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隨行嬪妃 皇后來定!
第317章 隨行嬪妃 皇后來定!
李義府、蕭嗣業、郝處俊三人一起來到甘露殿,通傳之後,皇帝卻不在殿內三人只好在偏殿等候,等了大半個時辰,終於有內侍過來,說皇帝傳三人覲見。
來到正殿,三人敘禮畢,面奏此事。
李治聽了後,看了郝處俊一眼,說道:「郝卿是兵部副官,這種小事,就讓張舍人去辦吧。」
此話一出,郝處俊一顆心直往下沉,
皇帝雖說的委婉,其實就是更相信張柬之的能力。
三人告退後,李義府朝蕭嗣業一拱手,志得意滿的離開了。
郝處俊跟隨蕭嗣業一起回到兵部。
蕭嗣業見郝處俊垂頭喪氣,心中也很不是滋味,給他倒了杯茶,感嘆道:「郝兄,這事是我慮事不周,反而害了你。」
郝處俊搖頭道:「尚書也是一片好意,只是下官不明白,陛下為何如此信任張柬之。」
蕭嗣業也不明白。
皇帝召張柬之入京後,明明並沒有什麼特別優待,然而卻對他有一種奇異的信任感。
這種信任究竟源自何處,他實在琢磨不透,心中也再次湧出一股聖人難測的感覺。
郝處俊沉聲道:「蕭尚書,您說張柬之能辦成此事嗎?」
蕭嗣業微微一驚,看向郝處俊,他這位副官,似乎還不肯放棄。
其實郝處俊一開始對此事並沒有那麼熱衷,因為他對蕭嗣業還存著幾分戒備,擔心他另有用意。
然而皇帝當著他面,選擇了張柬之,這讓他很受打擊。
他不明白張柬之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竟得皇帝如此信賴。
郝處俊抬頭望著蕭嗣業,道:「蕭尚書,我想去瞧瞧張柬之如何調解此事,
他若辦成,我無話可說。他若辦不成,畢竟還有機會,您說呢?」
蕭嗣業微笑道:「我瞧他年紀輕輕,辦不好此事!」
只可惜事與願違,兩日之後,鴻臚寺便傳來消息。
張柬之不僅調解了兩詔紛爭,兩詔還都答應每年向大唐供奉鹽、鐵、毛織品等物,當做稅收。
在這之前,六詔國並不向大唐納稅。
李治雖改革了羈政策,向部分羈摩州縣徵稅,那也只限於改革之後,被重新劃入大唐的叛亂之地,
像六詔、吐谷渾、東女之地,改革之前便臣服大唐,還積極響應唐朝征討吐蕃。
李治也找不到理由對他們突然徵稅。
張柬之憑著一張嘴,不僅調解兩詔紛爭,還能勸說兩詔之地,向大唐納稅,
頓時引起朝野轟動。
大臣們對這個被皇帝直調入京的中書舍人,也再次有了新的看法。
李治聽說此事後,也覺好奇,召張柬之來甘露殿,向他詢問此事。
張柬之拱手道:「回陛下,臣能夠說服他們納稅,憑的是我大唐將士的勇猛,以及陛下的仁政,臣不敢居功。」
李治笑道:「張卿不必過謙,你到底怎麼做到的,和朕說說。」
張柬之道:「邊夷之民,不可以中華之禮儀待之,鴻臚寺官員與他們客客氣氣講道理,這是講不通的。」
「他們反會覺得,大唐如此強大,卻對他們這般客氣,肯定有求於他們,只會貪得無厭,索要好處。」
李治目光閃動:「那你覺得應該如何與他們打交道呢?」
張柬之道:「臣以為只需握好兩樣東西,便可讓他們順服。其一是我大唐銳土,只要他們不聽話,就以武力教訓,他們不識聖人之道,卻識得我大唐鐵騎。」
李治暗暗一笑。
張柬之應該算大唐廟堂內的鷹派了,主張對外族強硬。
李治道:「另一樣東西又是什麼?」
張柬之道:「若一味攻打,也會激起他們反抗,造成邊境混亂,對我們也沒好處。要讓他們老實安分,還需商貿以輔!」
李治心中一動:「接著說。」
張柬之道:「六詔戰亂不斷,也是被生計所迫,他們是由葉榆澤(洱海)孕育出的族群,都想占據更肥美的土地,養活子民。」
「他們也想發展繁榮,故而採取戰爭的方式。只要我們給他們提供另一種繁榮的方式,他們自不會再打仗了。」
李治道:「根據嶺南地區的奏報,六詔地勢崎嶇,瘴氣瀰漫,商人們不願前往那裡,發展貿易並不容易。」
張柬之道:「臣聽說戶部和工部一直在用火藥開鑿各地險路,可借火藥之利,鑿通南路,與六詔強化商貿,對嶺南之民,也是樁好事。」
李治腦中一閃。
張柬之的話讓他產生另一個想法。
這個時期,受限於造船技術,大唐只能與倭國、硫求、哇爪等國通海貿,難以達到西域。
