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頁
齊王姜於收到這封以上訓下的口氣的書信後,不怒反笑,將書信遞給軍士們看,還笑道:“楚王說這天下霸主的位子應該由楚國來坐,讓孤乖乖退位,諸位意下如何啊?”
酈淵說道:“楚王包藏禍心,覬覦我中原沃土已不是一天兩天了,就算沒有收留過您,他依然會發動這場戰爭。他在信中振振有詞,將錯誤都推到我們齊國身上,只是為了找個理所應當的藉口罷了。”
群臣皆附和。
於是姜於回了一封信給楚王,表示:
“當初孤曾答應您,若兩國交戰,齊國絕不率先發動進攻,如今您已經進攻中原,孤按兵不動,若您繼續向前,孤便代替中原給予反擊。何來背信棄義一說呢?”
敖糜氣的把信箋斬為兩段。
大戰一觸即發。
這場戰爭足足持續了一個月,所謂哀兵必勝,驕兵必敗,四國聯軍懷著恐懼的心理,抱著死戰的決心,自然比楚軍更有凝聚力。
聯軍處于丹水上游北岸,楚軍處於下游南岸,宛丘城又天然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楚軍此前已經連續作戰兩月,此番又是採取仰攻的形勢,苦戰不下,只好在月中休戰。
齊王聽從智囊團的建議,一鼓作氣,乘勝渡江,逼攻楚軍,楚軍勉力抵抗,雙方又在江邊鏖戰十日。
古語云,兵馬之重,在於糧草,楚軍並非農業大國,離開國都又太久,十日後,糧草盡絕,潰散而去。
而聯軍那邊則糧草充足,靠著漢國源源不斷的糧食補給,加上蔡國便捷迅速的運糧通道,聯軍始終保持旺盛的作戰力。
等到楚王軍潰散,齊王欲趁機奪下陳國失去的梁城與株野城,卻被酈淵攔住,他道:“窮寇莫追,楚國蠻濕,水系複雜,大王還是不要深入為好。”
齊王於雖然意猶未盡,但依然聽從了酈淵的建議,班師回營。
她將剩餘的漢國糧食全都大手大腳的分發給各國軍隊,那些都不是自家的糧食,姜於才不心疼。
天下皆知,楚軍勇猛無敵,無人能勝,這回姜於卻帶領聯軍取得大捷,不僅再一次提高威望,她內心的野望也在迅速膨脹。
隨後姜於又在陳國國都翟城舉辦盛大的慶功宴,四國貴族功勳齊聚一堂,大肆慶祝,酒肉營山,饕殄盛宴,依然都用的漢國送來的食物。
這場大勝仗雖然沒有奪回陳國失去的城池,但好在將楚軍趕回了丹江那頭,齊王於的盟主地位又一次得到鞏固,能擊退軍力強悍的楚軍,使她自此更加一呼百應,諸國賓服。
酈淵卻在這種聲色犬馬的氣氛中嗅到了一絲危險,雖說這次齊軍打得不錯,但這樣的戰爭,如果由從前的大將軍晏陽來指揮,只需半個月便足矣,現下卻打了一個月,消耗的軍餉又何止十倍於從前,如此下去,並非長久之計。
再說漢國方面,為聯軍提供了那麼強大的糧草支援,但得到的好處卻少得可憐,那麼如果還有下一次戰爭,漢國還會如此積極的供應糧草嗎?
