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頁
臨入宮前,顧安仲心中不安穩,將他手中的尚書令交給了底下的兵部官員,讓對方趁著宮中舉辦宮宴的機會,悄悄回到兵部,看看能不能發現些什麼問題。
沒成想到,消息還沒傳來,宮中便已出現變故。
顧安仲的位置靠前,太極殿占地極廣,這麼遠的距離,他都能聽到外邊傳來的聲響。
他心下狂跳,猛地抬眼看向施元夕,正欲開口發問,坐在他正下方的羅明正卻是一頓,開口道:
「這些時日大人不在,聖上准許下官代為執掌兵部大權。」羅明正微頓,輕聲道:「有些事情,也該告知大人知曉才是。」
不等顧安仲發問,他直接道:「皇上下旨,更換京中布防。」
羅明正面色坦蕩,似乎沒注意到顧安仲那瞬間冷沉下來的神色,只緩聲道:「顧大人也知道,京城布防關係到聖上安危,馬虎不得。」
「而這道本該最為安全的防線,此前卻與魏昌宏那樣的亂黨勾結在一塊,意圖攻入宮中。」
「甚至到得前些時日,軍營之中仍舊有人生事。」羅明正說到此處,面上多了些許深意:「為保宮中安全,京城防衛再不能盡數交到京畿營手中。」
「是以,兵部調遣鎮北軍入京,將從前的京畿營大軍打散,與鎮北軍一塊,組成了新的駐京營。」
「人數也從之前的五萬兵馬,變更為七萬,並將大軍交由尤蔚、談墨二位將軍率領,以此護衛皇城安全。」
說是擴充,實際上卻是將從前的京畿營將士徹底吞噬。
這幾個月以來,朝上及軍中的魏氏餘黨被盡數清理,施元夕從這些脈絡出發,對京畿營將士進行了二次篩選。
那些貧苦出身,習得一身好武藝,從前被反覆打壓的將士,皆得以繼續留守在京。
而憑藉魏家關係,且還跟謝家牽扯不清的,則是絕大部分都被劃分到了各地。
篩選過後,京畿營中留下的將士不足三萬,餘下四萬,則都是鎮北軍精銳。
京畿營內的聖旨,是在宮宴開始後頒布的。
鎮北大軍,則是在顧安仲釋放以後進駐的京城。
由於宮宴的特殊性,加上這宮中布滿了天子親衛,也就是周瑛的眼睛,即便是有什麼重要的消息,也沒辦法在這個時候直接傳入官員的耳中。
所以從鎮北大軍入京,到聖旨頒布,這一整個流程,謝家,包括兵部尚書顧安仲在內,都被全部隔開。
朝中給出的旨意也非常明確,這是聖旨,京畿營已有罪責在身,如若這道聖旨頒布後,有人藉機生事,那便視同抗旨,可將其直接拿下。
旨意降下後,謝家安插在京畿營內的所有將領,幾乎都遭到貶斥,其中之最,當屬那個魏昌宏伏法後,主動上交證據的副將。
此人被連貶三級,心生不滿,叫囂著要面見皇上,人已經被談墨扣下。
除此外,那些與謝、魏這兩大世家來往過密的其餘世家子弟,也都在此次調遣出京的名單中。
施元夕和周瑛都清楚,朝中局勢混亂,皆因這些世家而起。
想要穩固朝局,最好的辦法便是削弱世家。
想要在短時間內將所有世家一網打盡,幾乎是沒辦法做到的,且會真正動搖到社稷。
但也不能就此放任不管,長遠的不說,近處野心勃勃的謝家,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將其慢慢削弱,讓這些人逐步退出權力中心,才是最合適的辦法。
施元夕籌備那麼久,步步謀劃,根本目的壓根就不只是一個嚴廣海那麼簡單,這第一步,其實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將兵權牢牢抓在手中。
這方面他們有著足夠的優勢,她手裡掌握的武器,便足以掃平除邊疆大軍外的所有軍隊。
京畿營本身就沾有污點,如今朝中局勢革新,將其替換是合情合理的事。
只是這件事,缺少一個最為合適的契機。
蔣譚明一事算是有些影響,但不算深遠,觸及不到布防這麼重要的事。
可嚴廣海就不同了。
太極殿內燈火通明,顧安仲猛地轉頭看向施元夕。
天氣徹底轉暖,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他人坐在這金碧輝煌的大殿上,身上卻驚起了一身的冷汗。
一個貪墨巨款,消極應戰,與奸佞勾結卻無端頂了最大功勞的邊疆將領,趾高氣昂地領著兩萬兵馬回京。
這等行徑和做派,不就恰恰與施元夕所想做的事完全吻合嗎!?