若能在六詔之間,開通一條陸路,直通海港,如此一來,便能發展出一條通往西域的海上商路。
商路一起,嶺南就能得到發展,也帶動六詔發展,讓他們不再爭鬥。
李治道:「打通六詔商路,你覺得需要多少年?」
張柬之道:「西漢時期,唐蒙奉漢武帝之命,只用數年,便打通去夜郎、
滇、窄的道路,後因中原混亂,此路荒廢。臣以為五年以內,當能再開此商道。」
李治感嘆道:「五年嗎?」
閉目沉思了一會,問道:「你就是用此商道,讓兩詔主動向朝廷納稅嗎?」
張柬之道:「兩詔國不識遠利,僅憑此無法勸說。臣是用另一個法子,勸他們主動服軟。」
「哦,是什麼?」
「臣以朝中有大臣提議,裁撤六詔之州縣,誘得他們主動納稅。」
李治奇道:「他們不願裁撤嗎?」
張柬之笑道:「陛下有所不知,周邊小國臣屬大唐,皆是圖利,一來不必擔心大唐攻打他們,二來也能受大唐庇佑。」
李治點點頭。
如果他們不再是大唐屬國,便要隨時擔心大唐打過去,自然寢食難安。
張柬之道:「臣告訴他們,東漢時期,哀牢請求納為漢之屬國,漢朝設永昌郡統轄它。徵收鹽、布、氈毯、毛織品,換取漢朝庇佑。」
「前代王朝在六詔設郡,是因有利。現今六詔鹽、布不上供,珍奇貢物不入朝,戈戟等兵器不充實我朝軍隊,資財不獻給大唐,大唐卻要無私庇護你們,世上哪有此理?」
「他們聽後,心中驚慌,這才主動提出每年上貢稅收,換取大唐庇護。
李治聽了後,也不由開拓思維。
聽張柬之這麼一說,大唐周邊屬國臣服,都各懷心思。
他們每年上供,其實便存著用這些貢品,換取大唐庇護。
大唐恪守禮儀,每年也都賜下回禮,有時回禮還重于贈禮。
這種行為,不僅不會讓他們感激,反會暗暗揣度,覺得並非他們求著大唐,
而是大唐對他們有所求。
兩詔敢在鴻臚寺鬧事,就說明這點,
李治沉聲良久後,說道:「張卿,以後你就去鴻臚寺任少卿吧,南地修路之事,朕會再和戶部、工部商議。」
張柬之見自己一番言論,竟直接升了數級,心中大喜,不由感慨李義府那番言論,果有其理。
「臣多謝陛下!」他叩首謝恩,告退離開。
李治在龍椅上又坐著沉思了一會,這才朝寢殿返回,
回到寢殿時,只見武媚娘正坐在屋中等候。
通常來說,武媚娘過來找他,都是酉時之後。其他時間來找,必定是有事而來。
李治走到武媚娘旁邊坐下,問:「皇后找朕有事嗎?」
武媚娘靠過去,一邊幫李治揉捏肩膀,一邊說道:「陛下,這幾日,後宮可有些人心浮動哦。」
李治道:「為何?」
武媚娘眨了眨眼,道:「還不是因陛下要出巡的緣故,她們都想跟陛下同行,想著法兒的打探消息,揣摩您的想法呢。」
李治頓時明白武媚娘的來意。
她其實也是想探明李治的用意,到底準備帶多少嬪妃。
後宮的事務上,李治儘量尊重武媚娘的權威,便道:「到底帶哪些人,皇后來決定吧。」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陛下就會偷懶,妾身才不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呢,若是帶的人不合您心意,將來反會怪我。」
李治笑道:「只要是你挑選的,朕都合心意。」
武媚娘笑道:「那您給妾身一個名額,不然的話,妾身可要都帶上了。」
李治思索了一會,道:「那就帶四個吧,名額由你來定。」
武媚娘起身辭禮,笑道:「那妾身這就去商定人選。」告退離開。
李治如今的嬪妃有六人,一妃兩嬪三才人。
如果根據位份和皇帝的喜好,要定好四人很容易,只需把楊才人,鄭才人留下,其餘四人帶上便可。
可這樣又留下一個問題。
偌大一個後宮,僅憑兩位才人,根本管理不好。
若是等李治回到長安,後宮卻變得一團糟,同樣是她這個皇后的責任。
而且她也放心不下鄭才人和楊才人,兩女若是趁機在後宮發展勢力,將來危害不淺。
所以一妃二嬪之中,必須留下一人。
劉充媛也要排除,她雖是二品宮嬪,但為人太軟,毫無威信,根本管不住後宮。
那麼剩下的選擇,只剩鄭貴妃和徐充容。
這兩人都是聰明人,資歷也深,有她們中的一個坐鎮後宮,武媚娘也能夠放心。
可究竟該選哪一個呢?
