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還是俞沅開車, 李螢心在車上眯了會兒, 聽到導航說左拐進入某條路的時候他撩開眼皮看車窗外, 跟俞沅說好像快到了。
進村的路口修了座嶄新的牌坊, 李螢心說:「晚上這牌坊亮燈金碧輝煌的,小時候沒這個,現在你開的這條路以前也是土路, 這都後來村裡的出去外面打拼發跡之後捐錢修的。」
開進村里之後導航不太好使了, 李螢心當了一小會兒人肉導航, 指揮著俞沅拐來拐去,但馬上他就放棄了,一來是覺得越進裡面路越窄不好開, 二則是路過了一些建築, 想給俞沅介紹一下。
於是兩人決定把車停在寬敞一點的路邊, 下來走著回老厝, 就當散步了。
村里小路很安靜,偶爾會看見零星幾個年紀大些的人坐在自家門邊曬太陽聊天。李螢心說:「我小時候村子裡比現在熱鬧,路上都有小孩追來追去玩,現在可能青壯年都出去打工, 發展得好也把家人接出去,留在村裡的人少了很多。」
「你也會跟別的小孩追來追去玩嗎?」俞沅問。
「會啊, 」李螢心點頭,「我是孩子王。」
說著李螢心指著前方一個上坡路:「就這裡,沒記錯的話我應該還在這個地方摔過,手掌膝蓋全摔爛了,但好像因為在和別的小孩比誰跑得快吧,還樂顛顛地立刻爬起來飛奔,回去被阿嬤罵了才知道哭,哈哈哈。」
李螢心是覺得好笑才說的,誰知俞沅忽然停了下來,李螢心「嗯?」了一聲,俞沅先捏了捏他的手心,又蹲下去輕輕摸了下他的膝蓋。
再站起來的時候,俞沅用哄小孩子的語氣對李螢心說:「痛痛飛走了。」
李螢心頓住,一時不知道要說什麼好,下意識抬手摸了摸自己發燙的耳朵。本來他正在喋喋不休,現在變得沉默,往前走了幾步,李螢心把手遞到俞沅面前:「牽嗎?這裡反正沒什麼人。」
俞沅握住李螢心的手,將兩個人的手一起塞到他的外套口袋裡。
李螢心重新開始說話:「不過我也沒有在村子裡待很久啦,上初中的時候附近其實有中學可以上,阿公阿嬤雖然也不太懂,但是樸素地覺得縣裡面的學校會比較好,我們就搬過去了,只有放寒暑假的時候會回來……然後我學鋼琴也是那時候學的,我說想學這個,老人家也沒什麼意見就讓我去學了。」
以前俞沅就聽李螢心說過他家裡的事,他口中的阿公阿嬤實際上是外公外婆,他還說過他其實是跟阿嬤姓的,因為阿嬤覺得「你爸你媽都不像人,拋家棄子,你不要跟他們姓」,阿公據理力爭「那跟我姓」,阿嬤說「跟你姓不就是跟你女兒姓,不要」。
說是這樣說,阿嬤臨走前——李螢心的媽媽——也是阿嬤的女兒回來陪護,阿嬤其實也對女兒說:「一碼歸一碼,丟下孩子就跑沒有責任心,但我知道你有你的苦,遇人不淑搭上青春,阿媽是心疼的,也不想讓孩子綁住你。心心在我們這裡長得很好,以後也能自己獨立生活,你們各人過好各人的就行了,當普通親戚走動,不要互相糾纏,有錢給他多打點。」
當時說起這事,似乎是李螢心在解釋自己為什麼經常花錢不眨眼地買琴,他說因為他爸他媽都會給他打很多錢。
李螢心從來沒對他爸媽做出過什麼評價,只是提到的時候會說一句人總是很複雜的,然後就接受了一切。
他好像總是能很坦然地接受一切。
