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書房外的走廊灌滿了金紅色的餘暉,松針的影子猶如荊棘般遍布地面。寧予桐怔忪著往前走,但走了沒幾步,卻又突然停了下來。
隱約傳來的長輩們的談笑聲讓他記起前廳仍有客人,不單是客人,他的家人恐怕也在廳內還未離開。他下意識後退,可退了半步又猛然剎住,濕漉漉的半邊衣物提醒著他的狼狽,他茫然地回頭望了一眼,身後的書房很安靜,他聽不見腳步聲,房門更沒有要打開的跡象。
他眨了眨眼睛,又轉頭朝前看去,然而走廊那端始終只有模糊的笑聲。他躊躇不前,又後退無路,一時間只能像個闖了大禍後等著挨罵的小孩兒一樣耷拉腦袋站在原地。
他就這樣站著,站了許久,久到叫日光燒熱了眼眶才抬手抹了一把臉。
他無處可去,最後只能轉身走向安靜的後花園。
盛夏天氣惱人,卻也是植物繁衍生長的好時節,園子裡繡球木槿一類的花種熙熙攘攘開成一片,角落裡還有幾叢紅桑潑墨似的肆意蔓延。倘若能靜下心來看,這裡的景象有足夠的理由叫人駐足流連,然而他走得很快,近乎於逃,在踏上那階同樣通往別墅北側的樓梯之前,他不曾在油畫一般的花園中有過片刻停留。
他倉皇繞過半個別墅回到了自己的臥室,用力鎖上了房門。除了自幼憩息的這一處小天地,他實在不知道這個家裡還有什麼地方能夠讓他躲藏起來消解情緒,如果他能料到回來會吵架,稍微提一句沈鐸寧予杭就怒不可遏,那麼他根本就不會縱容戀人答應母親的邀請,也不會在沒有陪伴的情況下孤身一人回家,甚至還貿然去見寧予杭。
他後悔了,真的後悔了。
臥室的落地窗拉著厚厚一層窗簾,因此房間光線幽微,但他沒有開燈,只抵著房門回想兄弟倆在書房裡吵的那一架,很快便意識到自己搞砸了一切。
長久以來遠離家人的平靜生活使他忘記了年少時總是謹慎相待的一些事情,也讓他不自覺鬆懈,所以才失去分寸並且換來了這樣令人傷心的結果。他太放肆了,哪怕真正十六歲的時候他也不會那樣僭越無理。
他懊惱起來,同時也開始反省自己的錯處,可越是自責,他就越不明白寧予杭的意思——他看得出來他在迴避,甚至盛怒之下也始終警惕著不失言,可如果他那樣厭惡沈鐸,又為什麼總對他們的衝突避而不談呢。他叫他親自去問,難道沈鐸曾經做過什麼不可饒恕的事情嗎,踐踏真心又意味著什麼,是指害他自殺嗎,可那已經過去六年了,沈鐸道過歉,母親也說他們和好如初了,為什麼寧予杭遲遲不肯釋懷?
他們隱瞞了什麼嗎。寧予桐想不出來,現下仿佛沒有一件事是他不能知道的,年少時他和沈鐸已經為各自的衝動付出了代價,往壞了說,就算兩家人的交情因此受到了嚴重影響,可他不信在長達六年的時間裡雙方長輩都不對此進行任何挽救——或許頤品傳媒就是這麼來的,沈鐸不好同他說內情,只講是送,明面上看似順理成章處置家業,實則是為了安撫那時傷心欲絕的母親和兄長而痛下決心——雖然想來離譜,但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沈煜欽為什麼願意大方獻出家業,他疼弟弟,又和寧予杭是舊相識,自然得當這個和事佬。
可他有這個價值麼。寧予桐又忍不住懷疑,出讓頤品傳媒對沈家而言無異於割肉,再者,如果寧家真的因為他的自殺而得到了這份賠禮,他也如蔣銳所言接管過一段時間,那麼其中還有什麼緣故能讓寧予杭為之緘默呢。
事出有因,來路清楚,去向明白,得到了也理所應當,他記得寧予杭私下裡對頤品傳媒是很感興趣的,他明明想要,所以此時又何必擺出一副排斥的態度來把東西強塞給自己。
寧家小少爺猜得煩躁,無力感加深了原本就十分糟糕的心情,因此他又想起寧予杭的訓斥。他要他回家幫忙,可話說得輕巧,他該怎麼幫呢,他對公司的事務一竅不通也不感興趣,如果六年前沒有自殺,那麼他應該會在母親的安排下出國學鋼琴,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留在家裡經營公司。
他要從頭開始學嗎?像從前一樣?可從前他心性執拗從不聽勸,後來又為什麼肯接手頤品傳媒呢?所有人都說他精明,手裡頭堆金積玉,但這一切開始的契機是什麼?母親說動他了嗎?還是沈鐸?
