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頁
陳慶之攻下四座堡壘,驅逐戰俘於陣前,以魏軍攻魏軍,最終魏軍大敗,死去士兵的屍體幾乎將渦水填塞至斷流。
陳慶之一戰封神,帶領其手下白袍軍在大魏所向披靡,淮北告危。而當時賀蘭定在北方討伐葛榮,根本顧不上南邊的事情。
今年春日,河陰之變,洛陽城中無數元氏宗親葬身黃河魚腹。而在地方上的元氏宗親不少都舉家逃難去了——投奔南梁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在前。
郢州刺史元顯達是第一個投降的,南梁接納了這位元氏宗親的同時也接下了郢州。有了第一個帶頭的,緊接著又有不少舉城投梁,而這些城郡多在兩國交界處,北青州便是其中之一。
郢州丟了也就罷了,畢竟挺南的一塊地界,乃是後世湖北武漢那一片。可是北青州就在徐州隔壁,不僅會對徐州造成武裝威脅,更會影響敕勒川—安州—營州——徐州的這條商路。
賀蘭定大軍回防,務必守住淮北地區的穩定。
此時,賀蘭定的手下大將離散在大魏版圖的各個角落:侯景在關隴一帶、斛律金護衛洛陽、可單鷹留守徐州、阿史那虎頭經營北邊的安州營州、宇文兄弟駐兵恆州肆州防備爾朱榮、賀拔岳守相州冀州一帶。
分來分去,賀蘭定回防淮北的時候只帶了于謹、酈孝友做參軍。
「白袍軍不好打。」準確說是白袍軍的首領陳慶之很難打。
陳慶之出身寒門,自幼跟隨南梁皇帝蕭衍為其書童。據說其因棋術而備受蕭衍親近,雖然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亦不善騎射,但卻極善領軍作戰,富於膽識,善於謀略。
于謹道,「分析其統帥的幾場戰役,只能說這個人既有世家之學識,又不像一般世家子被世俗之見所累,表面風流俊逸,內里陰險至極。」所以這樣的人能贏。
「不好打,也要打啊。」賀蘭定嘆息一聲,忍不住捏捏鼻樑。說實在的,領兵在外其實也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可卻像是過了一輩子那麼久。就這兩三年,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讓人生倦。
「把他們打回淮河以南,咱們就能歇一歇了。」說完,賀蘭定吧咂一下嘴巴,覺得有些不對味——自己這怎麼像是在立flag似的。
「嗯,我撤回一條消息,你們就當是沒聽到哈。」
于謹和酈孝友面面相覷,知道大都督又在說旁人聽不懂的話了,兩人只當是耳旁風吹過。
賀蘭大軍抵達淮北地區時,陳慶之已經攻下了渦陽和宿州之間的銍城,一路向北挺進又拿下毫州,劍指梁國城。
「您可算來了!」梁國城統軍丘大千見著賀蘭定如見到了再生父母,恨不得兩眼淚汪汪地掛到賀蘭定身上,「我已提前修了九座城堡來抵抗梁軍,就怕還是打不過。」畢竟之前在渦陽,梁軍鑄造了十三座堡壘也沒能攔下陳慶之。
「你做的不錯。」賀蘭定將丘大千從自己身上撕下來。相對於那些不戰而降的,丘大千的積極應對已經算是表現不俗了。
「將守軍換成我的人可以?」賀蘭定徵求丘大千意見。
「當然無妨!」丘大千求之不得。
梁國城換防,陳慶之的大軍也抵達了。第一日,陳慶之就率眾五千急火猛攻主堡壘,賀蘭定守城以對。
然而,陳慶之顯然對賀蘭定知之甚深,當第一波火龍出水炮發射之時,陳慶之的白袍軍絲毫不亂,反倒加速急行,盾兵掩護,登雲梯架起,先登隊悍不畏死攀登堡壘。
堡壘城牆上戰成一片。
好在賀蘭定這回帶出來的都是精銳部隊,裝備的全是精鋼武器。刀刃相接的瞬間,巨大的衝擊力之下。「卡擦」一聲,梁軍的兵器竟然生生折斷了。
「!」梁軍愣神,魏軍瞅准機會揮刀劈砍,第一波先登部隊全滅。
陳慶之察覺不對,鳴鏑收兵。
「這是賀蘭軍所用箭矢。」營帳內,陳慶之的面前擺放著一排短箭,這個是從水龍出水炮口中噴射出的二次箭矢。
「登城之後,刀刃相接,我軍的刀身就斷了?」疑惑中,陳慶之拿起一支箭矢遞給隨從,道,「試一試。」
兩個士兵,一人持刀,一人拿箭矢,相對而立,足下發力攻向對方。人影交錯,銀光閃過,噹啷一聲,大刀短成兩截。
帳中眾人倒吸一口涼氣,眼睛瞪圓,「竟是削鐵如泥的寶物!」更可怕的是,賀蘭軍中人人配備此等寶物!
