能不仔細查閱那份誥書是否被改動過。
當然了,既然是皇帝改的,指望辛茂將將其駁回,那也不現實。
兩人只是有些不滿,辛茂將既然知道此事,為何不派人通知一聲?
如今最大的問題是,皇帝為何突然劃掉他們的名字?
廊下食的時間,顯然不夠他們查出真相,群臣很快又進入大殿,朝會繼續。
接下來是殿外大臣奏報的時間,十幾件地方政務議論完畢後,杜復在殿外高聲喊道:「微臣杜復,有事啟奏。」
李治揮手道:「宣!」
杜復很快進入大殿,行過叩拜禮,隨即站起身,一邊肅然的開口。
「陛下,微臣要狀告戶部侍郎杜正倫,以權謀私,公器私用,包庇縱容親屬,欺行霸市,違法經商,行賄官員,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利益結社,官商勾結,犯下滔天罪行,還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群臣譁然。
韋思謙最先出列,沉聲道:「杜校書,你並非御史台官員,無彈劾百官之權。」
杜復道:「下官明白,故而下官是檢舉,並非彈劾。」
唐律有規定,官員如有犯罪行為,百姓和官員都可以檢舉。
百姓能得賞錢,官員則可以得到功勞,檢舉的情況越嚴重,功勞越大。
韋思謙又道:「那杜校書應該也知道,檢舉作假,會有什麼下場!」
最⊥新⊥小⊥說⊥在⊥⊥⊥首⊥發!
杜復道:「下官知道,不用韋中丞提醒。」
檢舉與彈劾不同,彈劾若是找不到明確罪證,一般也就被斥責幾句,最多降級。
檢舉若是找不到證據,又或者提供的證據不充分,便是誣告,罪加一等,有性命之憂!
李治瞥了杜正倫一眼,見他表情沉靜,一言不發,朝他問道:「杜卿,杜校書要檢舉你,你可有話說?」
杜正倫沉聲道:「官員若有違法之舉,同僚可進行檢舉,這是朝廷規制,臣無異議,願意接受任何訊問。」
這話表面聽沒什麼問題,然而卻潛藏著一層意思。
官員若犯罪,一般只有同僚最有機會知道。
杜復一個小小校書,怎會知道杜正倫違法亂紀之事?
戶部郎中陸敦信當即出列,問道:「杜校書,你身為弘文館校書郎,負責掌校典籍,訂正訛誤,倘若杜侍郎真犯了罪,你如何知道?」
杜復道:「白馬商社主人名叫杜隆,是杜侍郎的侄子,我是順著他,才查出杜侍郎的罪行。」
陸敦信道:「杜校書並非捕賊官,也非監察官,又為何調查白馬商社呢?」
杜復道:「我也是無意中發現他們暗中向官員行賄,故而調查。」
陸敦信道:「既然您發現白馬商社有問題,為何不向雍州府舉報,卻要私自調查呢?」
杜復滿頭大汗,頓時難以回答。
這時他才終於明白李義府的意思。
朝堂之上,並非拿著證據就能開口說話。
杜正倫根本不用出面,手下一名官員,憑著三言兩句,就把他難住了。
「怎麼不說話了,是心虛了嗎?」陸敦信步步緊逼。
李義府忽然出列,道:「陸郎中,杜校書檢舉之人,是戶部侍郎,你身為戶部郎中,是否應緘口為好?」
陸敦信微微一愣,果然退了回去,不做聲了。
杜復剛要鬆一口氣,工部員外郎崔漪又邁步出列,道:「下官認為陸郎中剛才的問話有理,還請杜校書回答。」
他是工部官員,李義府也不好再說什麼。
李敬玄出列道:「杜校書是來檢舉杜侍郎的,諸位同僚卻抓著細枝末節不放,不讓他開口,這是何意?」
他這是向李義府示好,才開口相幫。
盧承慶出列道:「既然杜校書在朝堂之上,檢舉杜侍郎,那麼其他人發現疑問,也可詢問,難道剛才的問題很難回答嗎?」
杜復見涉入之人越來越多,心中大急。
他知道這些人是想讓他主動坦誠與杜正倫的過節,到時便說他是為舊怨,誣告杜正倫。
可明知如此,也想不到辦法應對,因他調查白馬商社的目的,正是為了報復杜正倫。
這時,長孫詮出列道:「其實杜校書已經向雍州府舉報過了。」
