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宋以風:「……」
他把岑永初的筷子搶了過來,這個堵心的玩意,居然還想吃他的飯!
岑永初沒忍住笑了起來。
接下來的兩年,八方車輛廠的研發部一直都在努力研發擁有我國獨立產權的動車,他們的進步非常大,在各項技術上有著長足的進步。
經過這兩年的相關技術知識的吸收和吃透,他們在兩百五十公里以車的動車組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部里對動車時速以及穩定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零七年九月,方總工接到部里的通知,明年有新一輪的招標,這一次招標的要求格外的高,除了要求正常運行時速達到三百公里以上,對於其他的各項參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從某種程度來講,這樣的要求已經達到國外最高動車技術標準,而這一次招標按部里的意思,是儘量不進口,用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動車。
雖然之前八方車輛廠自主研發生產並中標了動車,但是整體來講,他們中標的產品在整個鐵路應用中只占了一小部分。
部里做出這個決定後就意味著以後的採購重點將落在國內的企業上,這事對於八方車輛廠是相當有利的。
因為到目前為止,不管是南車還是北車集團下的企業,八方車輛廠在技術上的自主化程度最高,經過這兩年的技術消化、吸收和提高,他們現在生產設計的動車已經沒有山崎重工的影子。
但是他們現在再次遇到了技術瓶頸,部里明年的招標非常的高,就目前他們製造出來的動車還達不到部里的要求。
現在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技術難題。
方總工將部里的要求說出來之後,整個研發部都沉默了,他們此時的心裡都在問一個問題:「怎麼辦?」
方總工看向岑永初:「小岑,你怎麼看這件事?」
岑永初之前已經從岑父那裡知道這些事情,他接合八方的實際情況仔細研究過,心裡已經有了大概的方向。
此時方總工問他,他便說了他思考了好幾天的想法:「就目前而言,我們已經把現有技術挖掘到了極致,動車各方面的性能經過一輪輪技術調整,現在已經是最佳狀態。」
「而這樣的技術參數都達不到部里的要求,我覺得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思路。」
方總工頗有興趣地問:「什麼思路?」
岑永初回答:「國外高鐵技術的進步從來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就目前而言,我們國家各部之間的合作相對來講並不算頻繁。」
「我們的研發實驗室,雖然不算落伍,但是卻也不算先進,我們的工程師雖然代表的是國內最高的技術水平,但是我覺得我們還有提升的空間。」
宋以風在旁說:「你直說想讓科技部跟我們一起合作研發就好,不用那麼拐彎抹角。」
這兩年他們工作上合作無間,但是私底下沒事就鬥嘴吵架,一進會議室,宋以風就想懟岑永初幾句。
岑永初也不生氣,只說:「這事也不算拐彎抹角,畢竟是兩個大部的合作,這事不是我想就能成功的,還需要方總工和部里的支持。」
方總工年紀也大了,再過兩年就要退休了,這兩年他有意把手裡的權利往下放,研發部里他最看重岑永初、宋以風和施夢瑜。
他們三人各有所長,卻都非常優秀。
他此時聽到岑永初的話後點頭:「小岑說的沒有錯,在我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應該走出去尋求更多的幫助,現在科技日新月異,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不代表其他人解決不了。」
「這件事情散會之後我就會去聯繫,會儘快想辦法促成此事。」
自從他們上次招標成功之後,八方車輛廠在部里也算是揚眉吐氣,方總工在部領導的面前也更加能說得上話。
第69章 聯合計劃
且現在面臨這種情況的也不止八方車輛廠,南車和北車集團下的工廠,情況應該相差不大。
在這個大前提下,方總工出來牽個頭,要促成這事應該就不會太難。
宋以風問方總工:「部里明年招標還是老時間嗎?」
方總工點頭:「時間差不多,所以我們才要抓緊時間,這一次招標,我希望我們能占據最重要的份額。」
散會後,施夢瑜的眼裡若有所思,岑永初問她:「在想什麼?」
施夢瑜回答:「我在想,當初日本人是怎麼突破這個瓶頸的。」
岑永初看向她:「這事我聽過一些,當初我正在日本,聽說當時山崎那邊動用了不少的科研力量,雖然不能說是舉全國之力,當時卻也幾乎將日本動車這一塊的專業人員全部動用了。」
施夢瑜笑了起來:「難怪你會動這樣的心思,原來是有日本的經驗做參考。」
「倒也不全因為這個。」岑永初的心裡有些感觸:「而是我覺得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深挖技術,怕是需要旁觀者給我們一些建議,當然,這些旁觀者需要有著高深的技術知識,思來想去,覺得科技部最合適。」
施夢瑜的嘴角抽了抽:「你思慮的還挺周全的,只是這事能不能實現卻不好說。」
「一定能成。」岑永初十分篤定的說:「自從動車應用之後,鐵路加速,全國人民都受益,在這個大前提下,方總工容易說服部里,而部里又容易說服科技部領導。」< ="<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他把岑永初的筷子搶了過來,這個堵心的玩意,居然還想吃他的飯!
