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頁
「呵呵,那看來你將來也不會是什麼嗜酒之人了。」
拓跋珪的語氣還挺高興,畢竟如果拓跋嗣不嗜酒的話,將來應該也就不會因為喝酒誤事了。雖說人無完人,一個人很難沒有缺點,但既然拓跋嗣被當成未來的君王培養,那麼拓跋珪自然希望他的弱點越少越好。
「那麼這樣的話,是不是好酒對你來說就不光在於美酒本身,也在於陪你喝酒的人了。」
「陪我喝酒的人?我現在這樣算是在陪父皇喝酒嗎?」
拓跋嗣畢竟只有十二歲,有些事情似懂非懂,而這些只能將來讓他自己體會的問題,拓跋珪也不打算現在就和兒子解釋,他只是端起自己的酒杯喝了一口,眼神迷離地盯著某個角落,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得不到回答又不敢追問的拓跋嗣只好自己也陪了一口,依然只是覺得這酒就是沒有那麼多奶味,多了點純粹的酒味,僅此而已。
「等有人陪你喝酒的時候,你就知道好酒不光來源於它自己的味道,更多的則在於回憶本身,只有這樣的美酒才更容易醉人啊。」
拓跋嗣是直到多年以後才明白拓跋珪這句話的真正意思的。因為到了那時,每一次拓跋嗣喝下酃酒時,腦子裡想起的不光是更純粹的酒味,而是在姑孰的那個夜裡,在他懷裡的沾著酒氣的毛小豆的味道,和對方恕他無罪時那個帶著希望的眼神。
果然,帶著回憶的美酒才會醉人,而那時候的拓跋嗣終於和當年的拓跋珪一樣,如願以償地喝醉了。
第220章
◎魏為敵◎
拓跋珪稱帝的那天晚上,諸葛承獨自去了虎牢關的城牆上。
在天王苻堅和他的秦朝垮台之後,北面群雄並起了那麼幾年,又再次定於一尊了。於是從今往後,南邊漢人主要的對手又只剩下了一個,那就是北面鮮卑人建立的大魏朝。而諸葛承身為一位漢人的將領,此時站在城樓上望向北方,不是滿臉擔憂而是面帶微笑,這不光是源於對拓跋珪成功本身的滿心歡喜,也同樣是欣喜於自己看人的眼光沒有錯。
拓跋珪真的是帝王之姿,他成了北面的胡人們共同的皇帝。而他的皇朝從此以後也將成為漢人最大的敵人,史冊上會記載下這個在黃河北面和漢人隔河相望的朝庭,它的名字叫做魏。
諸葛承第一次以一個南邊臣子的身份聽見北面那個國度的消息時是在數年以前,那時的他才剛剛確認自己找到了政治上值得投注的對象,成為了聚在劉裕身邊的又一位既年輕又有學識的青年志士。這時北面鮮卑部拓跋氏將其國號由代改稱魏的情報就混在了其他一眾值得漢人注意的胡人各國情報中間傳到了他們手裡。
「呵呵,魏者,大名也,神州之上國,這個拓跋氏倒是會選字,有點意思。」徐羨之只是望了一眼那個字就開始分析,陰陽家出身的人總是喜歡幫人看字批命,尤其像國號這種,更是可以預示著一個朝代的命運。
那時候他們幾個還只是剛剛被北府眾位前輩舉薦出仕的青年才俊,才開始踏入南邊的官場,沒有後來各個身居高位後的謹小慎微,點評天下眾人時,還帶著有才華的年輕人敢和天下爭先的自信。
「就是不知道這個拓跋氏族脈硬不硬,能不能壓得住這個『魏』字了。」劉裕也隨口接了一句,以他們現在的職位,能收到的情報實在有限,於是正經事商議完後就只能在有限的情報里自己找點有趣的談談。
「說不定人家拿了這個魏字真正用意是直指我們南邊的漢庭,畢竟我朝到底是怎麼來的人盡皆知。」劉穆之一向擅長分析,這一句話雖然還沒觸及拓跋珪的本意,但大方向和思路都大致正確了。
