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頁
舒寧問的是京城是否平靜,胤祾卻說生產兇險,可見這京城的水的確是渾的。
那這個陷害指的是誰呢?
再仔細去看這封信,他說的是這個穩婆原本要去另外一家做工,之後被人勸阻,才留了下來,那家就心懷怨恨,想要陷害與他。
舒寧明白了,這說的是托合齊差點遭人陷害,還好他及時發現,她鬆了口氣。
步軍統領這個位置,太子一黨得不到,就想要毀掉,只是舒寧不太明白,他們究竟是想要怎麼做呢?
胤祾的信件里沒有說更多的信息,舒寧也無從知道。
直到她從木蘭圍場回來,她才終於知道了他們究竟想要怎麼做。
皇上厭惡胤褆,不惜派十幾位王爺一起看著他,步軍統領是武職,他們想要偽造信件和聯絡,說明托合齊和胤褆過從親密,只是瞞的好,皇上不知道罷了。
胤祾及時發現,派人銷毀了證據,甚至將太子在吏部的一個人弄了下去,這才保住了托合齊。
看著窗外的月光,舒寧忽然想通了一件事,就算是她不做出支持胤祾的決定,胤祾和她,也勢必參與到奪嫡之中。
她不是原來那個等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封為嬪的萬琉哈氏,她的兒子也不是僅僅只有胤裪一個。
原本的胤裪可以避開,是因為他的年齡太小,排行十二,生母出身低,自幼被抱去給蘇麻喇姑撫養,本身又很平庸,自然沒有人支持他。就算是他的親舅舅托合齊也是選擇了支持太子,他的親岳父馬齊也選擇了支持八阿哥,都和他沒什麼關係。
但現在她貴為貴妃,胤祾是端親王,舒顏是固倫公主,策凌也乾的不錯,胤裪更是比他的哥哥都強,是貝勒。
胤祾身後還有瓜爾佳氏,其實並不弱,就和太子一樣,勢必會被人當做絆腳石剪除掉,所以無論他或者她做不做這個決定,他們已經在裡頭了。
而賭別人究竟只是把你弄傷弄殘還是弄死,是不可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她不想為人魚肉,就只能爭。
舒寧感覺自己回宮還沒多久,就已經到了十一月,又有一位皇親國戚離世了,這回是安郡王馬爾渾。
這位算起來還是皇上的堂兄,是老安親王岳樂的兒子,同時,他還是孝誠皇后的表弟,太子胤礽的舅舅,而安郡王府就是八福晉郭絡羅氏從小長大的那個安親王府。岳樂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馬爾渾襲承了郡王的爵位。
安親王是鐵帽子王,他們家算是國之重臣,即使是王爺已經去世,影響也並不會減弱只會一代一代的繼續傳下去。
皇上特念舊恩,下旨對馬爾渾以高規格的禮儀規制進行下葬和治喪,簡單點來說,就是其他人在服喪期間需要遵循種種禁令,禁止喝酒,禁止宴席。
這本身也沒什麼奇怪的,畢竟喪禮都是這樣的,哪怕是嬪妃去世,皇子也是不允許剃頭的。在清朝,若拿太子和嬪妃相比較,那肯定是太子需要向嬪妃行禮。
舒寧也以為這就是簡單的一個喪禮,她只需要最近宮裡別太過火讓皇上不高興就行了,畢竟皇上這兩年的心情也不怎麼好。
舒寧站在旁邊看著,只覺得皇上大概是老了,力不從心了,所以更想掌握一切,畢竟再過三四年,就是皇上的六十大壽了。
可沒想到,就在葬禮期間,馬爾渾的弟弟景熙卻向皇上揭發,有人公然違抗皇上明旨下發的禁令,一連數日聚眾會飲。
起先皇上其實並沒有在意,什麼禁酒,什麼禁宴,那都是約束其他人的,重臣,皇親國戚就算是違反了,不被人抓到就行了。
就算是被人抓到了,左不過也就是被皇上訓斥一番,回家反省,再沒有什麼更嚴重的了,皇上要做仁君,也不會在這種小事上和底下的臣子計較。
所以皇上原本是沒有打算查的,但卻沒想到景熙堅持,並且給出了一些參加會飲的名單,其中就包括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都統鄂繕。
這都是太子黨的重要人物,聽到這裡,舒寧差點打碎了一個杯子,雖然朝中現在只說這是『會飲案』但舒寧知道,這原本應該再加三個字,全名叫做『托合齊會飲案』,也就是在這次案件之中,托合齊被挫骨揚灰。
還好還好,這次他終於聽了她的意見,胤祾和胤裪也將他勸住了,舒寧沒有聽到什麼關於萬琉哈氏的噩耗。
只是舒寧安心了,皇上卻不安心,他想著景熙上報上來的人名,久久不能入眠。
兵部尚書什麼職位,全國的兵馬都由他調派,都由兵部掌管,刑部呢?全國的刑獄,虧他還把胤褆塞在了刑部,老大和太子鬧成這樣,老大想讓太子死,難道太子就不想讓老大死嗎?
他派十幾位王爺和將領是看管胤褆的,卻沒想到也正是因此保住了胤褆的命。
剩下的鄂繕,是八旗都統,一個旗的軍隊由他調派,八旗就駐紮在京城,除了步軍統領的手裡的兩萬兵馬,是負責京城九門以及皇宮的衛戍,已經是離皇宮最近的人了。
與會者,除了鄂善,還有七八位,都是都統一職,都統、副都統皆有,足足有七八位。
他是不是該慶幸,托合齊沒有參與進去,否則京城一半的兵馬、全國的兵馬都是太子的人,他這個皇帝還怎麼當?又或者還有沒有命去當?<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那這個陷害指的是誰呢?