崔漪看了長孫詮一眼,道:「哦,既然如此,杜校書等待結果便是,為何要在朝堂檢舉?」
杜復見這麼多人都在幫自己,心中略定,道:「因為雍州府調查太慢,下官又無意中發現此事與杜侍郎有關,茲事體大,故在朝堂上檢舉!」
盧承慶正要反駁,忽聽李治開口道:「杜復,你要檢舉杜正倫,可有證據?」
杜復忙道:「臣有檢舉書在此,請陛下聖閱。」
王伏勝很快呈了上來。
李治閱覽完之後,凝視著杜復,道:「這些大多都是臆測之詞,僅憑這些,你就要檢舉朝中四品高官嗎?」
杜復臉色大變,急忙道:「陛下,只需……」
李治揮手道:「不必多言,來人,將杜復帶下去,關押大理寺。狄卿,朕把他交給你了,以誣告罪論處!」
狄仁傑拱手道:「臣遵旨。」
大殿中的執戟金吾衛上前,將杜復拖了下去。
群臣都沒料到皇帝是這種反應,相互間打著眼色。
于志寧忙道:「陛下,能否將檢舉信,給臣看一下?」
李治淡淡道:「都是些虛無縹緲的猜測,不必看了。朝會繼續。」
半個時辰後,朝會結束。
李治從側門離開大殿,剛出兩儀殿,便朝王伏勝吩咐道:「召狄仁傑、于志寧、薛仁貴覲見。」
李治回到甘露殿,坐在龍椅上,重新翻看著杜復那封檢舉信。
不多時,薛仁貴、狄仁傑和于志寧都來到了殿內。
李治沒有任何廢話,將檢舉信遞給王伏勝,道:「三位愛卿,請看一下這封檢舉信。」
于志寧最先看,看完之後,一臉詫異,遞給了薛仁貴,狄仁傑最後看。
信中一共有兩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和易寶會有關。
檢舉書上記載了三場易寶會。
在易寶會上,白馬商會的執事,與三名豪奴進行了交易,那三名豪奴的主人,全都是工部官員。
白馬商會每次交易的東西,都是一個黑色盒子。
檢舉信上還標明,每次交易完後,工部就會給白馬商會批下一個工事項目。
三場交易完後,白馬商會得到一座銅礦的開採權、一座鐵礦開採權、以及一片草場的使用權。
另一方面,信中詳細介紹了白馬商會的情況。
短短几年,這個商會已經成為大唐最頂級的商會。
馬匹、毛皮、寶石、石炭等……
只要是漠北能夠做的買賣,它全部涉足,而且都越做越大。
大唐其他地區,其實都有抑制商人的政策。
只有漠北不同,李治為了開發漠北,對商人並不設限,甚至允許他們發展私軍,對付地方部落。
正是在這樣的政策下,再憑著漠北這塊沃土,白馬商會已經在漠北地區,發展為一座巨型商會。
商社民團數量,就有兩千多人,皆是騎兵。
商社還僱傭了大量鐵勒人為長工,所有工人加起來,超過一萬多人。
待三人全部看完,于志寧最先開口道:「陛下,這封檢舉信的內容真實可信,只要稍微調查,便可證實。」
李治道:「朕知道。」
于志寧不解道:「那您為何要將杜復關起來呢?」
李治道:「薛卿,你有什麼看法?」
薛仁貴沉聲道:「他們已經有了造反的能力。」
此話一出,于志寧和狄仁傑都吃了一驚。
李治緩緩道:「不錯,他們有人有馬,還有鐵礦,完全可以私做兵器,組成軍隊。」
于志寧急忙道:「陛下,杜氏根基都在長安,老臣以為,他們應該沒那個膽子謀逆。」
李治緩緩道:「朕也不相信洹水杜氏會造反,但以防萬一,此事需慎重處置。」
于志寧聽皇帝這樣說,點了點頭,不再反對。
漠北地域遼闊,這樣一股力量若是生亂,解決起來會非常麻煩。
李治道:「薛卿,你立刻去一趟燕然都護府,調動燕然軍,控制住白馬商社,這是以防萬一。」
薛仁貴拱手道:「臣領旨。」
李治接著道:「狄卿負責暗中調查白馬商社和洹水杜氏,在薛卿控制住漠北情況之前,要暗中調查,不得打草驚蛇。」
狄仁傑道:「臣領旨。」
李治道:「於卿,你儘快制定好新律,這次的白馬商社案是個典型,朕希望按照大唐律令,公正審判,免得造成商人恐慌,影響漠北將來的發展。」
