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頁
他本是吻著淚痕,可動作逐漸變了味。親著她的面頰,還猶嫌不夠,便捧起她的臉,舐咬著她的唇瓣。她逐漸支撐不住,被壓倒在柔軟的錦被上。
明素簌面對他的親近,無動於衷,但也沒有推拒他。
既然,他不會殃及旁人,那單從立場上看——她只能站在他這邊,不是麼?
他或許早就算到今日——最後,她無計可施,無可奈何地原諒他。
這是最後一次了吧?如此狂熱地博弈,賭著那個位置。
這回,他真的不會出任何差錯嗎?
第120章 岔子
初春,晉陽的叛亂徹底平息。
楚昭淮將晉王及其黨羽收押,並向京城上奏。
他陳明:晉王戰敗後,痛哭流涕,悔恨交加。晉王說,當初,乃是他手下有小人讒言,誘騙他做下此事。而今,他已知曉自己鑄成大錯。不求大富大貴,只希望陛下念在兄弟情誼上,饒他一命。
最開始,楚衡派楚昭淮去鎮壓叛亂時,便囑託他,不得傷晉王至死。
興許他本意,是想彰顯自己的仁德,順便給楚昭淮的任務,再添些麻煩。
至於最後收尾之事……他沒細想。楚衡本以為,這次平叛,楚昭淮很難贏下,至少不會贏得如此輕鬆。
而結果卻遠超他所料。現在他不僅要想辦法,合適處置晉王,還要思量,該如何獎賞楚昭淮。
晉王求饒的消息傳到朝廷,楚衡更加騎虎難下。
從皇帝威嚴上講,他理應將晉王直接處死,晉王府上下,雞犬不留。
但朝廷群臣便有異議了,他們先前就不甚贊成,楚衡的削藩之舉。
後來晉王被逼謀反,他們便更加頭頭是道,認為楚衡過於不講情面,都把自己兄弟逼反了。
若是楚衡就這樣處死晉王,只會讓皇室其餘人心寒,朝中更加不得安寧。
本朝對言官、文官甚是開明。
他們平日上朝,若無大事,甚至不必稽首跪拜,只需躬身行禮即可。
何況,楚衡剛登基不久,資歷淺薄,亦無甚立威之舉,他不得不考慮他們的諫言。
一次早朝上,有人建議,讓楚昭淮將晉王帶入京城,再由楚衡親自審問裁決。
而非直接下派命令,在晉陽當地處決晉王。
楚衡聽完,卻緊蹙著眉:「朕為何不派旁人過去,將晉王接入京城,反而讓秦王隨之上京?這恐怕與先帝制定之禮,有所不合。」
他莫名地,不想讓楚昭淮過來。尤其是在,楚昭淮接連解決西域、晉王的事宜,名聲大振之時。
可朝中文官,卻很是贊成這一提議,勸諫道:「秦王方立功,而今進京,正宜賞之。若是他立下如此功勞,陛下還拘束於禮法,只會讓朝中功臣心寒。」
楚衡思量許久,不知是如何說服了自己。
最後,他答應了。
他絕對不願承認,自己已經有些畏懼楚昭淮。畢竟,他成長得實在是太快了。
既然楚衡不願露怯,那他亦無甚理由,可以反駁那些朝臣。
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來。
朝中文官皆頷首應是,稱讚陛下仁德講理。
可早朝過後,當今皇后——李寧茹,她卻厲聲反對這一舉措。
「你在群臣面前不敢承認,但事實昭然若揭!萬一秦王進京,直接謀反,你當如何?」她擲地有聲道。
「痴人說夢!」楚衡冷哼一聲,「他名不正言不順,若是敢反,京城禁軍、玄鐵營直接就把他拿下!還是說,你覺得他能對抗得了,京城諸多軍隊?」
「……是不可能。」李寧茹頓了頓,緩慢道,「但他只要過來,便有威脅。這種事情誰敢賭……」
「你不過是婦人之見,」楚衡不欲多言,冷冷道,「真以為自己看過幾本奏摺,便參透朝政了?」
他早就不滿意李寧茹了。
先前,她確實幫過楚衡。但越往後,楚衡便越覺得掣肘。他怎麼能忍受,時刻有一個人指手畫腳,隨時點出他的錯誤,讓他難堪。
李寧茹就該像他母后那樣,安分守己待在皇宮,不得插手朝政。
所以,他也這樣做了。而今,李寧茹很難插手政事,只是偶爾,才能得知一些朝廷大事。
最後,楚衡撂下一句話:「朕讓楚昭淮過來,還可順便將處置晉王的事情,交給他來。讓他擔罵名,朕倒省下一件麻煩。而你反倒質疑起來,屬實不可理喻。」
言罷,他拂袖而去。
——
不久,秦王押解著晉王回京。
為示歡迎功臣,皇宮舉行大宴。
不管如何,晉王好歹是皇帝的親兄弟,一路上所有人,都不敢苛待他,反而錦衣玉食養之。
畢竟,從楚衡下的旨意來看,他是不打算嚴懲晉王的。
宴會當日,皇帝念在兄弟之情,居然暫時無視晉王的罪行,讓他一同赴宴。當然,具體的判決,他還未定奪好,晉王仍舊是負罪之身。
不過,這無疑是一種信號,表明楚衡的態度。
他或許已經後悔,先前的削藩之策,開始亡羊補牢,挽回人心了。
可另一邊的楚昭淮,就頗為尷尬了。
他本是制服晉王的功臣,若是晉王之事,被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看著楚衡和晉王重修兄弟之情,那他又算什麼呢?
