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就算「杯酒釋兵權」, 也沒剝奪武將的賞賜,各種厚賞重賞, 為了什麼?

  什麼都不給, 你這個皇帝憑什麼讓別人效忠!

  貪官污吏都知道給手下人好處!

  【趙意第一次辦武舉, 也是第一次在古代辦報刊。

  大宋的出版行業印刷行業經過前朝幾代的發展,已經成熟了許多。歷史上,邸報小報也是在宋朝市民文化興盛後開始興起,趙意只不過是提前了幾十年,大宋有這個發行的條件,也有這樣的人才。

  邸報最初就是宋朝官府的公文,發行給內部傳看。後來民間多了的小報不僅刊登朝政時事, 也記載民間新聞,甚至還嘲諷某些官吏。

  趙意親自要辦的報刊,打算朝官方報紙靠攏, 這樣即使日後有了民間小報, 輿論的大方向還是由朝廷把控。

  這份報紙,被命名為《大宋月報》——以古代的交通條件, 一份報紙想要鋪向全國,做日報完全不可能, 做周報也得在後面考慮,先用月報試試水。

  《大宋月報》的第一版頭條,就是宣傳武舉,並且支持全國武才來參賽。

  第一版頭條以下,同樣是重磅新聞,刊登了趙意的「罪己詔」,和給士兵的獎勵。

  是的,趙意又得為趙光義的「御駕親征」「驢車逃離」擦屁股。

  她發下「罪己詔」,為趙光義的行為道歉。發下「平賞令」,給之前勝利過的士兵補發獎勵,以及給陣亡的士兵家屬發撫恤金。她特意命將軍統計了陣亡的士兵名字,刊登在報刊上,把撫恤金的數量也計上,就是為了讓士兵家屬知道朝廷發到手上的撫恤金有沒有被貪污,有沒有縮水。

  在沒有網絡的年代,趙意能想到的向民間百姓傳遞朝廷真正的聲音的手段,就依賴於報紙了。

  哪怕宋初百姓沒條件人手一份,但是她相信,民間的說書先生、書生、有條件的富商富戶們,口口相傳也能把這麼震撼的消息傳播出去。

  無論是大宋的戰敗、帝王的冒進和逃跑、士兵的死亡,原本的趙光義或許想掩埋,想死要面子不承認是自己的錯,但是從百姓出身的趙意不會。

  趙意曾經也是士兵,親眼見過戰友戰死後家屬的悲痛欲絕。

  那時她最害怕的就是送戰友的骨灰回家,面對戰友家屬的哭泣,趙意會覺得自己非常的無能。

  現在陰差陽錯之下,趙意不僅女穿男,還成為了古代的帝王,需要對全天下的百姓、對更多士兵的生命負責。

  她雖然不擅長政治,也想以自己的真誠來將心比心,來讓士兵的家屬過得更好一點。】

  宋太宗趙光義聽了這麼多,原本忿忿不平的情緒,突然平靜下來了。

  皇帝真的可以這樣做嗎?

  可若是說做不到,漢武帝劉徹經常被罵暴君,卻也發過「罪己詔」。

  若說帝王不知道體恤百姓,漢文帝劉恆取消了百姓的賦稅。

  若說帝王不相信百姓,唐太宗李世民曾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聚,讓囚犯團聚後再回來。而囚犯們最後守住信義,回去繼續服刑,李世民為之感動,全部赦免。

  趙光義張了張嘴唇,卻什麼都說不出來。

  .

  在民間,百姓聽著聽著,眼裡先是滿懷期望,看著天幕,仿佛要透過天空看向遙遠的未來,想看看未來的世界皇帝是不是這樣的體恤百姓。

  但是聽到最後,又有些沮喪了。

  有什麼用呢,又不是大宋的皇帝。

  「真有這樣的皇帝,是女人我也認。」一位在田壟上幹活的老農,提著鋤頭磕了磕土,「只要能讓我吃飽肚子,讓我兒能在戰場上活著回來、就算是戰死也能不白死,讓我孫兒們冬日不被凍死,什麼皇帝我都認!」

  其他的村里人聽了附和有之,遺憾有之。

  最後化為一句話:

  「哪有這種好事!」

  【第一次武舉是在戰敗後展開,民間對此抱有懷疑的聲音頗多,加上地方並不是京城,參加的人數不多。

  儘管如此,也匯聚了一百來人。

  在這一百來人里,趙意驚喜地發現了兩個人才。

  一人看似十分低調樸素,沒有花招,但是一招斃命,乾淨利落。

  趙意看得瞪大了眼睛:大妹子!這不就是軍中的軍體拳嗎!還有截拳道、散打甚至是太極的影子,難不成是她的同胞?

  這位非常厲害的大妹子,以專業的姿態,干翻了所有對手。

  趙意以同行的眼光看出,對方可能是部隊的「兵王」,還是那種身份保密連家人都不能透露所在部隊的特種部隊。】

  武將們聽到這話頓時來了興趣。

  王翦若有所思:「後世的女兵如此厲害嗎?兵王?這是怎麼比出來的?」

  王家也有女兒,他的兒子孫子雖然都是武將,總覺得差了點什麼。

  要不,也培養一下女兒和孫女?

  李信非常有興趣:「特種部隊是什麼意思?身份保密,死士?細作?還是帝王專門養的刺客?」

  昔日孟嘗君養門客,門客各有所長,在李信看來,那就像是孟嘗君一支特殊的侍衛。

  尉繚眉頭微皺,撫須苦想。

  連家人都不能透露,那得是什麼士兵?刺客都是單打獨鬥明顯不是部隊,又是兵王又是特種部隊,這得多厲害?

  還有那軍體拳、截拳道、散打、太極,聽起來都很厲害,一名女兵會如此多的武技,那男兵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