這些問題都是埋在盛世歡歌下的隱疾,酈淵居安思危,心裡盤算著等回到齊國後,要找齊王於好好談談這些事。
但是他始終沒有找到機會……
* * *
齊王於在兩個月後回到了國都淄城,魯國立馬又獻上了聯姻的表書,齊王於只思考了不到一刻鐘,就答應下來,發國書準備迎娶魯公之女為王后。
一國之君的婚姻大事就這樣被突然決定了,齊王於的舉動堪稱草率,群臣驚詫,倒不是說這樁國婚不合適,只是未免太草率了些。
酈淵明白這就是姜於的做事風格,不做則已,一做便是雷霆之速。
就像她從前奪取王位的那次一樣,她前一瞬還懶懶散散、迷迷糊糊的,後一瞬便像換了個人,如閃電般施行了一系列策略,用最短的時間拿到了王冠。
這是姜於獨有的過人之處。她不是草率,也不是沒有思考,相反,也許她想的比任何人都多。
仲夏,魯國的送親儀仗吹吹打打進了淄城,齊王姜於一身紫袍華服,卻並不出城迎接,而是留在齊王宮內等待。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一次魯國對齊國的攀附。
王宮各處張燈結彩,直到子時,魯公之女姚苣才乘坐王后之輦進入梧宮,進去之後的禮儀並沒有她想像的複雜,甚至沒有禮讚官的參與,她直接就在金棲殿見到了姜於。
看著眼前大大咧咧坐在殿中的姜於,姚苣大吃一驚,震驚和戒心霎時席捲了她的全身。
真是毫無禮制可言啊,姚苣在心裡想著,她從輦上下來後就不敢說話。
姜於笑了笑,道:“王后一路辛苦,孤就免去了繁複的典禮。”
姚苣回過神來,朝齊王於行禮,有些狼狽,口中道:“謝王上。”
同時在心裡琢磨,恐怕齊王只是不想那麼麻煩,那麼大* 費周章而已,畢竟對於她這樣附屬國來的翁主來說,在宗主國面前沒有任何話語權可言,魯國那邊也只是把她抬進齊王宮就算交差了,誰敢去管齊國這邊的禮儀呢?
“您想要臣怎樣侍奉您呢?”姚苣恭敬的說道。
“侍奉?”姜於冷笑一聲,從座位上站起來,“你的父親便只教你這些嗎?”
姜於看出姚苣不是盤發戴冠的髮型,而是扎發,便知道她沒有入仕,就問:“王后心思靈巧,不痴不呆,你的父親怎麼不教你入仕呢?”
酈淵說道:“楚王包藏禍心,覬覦我中原沃土已不是一天兩天了,就算沒有收留過您,他依然會發動這場戰爭。他在信中振振有詞,將錯誤都推到我們齊國身上,只是為了找個理所應當的藉口罷了。”
群臣皆附和。
於是姜於回了一封信給楚王,表示:
“當初孤曾答應您,若兩國交戰,齊國絕不率先發動進攻,如今您已經進攻中原,孤按兵不動,若您繼續向前,孤便代替中原給予反擊。何來背信棄義一說呢?”
敖糜氣的把信箋斬為兩段。
大戰一觸即發。
這場戰爭足足持續了一個月,所謂哀兵必勝,驕兵必敗,四國聯軍懷著恐懼的心理,抱著死戰的決心,自然比楚軍更有凝聚力。
聯軍處于丹水上游北岸,楚軍處於下游南岸,宛丘城又天然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楚軍此前已經連續作戰兩月,此番又是採取仰攻的形勢,苦戰不下,只好在月中休戰。
齊王聽從智囊團的建議,一鼓作氣,乘勝渡江,逼攻楚軍,楚軍勉力抵抗,雙方又在江邊鏖戰十日。
古語云,兵馬之重,在於糧草,楚軍並非農業大國,離開國都又太久,十日後,糧草盡絕,潰散而去。
而聯軍那邊則糧草充足,靠著漢國源源不斷的糧食補給,加上蔡國便捷迅速的運糧通道,聯軍始終保持旺盛的作戰力。
