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準噶爾的人都認為,新帝剛登基,自然不敢大興戰事。

  可是弘曜是先帝帶在身邊親自教導五年,背後有著滿清勛貴和漢族文臣支持的少年帝王。

  如今的輔政大臣,鄂爾泰就是他的親外祖,喜塔臘氏一族和西林覺羅一族對他忠心耿耿。

  富察氏和鈕祜祿氏因為聯姻也是對弘曜支持。

  馬佳氏一族,溫宜公主下嫁後,也是表忠心。

  索綽羅氏也是有分量重的官員帶頭表示臣服,沒辦法他們小輩的把柄還在太后手中。

  至於漢臣,弘曜身邊兩個哈哈珠子的父親在文臣中也頗有影響。

  更何況,弘曜自小素有賢名,在漢人眼裡,皇后嫡子,更是正統。

  第285章 【太后日常(8)】

  大清和準噶爾開戰,弘曜的心思都投入到了戰事中,對後宮就更不感興趣了。

  鈕祜祿氏皇后安撫後宮嬪妃,但她也沒有辦法左右皇上的想法,皇上不來後宮,她也不能從養心殿將皇上拽到後宮來呀。

  戰事一起,皇上是十天半個月的不來後宮一趟。

  偶爾來後宮,也只是給太后請安,與慧敏商討意見。

  鈕祜祿氏生怕太后不滿自己沒法規勸皇上進後宮來,但是慧敏卻寬慰她。

  「如今正是多事之秋,皇上政務繁忙,顧不上這些也是正常,不關你的事,就隨他去吧。」

  說著,慧敏還拍了拍鈕祜祿氏的手。

  「有你在後宮,哀家也放心。這時候不要讓弘曜為後宮的事分心。」

  看太后能理解自己,還這麼信任自己,可把鈕祜祿氏給感動的。

  「皇額娘~」

  此後,鈕祜祿氏也不負慧敏所望,在後宮安撫人心,實打實的是個很好的賢內助。

  看著弘曜表明態度:

  大清絕不下嫁公主。

  沈眉莊可狠狠鬆了一口氣,這下子自己的靜和可就安全多了。

  但沈眉莊思來想去,靜和雖然免去了嫁到準噶爾去的可能,但還是可能嫁到別的蒙古部落。

  留在自己身邊才是最好的。

  沈眉莊也不斷地向女兒表達自己的想法,靜和表面上乖順,可心裡卻隱隱的泛著苦。

  按她額娘的想法,嫁一個滿清勛貴,留在京城相夫教子,既能不遠離額娘身旁,還能籠絡夫家的勢力,為她哥哥添磚加瓦。

  但靜和心裡卻很不樂意。

  是啊,自己這個按大家閨秀楷模標準養大的女兒,肩不能踢,手不能扛,也不是滿族姑奶奶的那種潑辣灑脫,騎馬射箭都比不上其他幾個姐妹,反而是女紅和文采更是出色。

  想必嫁到蒙古也不能適應,弘曜哥哥總要考慮這一點。

  靜和知道的,弘曜哥哥是個好哥哥,在顧全大局下,他也會顧及自己的妹妹。

  就算是真讓自己撫蒙,也只會挑個常留在京城的夫婿。

  說是撫蒙,不過是挑了個蒙古王公當駙馬,實際上還在京城常住罷了。

  可是想著這樣的生活,靜和心裡卻隱隱的有些不情願。

  淑和姐姐以前也是有些內斂的性子,不像她母妃欣嬪一樣潑辣,欣嬪可是個厲害脾氣,但淑和姐姐卻溫柔到有些軟。

  可淑和姐姐嫁到科爾沁以後,卻大不相同了。

  在這紫禁城裡,被壓抑的天性一朝解放。

  淑和姐姐身為皇阿瑪的長女,又嫁到了和大清世代交好的科爾沁。

  她不再是因為生母位份低微而一出生就被抱到北五所撫養的不受寵公主。

  而是有整個大清作為後盾,在科爾沁展現自己風華的和碩公主。

  想著淑和現在自信的樣子,在蒙古,她掌握的那可是實打實的權利,在京的公主是萬萬不可同日而語的。

  就算比不上那出名的海蚌公主,能掌握一小部分權利,那也是不一樣的。

  靜和想著哥哥近些日子在前朝的事。

  哥哥能不顧及他人眼光,在前朝大放異彩。

  他的筆對準了大清的積弊,他的眼瞄準了大清的短漏。

  他囂張肆意,他任性灑脫,他被萬夫所指,可仍堅持自我。

  雖然額娘常常抱怨,哥哥這樣樹敵太多,實在應該改改他那混帳性子。

  可是靜和卻覺得,哥哥這樣好極了。

  這才是自己的哥哥。

  哥哥哪天會向他人低頭,會向這世道妥協,那可就不是弘晙哥哥了。

  想的多了,這些年來,靜和心裡也會與母親的觀念產生衝突。

  寧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

  明明額娘也是寧折不彎的性格,為什麼就要自己委曲求全?做那假人似的優秀「公主」。

  留在京城,縱然是安穩一生,可也意味著這一輩子都要困在京城。

  在京城的公主,圍繞的是駙馬,亦或者那點家族間的事。

  其實留京也沒什麼不好,有當皇帝的哥哥撐腰,自己的一母同胞親哥也在京城,夫家自然不敢輕易欺負了自己去。

  但是,靜和心裡就是有那麼一點不甘。

  人生軌跡被人約束好,制定好的不甘。

  靜安的婚事,雖然尚未定下,但是靜和聽沈眉莊說,也知道靜安自己的意願是嫁到海蚌公主曾待過的部落。

  去延續海蚌公主的意志。

  靜安自小便和自己不一樣,她母親出身低微,但靜安卻性子要強,自小便和弘曦和弘晗一處,小時候跟男孩子們一起比試起來也是不輸什麼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