她在宮中思索半響後,終於有了計較,朝張多海吩附道:「請鄭貴妃過來一趟。」
不到半個時辰,鄭貴妃便來到立政殿,向武皇后見了禮。
武媚娘朝她身後的保傅看了一眼,原來鄭貴妃把八皇子李仁也帶過來了。
武媚娘抬手道:「妹妹不必多禮,快請坐吧。」命人上了茶。
茶畢,武媚娘並不直接提皇帝出巡的事,而是向鄭貴妃問起徐槿。
鄭貴妃笑道:「她最近很好啊,殿下為何忽然問起此事?」
武媚娘道:「我是琢磨著,去年陛下寵幸最多的便是她了,也不知她肚子是否有反應,最近可讓御醫診過脈?」
鄭貴妃嘆道:「自一月開始,隔三日就診一次,只可惜—
武媚娘笑道:「那也不必急,她年紀比你我都小,將來還有機會。」
鄭貴妃點點頭,心中卻在暗暗納悶。
皇后怎麼突然關心起徐槿的肚子了,這可和她一貫作風不符啊。
武媚娘道:「對了,剛才我去見過陛下,按照陛下的意思,出巡時只帶四位嬪妃,故而想跟妹妹商議一下人選。」
鄭貴妃心中一驚。
她出身大家,心思聰慧,瞬間就明白了武皇后剛才提徐槿的用意。
皇帝只帶四人,意思就是要留兩人掌管後宮。
三位才人威信不足,劉充媛能力不足,那就只剩她和徐槿。
徐槿至今沒有身孕,若是不能隨駕一起,獨留宮中,今後懷孕的希望更加渺茫。
武皇后顯然是希望她能留下,故而先提徐槿之事。
她在宮中與徐槿交情最好,對方又確無子嗣,若是這個時候不讓步,於情於理,都會遭人垢病。
武皇后短短几句話,便沒有給她留任何退路。
鄭貴妃暗嘆口氣,低聲道:「後宮不可無人管理,不如帶上徐充容、劉充嬡、朱才人、楊才人。由我和鄭才人留鎮宮中。」
武媚娘微笑道:「有妹妹留下掌管後宮,我也可放心了,如此,就依妹妹之言了。」
鄭貴妃起身拜了一禮,告退離去。
次日,武皇后派人將隨駕名單告訴眾女,讓她們提前做好準備。
徐槿得知此事後,立刻來到薰風殿,找上鄭貴妃,問道:「鄭姊姊,你要留在長安嗎?」
鄭貴妃笑道:「總要有個能主事的人留下,才能管得住後宮不是。」
徐槿臉色凝重,側頭看了一眼貼身婢女蝶兒,道:「出去守著門外。」
鄭貴妃見此,知她有隱秘話要說,便讓楚楚帶著其他宮人出去了。
徐槿握著鄭貴妃一隻手,道:「姊姊,你是因我,才主動留下的吧?」
鄭貴妃知瞞不過她,笑道:「你還未替陛下剩下龍子,正應隨駕身邊才是。」
徐槿感嘆道:「姊姊一番好意,小妹受領,只不過,姊姊不能留在長安,否則會有危險。」
鄭貴妃臉色微變,強笑道:「我在這後宮之中,能有什麼危險?」
徐槿低聲道:「陛下不在長安震,那些心懷野心之人,便會蠢蠢欲動。」
鄭貴妃眉頭一皺,狐疑道:「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妹妹,你不會是擔心我家人吧?我已讓祖母和母親,與北房保持距離了。」
徐槿點漆般的眸子凝望著她。
「姊姊,你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處境嗎?你是貴妃,又懷有龍子,在外人看來,你最有可能威脅皇后地位!」
鄭貴妃檀口微張,花容變色。