等到楚王軍潰散,齊王欲趁機奪下陳國失去的梁城與株野城,卻被酈淵攔住,他道:“窮寇莫追,楚國蠻濕,水系複雜,大王還是不要深入為好。”
齊王於雖然意猶未盡,但依然聽從了酈淵的建議,班師回營。
她將剩餘的漢國糧食全都大手大腳的分發給各國軍隊,那些都不是自家的糧食,姜於才不心疼。
天下皆知,楚軍勇猛無敵,無人能勝,這回姜於卻帶領聯軍取得大捷,不僅再一次提高威望,她內心的野望也在迅速膨脹。
隨後姜於又在陳國國都翟城舉辦盛大的慶功宴,四國貴族功勳齊聚一堂,大肆慶祝,酒肉營山,饕殄盛宴,依然都用的漢國送來的食物。
這場大勝仗雖然沒有奪回陳國失去的城池,但好在將楚軍趕回了丹江那頭,齊王於的盟主地位又一次得到鞏固,能擊退軍力強悍的楚軍,使她自此更加一呼百應,諸國賓服。
酈淵卻在這種聲色犬馬的氣氛中嗅到了一絲危險,雖說這次齊軍打得不錯,但這樣的戰爭,如果由從前的大將軍晏陽來指揮,只需半個月便足矣,現下卻打了一個月,消耗的軍餉又何止十倍於從前,如此下去,並非長久之計。
再說漢國方面,為聯軍提供了那麼強大的糧草支援,但得到的好處卻少得可憐,那麼如果還有下一次戰爭,漢國還會如此積極的供應糧草嗎?
這些問題都是埋在盛世歡歌下的隱疾,酈淵居安思危,心裡盤算著等回到齊國後,要找齊王於好好談談這些事。
但是他始終沒有找到機會……
* * *
齊王於在兩個月後回到了國都淄城,魯國立馬又獻上了聯姻的表書,齊王於只思考了不到一刻鐘,就答應下來,發國書準備迎娶魯公之女為王后。
一國之君的婚姻大事就這樣被突然決定了,齊王於的舉動堪稱草率,群臣驚詫,倒不是說這樁國婚不合適,只是未免太草率了些。
酈淵明白這就是姜於的做事風格,不做則已,一做便是雷霆之速。
就像她從前奪取王位的那次一樣,她前一瞬還懶懶散散、迷迷糊糊的,後一瞬便像換了個人,如閃電般施行了一系列策略,用最短的時間拿到了王冠。
這是姜於獨有的過人之處。她不是草率,也不是沒有思考,相反,也許她想的比任何人都多。
仲夏,魯國的送親儀仗吹吹打打進了淄城,齊王姜於一身紫袍華服,卻並不出城迎接,而是留在齊王宮內等待。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一次魯國對齊國的攀附。
王宮各處張燈結彩,直到子時,魯公之女姚苣才乘坐王后之輦進入梧宮,進去之後的禮儀並沒有她想像的複雜,甚至沒有禮讚官的參與,她直接就在金棲殿見到了姜於。
看著眼前大大咧咧坐在殿中的姜於,姚苣大吃一驚,震驚和戒心霎時席捲了她的全身。
真是毫無禮制可言啊,姚苣在心裡想著,她從輦上下來後就不敢說話。
姜於笑了笑,道:“王后一路辛苦,孤就免去了繁複的典禮。”
姚苣回過神來,朝齊王於行禮,有些狼狽,口中道:“謝王上。”
同時在心裡琢磨,恐怕齊王只是不想那麼麻煩,那麼大* 費周章而已,畢竟對於她這樣附屬國來的翁主來說,在宗主國面前沒有任何話語權可言,魯國那邊也只是把她抬進齊王宮就算交差了,誰敢去管齊國這邊的禮儀呢?
“您想要臣怎樣侍奉您呢?”姚苣恭敬的說道。
“侍奉?”姜於冷笑一聲,從座位上站起來,“你的父親便只教你這些嗎?”
姜於看出姚苣不是盤發戴冠的髮型,而是扎發,便知道她沒有入仕,就問:“王后心思靈巧,不痴不呆,你的父親怎麼不教你入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