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頁
草原上遊牧的漢子們可能還想不到這個問題,單純為部落的興盛而高興。但居住在城裡的人不一樣,嬴政自己捨不得人口外流太多,早就打上他們的主意了。
邊郡的太守年年都在宣傳,還有草場的地圖和部落的分落,叫這些當過首領現在願意在城裡居住享福的老人看得心驚膽戰,深深為部落的未來憂慮。
其實他們真被唬了,就現在的人口數量,草原還承擔得起,二三十年之內都不用擔心的。
可惜他們不懂,數據和圖紙看著可太真實了。而且牧民對草場的渴望原也發自內心,當他們得知西邊有一片廣闊的牧場時,就算對人口並不關心的部落也起了爭奪之心。
為此,爭鬥不在少數。所以,也有胡放楊拓這樣的人,想聯合起來向上陳情,能讓他們的部族分出人來往西遷移。
秦人的農夫害怕遠離故土,他們這些遊牧民族卻是不怕的。
-------------------------------------
遠在塞琉西的韓信跟項羽都有一鼓作氣徹底滅其國的想法,但是劉棄疾親自騎馬追到前線,把咸陽的電報拍到他們面前,勸他們停手。
「打下來也是白打,咸陽已經抽不出人來接手了。」
項羽顯然不太聽得進去,劉棄疾也不管他,私下找韓信過來嚴肅地問他:「你是什麼打算?」
「什麼打算?」韓信迷惑,「陛下不讓打,是有點可惜,我想發電報回去說……」
「你什麼也別說,更不要聽項羽的。現在拿下來,大秦根本沒有辦法真正掌控,還要花錢維持,有害無利。」劉棄疾嘆了口氣,又問韓信,「你和項羽的封賞還沒下來,你有想法麼?」
說到這個韓信就精神了,比照著王翦的封地憧憬著:「雖然沒有全滅其國,但封地總有武城侯一半大小吧。」
劉棄疾鬆了口氣,輕鬆地笑道:「那不能少,要少了,我都得鬧。」
也是,他心說韓信就是在秦始皇眼皮子底下長起來的,習慣秦國的那一套了,比照著王翦的話,有封侯,封地夠大就行了。
沒多久,封賞的詔書就過來了,這樣正式的封賞不走電報,是千里迢迢由使節送過來的。不過讓他們都詫異的是,這不是封侯的詔書,而是封王的詔書。
隨之同來的還有很多人,比如王翦的後人,王離的一個兄弟。
早先王氏族裡商議,究竟是保留在秦國的富饒的封地,做個無實權享食邑的侯爵,還是到新得之地來,做一個侯國之主。
他們一開始做出決定還比較容易,因為王翦和王賁給王氏掙到了兩個爵位,最後決定留王離這一支在國內,另一支遠赴西域前來就國。而就在他們做出決定後不久,天子卻下了詔書,王氏遠赴西域就國的一支可以封王。
這是出於平衡的考慮,總不能敗走身毒的六國之君可以封王,大秦的軍功貴族卻不能封王。
被王翦打敗的將領可以在身毒封王,敗其軍滅其國的王翦後人卻沒有封王。
以前還好說,身毒畢竟遠在域外,可現在同樣是赴域外就國,再不封王就說不過去了。
王爵之位,王氏哪個肯舍,但王離還要在大秦為將,那是不能離開的。最後商量下來,由王離之弟繼承國內的爵位,但先到這邊來替王離管理。王離大概是不會離開秦國的,等他長子稍大一點,會過來就國。
他就效西周時那些在王都為卿士的諸侯之例好了。歷史悠久就是有這樣的好處,就算是秦始皇時代,當時人依然能翻書,欣喜地指出:古人就這樣說過,古人就這樣做過,古人就有諸侯王留在王都做卿士的!
所以我們照著古人的做法去做就可以了。再說西周的制度,本來就是中央朝廷難以管理過於分散和廣大的地域,才適應著時代創立出來的,現在廣義上的大秦不也正是如此麼。
而呂不韋的家族就更不用猶豫了,他家沒有封王,仍是侯爵,也沒有兩個爵位讓他們挑選。
呂不韋活著的時候因得了嬴政寬恕,保住了文信侯的爵位,不過封地已經被削得快沒了。好在後來為國經商,總算讓子孫能不太受影響的進入秦國官場。
現在有機會重新得到封地,並且雖只是侯爵之位,但封國之內就是一國之主,與春秋時諸侯無異。那這還要選嗎?