再仔細去看這封信,他說的是這個穩婆原本要去另外一家做工,之後被人勸阻,才留了下來,那家就心懷怨恨,想要陷害與他。
舒寧明白了,這說的是托合齊差點遭人陷害,還好他及時發現,她鬆了口氣。
步軍統領這個位置,太子一黨得不到,就想要毀掉,只是舒寧不太明白,他們究竟是想要怎麼做呢?
胤祾的信件里沒有說更多的信息,舒寧也無從知道。
直到她從木蘭圍場回來,她才終於知道了他們究竟想要怎麼做。
皇上厭惡胤褆,不惜派十幾位王爺一起看著他,步軍統領是武職,他們想要偽造信件和聯絡,說明托合齊和胤褆過從親密,只是瞞的好,皇上不知道罷了。
胤祾及時發現,派人銷毀了證據,甚至將太子在吏部的一個人弄了下去,這才保住了托合齊。
看著窗外的月光,舒寧忽然想通了一件事,就算是她不做出支持胤祾的決定,胤祾和她,也勢必參與到奪嫡之中。
她不是原來那個等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封為嬪的萬琉哈氏,她的兒子也不是僅僅只有胤裪一個。
原本的胤裪可以避開,是因為他的年齡太小,排行十二,生母出身低,自幼被抱去給蘇麻喇姑撫養,本身又很平庸,自然沒有人支持他。就算是他的親舅舅托合齊也是選擇了支持太子,他的親岳父馬齊也選擇了支持八阿哥,都和他沒什麼關係。
但現在她貴為貴妃,胤祾是端親王,舒顏是固倫公主,策凌也乾的不錯,胤裪更是比他的哥哥都強,是貝勒。
胤祾身後還有瓜爾佳氏,其實並不弱,就和太子一樣,勢必會被人當做絆腳石剪除掉,所以無論他或者她做不做這個決定,他們已經在裡頭了。
而賭別人究竟只是把你弄傷弄殘還是弄死,是不可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她不想為人魚肉,就只能爭。
舒寧感覺自己回宮還沒多久,就已經到了十一月,又有一位皇親國戚離世了,這回是安郡王馬爾渾。
這位算起來還是皇上的堂兄,是老安親王岳樂的兒子,同時,他還是孝誠皇后的表弟,太子胤礽的舅舅,而安郡王府就是八福晉郭絡羅氏從小長大的那個安親王府。岳樂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馬爾渾襲承了郡王的爵位。
安親王是鐵帽子王,他們家算是國之重臣,即使是王爺已經去世,影響也並不會減弱只會一代一代的繼續傳下去。
皇上特念舊恩,下旨對馬爾渾以高規格的禮儀規制進行下葬和治喪,簡單點來說,就是其他人在服喪期間需要遵循種種禁令,禁止喝酒,禁止宴席。
這本身也沒什麼奇怪的,畢竟喪禮都是這樣的,哪怕是嬪妃去世,皇子也是不允許剃頭的。在清朝,若拿太子和嬪妃相比較,那肯定是太子需要向嬪妃行禮。
舒寧也以為這就是簡單的一個喪禮,她只需要最近宮裡別太過火讓皇上不高興就行了,畢竟皇上這兩年的心情也不怎麼好。
舒寧站在旁邊看著,只覺得皇上大概是老了,力不從心了,所以更想掌握一切,畢竟再過三四年,就是皇上的六十大壽了。
可沒想到,就在葬禮期間,馬爾渾的弟弟景熙卻向皇上揭發,有人公然違抗皇上明旨下發的禁令,一連數日聚眾會飲。
起先皇上其實並沒有在意,什麼禁酒,什麼禁宴,那都是約束其他人的,重臣,皇親國戚就算是違反了,不被人抓到就行了。
就算是被人抓到了,左不過也就是被皇上訓斥一番,回家反省,再沒有什麼更嚴重的了,皇上要做仁君,也不會在這種小事上和底下的臣子計較。
所以皇上原本是沒有打算查的,但卻沒想到景熙堅持,並且給出了一些參加會飲的名單,其中就包括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都統鄂繕。
這都是太子黨的重要人物,聽到這裡,舒寧差點打碎了一個杯子,雖然朝中現在只說這是『會飲案』但舒寧知道,這原本應該再加三個字,全名叫做『托合齊會飲案』,也就是在這次案件之中,托合齊被挫骨揚灰。
還好還好,這次他終於聽了她的意見,胤祾和胤裪也將他勸住了,舒寧沒有聽到什麼關於萬琉哈氏的噩耗。
只是舒寧安心了,皇上卻不安心,他想著景熙上報上來的人名,久久不能入眠。
兵部尚書什麼職位,全國的兵馬都由他調派,都由兵部掌管,刑部呢?全國的刑獄,虧他還把胤褆塞在了刑部,老大和太子鬧成這樣,老大想讓太子死,難道太子就不想讓老大死嗎?
他派十幾位王爺和將領是看管胤褆的,卻沒想到也正是因此保住了胤褆的命。
剩下的鄂繕,是八旗都統,一個旗的軍隊由他調派,八旗就駐紮在京城,除了步軍統領的手裡的兩萬兵馬,是負責京城九門以及皇宮的衛戍,已經是離皇宮最近的人了。
與會者,除了鄂善,還有七八位,都是都統一職,都統、副都統皆有,足足有七八位。
他是不是該慶幸,托合齊沒有參與進去,否則京城一半的兵馬、全國的兵馬都是太子的人,他這個皇帝還怎麼當?又或者還有沒有命去當?<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