俞沅把口袋裡李螢心的手握得更緊了些,一路走李螢心一路給俞沅講解:講他們這邊喜歡用紅磚,但還有些更靠海的村子用生蚝的殼搭房子,還把小貝殼貼牆上;看見些不中不洋的小樓,李螢心說那個叫番仔樓,以前的人下南洋討生活,賺到錢了榮歸故里就會起這種中西合璧的房子,屋檐下的小魚叫滴水獸,是用來排雨水的……
他們走到一個大概可以稱之為廣場的地方,除了零星有一兩個人騎單車從這裡路過,完全沒人待在這兒。廣場的一頭是一座宮廟和一座祠堂,另一頭是一個戲台。李螢心帶著俞沅進去拜拜,再出來的時候說:「我小時候就在這裡看戲的,大人從家裡搬長凳坐在後面看,小孩子就在前面跑來跑去……其實戲是演給祖先或者廟裡的神明看的,我們只是沾光跟著看看。」
俞沅想像一個豆丁大小的李螢心扒在戲台前,看不懂台上在演什麼但是非常捧場地胡亂喝彩。對比自己乏善可陳的童年,他說:「我小時候的生活都挺乏味的,就是一直待在房間裡寫作業,寫完作業就看課外書,世界未解之謎什麼的。」
李螢心:「要是我那時候認識你,我就天天把你叫出來玩。」
踱步到正空置著的戲台前,李螢心感嘆了一句:「小時候覺得這台子好高啊……欸等一下。」
李螢心看見旁邊有個自助點歌台,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而安裝的設備,李螢心把手從俞沅兜里抽出來,跑過去,發現它正在運行中。
「掃碼唱歌,一首歌二十五塊八,真的是搶錢,誰會在這點歌?」李螢心這麼說著還是掃了,「感覺雅興大發,我給你展示一下我的歌喉。」
俞沅在旁邊看李螢心鼓搗,半天終於點上了歌,李螢心有點不好意思地拿著麥說「喂喂餵」,又咳了幾聲,輕快的復古迪斯科風格的前奏響了起來。
李螢心點了一首叫《歡喜就好》的閩南歌。
進村的路口修了座嶄新的牌坊, 李螢心說:「晚上這牌坊亮燈金碧輝煌的,小時候沒這個,現在你開的這條路以前也是土路, 這都後來村裡的出去外面打拼發跡之後捐錢修的。」
開進村里之後導航不太好使了, 李螢心當了一小會兒人肉導航, 指揮著俞沅拐來拐去,但馬上他就放棄了,一來是覺得越進裡面路越窄不好開, 二則是路過了一些建築, 想給俞沅介紹一下。
於是兩人決定把車停在寬敞一點的路邊, 下來走著回老厝, 就當散步了。
村里小路很安靜,偶爾會看見零星幾個年紀大些的人坐在自家門邊曬太陽聊天。李螢心說:「我小時候村子裡比現在熱鬧,路上都有小孩追來追去玩,現在可能青壯年都出去打工, 發展得好也把家人接出去,留在村裡的人少了很多。」
「你也會跟別的小孩追來追去玩嗎?」俞沅問。
「會啊, 」李螢心點頭,「我是孩子王。」
說著李螢心指著前方一個上坡路:「就這裡,沒記錯的話我應該還在這個地方摔過,手掌膝蓋全摔爛了,但好像因為在和別的小孩比誰跑得快吧,還樂顛顛地立刻爬起來飛奔,回去被阿嬤罵了才知道哭,哈哈哈。」
李螢心是覺得好笑才說的,誰知俞沅忽然停了下來,李螢心「嗯?」了一聲,俞沅先捏了捏他的手心,又蹲下去輕輕摸了下他的膝蓋。
再站起來的時候,俞沅用哄小孩子的語氣對李螢心說:「痛痛飛走了。」
李螢心頓住,一時不知道要說什麼好,下意識抬手摸了摸自己發燙的耳朵。本來他正在喋喋不休,現在變得沉默,往前走了幾步,李螢心把手遞到俞沅面前:「牽嗎?這裡反正沒什麼人。」
