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大唐做個東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07章 大唐做個東道

  立政殿內,武皇后正和李顯、李賢一起用膳,李旦和太平公主也由保傅抱在懷裡,侍立一旁。

  突然間,內侍來報,說皇帝朝立政殿而來。

  武媚娘正要帶人出去接駕,李治已經大步流星的走了進來。

  李治見武媚娘想給他添飯,一抬手,道:「媚娘,朕剛剛在承慶殿用過了,

  你們吃吧。」

  走到一旁,向李賢、李顯問了幾句功課,又用手指逗弄著太平公主和李旦。

  膳後,洗浴畢,李治靠在榻床上,將武媚娘擁在懷裡,一邊玩著她的頭髮,

  一邊問:「媚娘,長壽村的事,善後處理的怎麼樣了?」

  武媚娘翻了個身,仰首望著他,道:「妾身已派得力之人去了壽縣,重建村落,幫助村民們恢復家園。」

  李治道:「狄仁傑上奏,說壽州司馬抄淮南王府時,查抄了數千萬錢,重建長壽村的事,就從這筆錢裡面出吧。」

  武媚娘輕輕道:「這些錢只怕都是售賣黃蘄得來的。」

  李治看了她一眼,道:「媚娘,這次的事,也算給你我敲了警鐘,你身為皇后,要做好帶頭作用,肅正天下婦人風氣。」

  武媚娘忽然坐起身,道:「陛下請等一會。」掀開紗帳,下了羅床,一陣咚咚咚的聲音後,又回到床上。

  「陛下,您瞧瞧這個?」她遞過一份公文。

  李治拿起來一看,原來是一份表奏,上面規範天下婦人,在使用梳妝物品時,不得使用藥材。

  李治沉吟了一會,道:「媚娘,你能朝這個方向考慮是好的,但婦人愛美之心,實乃天性,強行禁止,往往會起到反作用。」

  武媚娘鳳眉閃動,若有所思道:「陛下的意思是,並不強行禁止,而是有意疏導。」

  李治微微一笑,道:「正是如此,你是皇后,天下婦人都以效仿你為榮,只要你起到帶頭作用,自會形成風氣潮流,遠勝於明令禁止。」

  武媚娘露出沉思之色,長長的睫毛微微顫動著。

  李治望著她俏麗的模樣,忽然心生感慨,禁止她使用那些駐顏藥粉之後,只怕她這副容顏,無法再長久保持了。

  武媚娘似乎瞧出他的心思,微笑道:「陛下是不是在擔心,妾身很快會年老色衰,無法侍君?」

  李治道:「人都是會衰老的,縱然你老了,也是朕的皇后,在朕眼中一樣美麗。」

  武媚娘凝視著他,柔聲道:「九郎的心思,妾身明白,不過妾身還是想更好的侍奉九郎,所以妾身已經想到另外的法子了。」

  李治好奇道:「什麼法子?」

  武媚娘將頭靠在他肩膀上,笑道:「妾身向張鍾請教過了。」

  李治心中恍然,張鍾能活這麼久,肯定有他的長生秘訣。

  「他怎麼說的?」李治期待的問。

  武媚娘道:「張鐘的長生之法,與孫神醫不同,並非他自己研究出來的,而是長壽村流傳的法子。」

  孫思邈的長壽方法,李治也問過,非常複雜,用了多種方法,混合使用,並非某種特定方法。

  比如注重飲食搭配、嚴格作息時間、學八段錦、五禽戲等健身活動,另外還有一些搓揉身體的小活動,再就是保持心態平和,心情舒暢。

  總而言之,孫思邈的法子很難學習。

  李治道:「長壽村流傳的法子是怎樣的?」

  武媚娘面色微紅,道:「是一種吐納方法,而且還要配合一種奇怪的姿勢。

  3

  李治忙問什麼姿勢,武媚娘便取出一本小冊子,給他看了。

  裡面有四張人體圖,姿勢果然奇怪,甚至有幾分羞恥。

  其中一種甚至要倒轉身子,和後世的瑜伽有幾分類似。

  李治奇道:「這法子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武媚娘道:「妾身聽張鍾提過,說最先發現長壽村的是一位六朝(南北朝)