他百思不得其解,出神間驟然吃痛,一鬆口,只見指尖已經被咬出血絲來了。
要是沒有那樁該死的意外就好了,沒有意外,他就不會對著一片空白的過去毫無頭緒,也不必被迫變得焦心難過思慮重重。
他從未感到這樣沮喪,渾身上下疲憊得沒有一絲動彈的力氣。他想要蹲下來把自己蜷縮成一團,什麼都不管,也哪兒都不去,最好在戀人抵達別墅之前不出房門半步,但這種念頭實在太軟弱了,因此他很快又挺直了背脊。儘管委屈,可他不願自己遇到一點事情就要輕易掉下眼淚來,倘若他真的哭了,那才是真正的廉價和膽怯。
可是沈鐸什麼時候會來呢,他想回雲山苑去了。
滲透窗簾的些許餘光漸漸淡去,房間變得更加昏暗幽靜。他在門後立了大半個鐘頭,一直到指尖血絲乾涸才慢慢回籠思緒,打開了身旁的壁燈。
暖調的燈光熒熒照亮臥室一角,他深深吸氣,強迫自己抬頭環視四周以分散注意力。
這裡陳列擺設一應物件同他少年時沒有區別,家具即便換過樣式也依舊是冷色,自門口一路向內,依次是浴室、衣帽間以及一處小客廳,廳內鋪著地毯,牆角的高腳架上還有一盆蔓綠絨,從鮮嫩翠綠的葉面來看,應該時常有人過來養護。
隱約傳來的長輩們的談笑聲讓他記起前廳仍有客人,不單是客人,他的家人恐怕也在廳內還未離開。他下意識後退,可退了半步又猛然剎住,濕漉漉的半邊衣物提醒著他的狼狽,他茫然地回頭望了一眼,身後的書房很安靜,他聽不見腳步聲,房門更沒有要打開的跡象。
他眨了眨眼睛,又轉頭朝前看去,然而走廊那端始終只有模糊的笑聲。他躊躇不前,又後退無路,一時間只能像個闖了大禍後等著挨罵的小孩兒一樣耷拉腦袋站在原地。
他就這樣站著,站了許久,久到叫日光燒熱了眼眶才抬手抹了一把臉。
他無處可去,最後只能轉身走向安靜的後花園。
盛夏天氣惱人,卻也是植物繁衍生長的好時節,園子裡繡球木槿一類的花種熙熙攘攘開成一片,角落裡還有幾叢紅桑潑墨似的肆意蔓延。倘若能靜下心來看,這裡的景象有足夠的理由叫人駐足流連,然而他走得很快,近乎於逃,在踏上那階同樣通往別墅北側的樓梯之前,他不曾在油畫一般的花園中有過片刻停留。
他倉皇繞過半個別墅回到了自己的臥室,用力鎖上了房門。除了自幼憩息的這一處小天地,他實在不知道這個家裡還有什麼地方能夠讓他躲藏起來消解情緒,如果他能料到回來會吵架,稍微提一句沈鐸寧予杭就怒不可遏,那麼他根本就不會縱容戀人答應母親的邀請,也不會在沒有陪伴的情況下孤身一人回家,甚至還貿然去見寧予杭。
他後悔了,真的後悔了。
臥室的落地窗拉著厚厚一層窗簾,因此房間光線幽微,但他沒有開燈,只抵著房門回想兄弟倆在書房裡吵的那一架,很快便意識到自己搞砸了一切。
長久以來遠離家人的平靜生活使他忘記了年少時總是謹慎相待的一些事情,也讓他不自覺鬆懈,所以才失去分寸並且換來了這樣令人傷心的結果。他太放肆了,哪怕真正十六歲的時候他也不會那樣僭越無理。
他懊惱起來,同時也開始反省自己的錯處,可越是自責,他就越不明白寧予杭的意思——他看得出來他在迴避,甚至盛怒之下也始終警惕著不失言,可如果他那樣厭惡沈鐸,又為什麼總對他們的衝突避而不談呢。他叫他親自去問,難道沈鐸曾經做過什麼不可饒恕的事情嗎,踐踏真心又意味著什麼,是指害他自殺嗎,可那已經過去六年了,沈鐸道過歉,母親也說他們和好如初了,為什麼寧予杭遲遲不肯釋懷?