于志寧忙道:「老臣遵旨。」
李治揮手道:「好了,你們都去辦事吧。」
三人齊應一聲,一起告退離開。
(本章完)
此時的承天門外,大臣們也都三三兩兩聚在一起。
杜復站在靠外側的一個角落處,銳利的目光穿過人群,望著遠處的杜正倫。
只見杜正倫意氣風發,正在與盧承慶、閻立本談笑風生,絲毫沒有意識到即將到來的危險。
杜復嘴角噙著一絲冷笑,慢慢挪開目光。
便在這時,高有道一臉嚴肅的朝他走了過來。
「杜兄,情況我都聽夫人說了。」
杜復臉色微變,哼了一聲,道:「我就知道,她遲早要告訴你。」
高有道走到他旁邊,低聲道:「她昨日被皇后殿下召入宮中,皇后殿下已知道此事,夫人非常害怕,這才告訴了我。」
杜復臉色一白,道:「皇后殿下也知道了?」
高有道沉聲道:「陛下只怕也知道了。你不該把公主和吳王都牽扯進去,如今事情已經鬧大了。」
杜復冷冷道:「那又如何,大不了和杜正倫同歸於盡!」
高有道感嘆道:「杜兄,聽我一句勸,暫且收手,剩下的交給陛下吧。」
杜復沉聲道:「你錯了,陛下就算要處置杜正倫,也需要有人出面指出他的罪行。」
高有道急道:「你不是已經向雍州府舉報了白馬商社嗎?剩下的交給他們便是。」
杜復哼道:「我信不過他們。」
高有道還要再說,遠處有一人朝兩人走了過來。
是李義府。
「杜校書和高校書有禮了。」李義府微笑著拱手道。
杜復和高有道都躬身作禮:「下官拜見李刺史。」
李義府來到杜復旁邊,低聲道:「杜校書,借一步說話。」朝著一處無人的官署走了過去。
杜復心中一驚,李義府這種人,絕不會平白無故來找他,一定是與杜正倫之案有關。
他深吸一口氣,便要跟過去,高有道拉住他,道:「杜兄,別被人給利用了!」
杜復擺手道:「高兄,我已是騎虎難下,有進無退的局面,這件事你不要再管了。」甩開他的手。
杜復來到署檐下,朝李義府拱手道:「不知李刺史找我何事?」
李義府眯著眼道:「杜校書,時間不多,我就開門見山了。你想對付杜正倫,我已知曉。」
杜復沉默不語。
李義府接著道:「你不必擔心,我來找你,是想幫你。」
杜復哂笑道:「幫我?」
李義府凜然道:「不錯,杜正倫身為戶部侍郎,卻以公謀私,對國家危害極大,我自不會坐視不管。」
杜復哼了一聲,道:「您是想憑藉扳倒他的功勞,再入中樞吧?」
李義府淡淡道:「杜校書,你要這樣說,我也不否認,在朝為官之人,誰心中沒點抱負呢?」
杜復沉默半晌,道:「你想怎麼幫我?」
李義府道:「杜正倫朝堂沉浮數十年,沒那麼容易對付。你年紀太輕,官職太低,一個不慎,不僅無法扳倒他,還有可能被他抓住破綻,反戈一擊。」
杜復道:「那李刺史的意思是?」
李義府道:「我知道你手中有白馬商社的罪證,把這些交給我,待會讓我來對付他。」
杜復眯著眼道:「原來說來說去,您是想獨得功勞啊。」
李義府道:「我跟他們打過交道,證據在我手中,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杜校書不覺得嗎?」
杜復道:「您若是這麼厲害,怎會被貶出長安?」
李義府挑了挑眉,不做聲了。
杜復拱了拱手,道:「多謝李刺史好意,待會就讓下官衝鋒陷陣,您幫我掠陣便是。」轉身離去。
李義府望著他的背影,搖頭感嘆道:「畢竟還是年輕識淺,成不了大事。」
半晌之後,通鼓聲響,韋思謙站在承天門入口處,高聲呼喊:「入朝。」
群臣按照位次入朝,來到兩儀殿西廡廊,排列班次,文武官員之中,各有五班能夠入殿。
杜復品級太低,只能在殿外階下列班,不過這也不代表他沒有進殿的資格。
待會會有一個流程,由殿外官員入殿奏報,那便是他入殿檢舉杜正倫的最好機會!