其他各家都有自己的考量,最終組成了一支不算龐大的隊伍,只帶了少量親信便過來就國了。陛下是真的不讓他們再帶人口過來了。
還有咸陽城裡最不缺的秦國閒散宗室們,太久遠的自然沒戲,但三代之內的宗室,光是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同胞兄弟就有二十多個,到現在死了一些,但又生了一堆兒子。
他們也叫倒霉,大父活得太久,父親孝文王在位時間很短就死了,連兄弟莊襄王也沒幾年。到嬴政登基,他們作為國君之子、國君兄弟的時間也太短了,風光沒兩年就迅速成了咸陽的邊緣人。
再到他們的子輩、孫輩,已經沒什麼人理會了。
再沒想到,天上會掉下這樣的餡餅,他們完全沒有糾結,哪怕少數幾個門客都是來混飯吃的,手下沒有可用的人才,他們還是興沖沖地過來就國了。
這就是大唐與大秦時代不同,人們思想上不一樣的地方了。哪怕有數百年的分裂,一旦統一,唐人就迅速習慣於天子的威權,視遠離皇城之地為流放,又視異姓王為畏途。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邊郡的太守年年都在宣傳,還有草場的地圖和部落的分落,叫這些當過首領現在願意在城裡居住享福的老人看得心驚膽戰,深深為部落的未來憂慮。
其實他們真被唬了,就現在的人口數量,草原還承擔得起,二三十年之內都不用擔心的。
可惜他們不懂,數據和圖紙看著可太真實了。而且牧民對草場的渴望原也發自內心,當他們得知西邊有一片廣闊的牧場時,就算對人口並不關心的部落也起了爭奪之心。
為此,爭鬥不在少數。所以,也有胡放楊拓這樣的人,想聯合起來向上陳情,能讓他們的部族分出人來往西遷移。
秦人的農夫害怕遠離故土,他們這些遊牧民族卻是不怕的。
-------------------------------------
遠在塞琉西的韓信跟項羽都有一鼓作氣徹底滅其國的想法,但是劉棄疾親自騎馬追到前線,把咸陽的電報拍到他們面前,勸他們停手。
「打下來也是白打,咸陽已經抽不出人來接手了。」
項羽顯然不太聽得進去,劉棄疾也不管他,私下找韓信過來嚴肅地問他:「你是什麼打算?」
「什麼打算?」韓信迷惑,「陛下不讓打,是有點可惜,我想發電報回去說……」
「你什麼也別說,更不要聽項羽的。現在拿下來,大秦根本沒有辦法真正掌控,還要花錢維持,有害無利。」劉棄疾嘆了口氣,又問韓信,「你和項羽的封賞還沒下來,你有想法麼?」
說到這個韓信就精神了,比照著王翦的封地憧憬著:「雖然沒有全滅其國,但封地總有武城侯一半大小吧。」
劉棄疾鬆了口氣,輕鬆地笑道:「那不能少,要少了,我都得鬧。」
也是,他心說韓信就是在秦始皇眼皮子底下長起來的,習慣秦國的那一套了,比照著王翦的話,有封侯,封地夠大就行了。
沒多久,封賞的詔書就過來了,這樣正式的封賞不走電報,是千里迢迢由使節送過來的。不過讓他們都詫異的是,這不是封侯的詔書,而是封王的詔書。
隨之同來的還有很多人,比如王翦的後人,王離的一個兄弟。
早先王氏族裡商議,究竟是保留在秦國的富饒的封地,做個無實權享食邑的侯爵,還是到新得之地來,做一個侯國之主。
他們一開始做出決定還比較容易,因為王翦和王賁給王氏掙到了兩個爵位,最後決定留王離這一支在國內,另一支遠赴西域前來就國。而就在他們做出決定後不久,天子卻下了詔書,王氏遠赴西域就國的一支可以封王。
這是出於平衡的考慮,總不能敗走身毒的六國之君可以封王,大秦的軍功貴族卻不能封王。
被王翦打敗的將領可以在身毒封王,敗其軍滅其國的王翦後人卻沒有封王。
以前還好說,身毒畢竟遠在域外,可現在同樣是赴域外就國,再不封王就說不過去了。
王爵之位,王氏哪個肯舍,但王離還要在大秦為將,那是不能離開的。最後商量下來,由王離之弟繼承國內的爵位,但先到這邊來替王離管理。王離大概是不會離開秦國的,等他長子稍大一點,會過來就國。
他就效西周時那些在王都為卿士的諸侯之例好了。歷史悠久就是有這樣的好處,就算是秦始皇時代,當時人依然能翻書,欣喜地指出:古人就這樣說過,古人就這樣做過,古人就有諸侯王留在王都做卿士的!
所以我們照著古人的做法去做就可以了。再說西周的制度,本來就是中央朝廷難以管理過於分散和廣大的地域,才適應著時代創立出來的,現在廣義上的大秦不也正是如此麼。
而呂不韋的家族就更不用猶豫了,他家沒有封王,仍是侯爵,也沒有兩個爵位讓他們挑選。
呂不韋活著的時候因得了嬴政寬恕,保住了文信侯的爵位,不過封地已經被削得快沒了。好在後來為國經商,總算讓子孫能不太受影響的進入秦國官場。
現在有機會重新得到封地,並且雖只是侯爵之位,但封國之內就是一國之主,與春秋時諸侯無異。那這還要選嗎?
其他各家都有自己的考量,最終組成了一支不算龐大的隊伍,只帶了少量親信便過來就國了。陛下是真的不讓他們再帶人口過來了。
還有咸陽城裡最不缺的秦國閒散宗室們,太久遠的自然沒戲,但三代之內的宗室,光是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同胞兄弟就有二十多個,到現在死了一些,但又生了一堆兒子。
他們也叫倒霉,大父活得太久,父親孝文王在位時間很短就死了,連兄弟莊襄王也沒幾年。到嬴政登基,他們作為國君之子、國君兄弟的時間也太短了,風光沒兩年就迅速成了咸陽的邊緣人。
再到他們的子輩、孫輩,已經沒什麼人理會了。
再沒想到,天上會掉下這樣的餡餅,他們完全沒有糾結,哪怕少數幾個門客都是來混飯吃的,手下沒有可用的人才,他們還是興沖沖地過來就國了。
這就是大唐與大秦時代不同,人們思想上不一樣的地方了。哪怕有數百年的分裂,一旦統一,唐人就迅速習慣於天子的威權,視遠離皇城之地為流放,又視異姓王為畏途。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