徐槿接著道:「任何想要對付皇后和太子的人,都有可能來找你,又或施展計謀,拖你下水!」
鄭貴妃臉色越來越蒼白。
徐槿道:「你留在長安,便有可能捲入他們對付皇后和太子的陰謀,到時事情鬧大,你如何解釋得清?」
鄭貴妃目光下垂,低沉著聲音,道:「妹妹,你說皇后讓我留在長安,是否故意害我?」
徐槿想了想,道:「應該不至於,她可能是對你生了戒心,想讓你留在長安,試探於你。」
鄭貴妃鬆了口氣,道:「可我已答應皇后留下,如何拒絕呢?」
徐槿道:「這事我去跟皇后說。我主動請求留下,皇后也沒理由反對。」
鄭貴妃愜愜望著她,道:「可是你———」」
徐槿笑道:「我無子嗣,子然一身,他們無論有什麼陰謀,都不會來找我,
反而安全。」
鄭貴妃紅著眼,道:「那你就很難再有懷孕的機會啦!」
徐槿摸了摸肚子,苦笑道:「它自己不爭氣,去年沒能懷上,縱然跟隨陛下身邊,也未必再有了。姊姊,不必再說,就這樣定了吧。」
鄭貴妃心知她說的有理,自己留下,確實將有無窮隱患,朝她長身拜禮。
「多謝妹妹了。」
徐槿離開鄭貴妃的宮殿後,徑直去了立政殿,主動提出留守皇宮。
武皇后見她執意如此,也找不到理由拒絕,只好同意。
人員一定,後宮各殿,也再次恢復寧定。
李義府、蕭嗣業、郝處俊三人一起來到甘露殿,通傳之後,皇帝卻不在殿內三人只好在偏殿等候,等了大半個時辰,終於有內侍過來,說皇帝傳三人覲見。
來到正殿,三人敘禮畢,面奏此事。
李治聽了後,看了郝處俊一眼,說道:「郝卿是兵部副官,這種小事,就讓張舍人去辦吧。」
此話一出,郝處俊一顆心直往下沉,
皇帝雖說的委婉,其實就是更相信張柬之的能力。
三人告退後,李義府朝蕭嗣業一拱手,志得意滿的離開了。
郝處俊跟隨蕭嗣業一起回到兵部。
蕭嗣業見郝處俊垂頭喪氣,心中也很不是滋味,給他倒了杯茶,感嘆道:「郝兄,這事是我慮事不周,反而害了你。」
郝處俊搖頭道:「尚書也是一片好意,只是下官不明白,陛下為何如此信任張柬之。」
蕭嗣業也不明白。
皇帝召張柬之入京後,明明並沒有什麼特別優待,然而卻對他有一種奇異的信任感。
這種信任究竟源自何處,他實在琢磨不透,心中也再次湧出一股聖人難測的感覺。
郝處俊沉聲道:「蕭尚書,您說張柬之能辦成此事嗎?」
蕭嗣業微微一驚,看向郝處俊,他這位副官,似乎還不肯放棄。
其實郝處俊一開始對此事並沒有那麼熱衷,因為他對蕭嗣業還存著幾分戒備,擔心他另有用意。
然而皇帝當著他面,選擇了張柬之,這讓他很受打擊。
他不明白張柬之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竟得皇帝如此信賴。
郝處俊抬頭望著蕭嗣業,道:「蕭尚書,我想去瞧瞧張柬之如何調解此事,
他若辦成,我無話可說。他若辦不成,畢竟還有機會,您說呢?」
蕭嗣業微笑道:「我瞧他年紀輕輕,辦不好此事!」
只可惜事與願違,兩日之後,鴻臚寺便傳來消息。
張柬之不僅調解了兩詔紛爭,兩詔還都答應每年向大唐供奉鹽、鐵、毛織品等物,當做稅收。
在這之前,六詔國並不向大唐納稅。