他反應過來的瞬間,心頭湧現出的已不是從前那般驚訝或者是憤怒的情緒……而是害怕。
布防調換,意味著京中大部分權力,已盡數歸於周瑛一脈。
兩方對陣,謝家都沒來得及做出更多的籌謀,便已經輸掉大半。
如今的周瑛一脈,已經在非常極限的時間內,迅速成為了個龐然大物。
只論權勢,甚至比全盛時期的魏家還要鼎盛。
因為……全盛時期的魏家雖然手中有邊疆主將,卻沒能得到江南徐氏的鼎力支持。
顧安仲心下生出幾分茫然,抬眸看向謝郁維那邊,就見謝郁維將手中的酒盞握得很緊,一改往日那副運籌帷幄的模樣,神色幽冷地看著某個方向。
顧安仲順著他的視線看了過去,這一眼,看到的便是路星奕那張沒什麼表情的臉。
邊疆軍權的變更,將是他們最後的機會。<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沒成想到,消息還沒傳來,宮中便已出現變故。
顧安仲的位置靠前,太極殿占地極廣,這麼遠的距離,他都能聽到外邊傳來的聲響。
他心下狂跳,猛地抬眼看向施元夕,正欲開口發問,坐在他正下方的羅明正卻是一頓,開口道:
「這些時日大人不在,聖上准許下官代為執掌兵部大權。」羅明正微頓,輕聲道:「有些事情,也該告知大人知曉才是。」
不等顧安仲發問,他直接道:「皇上下旨,更換京中布防。」
羅明正面色坦蕩,似乎沒注意到顧安仲那瞬間冷沉下來的神色,只緩聲道:「顧大人也知道,京城布防關係到聖上安危,馬虎不得。」
「而這道本該最為安全的防線,此前卻與魏昌宏那樣的亂黨勾結在一塊,意圖攻入宮中。」
「甚至到得前些時日,軍營之中仍舊有人生事。」羅明正說到此處,面上多了些許深意:「為保宮中安全,京城防衛再不能盡數交到京畿營手中。」
「是以,兵部調遣鎮北軍入京,將從前的京畿營大軍打散,與鎮北軍一塊,組成了新的駐京營。」
「人數也從之前的五萬兵馬,變更為七萬,並將大軍交由尤蔚、談墨二位將軍率領,以此護衛皇城安全。」
說是擴充,實際上卻是將從前的京畿營將士徹底吞噬。
這幾個月以來,朝上及軍中的魏氏餘黨被盡數清理,施元夕從這些脈絡出發,對京畿營將士進行了二次篩選。
那些貧苦出身,習得一身好武藝,從前被反覆打壓的將士,皆得以繼續留守在京。
而憑藉魏家關係,且還跟謝家牽扯不清的,則是絕大部分都被劃分到了各地。
篩選過後,京畿營中留下的將士不足三萬,餘下四萬,則都是鎮北軍精銳。
京畿營內的聖旨,是在宮宴開始後頒布的。
鎮北大軍,則是在顧安仲釋放以後進駐的京城。
由於宮宴的特殊性,加上這宮中布滿了天子親衛,也就是周瑛的眼睛,即便是有什麼重要的消息,也沒辦法在這個時候直接傳入官員的耳中。
所以從鎮北大軍入京,到聖旨頒布,這一整個流程,謝家,包括兵部尚書顧安仲在內,都被全部隔開。
朝中給出的旨意也非常明確,這是聖旨,京畿營已有罪責在身,如若這道聖旨頒布後,有人藉機生事,那便視同抗旨,可將其直接拿下。
旨意降下後,謝家安插在京畿營內的所有將領,幾乎都遭到貶斥,其中之最,當屬那個魏昌宏伏法後,主動上交證據的副將。
此人被連貶三級,心生不滿,叫囂著要面見皇上,人已經被談墨扣下。
除此外,那些與謝、魏這兩大世家來往過密的其餘世家子弟,也都在此次調遣出京的名單中。
施元夕和周瑛都清楚,朝中局勢混亂,皆因這些世家而起。
想要穩固朝局,最好的辦法便是削弱世家。
想要在短時間內將所有世家一網打盡,幾乎是沒辦法做到的,且會真正動搖到社稷。
但也不能就此放任不管,長遠的不說,近處野心勃勃的謝家,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將其慢慢削弱,讓這些人逐步退出權力中心,才是最合適的辦法。
施元夕籌備那麼久,步步謀劃,根本目的壓根就不只是一個嚴廣海那麼簡單,這第一步,其實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將兵權牢牢抓在手中。
這方面他們有著足夠的優勢,她手裡掌握的武器,便足以掃平除邊疆大軍外的所有軍隊。
京畿營本身就沾有污點,如今朝中局勢革新,將其替換是合情合理的事。
只是這件事,缺少一個最為合適的契機。
蔣譚明一事算是有些影響,但不算深遠,觸及不到布防這麼重要的事。
可嚴廣海就不同了。
太極殿內燈火通明,顧安仲猛地轉頭看向施元夕。
天氣徹底轉暖,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他人坐在這金碧輝煌的大殿上,身上卻驚起了一身的冷汗。
一個貪墨巨款,消極應戰,與奸佞勾結卻無端頂了最大功勞的邊疆將領,趾高氣昂地領著兩萬兵馬回京。
這等行徑和做派,不就恰恰與施元夕所想做的事完全吻合嗎!?
他反應過來的瞬間,心頭湧現出的已不是從前那般驚訝或者是憤怒的情緒……而是害怕。
布防調換,意味著京中大部分權力,已盡數歸於周瑛一脈。
兩方對陣,謝家都沒來得及做出更多的籌謀,便已經輸掉大半。
如今的周瑛一脈,已經在非常極限的時間內,迅速成為了個龐然大物。
只論權勢,甚至比全盛時期的魏家還要鼎盛。
因為……全盛時期的魏家雖然手中有邊疆主將,卻沒能得到江南徐氏的鼎力支持。
顧安仲心下生出幾分茫然,抬眸看向謝郁維那邊,就見謝郁維將手中的酒盞握得很緊,一改往日那副運籌帷幄的模樣,神色幽冷地看著某個方向。
顧安仲順著他的視線看了過去,這一眼,看到的便是路星奕那張沒什麼表情的臉。
邊疆軍權的變更,將是他們最後的機會。<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