  時期的奇人隱士,當時住在長壽村,是為躲避戰禍,此秘方便是那位奇人傳下來的。」

  李治點了點頭。

  這法子雖古怪了點,卻比孫思邈的法子簡單多了。

  武媚娘微笑道:「九郎,先讓妾身用這法子試一下,倘若無有問題,你再試試。」

  李治點頭笑道,「也好。」

  次日清晨,李治朦朧間,朝旁邊摟了一下,卻抱了個空,

  睜開雙眼,抬頭一看,只見武媚娘坐在梳妝檯前,對著銅鏡梳妝,長長的秀髮披散在腦後。

  李治揉了揉臉頰,坐起身,問道:「媚娘,什麼時辰了?」

  武媚娘轉頭笑道:「剛過辰時,今日並非朝日,陛下可再睡一會。」

  李治搖頭道:「不睡了,薛仁貴應該是昨夜到的長安,今日一大清早,就會來面聖了,朕要去見見他。」

  武媚娘起身伺候李治穿衣,關切道:「陛下,是不是昆藏那邊,又出什麼情況了?」

  李治伸開雙手,道:「昆藏已經慢慢穩定了,是天竺那邊出了情況,十一月末,大食人便已經攻入天竺了。」

  武媚娘略一遲疑,道:「陛下,倘若大食人占據天竺後,對昆藏便形成包圍態勢,那可就不妙了。」

  李治聽了後,微微一笑。

  光從地圖來看,占據天竺後,大食人確實可以攻打昆藏。

  然而只要去過兩地邊境,就會知道,昆藏地區對天竺的地形優勢,比對大唐還要大。

  當初大唐為了打下吐番,可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如今擁有這片占據高原的廣地區,同樣對天竺和大食形成優勢。

  只要安撫好昆藏地區的羌族,不生內亂,便會是大唐西邊最堅固的堡壘。

  不過話又說回來,能夠避免天竺被大食吞併,對大唐來說也是有利的。

  大唐雖與大食簽訂契約,對方用兵天竺時,大唐不得出兵干擾。

  但大食人在歸還康國時,暗地裡耍了不少花招,要不是裴行儉用計,現在都未必能幫康國復國。

  李治自然不會對大食人客氣,雖不能明著違反契約,暗地裡下絆子,那是不能少的。

  「媚娘,咱們畢竟跟大食有契約,總不能明著違反約定吧?」李治故意說道。

  武媚娘打量著他表情,會心一笑,道:「陛下說的是,所以咱們不明著違約,背地裡可以偷偷幫助天竺。」

  李治道:「怎麼幫?」

  武媚娘沉吟了一會,道:「咱們可以在與小勃律國的邊境處,駐紮一支重兵,如此便能分散大食人兵力,讓他們無法全力攻打天竺!」

  李治笑而不語。

  武媚娘畢竟對西域的地圖不太了解,用這種方法,是不可能阻止大食對天竺的入侵的。

  武媚娘道:「陛下,妾身說的不對嗎?」

  李治緩緩道:「媚娘,你有空可以看一下西域地圖,大食人要攻打天竺,可不僅僅能從陸地進軍,還能走海路進攻!」

  武媚娘詳細詢問,李治便命人傳來紙筆,簡略畫了張地圖,向她說明。

  兩人閒談一陣後,一起用過早膳,李治離開了立政殿,朝甘露殿返回,準備面見薛仁貴。

  薛仁貴果然一大清早就來面聖了,和他一起來的還有蘇毗藍雅。

  李治在甘露殿接見二人後,命藍雅去拜見武媚娘,帶著薛仁貴來到神龍殿。

  薛仁貴已有兩年多沒有回長安,曬黑了不少,臉上又增了幾分剛毅沉穩之色。

  攻打吐番的這段經歷,顯然也讓他成長了不少。

  李治先向薛仁貴問起昆藏情況。

  薛仁貴答道:「幸虧陛下把王玄策派給了臣,否則臣還真有些手忙腳亂。」

  李治笑道:「他能幫上忙嗎?」

  薛仁貴肅然道:「若是論行軍打仗,臣自信不輸給王將軍,不過論起調解各族矛盾,臣拍馬也趕不上王將軍。」

  王玄策不僅能打,還能說。

  他身為一個外交官,很善於跟外族打交道,又很有語言天賦,兩個月內,就將羌族語言學了個大概。

  他自從被調到昆藏地區後,就變成了救火隊長,每次薛仁貴跟別人談崩了,

  都是他去安撫對方。

  薛仁貴一開始還覺得他過於軟弱,後來接觸久了,才發現王玄策安撫對方時,並非一味退步,而是用道理和利害關係,說服對方,並未讓大唐利益受損。

  王玄策應對外族的手段,靈活多變,當遇到得寸進的部落,也會展露強硬的一面。

  薛仁貴與他相處的越久,越佩服他的能耐,幾乎各種大事,都找他商議。

  「陛下,昆藏地區能慢慢趨於穩定,臣不敢居功,當以王將軍和文成公主殿下,居於首功!」

  李治笑道:「他們有功勞,朕自然會嘉獎。你能謙虛自持,不與手下爭功,

  這很好,朕沒有看錯你!」

  薛仁貴長身一躬,道:「臣的一切都是陛下賜予的,只盼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務,回報陛下恩情。」

