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紀效新書》是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而《練兵實紀》涉及兵員選拔、部伍編制、旗幟金鼓、武器裝備、將帥修養、軍禮軍法、車步騎兵的編成保結及其同訓練等建軍、訓練和作戰等方面(1),可以說有了這本兵書可以打造另一支「戚家軍」,都是比較實用的兵書。

  不過想想宋朝上至帝王下到文官的作風,宋人大概得挑剔戚繼光的兵書沒文采。

  也幸虧岳飛對大宋的兵書和軍陣不感興趣, 他若是感興趣大宋可能連唯一的兵神也沒有了。】

  這一次,輪到朱元璋得意大笑:「哈哈哈哈,那弱宋哪有什麼名將, 果然還是咱大明的武將厲害!」

  後世都認可的戚繼光, 也不知道是他哪個子孫後代的民間,這「戚家軍」聽起來也威風, 恐怕又是跟「岳家軍」一樣軍紀嚴明的優秀軍隊。

  自身也是武將的朱元璋知道這樣的軍隊多難得,心喜片刻, 又想到戚繼光打仗的對象:「平倭戰爭?又是那倭寇!」

  倭寇真是欠打!

  .

  出征路上的岳飛聽到宗澤的評價和天幕對自己喜好的評價,確定那是自己,只是微微一笑。

  年輕時候的自己,的確並不喜歡朝廷編發的兵書,更喜歡實戰。宗澤老將軍* 多次勸誡自己,可惜自己不願意聽從。

  現在看來,不聽也有不聽的好處,連天幕都支持他不聽。

  既然如此,那就順從本心,一往直前吧!

  .

  正在備戰的戚繼光聽到自己的名字和兵書,爽朗地哈哈大笑:「看來本將軍也能有文才大作留世了!」

  「戚家軍,我們也留名了嘿嘿。」他的將士們同樣很高興。

  戚家軍的威名,伴隨著戚家軍抗倭的功績一起青史留名,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值了。

  戚繼光提起專為克制倭寇武士刀改良的苗刀,向前一揮:「戚家軍,殺!」

  「殺——」

  【古代文人寫的兵書,各種排兵布陣,各種陣法。

  但是有些陣法在實際應用上我們現代有另一個名字,比如古代的一字長蛇陣,在現代叫做「一字挨打陣」。

  按照宋朝武舉的策略考試,也難怪大宋更擅長的是守城。在很多守城戰反而贏了。

  無論是岳飛的岳家軍抗金戰績顯赫,還是南宋末年釣魚城抵擋蒙元進攻36年,也足以證明大宋並非沒有厲害武將,其實正常發揮並非不能打。

  問題是宋朝的統治者不給武將正常發揮的機會。

  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府兵制轉變為募兵制,這一制度延續到了宋朝。

  但是募集來士兵許多是饑荒受害者、以及罪犯囚徒,還要進行篩選。

  宋朝實行的是「強枝弱干」「內緊外松」,軍隊也是如此,強壯的選入京中的禁軍,瘦弱的選入地方的廂軍。

  廂軍和禁軍在每年春秋還會進行武技考核,考核成績分為上中下三等。廂軍里考核優異的士兵有機會升入禁軍,考核成績差的會從騎兵降為步兵,再差一些的會從禁軍發配到廂軍。

  在長時間的兵源和實力挑選的情況下,造成地方上的廂軍對比京城的禁軍就是雲泥之別。

  在權力上,文官和太監監軍對武將實行權力壓制。

  而且軍隊裡會頻繁換將,武將戰前拿著虎符去軍隊就任,軍中只認虎符不認人,也由此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甚至還包括武器的限制。宋朝對武器實行了士兵借支制度,禁止士兵長期儲留兵器。

  大宋明明是武學成熟的階段,偏偏嚴格限制士兵的武器,日常訓練只能用「木槍、弩弦等」這種非正規兵器練習武藝。當士兵參加戰爭時,兵器依然處於嚴格管控中,需要先打申請從甲仗庫借支。戰爭結束後,軍兵從甲仗庫借支的兵器必須及時歸還,禁止蓄留軍中。

  士兵若是無法歸還兵器,也得證明理由。比如宋仁宗時期,曾對一名士兵下詔,該士兵戰後「身無它傷」,卻「遺失器甲」,最終於曆元年正月乙四者處以斬刑(2)。

  這種行為也是符合宋朝統治者一貫的理念。

  「外松內緊」,打壓內部,對武將叛亂和民間起義嚴防死守,他們維護的是自己的皇權。】

  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聽到這裡,齊齊痛罵:「狗皇帝!還以為是不懂軍事不知兵法,原來不是不懂,是更在乎自己屁股下的位置!」

  「難怪管我們這麼嚴,對金人那麼狗腿,皇位才重要,咱老百姓算什麼!」

  帝王對靖康之恥無感,為了能繼續當皇帝依然苟延殘喘。但是民間並非如此。

  即使從宋初就開始嚴格對軍隊對民間一樣的管控兵器,到了宋末,已經隨著戰爭的爆發失去管控力。民間不少百姓偷偷弄到各種刀槍劍戟,開始在民間結社,農忙時干農活,有功時習武練習武技。

  刀社,弓箭社,長槍社等等,宋人以村為單位,成為民間抗金小團體。

  皇帝窩囊廢,宋人可不窩囊!

  從抗金到抗元,從結社到幫派,從百姓到俠客,他們只是單純的想要保家護國,想站起來好好活著!

  .

  唐朝,李世民能理解帝王維護皇權,但不能理解做得這麼極端:「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算這樣嚴防死守,民心已失,坐在皇位上也不過是被罵的昏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