李治雖改革了羈政策,向部分羈摩州縣徵稅,那也只限於改革之後,被重新劃入大唐的叛亂之地,
像六詔、吐谷渾、東女之地,改革之前便臣服大唐,還積極響應唐朝征討吐蕃。
李治也找不到理由對他們突然徵稅。
張柬之憑著一張嘴,不僅調解兩詔紛爭,還能勸說兩詔之地,向大唐納稅,
頓時引起朝野轟動。
大臣們對這個被皇帝直調入京的中書舍人,也再次有了新的看法。
李治聽說此事後,也覺好奇,召張柬之來甘露殿,向他詢問此事。
張柬之拱手道:「回陛下,臣能夠說服他們納稅,憑的是我大唐將士的勇猛,以及陛下的仁政,臣不敢居功。」
李治笑道:「張卿不必過謙,你到底怎麼做到的,和朕說說。」
張柬之道:「邊夷之民,不可以中華之禮儀待之,鴻臚寺官員與他們客客氣氣講道理,這是講不通的。」
「他們反會覺得,大唐如此強大,卻對他們這般客氣,肯定有求於他們,只會貪得無厭,索要好處。」
李治目光閃動:「那你覺得應該如何與他們打交道呢?」
張柬之道:「臣以為只需握好兩樣東西,便可讓他們順服。其一是我大唐銳土,只要他們不聽話,就以武力教訓,他們不識聖人之道,卻識得我大唐鐵騎。」
李治暗暗一笑。
張柬之應該算大唐廟堂內的鷹派了,主張對外族強硬。
李治道:「另一樣東西又是什麼?」
張柬之道:「若一味攻打,也會激起他們反抗,造成邊境混亂,對我們也沒好處。要讓他們老實安分,還需商貿以輔!」
李治心中一動:「接著說。」
張柬之道:「六詔戰亂不斷,也是被生計所迫,他們是由葉榆澤(洱海)孕育出的族群,都想占據更肥美的土地,養活子民。」
「他們也想發展繁榮,故而採取戰爭的方式。只要我們給他們提供另一種繁榮的方式,他們自不會再打仗了。」
李治道:「根據嶺南地區的奏報,六詔地勢崎嶇,瘴氣瀰漫,商人們不願前往那裡,發展貿易並不容易。」
張柬之道:「臣聽說戶部和工部一直在用火藥開鑿各地險路,可借火藥之利,鑿通南路,與六詔強化商貿,對嶺南之民,也是樁好事。」
李治腦中一閃。
張柬之的話讓他產生另一個想法。
這個時期,受限於造船技術,大唐只能與倭國、硫求、哇爪等國通海貿,難以達到西域。
若能在六詔之間,開通一條陸路,直通海港,如此一來,便能發展出一條通往西域的海上商路。
商路一起,嶺南就能得到發展,也帶動六詔發展,讓他們不再爭鬥。
李治道:「打通六詔商路,你覺得需要多少年?」
張柬之道:「西漢時期,唐蒙奉漢武帝之命,只用數年,便打通去夜郎、
滇、窄的道路,後因中原混亂,此路荒廢。臣以為五年以內,當能再開此商道。」
李治感嘆道:「五年嗎?」
閉目沉思了一會,問道:「你就是用此商道,讓兩詔主動向朝廷納稅嗎?」
張柬之道:「兩詔國不識遠利,僅憑此無法勸說。臣是用另一個法子,勸他們主動服軟。」
「哦,是什麼?」
「臣以朝中有大臣提議,裁撤六詔之州縣,誘得他們主動納稅。」
李治奇道:「他們不願裁撤嗎?」
張柬之笑道:「陛下有所不知,周邊小國臣屬大唐,皆是圖利,一來不必擔心大唐攻打他們,二來也能受大唐庇佑。」
李治點點頭。
如果他們不再是大唐屬國,便要隨時擔心大唐打過去,自然寢食難安。
