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頁
底下有朝臣與旁邊的同僚接耳私語:「只設了副使,正使又為何人?」
原先都察府正使只能是文臣,武官則為副使。
先帝時正使是景寧侯一黨,也難怪禁軍能聽令,又能調動讓燕、雲二州的鎮守軍。
「誰知道,也不知是誰給陛下出的這個主意,重設都察府,那幾位大世家扶持的重臣想要再握重權恐怕是難了。」
「也難說,正使這個位子可不好坐,未必有人肯。」
「一朝天子一朝臣,老臣們不肯,別人可未必。」
「此話怎講?」
「咱們這位陛下年紀雖小,膽智也不足,但他背後卻有鎮國公,而長陰公主同虞歸晚又交好,你聽聽加封的聖旨,提拔的都是虞歸晚的人,她既率軍來麒麟城,助的是誰還不夠明朗?從龍之功,陛下自然看得明白,不管心裡怎麼想但未來幾年必是要重用這位衛國公的,這邊是新貴,那邊是老臣,往後這朝堂就是兩邊的較量了。」
「正使空著,是想等合適的人?可就算陛下想開恩科,也來不及啊。」
也正如此,這些兩頭都不靠的朝臣都猜測到底會啟用誰,想了一圈也沒覺得站在這的哪個合適坐正使這個位子。
而那幾位世家扶持的重臣只將注意力放在前面,緊盯著虞歸晚。
她沒有下跪,只單手從太監手裡接過聖旨,打開隨意看了眼,連謝恩都沒有。
知她狂妄,卻是第一次領教。
有禮部的官員想出聲訓責,被林大人一把拽住,「陛下特許虞將軍不跪,你又何必多事。」
林大人在城郊驛站經過生死,又在邊城見過虞歸晚的兇悍,深知這位今日會站在這,對太子繼位、百官朝賀等都不置一詞,必是將這些人視為跳樑小丑,瞧個熱鬧罷了,偏這些人以為自己是碟子菜,神氣的不得了。
鎮國公旁邊站的就是安國公,這位老國公爺從不涉黨爭,只忠於龍椅上坐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安國公世子曾與隨望京有過婚約,在隨家出事後就退了婚,不久安國公世子就迎娶了一位世家小姐做正妻,不到兩年又納了好幾房小妾,只是至今無所出,外頭都傳世子那方面不行,怕是要絕後。
氣得安國公大病一場,估計也信了幾分,暗地裡叫人悄悄尋名醫進府為世子診治。
景寧侯一黨所做惡事敗露,都不用說,隨家的舊案必會重審。
隨謙安到底有無謀逆,朝臣心裡都跟明鏡似的,只是當時先帝雷霆之怒,又有景寧侯一黨煽風點火,定要置隨家於死地,與隨家交好的朝臣也受了牽連,他們也得避其鋒芒,自保為上。
當日安國公府急著撇清關係的行為實在不好看,隨謙安真謀逆倒也罷,這明顯的冤案,安國公此行怕是會被人詬病,今後都難正名了。
現下虞歸晚來麒麟城,明里暗裡都知道了她帶著隨望京。
只是這位昔日的相府千金輕易不見人,除了從別處被接回來的杜家人和長陰公主之外,連她的親姐姐隨南雁都被拒之門外,更別說那些各懷心思的世家夫人小姐和官家女眷了。
都以為虞歸晚會先向新帝提出舊案重審,讓朝臣沒想到提及此事的會是鎮國公。
「陛下,逆黨之首的景寧侯雖未抓到,但其黨羽吐露了不少事,還承認曾經誣陷隨相有謀逆之心。隨相於社稷有功,忠於朝廷,卻遭逆黨如此陷害,臣以為此事應交由大理寺重審,好還隨家滿門一個清白。」
話音落,龍椅上的趙顯還未如何,百官在底下就先議論開了。
安國公目視前方,嘴唇微動,「鎮國公這是何意?今日是陛下的登基大典,百官受封,你提及先帝在位時定下的舊案,還要大理寺重審,這是要打先帝的臉嗎?」
鎮國公正色道:「安國公此言差矣,既為冤案,重審又有何不對?若人人都像安國公這般不問青紅皂白,只一味想著保全臉面,那還要大理寺和刑部做什麼?都一併撤了得了。」
為著當初先帝打壓鎮國公府,又默許趙斥同太子相爭東宮之位,又縱得麗妃專橫跋扈,全然不將楊皇后放在眼裡,鎮國公對先帝早有怒氣,只是先前礙於君臣之道不敢說。
一番話堵得安國公啞口無言,臉色難看。
舊案重審,牽扯到的朝臣可不少。
逆黨固然是死罪難逃,只能如實交代才有可能保全得了旁支血脈,家族得以延續。
但當日冷眼旁觀或落井下石背後踩一腳的朝臣也不少,他們罪不至死,可官路也會被堵死,往後晉升無望,子孫後輩也會被牽連,所以極力反對重審。
「虞愛卿以為如何?」冕旒擋住了趙顯的神情,只有少年稚嫩的聲音迴蕩在大殿之上。
第199章
在大雍, 武官著紅,文臣穿綠,各站兩邊, 涇渭分明。
先帝重文輕武,以至於在朝的武官被壓製得沒有一點地位。
如鎮國公、安國公這樣的顯貴還能在朝堂屹立不倒,全因家中子弟多以科考入仕,地位才得以穩固。
而家世一般的武官則無這樣好運,他們在朝中人微言輕,手中的兵權也被奪得一乾二淨,只空掛了名頭,每月領俸祿, 家中的商鋪田莊也有限, 日子並不好過。
那日逆黨令禁軍屠殺城民,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先保全家人。