  李治伸手將他扶了起來,道:「好了,再跟朕說說大食與天竺的情況吧。」

  薛仁貴面色一正,道:「陛下,天竺形勢岌岌可危。」

  李治忙問:「詳細說說,眼下到底什麼情況?」

  薛仁貴抬頭看了一眼神龍殿牆壁上掛著的那幅大輿圖,只可惜上面只有吐蕃,並未標註天竺。

  「陛下,臣還是先跟您說一下天竺內部的情況吧。」薛仁貴從袖中取出一份小些的地圖,解釋道:「這是王將軍親自測繪的天竺地圖。」

  李治低頭一看,王玄策畫的不錯,果然是個冰淇淋形狀。

  而且他還將印度西邊的大食國也畫了進來。

  薛仁貴在地圖上畫了三個圈,道:「陛下,天竺地區,眼下分為三股勢力,

  一股是欽陵占據的東北地區,與昆藏相鄰,他們已重新建國,依然取名吐蕃。」

  李治道:「贊普是誰?」

  薛仁貴道:「依然是芒松芒贊,不過這小贊普已完全被架空,權力由祿東贊的三個兒子掌控。」

  李治點點頭,道:「以後咱們就叫它後吐蕃吧。」

  薛仁貴應了一聲,道:「除了後吐蕃外,西北方向,還有一股天竺勢力,以信德國為首,另有很多小國臣服他們。」

  李治盯著薛仁貴指的方向看了一下。

  這個地方應該就是如今的巴基斯坦地區,由印度河孕育出的一眾國家。

  信德國臨近海域,與大食國隔海相望薛仁貴道:「欽陵剛入侵天竺時,信德國王臣服吐蕃,後來見吐蕃被我大唐擊敗,便不再理會後吐蕃,自己當了盟主。」

  李治道:「欽陵沒有討伐他們嗎?」

  薛仁貴道:「後吐蕃的軍隊,大多是吐蕃子民,逃到天竺後,士氣低落,自保尚且不足,更難以主動出擊了。」

  「最近這一年來,後吐蕃一直都在訓練士卒,恢復士氣,臣琢磨著,如果大食不選此時進攻的話,明年後吐蕃就會征討天竺其他地區。」

  李治目光一閃,道:「大食人應該也是看到這一點,才選擇這時候進攻!」

  薛仁貴道:「陛下所言極是。至於南方的天竺各國,都是一些小國,一盤散沙,不成氣候。」

  李治目視著地圖的西北方向,道:「大食人要進攻天竺的話,應該選擇從信德進攻吧?」

  薛仁貴道:「是的,信德國王極為器重一個叫因哈的波斯人,任其為國相。」

  李治微微一愣:「波斯人?」

  薛仁貴道:「是的,那波斯人暗中培養很多海盜,專門在海上劫掠大食國的商人,替國王獲得了大量財富。」

  李治沉吟片刻,命人把卑路斯召了過來,朝他問道:「卑卿,你知道一個叫因哈的波斯人嗎?」

  卑路斯愣了一下,搖頭道:「臣並未聽說此人。」

  李治緩緩道:「他是一個波斯人,在天竺一個叫信德的國家,擔任國相。」

  卑路斯嘆了口氣,道:「那就不奇怪了,當初我們波斯國滅亡時,很多波斯人漂洋過海,逃到天竺北部地區。」

  李治笑道:「如果你再派人去找他,他還會認你這個王子嗎?」

  卑路斯想了想,道:「他若知道臣有陛下支持,定會聽從臣的吩咐。」

  李治點點頭,道:「甚好。」轉頭看向薛仁貴,道:「薛卿,你接著說吧。」

  薛仁貴道:「臣和蘇將軍、王將軍商議過,倘若大食人從海路、陸路同時進攻天竺,信德國必敗。屆時,大食人以信德國為據點,便能迅速占據天竺全境!」

  卑路斯聽到此話,吃驚道:「陛下,大食人準備進攻天竺了嗎?」

  李治道:「是的。」

  卑路斯急道:「陛下,不能讓他們成功,否則大唐也會被他們給包圍了!」

  李治抬手道:「稍安勿躁,薛卿,眼下面對天竺國的局勢,你有什麼對策嗎?」

  薛仁貴道:「天竺最大的問題,是內部分裂,若能讓天竺三大勢力,聯合起來,應能抵禦住大食人。」

  李治心中一動,這跟他腦海中剛冒出的一個想法,不謀而合。