「那照你這麼說,你們最早用來說服我的那句渾話不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嗎,就因為我是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正經的大漢劉氏子孫,所以天然的有些正統的資格?」
「德祖,你怎麼從剛剛開始就一言不發,是哪裡不太舒服嗎?」徐羨之這時轉過頭看著從看見這條消息後就一直楞在那裡的諸葛承,嘴裡的語氣多少帶著點擔憂。
「我沒事,就是……困了。」諸葛承一時想不出什麼別的更好的由,只好推脫是精神不濟的緣故。
「困了?那倒真的是你能幹出來的事,哎,終究是我們現在位子低、事情少,給德祖身上的擔子壓得太輕,你才能無聊到困了。」
「是我錯了,沒聽你們仔細聊,宗文兄、阿文,你就別在那擠兌我了。」
那件事最後在徐羨之和諸葛承的玩笑之下就這樣過去了,所以其他人不知道,他們的戲言曾經如此接近事實的真相。
諸葛承當然明白這個「魏」字的由來,它不光是魏然浩大的意思,而是出於他之前的一句狂言——
諸葛家的人,就該給自己找個姓劉的主公,再認一個叫魏的對手。
對於這句狂言,諸葛承能想到的是,終究有人可以解他的輕狂背後所承接的志向和想;而諸葛承沒有想到的是,有人不但能夠解這句狂言本身,甚至敢用國號作陪,只為了替他實現這句狂言。
對此諸葛承當然是感激又感動的,他何其有幸,在他的人生里能遇見這樣一個與他靈魂契合的人;他也何其有幸,那個人僅僅用一個字就足以對著全天下昭告,也讓後世得以銘記他們的靈魂的契合。
諸葛承恨不得能告訴每一個他遇見的人,大魏朝之所以叫大魏朝是因為他,是因為他們的皇帝了解他、尊重他、也願意成全他。他恨不得讓天下人都知道,身為胡人皇帝的拓跋珪深愛著一個叫諸葛承的漢人,愛到敢用一朝江山討他歡。
拓跋珪的語氣還挺高興,畢竟如果拓跋嗣不嗜酒的話,將來應該也就不會因為喝酒誤事了。雖說人無完人,一個人很難沒有缺點,但既然拓跋嗣被當成未來的君王培養,那麼拓跋珪自然希望他的弱點越少越好。
「那麼這樣的話,是不是好酒對你來說就不光在於美酒本身,也在於陪你喝酒的人了。」
「陪我喝酒的人?我現在這樣算是在陪父皇喝酒嗎?」
拓跋嗣畢竟只有十二歲,有些事情似懂非懂,而這些只能將來讓他自己體會的問題,拓跋珪也不打算現在就和兒子解釋,他只是端起自己的酒杯喝了一口,眼神迷離地盯著某個角落,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得不到回答又不敢追問的拓跋嗣只好自己也陪了一口,依然只是覺得這酒就是沒有那麼多奶味,多了點純粹的酒味,僅此而已。
「等有人陪你喝酒的時候,你就知道好酒不光來源於它自己的味道,更多的則在於回憶本身,只有這樣的美酒才更容易醉人啊。」
拓跋嗣是直到多年以後才明白拓跋珪這句話的真正意思的。因為到了那時,每一次拓跋嗣喝下酃酒時,腦子裡想起的不光是更純粹的酒味,而是在姑孰的那個夜裡,在他懷裡的沾著酒氣的毛小豆的味道,和對方恕他無罪時那個帶著希望的眼神。
果然,帶著回憶的美酒才會醉人,而那時候的拓跋嗣終於和當年的拓跋珪一樣,如願以償地喝醉了。
第220章
◎魏為敵◎
拓跋珪稱帝的那天晚上,諸葛承獨自去了虎牢關的城牆上。
在天王苻堅和他的秦朝垮台之後,北面群雄並起了那麼幾年,又再次定於一尊了。於是從今往後,南邊漢人主要的對手又只剩下了一個,那就是北面鮮卑人建立的大魏朝。而諸葛承身為一位漢人的將領,此時站在城樓上望向北方,不是滿臉擔憂而是面帶微笑,這不光是源於對拓跋珪成功本身的滿心歡喜,也同樣是欣喜於自己看人的眼光沒有錯。