張柬之道:「臣告訴他們,東漢時期,哀牢請求納為漢之屬國,漢朝設永昌郡統轄它。徵收鹽、布、氈毯、毛織品,換取漢朝庇佑。」
「前代王朝在六詔設郡,是因有利。現今六詔鹽、布不上供,珍奇貢物不入朝,戈戟等兵器不充實我朝軍隊,資財不獻給大唐,大唐卻要無私庇護你們,世上哪有此理?」
「他們聽後,心中驚慌,這才主動提出每年上貢稅收,換取大唐庇護。
李治聽了後,也不由開拓思維。
聽張柬之這麼一說,大唐周邊屬國臣服,都各懷心思。
他們每年上供,其實便存著用這些貢品,換取大唐庇護。
大唐恪守禮儀,每年也都賜下回禮,有時回禮還重于贈禮。
這種行為,不僅不會讓他們感激,反會暗暗揣度,覺得並非他們求著大唐,
而是大唐對他們有所求。
兩詔敢在鴻臚寺鬧事,就說明這點,
李治沉聲良久後,說道:「張卿,以後你就去鴻臚寺任少卿吧,南地修路之事,朕會再和戶部、工部商議。」
張柬之見自己一番言論,竟直接升了數級,心中大喜,不由感慨李義府那番言論,果有其理。
「臣多謝陛下!」他叩首謝恩,告退離開。
李治在龍椅上又坐著沉思了一會,這才朝寢殿返回,
回到寢殿時,只見武媚娘正坐在屋中等候。
通常來說,武媚娘過來找他,都是酉時之後。其他時間來找,必定是有事而來。
李治走到武媚娘旁邊坐下,問:「皇后找朕有事嗎?」
武媚娘靠過去,一邊幫李治揉捏肩膀,一邊說道:「陛下,這幾日,後宮可有些人心浮動哦。」
李治道:「為何?」
武媚娘眨了眨眼,道:「還不是因陛下要出巡的緣故,她們都想跟陛下同行,想著法兒的打探消息,揣摩您的想法呢。」
李治頓時明白武媚娘的來意。
她其實也是想探明李治的用意,到底準備帶多少嬪妃。
後宮的事務上,李治儘量尊重武媚娘的權威,便道:「到底帶哪些人,皇后來決定吧。」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陛下就會偷懶,妾身才不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呢,若是帶的人不合您心意,將來反會怪我。」
李治笑道:「只要是你挑選的,朕都合心意。」
武媚娘笑道:「那您給妾身一個名額,不然的話,妾身可要都帶上了。」
李治思索了一會,道:「那就帶四個吧,名額由你來定。」
武媚娘起身辭禮,笑道:「那妾身這就去商定人選。」告退離開。
李治如今的嬪妃有六人,一妃兩嬪三才人。
如果根據位份和皇帝的喜好,要定好四人很容易,只需把楊才人,鄭才人留下,其餘四人帶上便可。
可這樣又留下一個問題。
偌大一個後宮,僅憑兩位才人,根本管理不好。
若是等李治回到長安,後宮卻變得一團糟,同樣是她這個皇后的責任。
而且她也放心不下鄭才人和楊才人,兩女若是趁機在後宮發展勢力,將來危害不淺。
所以一妃二嬪之中,必須留下一人。
劉充媛也要排除,她雖是二品宮嬪,但為人太軟,毫無威信,根本管不住後宮。
那麼剩下的選擇,只剩鄭貴妃和徐充容。
這兩人都是聰明人,資歷也深,有她們中的一個坐鎮後宮,武媚娘也能夠放心。
可究竟該選哪一個呢?