今日新帝親封虞歸晚為衛國公,數萬黑甲兵也有封賞,這是何等的榮耀。
原先都察府正使只能是文臣,武官則為副使。
先帝時正使是景寧侯一黨,也難怪禁軍能聽令,又能調動讓燕、雲二州的鎮守軍。
「誰知道,也不知是誰給陛下出的這個主意,重設都察府,那幾位大世家扶持的重臣想要再握重權恐怕是難了。」
「也難說,正使這個位子可不好坐,未必有人肯。」
「一朝天子一朝臣,老臣們不肯,別人可未必。」
「此話怎講?」
「咱們這位陛下年紀雖小,膽智也不足,但他背後卻有鎮國公,而長陰公主同虞歸晚又交好,你聽聽加封的聖旨,提拔的都是虞歸晚的人,她既率軍來麒麟城,助的是誰還不夠明朗?從龍之功,陛下自然看得明白,不管心裡怎麼想但未來幾年必是要重用這位衛國公的,這邊是新貴,那邊是老臣,往後這朝堂就是兩邊的較量了。」
「正使空著,是想等合適的人?可就算陛下想開恩科,也來不及啊。」
也正如此,這些兩頭都不靠的朝臣都猜測到底會啟用誰,想了一圈也沒覺得站在這的哪個合適坐正使這個位子。
而那幾位世家扶持的重臣只將注意力放在前面,緊盯著虞歸晚。
她沒有下跪,只單手從太監手裡接過聖旨,打開隨意看了眼,連謝恩都沒有。
知她狂妄,卻是第一次領教。
有禮部的官員想出聲訓責,被林大人一把拽住,「陛下特許虞將軍不跪,你又何必多事。」
林大人在城郊驛站經過生死,又在邊城見過虞歸晚的兇悍,深知這位今日會站在這,對太子繼位、百官朝賀等都不置一詞,必是將這些人視為跳樑小丑,瞧個熱鬧罷了,偏這些人以為自己是碟子菜,神氣的不得了。
鎮國公旁邊站的就是安國公,這位老國公爺從不涉黨爭,只忠於龍椅上坐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安國公世子曾與隨望京有過婚約,在隨家出事後就退了婚,不久安國公世子就迎娶了一位世家小姐做正妻,不到兩年又納了好幾房小妾,只是至今無所出,外頭都傳世子那方面不行,怕是要絕後。
氣得安國公大病一場,估計也信了幾分,暗地裡叫人悄悄尋名醫進府為世子診治。
景寧侯一黨所做惡事敗露,都不用說,隨家的舊案必會重審。
隨謙安到底有無謀逆,朝臣心裡都跟明鏡似的,只是當時先帝雷霆之怒,又有景寧侯一黨煽風點火,定要置隨家於死地,與隨家交好的朝臣也受了牽連,他們也得避其鋒芒,自保為上。
當日安國公府急著撇清關係的行為實在不好看,隨謙安真謀逆倒也罷,這明顯的冤案,安國公此行怕是會被人詬病,今後都難正名了。
現下虞歸晚來麒麟城,明里暗裡都知道了她帶著隨望京。
只是這位昔日的相府千金輕易不見人,除了從別處被接回來的杜家人和長陰公主之外,連她的親姐姐隨南雁都被拒之門外,更別說那些各懷心思的世家夫人小姐和官家女眷了。
都以為虞歸晚會先向新帝提出舊案重審,讓朝臣沒想到提及此事的會是鎮國公。
「陛下,逆黨之首的景寧侯雖未抓到,但其黨羽吐露了不少事,還承認曾經誣陷隨相有謀逆之心。隨相於社稷有功,忠於朝廷,卻遭逆黨如此陷害,臣以為此事應交由大理寺重審,好還隨家滿門一個清白。」
話音落,龍椅上的趙顯還未如何,百官在底下就先議論開了。
安國公目視前方,嘴唇微動,「鎮國公這是何意?今日是陛下的登基大典,百官受封,你提及先帝在位時定下的舊案,還要大理寺重審,這是要打先帝的臉嗎?」
鎮國公正色道:「安國公此言差矣,既為冤案,重審又有何不對?若人人都像安國公這般不問青紅皂白,只一味想著保全臉面,那還要大理寺和刑部做什麼?都一併撤了得了。」
為著當初先帝打壓鎮國公府,又默許趙斥同太子相爭東宮之位,又縱得麗妃專橫跋扈,全然不將楊皇后放在眼裡,鎮國公對先帝早有怒氣,只是先前礙於君臣之道不敢說。
一番話堵得安國公啞口無言,臉色難看。
舊案重審,牽扯到的朝臣可不少。
逆黨固然是死罪難逃,只能如實交代才有可能保全得了旁支血脈,家族得以延續。
但當日冷眼旁觀或落井下石背後踩一腳的朝臣也不少,他們罪不至死,可官路也會被堵死,往後晉升無望,子孫後輩也會被牽連,所以極力反對重審。
「虞愛卿以為如何?」冕旒擋住了趙顯的神情,只有少年稚嫩的聲音迴蕩在大殿之上。
第199章
在大雍, 武官著紅,文臣穿綠,各站兩邊, 涇渭分明。
先帝重文輕武,以至於在朝的武官被壓製得沒有一點地位。
如鎮國公、安國公這樣的顯貴還能在朝堂屹立不倒,全因家中子弟多以科考入仕,地位才得以穩固。
而家世一般的武官則無這樣好運,他們在朝中人微言輕,手中的兵權也被奪得一乾二淨,只空掛了名頭,每月領俸祿, 家中的商鋪田莊也有限, 日子並不好過。
那日逆黨令禁軍屠殺城民,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先保全家人。
今日新帝親封虞歸晚為衛國公,數萬黑甲兵也有封賞,這是何等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