拓跋珪真的是帝王之姿,他成了北面的胡人們共同的皇帝。而他的皇朝從此以後也將成為漢人最大的敵人,史冊上會記載下這個在黃河北面和漢人隔河相望的朝庭,它的名字叫做魏。
諸葛承第一次以一個南邊臣子的身份聽見北面那個國度的消息時是在數年以前,那時的他才剛剛確認自己找到了政治上值得投注的對象,成為了聚在劉裕身邊的又一位既年輕又有學識的青年志士。這時北面鮮卑部拓跋氏將其國號由代改稱魏的情報就混在了其他一眾值得漢人注意的胡人各國情報中間傳到了他們手裡。
「呵呵,魏者,大名也,神州之上國,這個拓跋氏倒是會選字,有點意思。」徐羨之只是望了一眼那個字就開始分析,陰陽家出身的人總是喜歡幫人看字批命,尤其像國號這種,更是可以預示著一個朝代的命運。
那時候他們幾個還只是剛剛被北府眾位前輩舉薦出仕的青年才俊,才開始踏入南邊的官場,沒有後來各個身居高位後的謹小慎微,點評天下眾人時,還帶著有才華的年輕人敢和天下爭先的自信。
「就是不知道這個拓跋氏族脈硬不硬,能不能壓得住這個『魏』字了。」劉裕也隨口接了一句,以他們現在的職位,能收到的情報實在有限,於是正經事商議完後就只能在有限的情報里自己找點有趣的談談。
「說不定人家拿了這個魏字真正用意是直指我們南邊的漢庭,畢竟我朝到底是怎麼來的人盡皆知。」劉穆之一向擅長分析,這一句話雖然還沒觸及拓跋珪的本意,但大方向和思路都大致正確了。
「那照你這麼說,你們最早用來說服我的那句渾話不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嗎,就因為我是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正經的大漢劉氏子孫,所以天然的有些正統的資格?」
「德祖,你怎麼從剛剛開始就一言不發,是哪裡不太舒服嗎?」徐羨之這時轉過頭看著從看見這條消息後就一直楞在那裡的諸葛承,嘴裡的語氣多少帶著點擔憂。
「我沒事,就是……困了。」諸葛承一時想不出什麼別的更好的由,只好推脫是精神不濟的緣故。
「困了?那倒真的是你能幹出來的事,哎,終究是我們現在位子低、事情少,給德祖身上的擔子壓得太輕,你才能無聊到困了。」
「是我錯了,沒聽你們仔細聊,宗文兄、阿文,你就別在那擠兌我了。」
那件事最後在徐羨之和諸葛承的玩笑之下就這樣過去了,所以其他人不知道,他們的戲言曾經如此接近事實的真相。
諸葛承當然明白這個「魏」字的由來,它不光是魏然浩大的意思,而是出於他之前的一句狂言——
諸葛家的人,就該給自己找個姓劉的主公,再認一個叫魏的對手。
對於這句狂言,諸葛承能想到的是,終究有人可以解他的輕狂背後所承接的志向和想;而諸葛承沒有想到的是,有人不但能夠解這句狂言本身,甚至敢用國號作陪,只為了替他實現這句狂言。
對此諸葛承當然是感激又感動的,他何其有幸,在他的人生里能遇見這樣一個與他靈魂契合的人;他也何其有幸,那個人僅僅用一個字就足以對著全天下昭告,也讓後世得以銘記他們的靈魂的契合。
諸葛承恨不得能告訴每一個他遇見的人,大魏朝之所以叫大魏朝是因為他,是因為他們的皇帝了解他、尊重他、也願意成全他。他恨不得讓天下人都知道,身為胡人皇帝的拓跋珪深愛著一個叫諸葛承的漢人,愛到敢用一朝江山討他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