杜復在殿外站了沒多久,忽聽殿門口的禮儀官高喊道:「聖人到,群臣拜禮。」
按照朔望朝的禮儀,杜復等殿外臣子在禮儀官的唱喏下,雙膝跪倒,趴伏於地,朝大殿方向叩拜。
一共拜了三個稽首後,眾人才站起來,
兩儀殿的大門是開著的,外面的群臣,勉強能看到寶座台上皇帝的輪廓。
殿內群臣已各自返回躡席坐下。
只見侍中辛茂將出列,手中捧著一個長長的捲軸,開始宣布今年的人事調動。
外面的人聽不到他的聲音,幸好大殿門口有禮儀官,會將辛茂將的話複述一遍,眾人聽得清清楚楚。
最先受到嘉獎的是參加熊津港之戰的全體將官。
以劉仁軌為首,所有立下功勞的將官,都受到封賞。
其中劉仁軌的階官升為了開府儀同三司,這是文官之中,最高級別,從一品。
如今的朝堂文官之中,也只有于志寧一人的階官,位於這個等級。
杜復對劉仁軌和狄仁傑已經沒有了恨意,聽到劉仁軌不斷升官,心中只有羨慕。
「以他如今的官職和威望,只要回京,肯定拜相,哎,也不知陛下為何還不讓劉仁軌回來。」杜復心想。
姜恪升為左驍衛大將軍,劉仁願雖未返回營州,也升為了右屯衛大將軍,孫仁師升為右武衛將軍。
另還有潘龍等作戰優秀的將領,各有晉升,有的升一兩級,有的直接升三四級。
這種升官的力度,也只有武將能夠做到。
這次不僅杜復羨慕了,所有文官都充滿羨慕。
他們要升官升職,都必須苦熬個幾年,每年考評都上等才行。
武將們卻僅憑一場戰役,就完成了他們需要努力奮鬥十年的目標!
不少人心中已在琢磨著,將來找機會轉為武職,也許更有前途。
接下來,則是各州縣官員的遷調。
此事與殿外各州縣的官員息息相關,不少人都豎起了耳朵,心中充滿了期待。
很快,一批考評優秀的官員,被遷調到了長安,其中最出風頭的是韋待價,被升為金吾衛中郎將。
輪到京中官員時,杜復豎起了耳朵。
隨著禮儀官將辛茂將的話一句句複述。
階下群臣臉色都變了,相互間打著眼色。
他們都已聽說,盧承慶今年要拜相,杜正倫要升為戶部尚書。
然而念了半天,根本沒有提到兩人。
只提到張柬之、韋思謙被加封崇文館學士,負責修訂新律,還有李吉被升為雍州司馬,趙持滿被冊封為雍州司法參軍。
大殿之內的眾大臣們,臉色同樣充滿驚訝。
上官儀朝徐孝德看了過去,露出詢問的眼色,徐孝德則搖了搖頭,表示他也不知情。
臉色最難看的要屬盧承慶和杜正倫了,兩人都皺緊眉頭,對視一眼,表情都充滿困惑。
杜正倫悄悄瞥了皇帝一眼,見皇帝神色自若,心中頓時有些不安。
辛茂將的聲音,繼續在大殿中迴蕩,許久之後,終於全部念完了。
按照流程,群臣開始議政。
正日裡堆積了不少朝政,六部九寺的官員紛紛出列,將政務提出來,然後其他相關部門的官員加入討論。
盧承慶和杜正倫顯然都有些心神不寧,今日的話比平時少了一些,思緒也不如平日敏銳。
這一討論,便是兩個多時辰,終於到了廊下食的時間。
盧承慶和杜正倫一出朝堂,便去找徐孝德,詢問兩人升職的事。
徐孝德只能苦笑,道:「老夫也不知啊,昨日老夫離開吏部時,遷調名單上,依然有兩位的名字啊!」
只有中書省的宰相和皇帝,有資格將誥書拿過去修改。
兩人當即又找上閻立本和上官儀,兩人也都說沒有修改過。
盧承慶嘆了口氣,道:「如此來看,是陛下將誥書修改了。」
杜正倫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預感,沒有做聲。
盧承慶又去找了辛茂將,向他詢問情況。
按照流程,被皇帝修改過的誥書,需要先送到門下省,門下省通過後,才送到吏部。
辛茂將證實了兩人的猜測。
昨日夜裡,有文吏來報,說內侍監連夜送來一份誥書,正是官員遷調的誥書。
辛茂將說他當時連夜入宮,並未仔細看,便直接通過了,並不知道兩人名字被劃掉了。
這話顯然是在敷衍。
他連夜入宮,不可能不仔細查閱那份誥書是否被改動過。
當然了,既然是皇帝改的,指望辛茂將將其駁回,那也不現實。
兩人只是有些不滿,辛茂將既然知道此事,為何不派人通知一聲?