他們隱瞞了什麼嗎。寧予桐想不出來,現下仿佛沒有一件事是他不能知道的,年少時他和沈鐸已經為各自的衝動付出了代價,往壞了說,就算兩家人的交情因此受到了嚴重影響,可他不信在長達六年的時間裡雙方長輩都不對此進行任何挽救——或許頤品傳媒就是這麼來的,沈鐸不好同他說內情,只講是送,明面上看似順理成章處置家業,實則是為了安撫那時傷心欲絕的母親和兄長而痛下決心——雖然想來離譜,但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沈煜欽為什麼願意大方獻出家業,他疼弟弟,又和寧予杭是舊相識,自然得當這個和事佬。
可他有這個價值麼。寧予桐又忍不住懷疑,出讓頤品傳媒對沈家而言無異於割肉,再者,如果寧家真的因為他的自殺而得到了這份賠禮,他也如蔣銳所言接管過一段時間,那麼其中還有什麼緣故能讓寧予杭為之緘默呢。
事出有因,來路清楚,去向明白,得到了也理所應當,他記得寧予杭私下裡對頤品傳媒是很感興趣的,他明明想要,所以此時又何必擺出一副排斥的態度來把東西強塞給自己。
寧家小少爺猜得煩躁,無力感加深了原本就十分糟糕的心情,因此他又想起寧予杭的訓斥。他要他回家幫忙,可話說得輕巧,他該怎麼幫呢,他對公司的事務一竅不通也不感興趣,如果六年前沒有自殺,那麼他應該會在母親的安排下出國學鋼琴,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留在家裡經營公司。
他要從頭開始學嗎?像從前一樣?可從前他心性執拗從不聽勸,後來又為什麼肯接手頤品傳媒呢?所有人都說他精明,手裡頭堆金積玉,但這一切開始的契機是什麼?母親說動他了嗎?還是沈鐸?
他百思不得其解,出神間驟然吃痛,一鬆口,只見指尖已經被咬出血絲來了。
要是沒有那樁該死的意外就好了,沒有意外,他就不會對著一片空白的過去毫無頭緒,也不必被迫變得焦心難過思慮重重。
他從未感到這樣沮喪,渾身上下疲憊得沒有一絲動彈的力氣。他想要蹲下來把自己蜷縮成一團,什麼都不管,也哪兒都不去,最好在戀人抵達別墅之前不出房門半步,但這種念頭實在太軟弱了,因此他很快又挺直了背脊。儘管委屈,可他不願自己遇到一點事情就要輕易掉下眼淚來,倘若他真的哭了,那才是真正的廉價和膽怯。
可是沈鐸什麼時候會來呢,他想回雲山苑去了。
滲透窗簾的些許餘光漸漸淡去,房間變得更加昏暗幽靜。他在門後立了大半個鐘頭,一直到指尖血絲乾涸才慢慢回籠思緒,打開了身旁的壁燈。
暖調的燈光熒熒照亮臥室一角,他深深吸氣,強迫自己抬頭環視四周以分散注意力。
這裡陳列擺設一應物件同他少年時沒有區別,家具即便換過樣式也依舊是冷色,自門口一路向內,依次是浴室、衣帽間以及一處小客廳,廳內鋪著地毯,牆角的高腳架上還有一盆蔓綠絨,從鮮嫩翠綠的葉面來看,應該時常有人過來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