她在宮中思索半響後,終於有了計較,朝張多海吩附道:「請鄭貴妃過來一趟。」
不到半個時辰,鄭貴妃便來到立政殿,向武皇后見了禮。
武媚娘朝她身後的保傅看了一眼,原來鄭貴妃把八皇子李仁也帶過來了。
武媚娘抬手道:「妹妹不必多禮,快請坐吧。」命人上了茶。
茶畢,武媚娘並不直接提皇帝出巡的事,而是向鄭貴妃問起徐槿。
鄭貴妃笑道:「她最近很好啊,殿下為何忽然問起此事?」
武媚娘道:「我是琢磨著,去年陛下寵幸最多的便是她了,也不知她肚子是否有反應,最近可讓御醫診過脈?」
鄭貴妃嘆道:「自一月開始,隔三日就診一次,只可惜—
武媚娘笑道:「那也不必急,她年紀比你我都小,將來還有機會。」
鄭貴妃點點頭,心中卻在暗暗納悶。
皇后怎麼突然關心起徐槿的肚子了,這可和她一貫作風不符啊。
武媚娘道:「對了,剛才我去見過陛下,按照陛下的意思,出巡時只帶四位嬪妃,故而想跟妹妹商議一下人選。」
鄭貴妃心中一驚。
她出身大家,心思聰慧,瞬間就明白了武皇后剛才提徐槿的用意。
皇帝只帶四人,意思就是要留兩人掌管後宮。
三位才人威信不足,劉充媛能力不足,那就只剩她和徐槿。
徐槿至今沒有身孕,若是不能隨駕一起,獨留宮中,今後懷孕的希望更加渺茫。
武皇后顯然是希望她能留下,故而先提徐槿之事。
她在宮中與徐槿交情最好,對方又確無子嗣,若是這個時候不讓步,於情於理,都會遭人垢病。
武皇后短短几句話,便沒有給她留任何退路。
鄭貴妃暗嘆口氣,低聲道:「後宮不可無人管理,不如帶上徐充容、劉充嬡、朱才人、楊才人。由我和鄭才人留鎮宮中。」
武媚娘微笑道:「有妹妹留下掌管後宮,我也可放心了,如此,就依妹妹之言了。」
鄭貴妃起身拜了一禮,告退離去。
次日,武皇后派人將隨駕名單告訴眾女,讓她們提前做好準備。
徐槿得知此事後,立刻來到薰風殿,找上鄭貴妃,問道:「鄭姊姊,你要留在長安嗎?」
鄭貴妃笑道:「總要有個能主事的人留下,才能管得住後宮不是。」
徐槿臉色凝重,側頭看了一眼貼身婢女蝶兒,道:「出去守著門外。」
鄭貴妃見此,知她有隱秘話要說,便讓楚楚帶著其他宮人出去了。
徐槿握著鄭貴妃一隻手,道:「姊姊,你是因我,才主動留下的吧?」
鄭貴妃知瞞不過她,笑道:「你還未替陛下剩下龍子,正應隨駕身邊才是。」
徐槿感嘆道:「姊姊一番好意,小妹受領,只不過,姊姊不能留在長安,否則會有危險。」
鄭貴妃臉色微變,強笑道:「我在這後宮之中,能有什麼危險?」
徐槿低聲道:「陛下不在長安震,那些心懷野心之人,便會蠢蠢欲動。」
鄭貴妃眉頭一皺,狐疑道:「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妹妹,你不會是擔心我家人吧?我已讓祖母和母親,與北房保持距離了。」
徐槿點漆般的眸子凝望著她。
「姊姊,你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處境嗎?你是貴妃,又懷有龍子,在外人看來,你最有可能威脅皇后地位!」
鄭貴妃檀口微張,花容變色。
徐槿接著道:「任何想要對付皇后和太子的人,都有可能來找你,又或施展計謀,拖你下水!」
鄭貴妃臉色越來越蒼白。
徐槿道:「你留在長安,便有可能捲入他們對付皇后和太子的陰謀,到時事情鬧大,你如何解釋得清?」
鄭貴妃目光下垂,低沉著聲音,道:「妹妹,你說皇后讓我留在長安,是否故意害我?」
徐槿想了想,道:「應該不至於,她可能是對你生了戒心,想讓你留在長安,試探於你。」
鄭貴妃鬆了口氣,道:「可我已答應皇后留下,如何拒絕呢?」
徐槿道:「這事我去跟皇后說。我主動請求留下,皇后也沒理由反對。」
鄭貴妃愜愜望著她,道:「可是你———」」
徐槿笑道:「我無子嗣,子然一身,他們無論有什麼陰謀,都不會來找我,
反而安全。」
鄭貴妃紅著眼,道:「那你就很難再有懷孕的機會啦!」
徐槿摸了摸肚子,苦笑道:「它自己不爭氣,去年沒能懷上,縱然跟隨陛下身邊,也未必再有了。姊姊,不必再說,就這樣定了吧。」
鄭貴妃心知她說的有理,自己留下,確實將有無窮隱患,朝她長身拜禮。
「多謝妹妹了。」
徐槿離開鄭貴妃的宮殿後,徑直去了立政殿,主動提出留守皇宮。
武皇后見她執意如此,也找不到理由拒絕,只好同意。
人員一定,後宮各殿,也再次恢復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