如今最大的問題是,皇帝為何突然劃掉他們的名字?
廊下食的時間,顯然不夠他們查出真相,群臣很快又進入大殿,朝會繼續。
接下來是殿外大臣奏報的時間,十幾件地方政務議論完畢後,杜復在殿外高聲喊道:「微臣杜復,有事啟奏。」
李治揮手道:「宣!」
杜復很快進入大殿,行過叩拜禮,隨即站起身,一邊肅然的開口。
「陛下,微臣要狀告戶部侍郎杜正倫,以權謀私,公器私用,包庇縱容親屬,欺行霸市,違法經商,行賄官員,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利益結社,官商勾結,犯下滔天罪行,還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群臣譁然。
韋思謙最先出列,沉聲道:「杜校書,你並非御史台官員,無彈劾百官之權。」
杜復道:「下官明白,故而下官是檢舉,並非彈劾。」
唐律有規定,官員如有犯罪行為,百姓和官員都可以檢舉。
百姓能得賞錢,官員則可以得到功勞,檢舉的情況越嚴重,功勞越大。
韋思謙又道:「那杜校書應該也知道,檢舉作假,會有什麼下場!」
最⊥新⊥小⊥說⊥在⊥⊥⊥首⊥發!
杜復道:「下官知道,不用韋中丞提醒。」
檢舉與彈劾不同,彈劾若是找不到明確罪證,一般也就被斥責幾句,最多降級。
檢舉若是找不到證據,又或者提供的證據不充分,便是誣告,罪加一等,有性命之憂!
李治瞥了杜正倫一眼,見他表情沉靜,一言不發,朝他問道:「杜卿,杜校書要檢舉你,你可有話說?」
杜正倫沉聲道:「官員若有違法之舉,同僚可進行檢舉,這是朝廷規制,臣無異議,願意接受任何訊問。」
這話表面聽沒什麼問題,然而卻潛藏著一層意思。
官員若犯罪,一般只有同僚最有機會知道。
杜復一個小小校書,怎會知道杜正倫違法亂紀之事?
戶部郎中陸敦信當即出列,問道:「杜校書,你身為弘文館校書郎,負責掌校典籍,訂正訛誤,倘若杜侍郎真犯了罪,你如何知道?」
杜復道:「白馬商社主人名叫杜隆,是杜侍郎的侄子,我是順著他,才查出杜侍郎的罪行。」
陸敦信道:「杜校書並非捕賊官,也非監察官,又為何調查白馬商社呢?」
杜復道:「我也是無意中發現他們暗中向官員行賄,故而調查。」
陸敦信道:「既然您發現白馬商社有問題,為何不向雍州府舉報,卻要私自調查呢?」
杜復滿頭大汗,頓時難以回答。
這時他才終於明白李義府的意思。
朝堂之上,並非拿著證據就能開口說話。
杜正倫根本不用出面,手下一名官員,憑著三言兩句,就把他難住了。
「怎麼不說話了,是心虛了嗎?」陸敦信步步緊逼。
李義府忽然出列,道:「陸郎中,杜校書檢舉之人,是戶部侍郎,你身為戶部郎中,是否應緘口為好?」
陸敦信微微一愣,果然退了回去,不做聲了。
杜復剛要鬆一口氣,工部員外郎崔漪又邁步出列,道:「下官認為陸郎中剛才的問話有理,還請杜校書回答。」
他是工部官員,李義府也不好再說什麼。
李敬玄出列道:「杜校書是來檢舉杜侍郎的,諸位同僚卻抓著細枝末節不放,不讓他開口,這是何意?」
他這是向李義府示好,才開口相幫。
盧承慶出列道:「既然杜校書在朝堂之上,檢舉杜侍郎,那麼其他人發現疑問,也可詢問,難道剛才的問題很難回答嗎?」
杜復見涉入之人越來越多,心中大急。
他知道這些人是想讓他主動坦誠與杜正倫的過節,到時便說他是為舊怨,誣告杜正倫。
可明知如此,也想不到辦法應對,因他調查白馬商社的目的,正是為了報復杜正倫。
這時,長孫詮出列道:「其實杜校書已經向雍州府舉報過了。」
崔漪看了長孫詮一眼,道:「哦,既然如此,杜校書等待結果便是,為何要在朝堂檢舉?」
杜復見這麼多人都在幫自己,心中略定,道:「因為雍州府調查太慢,下官又無意中發現此事與杜侍郎有關,茲事體大,故在朝堂上檢舉!」