岑永初沒忍住笑了起來。
接下來的兩年,八方車輛廠的研發部一直都在努力研發擁有我國獨立產權的動車,他們的進步非常大,在各項技術上有著長足的進步。
經過這兩年的相關技術知識的吸收和吃透,他們在兩百五十公里以車的動車組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部里對動車時速以及穩定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零七年九月,方總工接到部里的通知,明年有新一輪的招標,這一次招標的要求格外的高,除了要求正常運行時速達到三百公里以上,對於其他的各項參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從某種程度來講,這樣的要求已經達到國外最高動車技術標準,而這一次招標按部里的意思,是儘量不進口,用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動車。
雖然之前八方車輛廠自主研發生產並中標了動車,但是整體來講,他們中標的產品在整個鐵路應用中只占了一小部分。
部里做出這個決定後就意味著以後的採購重點將落在國內的企業上,這事對於八方車輛廠是相當有利的。
因為到目前為止,不管是南車還是北車集團下的企業,八方車輛廠在技術上的自主化程度最高,經過這兩年的技術消化、吸收和提高,他們現在生產設計的動車已經沒有山崎重工的影子。
但是他們現在再次遇到了技術瓶頸,部里明年的招標非常的高,就目前他們製造出來的動車還達不到部里的要求。
現在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技術難題。
方總工將部里的要求說出來之後,整個研發部都沉默了,他們此時的心裡都在問一個問題:「怎麼辦?」
方總工看向岑永初:「小岑,你怎麼看這件事?」
岑永初之前已經從岑父那裡知道這些事情,他接合八方的實際情況仔細研究過,心裡已經有了大概的方向。
此時方總工問他,他便說了他思考了好幾天的想法:「就目前而言,我們已經把現有技術挖掘到了極致,動車各方面的性能經過一輪輪技術調整,現在已經是最佳狀態。」
「而這樣的技術參數都達不到部里的要求,我覺得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思路。」
方總工頗有興趣地問:「什麼思路?」
岑永初回答:「國外高鐵技術的進步從來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就目前而言,我們國家各部之間的合作相對來講並不算頻繁。」
「我們的研發實驗室,雖然不算落伍,但是卻也不算先進,我們的工程師雖然代表的是國內最高的技術水平,但是我覺得我們還有提升的空間。」
宋以風在旁說:「你直說想讓科技部跟我們一起合作研發就好,不用那麼拐彎抹角。」
這兩年他們工作上合作無間,但是私底下沒事就鬥嘴吵架,一進會議室,宋以風就想懟岑永初幾句。
岑永初也不生氣,只說:「這事也不算拐彎抹角,畢竟是兩個大部的合作,這事不是我想就能成功的,還需要方總工和部里的支持。」
方總工年紀也大了,再過兩年就要退休了,這兩年他有意把手裡的權利往下放,研發部里他最看重岑永初、宋以風和施夢瑜。
他們三人各有所長,卻都非常優秀。
他此時聽到岑永初的話後點頭:「小岑說的沒有錯,在我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應該走出去尋求更多的幫助,現在科技日新月異,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不代表其他人解決不了。」
「這件事情散會之後我就會去聯繫,會儘快想辦法促成此事。」
自從他們上次招標成功之後,八方車輛廠在部里也算是揚眉吐氣,方總工在部領導的面前也更加能說得上話。
第69章 聯合計劃
且現在面臨這種情況的也不止八方車輛廠,南車和北車集團下的工廠,情況應該相差不大。
在這個大前提下,方總工出來牽個頭,要促成這事應該就不會太難。
宋以風問方總工:「部里明年招標還是老時間嗎?」
方總工點頭:「時間差不多,所以我們才要抓緊時間,這一次招標,我希望我們能占據最重要的份額。」
散會後,施夢瑜的眼裡若有所思,岑永初問她:「在想什麼?」
施夢瑜回答:「我在想,當初日本人是怎麼突破這個瓶頸的。」
岑永初看向她:「這事我聽過一些,當初我正在日本,聽說當時山崎那邊動用了不少的科研力量,雖然不能說是舉全國之力,當時卻也幾乎將日本動車這一塊的專業人員全部動用了。」
施夢瑜笑了起來:「難怪你會動這樣的心思,原來是有日本的經驗做參考。」
「倒也不全因為這個。」岑永初的心裡有些感觸:「而是我覺得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深挖技術,怕是需要旁觀者給我們一些建議,當然,這些旁觀者需要有著高深的技術知識,思來想去,覺得科技部最合適。」
施夢瑜的嘴角抽了抽:「你思慮的還挺周全的,只是這事能不能實現卻不好說。」
「一定能成。」岑永初十分篤定的說:「自從動車應用之後,鐵路加速,全國人民都受益,在這個大前提下,方總工容易說服部里,而部里又容易說服科技部領導。」< ="<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