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果是這樣,那分明是靜妃先挑釁他們才對。

  「此事還待具體查證,下官目前所知,二者並無直接關聯。只是靜妃娘娘不甚配合,下官還得請示聖上。」

  「那不知莫大人如何得知此事,大皇兄遇襲一事我記得父皇交由禁軍去查,至今尚未有結果,也不知怎麼和殿下的事撞在一起。」章文昭說著,還將寧遠的手握住放在自己膝頭。

  寧遠回他一個笑。

  「此事……」莫昌農猶豫不決,不知該不該說。

  「莫大人可有為難?只是此事與殿下多少有些關係,還請莫大人體諒則個。實在不行,莫大人願意給些提示也是好的。」

  「唉……」莫昌農見章文昭態度好,加之他這次能有機會東山再起,也是借了寧遠出事這一時機,思來想去決定提醒一句,「荊江王不知走到哪裡了,這時節江南梅雨季已過,路當是好走。」

  忽然提起一件不相干的事,那荊江王,原本的七皇子寧令佶,早在十月初就已出發去封地,當時也算風光離開,只是京城多忘事,才短短半月,便沒人記得這一茬了。

  「荊江地勢平坦,七皇弟當是自在。」章文昭附和一句。

  「時候不早了,下官還要去請示聖上,就不久留了,若是案子有進展,下官定然及時派人來報。」莫昌農行禮告辭。

  二人沒攔著他,派寶蓮將人恭敬送出華陽宮。

  等人走了,寧遠與章文昭對視一眼,心下都有了些計較。

  莫昌農真正要提醒他們的,是「寧令佶」這個人,之後那些只是為了不讓這話題顯得太突兀,加上的修飾之言。

  寧令佶還有什麼值得討論的?這就要說起他是怎麼被封為荊江王遠去封地的。

  是怎麼呢,是寧長啟狗急跳牆,在碎屍案被揭破時,陷害寧令佶,使得寧令佶也被晟景帝不喜,被遷怒。

  寧令佶所代表的,是皇儲之爭。

  「莫昌農的意思,靜妃便是第二個寧令佶?」這會兒沒有別人在場,章文昭便少了些敬稱,直唿皇子名諱。

  「不止如此,我記得當時我們分析過,靜妃想與我們合謀於半路行刺大皇兄,我們拒絕後,她定會找其他人合作,最有可能便是五皇弟或六皇弟。」

  「便暫且當是靜妃找了五皇子,五皇子與靜妃在一條船上,靜妃出事他未必能全身而退。惹急了靜妃將他一併抖露出來,沒有好下場。加之莫昌農的話,更有可能另一位皇子,假定是六皇子……」

  寧遠接著章文昭的話繼續道:「假定是六皇弟,一定是六皇弟察覺或是知道靜妃與五皇弟的謀劃,正好眼下鬧刺客鬧得凶,他發現是個鑽空子的好機會,便放出靜妃行刺大皇兄的消息。

  莫大人這刑部尚書也不是白撿的官,想來多少掌握了線索,甚至很可能連這三人的關係也大致猜得到,他順著查,總能查到五皇弟身上。六皇弟不是在針對靜妃,而是要藉機除去五皇弟。」

  所以寧令佶與靜妃的相似之處,只是同樣被牽連,是皇儲之爭的犧牲品,但寧令佶於碎屍案是無辜的,而靜妃在行刺寧高覺一事中並不無辜。

  「幸而我們並未答應與靜妃同謀。」章文昭笑道。

  不過他也只是這麼一講,如真是他們與靜妃同謀,這件事反而不一定會被人揭發。

  因為有人是要利用此事對付皇子,沒有皇子參與,無利可圖,他們也懶得計較這事兒,還會暗自給他們鼓勁兒,希望他們成功除掉寧高覺,好少一個競爭對手。

  「就不知靜妃當時究竟和哪一位皇子合作,不過他定然坐不住要出來做些補救,我們且等著看好戲。這幾日住在宮裡,倒不必等到事情了結才有所耳聞。」章文昭頗為閒適。

  *

  出了靜妃這檔子事,宮裡的重心也偏移到那裡去,雖然華陽宮被重重保護的現狀沒變,但也不像剛開始那般嚴格,任何人出入都要有侍衛跟著。

  像是章文昭要獨自離開,吩咐一句侍衛不必隨行,也就沒人跟著他了。

  不過為了不引人注意,章文昭給出的理由,是他要離開皇宮一趟回公主府去拿些東西來,而非離開華陽宮在宮裡其他地方做些什麼。

  自寧遠出宮建府已有三年多,他在宮裡留下的生活痕跡幾乎消失了,因而在宮裡住著不方便也是情有可原。用這藉口章文昭順利離開,避開旁人,找到了柴永烈,只是寧遠不能一道隨行了。

  虞國禁軍是個統稱,主要負責守衛皇城即長京城的安危。這其中又有細分,分出一部分精銳作為專門守衛皇宮大內的侍衛,一部分精銳中的精銳作為御前侍衛專司皇帝安危。

  這其中又有一些交叉複雜的制度。

  例如大內侍衛出自禁軍也不全出自禁軍,還有一部分乃是世家子弟中武藝佼佼者,是不經過禁軍選拔的。而這類人,往往一上來便是個小官兒,至少是侍衛長,有一定權力。

  此外,禁軍與侍衛之間有區分也有重疊,侍衛並非一成不變,既然能從禁軍中選取,也能回到禁軍中。

  這期中種種複雜流程不提,結果便是類似一種輪換制度,一段時間侍衛便要回禁軍再受訓,重新接受考核選拔,選新一批人成為侍衛。

  當時寧高覺把蠱蟲放入蔣明體內,一方面可能是想控制禁軍,另一方面,未必沒有如果蔣明成為大內侍衛,他也能多一番謀劃的考量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