盧承慶正要反駁,忽聽李治開口道:「杜復,你要檢舉杜正倫,可有證據?」
杜復忙道:「臣有檢舉書在此,請陛下聖閱。」
王伏勝很快呈了上來。
李治閱覽完之後,凝視著杜復,道:「這些大多都是臆測之詞,僅憑這些,你就要檢舉朝中四品高官嗎?」
杜復臉色大變,急忙道:「陛下,只需……」
李治揮手道:「不必多言,來人,將杜復帶下去,關押大理寺。狄卿,朕把他交給你了,以誣告罪論處!」
狄仁傑拱手道:「臣遵旨。」
大殿中的執戟金吾衛上前,將杜復拖了下去。
群臣都沒料到皇帝是這種反應,相互間打著眼色。
于志寧忙道:「陛下,能否將檢舉信,給臣看一下?」
李治淡淡道:「都是些虛無縹緲的猜測,不必看了。朝會繼續。」
半個時辰後,朝會結束。
李治從側門離開大殿,剛出兩儀殿,便朝王伏勝吩咐道:「召狄仁傑、于志寧、薛仁貴覲見。」
李治回到甘露殿,坐在龍椅上,重新翻看著杜復那封檢舉信。
不多時,薛仁貴、狄仁傑和于志寧都來到了殿內。
李治沒有任何廢話,將檢舉信遞給王伏勝,道:「三位愛卿,請看一下這封檢舉信。」
于志寧最先看,看完之後,一臉詫異,遞給了薛仁貴,狄仁傑最後看。
信中一共有兩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和易寶會有關。
檢舉書上記載了三場易寶會。
在易寶會上,白馬商會的執事,與三名豪奴進行了交易,那三名豪奴的主人,全都是工部官員。
白馬商會每次交易的東西,都是一個黑色盒子。
檢舉信上還標明,每次交易完後,工部就會給白馬商會批下一個工事項目。
三場交易完後,白馬商會得到一座銅礦的開採權、一座鐵礦開採權、以及一片草場的使用權。
另一方面,信中詳細介紹了白馬商會的情況。
短短几年,這個商會已經成為大唐最頂級的商會。
馬匹、毛皮、寶石、石炭等……
只要是漠北能夠做的買賣,它全部涉足,而且都越做越大。
大唐其他地區,其實都有抑制商人的政策。
只有漠北不同,李治為了開發漠北,對商人並不設限,甚至允許他們發展私軍,對付地方部落。
正是在這樣的政策下,再憑著漠北這塊沃土,白馬商會已經在漠北地區,發展為一座巨型商會。
商社民團數量,就有兩千多人,皆是騎兵。
商社還僱傭了大量鐵勒人為長工,所有工人加起來,超過一萬多人。
待三人全部看完,于志寧最先開口道:「陛下,這封檢舉信的內容真實可信,只要稍微調查,便可證實。」
李治道:「朕知道。」
于志寧不解道:「那您為何要將杜復關起來呢?」
李治道:「薛卿,你有什麼看法?」
薛仁貴沉聲道:「他們已經有了造反的能力。」
此話一出,于志寧和狄仁傑都吃了一驚。
李治緩緩道:「不錯,他們有人有馬,還有鐵礦,完全可以私做兵器,組成軍隊。」
于志寧急忙道:「陛下,杜氏根基都在長安,老臣以為,他們應該沒那個膽子謀逆。」
李治緩緩道:「朕也不相信洹水杜氏會造反,但以防萬一,此事需慎重處置。」
于志寧聽皇帝這樣說,點了點頭,不再反對。
漠北地域遼闊,這樣一股力量若是生亂,解決起來會非常麻煩。
李治道:「薛卿,你立刻去一趟燕然都護府,調動燕然軍,控制住白馬商社,這是以防萬一。」
薛仁貴拱手道:「臣領旨。」
李治接著道:「狄卿負責暗中調查白馬商社和洹水杜氏,在薛卿控制住漠北情況之前,要暗中調查,不得打草驚蛇。」
狄仁傑道:「臣領旨。」
李治道:「於卿,你儘快制定好新律,這次的白馬商社案是個典型,朕希望按照大唐律令,公正審判,免得造成商人恐慌,影響漠北將來的發展。」
于志寧忙道:「老臣遵旨。」
李治揮手道:「好了,你們都去辦事吧。」
三人齊應一聲,一起告退離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