陳慶之嘆息一聲,「賀蘭應該是掌握了更新的冶鐵辦法。」如此一來,北伐之事恐怕要告一段落了。
陳慶之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並沒有因為一路高歌猛進就迷失了自我。意識到賀蘭定的難打,當天夜裡,他就發出了撤軍指令,退回毫州。
賀蘭定沒有強攻奪回毫州的意思,他給梁國皇帝蕭衍寫了一封信。信里兩個意思:
一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戰爭就是枉造殺孽。作為佛祖的信徒,陛下您已經收復了壽陽,再繼續北伐就是給自己增加業孽,影響下輩子的福報。
二則是對毫州、渦陽等城的處理意見。
「建設自由貿易區,南北兩國在此區域可放開貿易,馬匹、皮毛、細糖等皆在交易目錄範圍之內。」南梁缺馬,賀蘭定相信蕭衍會同意這一提議的。
果然,沒多久,蕭衍就給了賀蘭定回復,意思天下和平是他的夙願,先時大魏皇室朝堂不作為,以至於萬民淪陷地獄,自己心生不忍才出兵北伐,救萬民於水火。
陳慶之一戰封神,帶領其手下白袍軍在大魏所向披靡,淮北告危。而當時賀蘭定在北方討伐葛榮,根本顧不上南邊的事情。
今年春日,河陰之變,洛陽城中無數元氏宗親葬身黃河魚腹。而在地方上的元氏宗親不少都舉家逃難去了——投奔南梁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在前。
郢州刺史元顯達是第一個投降的,南梁接納了這位元氏宗親的同時也接下了郢州。有了第一個帶頭的,緊接著又有不少舉城投梁,而這些城郡多在兩國交界處,北青州便是其中之一。
郢州丟了也就罷了,畢竟挺南的一塊地界,乃是後世湖北武漢那一片。可是北青州就在徐州隔壁,不僅會對徐州造成武裝威脅,更會影響敕勒川—安州—營州——徐州的這條商路。
賀蘭定大軍回防,務必守住淮北地區的穩定。
此時,賀蘭定的手下大將離散在大魏版圖的各個角落:侯景在關隴一帶、斛律金護衛洛陽、可單鷹留守徐州、阿史那虎頭經營北邊的安州營州、宇文兄弟駐兵恆州肆州防備爾朱榮、賀拔岳守相州冀州一帶。
分來分去,賀蘭定回防淮北的時候只帶了于謹、酈孝友做參軍。
「白袍軍不好打。」準確說是白袍軍的首領陳慶之很難打。
陳慶之出身寒門,自幼跟隨南梁皇帝蕭衍為其書童。據說其因棋術而備受蕭衍親近,雖然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亦不善騎射,但卻極善領軍作戰,富於膽識,善於謀略。
于謹道,「分析其統帥的幾場戰役,只能說這個人既有世家之學識,又不像一般世家子被世俗之見所累,表面風流俊逸,內里陰險至極。」所以這樣的人能贏。
「不好打,也要打啊。」賀蘭定嘆息一聲,忍不住捏捏鼻樑。說實在的,領兵在外其實也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可卻像是過了一輩子那麼久。就這兩三年,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讓人生倦。