  薛仁貴道:「臣的意思是,咱們大唐做個東道,邀請三家首腦,前往昆藏議和,摒棄前嫌,共抗大食!」

  李治道:「如何說服三家呢?」

  薛仁貴道:「天竺南部一眾小國的國王,與王玄策將軍非常熟悉,王將軍自言有把握說服他們。」

  卑路斯趕忙道:「陛下,臣願意前往信德國,面見因哈,讓他勸說信德國王,來昆藏議和!」

  李治點點頭,道:「如此有勞卑卿了。剩下的只有後吐蕃了。」

  薛仁貴不做聲了,他也沒有把握能夠說服欽陵等人,來昆藏談判。

  李治沉思片刻,心中已有計較,朝薛仁貴道:「薛卿,你先回去休息吧,剩下的事,朕自會安排。」

  薛仁貴拱手告退。

  王玄策的地圖被薛仁貴留了下來,李治拿著地圖,遞給王伏勝,道:「送去翰林苑,讓翰林官畫一份等比例的大輿圖,掛在神龍殿。另外,再召長孫詮覲見。」

  距離歲末只剩四天,明天就是官員們放假的日子。

  長安城各大權貴的府邸門外,皆是一派門庭若市的興旺氣象。

  新城公主的府邸便是如此。

  長孫無忌來到公主府時,只見府門之外,車水馬龍,冠蓋如雲,都是來拜訪長孫詮的。

  這種景象似曾相識,當年趙國公府外的情景,比這有過之而無不及。

  長孫無忌既感欣慰,也有幾分感傷。

  他繞到公主府後門,命僕從敲了敲門,開門的竟是長孫詮。

  「大兄,您來了。」長孫詮拱手道:「本該我去您府上拜見,可想著您的吩咐——..」

  長孫無忌一抬手,道:「這樣更好一些,你不用多說。」

  一個月前,長孫無忌便告訴長孫詮,以後不要去長孫府見他,若有事找他,

  告訴一聲,他自會來公主府見面。

  長孫詮將他迎入府中書房,親自給長孫無忌倒了茶。

  長孫無忌笑道:「聽說吏部傳出消息,陛下已經擬好旨意,將你調入雍州府任長史,年初朝會上,就會宣布了。」

  長孫詮拱手道:「這都多虧了大兄。」

  長孫詮今年做了不少大事,幫助狄仁傑破獲百濟細作,又在契丹的戰後治理上,進言了幾個良策,被皇帝採納。

  很多人都猜到他年初會升官,只是沒想到,他升遷如此之快,直接從萬年縣首官,升為雍州府副官。

  而且這個副官的權力和首官相當,和一把手沒什麼區別,這升遷速度,怎不令人羨慕?

  長孫無忌道:「說吧,找我什麼事?」

  長孫詮道:「剛才陛下召我入宮,表面上誇我今年考核不錯,實際上,卻和我提到一件事。」

  「何事?」

  長孫詮道:「陛下忽然和我提起天竺的情況—.」將大食即將攻打天竺的情況,與長孫無忌說了。

  「陛下似乎想聯合三家,在昆藏都護府談判,共抗大食,有兩家似乎已經能夠說服,只剩下後吐蕃了。」

  「後吐蕃?」

  「就是欽陵等吐蕃殘部,他們已重新立國。」

  長孫無忌捻須道:「陛下是想讓祿東贊說服他的幾個兒子,故而通過你來告訴我,讓我去找祿東贊。」

  長孫詮道:「應是如此。」

  長孫無忌擺了擺手,道:「你自己去就行了,老夫就不去了。」

  長孫詮愣道:「小弟可沒把我說服祿東贊。」

  長孫無忌微笑道:「不必說服,此事對後吐蕃也是有利的。你只需將情況和祿東贊說明,不用你勸,他自會主動提出!」

  長孫詮欣然道:「如此最好,小弟這就去拜訪他。」

  正如長孫無忌猜測,祿東贊得知天竺眼下情況後,當即寫下書信一封。

  李治命卑路斯帶著書信,前往昆藏都護府,與王玄策、蘇定方等人,籌辦三家會盟之事。

  戰爭雖從未停止,不過距離大唐本土,已經越來越遠。

  長安城也在一片和平之中,度過了新的一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