俞沅握住李螢心的手,將兩個人的手一起塞到他的外套口袋裡。
李螢心重新開始說話:「不過我也沒有在村子裡待很久啦,上初中的時候附近其實有中學可以上,阿公阿嬤雖然也不太懂,但是樸素地覺得縣裡面的學校會比較好,我們就搬過去了,只有放寒暑假的時候會回來……然後我學鋼琴也是那時候學的,我說想學這個,老人家也沒什麼意見就讓我去學了。」
以前俞沅就聽李螢心說過他家裡的事,他口中的阿公阿嬤實際上是外公外婆,他還說過他其實是跟阿嬤姓的,因為阿嬤覺得「你爸你媽都不像人,拋家棄子,你不要跟他們姓」,阿公據理力爭「那跟我姓」,阿嬤說「跟你姓不就是跟你女兒姓,不要」。
說是這樣說,阿嬤臨走前——李螢心的媽媽——也是阿嬤的女兒回來陪護,阿嬤其實也對女兒說:「一碼歸一碼,丟下孩子就跑沒有責任心,但我知道你有你的苦,遇人不淑搭上青春,阿媽是心疼的,也不想讓孩子綁住你。心心在我們這裡長得很好,以後也能自己獨立生活,你們各人過好各人的就行了,當普通親戚走動,不要互相糾纏,有錢給他多打點。」
當時說起這事,似乎是李螢心在解釋自己為什麼經常花錢不眨眼地買琴,他說因為他爸他媽都會給他打很多錢。
李螢心從來沒對他爸媽做出過什麼評價,只是提到的時候會說一句人總是很複雜的,然後就接受了一切。
他好像總是能很坦然地接受一切。
俞沅把口袋裡李螢心的手握得更緊了些,一路走李螢心一路給俞沅講解:講他們這邊喜歡用紅磚,但還有些更靠海的村子用生蚝的殼搭房子,還把小貝殼貼牆上;看見些不中不洋的小樓,李螢心說那個叫番仔樓,以前的人下南洋討生活,賺到錢了榮歸故里就會起這種中西合璧的房子,屋檐下的小魚叫滴水獸,是用來排雨水的……
他們走到一個大概可以稱之為廣場的地方,除了零星有一兩個人騎單車從這裡路過,完全沒人待在這兒。廣場的一頭是一座宮廟和一座祠堂,另一頭是一個戲台。李螢心帶著俞沅進去拜拜,再出來的時候說:「我小時候就在這裡看戲的,大人從家裡搬長凳坐在後面看,小孩子就在前面跑來跑去……其實戲是演給祖先或者廟裡的神明看的,我們只是沾光跟著看看。」
俞沅想像一個豆丁大小的李螢心扒在戲台前,看不懂台上在演什麼但是非常捧場地胡亂喝彩。對比自己乏善可陳的童年,他說:「我小時候的生活都挺乏味的,就是一直待在房間裡寫作業,寫完作業就看課外書,世界未解之謎什麼的。」
李螢心:「要是我那時候認識你,我就天天把你叫出來玩。」
踱步到正空置著的戲台前,李螢心感嘆了一句:「小時候覺得這台子好高啊……欸等一下。」
李螢心看見旁邊有個自助點歌台,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而安裝的設備,李螢心把手從俞沅兜里抽出來,跑過去,發現它正在運行中。
「掃碼唱歌,一首歌二十五塊八,真的是搶錢,誰會在這點歌?」李螢心這麼說著還是掃了,「感覺雅興大發,我給你展示一下我的歌喉。」
俞沅在旁邊看李螢心鼓搗,半天終於點上了歌,李螢心有點不好意思地拿著麥說「喂喂餵」,又咳了幾聲,輕快的復古迪斯科風格的前奏響了起來。
李螢心點了一首叫《歡喜就好》的閩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