果然,宴會上巴結楚昭淮的人,少了不少。晉王那邊,雖無人過去敬酒,但也無人敢露出鄙薄之態。<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明素簌面對他的親近,無動於衷,但也沒有推拒他。
既然,他不會殃及旁人,那單從立場上看——她只能站在他這邊,不是麼?
他或許早就算到今日——最後,她無計可施,無可奈何地原諒他。
這是最後一次了吧?如此狂熱地博弈,賭著那個位置。
這回,他真的不會出任何差錯嗎?
第120章 岔子
初春,晉陽的叛亂徹底平息。
楚昭淮將晉王及其黨羽收押,並向京城上奏。
他陳明:晉王戰敗後,痛哭流涕,悔恨交加。晉王說,當初,乃是他手下有小人讒言,誘騙他做下此事。而今,他已知曉自己鑄成大錯。不求大富大貴,只希望陛下念在兄弟情誼上,饒他一命。
最開始,楚衡派楚昭淮去鎮壓叛亂時,便囑託他,不得傷晉王至死。
興許他本意,是想彰顯自己的仁德,順便給楚昭淮的任務,再添些麻煩。
至於最後收尾之事……他沒細想。楚衡本以為,這次平叛,楚昭淮很難贏下,至少不會贏得如此輕鬆。
而結果卻遠超他所料。現在他不僅要想辦法,合適處置晉王,還要思量,該如何獎賞楚昭淮。
晉王求饒的消息傳到朝廷,楚衡更加騎虎難下。
從皇帝威嚴上講,他理應將晉王直接處死,晉王府上下,雞犬不留。
但朝廷群臣便有異議了,他們先前就不甚贊成,楚衡的削藩之舉。
後來晉王被逼謀反,他們便更加頭頭是道,認為楚衡過於不講情面,都把自己兄弟逼反了。
若是楚衡就這樣處死晉王,只會讓皇室其餘人心寒,朝中更加不得安寧。
本朝對言官、文官甚是開明。
他們平日上朝,若無大事,甚至不必稽首跪拜,只需躬身行禮即可。
何況,楚衡剛登基不久,資歷淺薄,亦無甚立威之舉,他不得不考慮他們的諫言。
一次早朝上,有人建議,讓楚昭淮將晉王帶入京城,再由楚衡親自審問裁決。
而非直接下派命令,在晉陽當地處決晉王。
楚衡聽完,卻緊蹙著眉:「朕為何不派旁人過去,將晉王接入京城,反而讓秦王隨之上京?這恐怕與先帝制定之禮,有所不合。」
他莫名地,不想讓楚昭淮過來。尤其是在,楚昭淮接連解決西域、晉王的事宜,名聲大振之時。
可朝中文官,卻很是贊成這一提議,勸諫道:「秦王方立功,而今進京,正宜賞之。若是他立下如此功勞,陛下還拘束於禮法,只會讓朝中功臣心寒。」
楚衡思量許久,不知是如何說服了自己。
最後,他答應了。
他絕對不願承認,自己已經有些畏懼楚昭淮。畢竟,他成長得實在是太快了。
既然楚衡不願露怯,那他亦無甚理由,可以反駁那些朝臣。
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來。
朝中文官皆頷首應是,稱讚陛下仁德講理。
可早朝過後,當今皇后——李寧茹,她卻厲聲反對這一舉措。
「你在群臣面前不敢承認,但事實昭然若揭!萬一秦王進京,直接謀反,你當如何?」她擲地有聲道。
「痴人說夢!」楚衡冷哼一聲,「他名不正言不順,若是敢反,京城禁軍、玄鐵營直接就把他拿下!還是說,你覺得他能對抗得了,京城諸多軍隊?」
「……是不可能。」李寧茹頓了頓,緩慢道,「但他只要過來,便有威脅。這種事情誰敢賭……」
「你不過是婦人之見,」楚衡不欲多言,冷冷道,「真以為自己看過幾本奏摺,便參透朝政了?」
他早就不滿意李寧茹了。
先前,她確實幫過楚衡。但越往後,楚衡便越覺得掣肘。他怎麼能忍受,時刻有一個人指手畫腳,隨時點出他的錯誤,讓他難堪。
李寧茹就該像他母后那樣,安分守己待在皇宮,不得插手朝政。
所以,他也這樣做了。而今,李寧茹很難插手政事,只是偶爾,才能得知一些朝廷大事。
最後,楚衡撂下一句話:「朕讓楚昭淮過來,還可順便將處置晉王的事情,交給他來。讓他擔罵名,朕倒省下一件麻煩。而你反倒質疑起來,屬實不可理喻。」
言罷,他拂袖而去。
——
不久,秦王押解著晉王回京。
為示歡迎功臣,皇宮舉行大宴。
不管如何,晉王好歹是皇帝的親兄弟,一路上所有人,都不敢苛待他,反而錦衣玉食養之。
畢竟,從楚衡下的旨意來看,他是不打算嚴懲晉王的。
宴會當日,皇帝念在兄弟之情,居然暫時無視晉王的罪行,讓他一同赴宴。當然,具體的判決,他還未定奪好,晉王仍舊是負罪之身。
不過,這無疑是一種信號,表明楚衡的態度。
他或許已經後悔,先前的削藩之策,開始亡羊補牢,挽回人心了。
可另一邊的楚昭淮,就頗為尷尬了。
他本是制服晉王的功臣,若是晉王之事,被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看著楚衡和晉王重修兄弟之情,那他又算什麼呢?
果然,宴會上巴結楚昭淮的人,少了不少。晉王那邊,雖無人過去敬酒,但也無人敢露出鄙薄之態。<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