「把他們打回淮河以南,咱們就能歇一歇了。」說完,賀蘭定吧咂一下嘴巴,覺得有些不對味——自己這怎麼像是在立flag似的。
「嗯,我撤回一條消息,你們就當是沒聽到哈。」
于謹和酈孝友面面相覷,知道大都督又在說旁人聽不懂的話了,兩人只當是耳旁風吹過。
賀蘭大軍抵達淮北地區時,陳慶之已經攻下了渦陽和宿州之間的銍城,一路向北挺進又拿下毫州,劍指梁國城。
「您可算來了!」梁國城統軍丘大千見著賀蘭定如見到了再生父母,恨不得兩眼淚汪汪地掛到賀蘭定身上,「我已提前修了九座城堡來抵抗梁軍,就怕還是打不過。」畢竟之前在渦陽,梁軍鑄造了十三座堡壘也沒能攔下陳慶之。
「你做的不錯。」賀蘭定將丘大千從自己身上撕下來。相對於那些不戰而降的,丘大千的積極應對已經算是表現不俗了。
「將守軍換成我的人可以?」賀蘭定徵求丘大千意見。
「當然無妨!」丘大千求之不得。
梁國城換防,陳慶之的大軍也抵達了。第一日,陳慶之就率眾五千急火猛攻主堡壘,賀蘭定守城以對。
然而,陳慶之顯然對賀蘭定知之甚深,當第一波火龍出水炮發射之時,陳慶之的白袍軍絲毫不亂,反倒加速急行,盾兵掩護,登雲梯架起,先登隊悍不畏死攀登堡壘。
堡壘城牆上戰成一片。
好在賀蘭定這回帶出來的都是精銳部隊,裝備的全是精鋼武器。刀刃相接的瞬間,巨大的衝擊力之下。「卡擦」一聲,梁軍的兵器竟然生生折斷了。
「!」梁軍愣神,魏軍瞅准機會揮刀劈砍,第一波先登部隊全滅。
陳慶之察覺不對,鳴鏑收兵。
「這是賀蘭軍所用箭矢。」營帳內,陳慶之的面前擺放著一排短箭,這個是從水龍出水炮口中噴射出的二次箭矢。
「登城之後,刀刃相接,我軍的刀身就斷了?」疑惑中,陳慶之拿起一支箭矢遞給隨從,道,「試一試。」
兩個士兵,一人持刀,一人拿箭矢,相對而立,足下發力攻向對方。人影交錯,銀光閃過,噹啷一聲,大刀短成兩截。
帳中眾人倒吸一口涼氣,眼睛瞪圓,「竟是削鐵如泥的寶物!」更可怕的是,賀蘭軍中人人配備此等寶物!
陳慶之嘆息一聲,「賀蘭應該是掌握了更新的冶鐵辦法。」如此一來,北伐之事恐怕要告一段落了。
陳慶之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並沒有因為一路高歌猛進就迷失了自我。意識到賀蘭定的難打,當天夜裡,他就發出了撤軍指令,退回毫州。
賀蘭定沒有強攻奪回毫州的意思,他給梁國皇帝蕭衍寫了一封信。信里兩個意思:
一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戰爭就是枉造殺孽。作為佛祖的信徒,陛下您已經收復了壽陽,再繼續北伐就是給自己增加業孽,影響下輩子的福報。
二則是對毫州、渦陽等城的處理意見。
「建設自由貿易區,南北兩國在此區域可放開貿易,馬匹、皮毛、細糖等皆在交易目錄範圍之內。」南梁缺馬,賀蘭定相信蕭衍會同意這一提議的。
果然,沒多久,蕭衍就給了賀蘭定回復,意思天下和平是他的夙願,先時大魏皇室朝堂不作為,以至於萬民淪陷地獄,自己心生不忍才出兵北伐,救萬民於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