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吳長庚捫心自問,他想要的是這般結果麼?若只是貪得一時歡享,他自可以表明心跡。

  且周慈青他……即便是未曾有太多男女之間的風月之情,可打量他體態時微怔的神色卻做不得假。二人若是一時乾柴烈火,共赴那巫山雲雨也不無可能。

  可那又怎能是長久之計呢?他又怎會甘心!

  如若從一開始便並未嘗得情誼之美好,尚且還能忍得住。若是他嘗過了二人纏綿依偎的滋味,一生都難以放手,又該如何是好。

  吳長庚還是道:「還是這段時日太累了,並無甚大事。不要多想,慈青,我永遠不會疏遠你的。」

  只是近來怕自己孟浪冒犯了,這才遠了些,往後他都不會如此了。

  周慈青聽了他的話,雙腮先是一紅,而後又有些失落起來。

  他又不是蠢人,怎會不知吳長庚這是避而不談,非是他心裡真正的想法呢。

  將心裡的難過又掩去,他翻來覆去的,竟是鬧到三更才睡下。

  待他睡著後,吳長庚才勉強鬆了口氣,將滾到他身畔的周慈青攬在懷裡。

  *

  楊縣令到底是個利落人,做事乾脆。待土豆和紅薯種子運回縣衙後,便將此事一併寫在摺子上陳情帝王。

  楊縣令還附上了一部分的土豆和紅薯種子,封陵縣的官田要種下些,且帝王的皇莊也得種上,明年自是會見分曉。

  他不放心這些珍貴的種子被旁人拉進京都,竟是親自護送,以示珍重。

  且不說高產作物一事在朝廷上掀起了多大的風浪,無數人恭賀楊縣令做了一樁為國為民的大事,今後只怕早晚都會登上那宰執之位。

  楊縣令他如今得了名利,往後仕途也會更通順,當然不會忘了助自己一臂之力的周慈青。且他也不是個貪功之人,自是將這事原原本本地說出來,為周慈青請功。

  帝王龍心大悅,又在楊縣令隱晦暗示下,思及春耕時周慈青改善農具一事,立時賜下牌匾和一眾獎賞。

  如今倒是還不能將獎賞都一併發下來,只能是等明年土豆和紅薯都收穫了才能見分曉,屆時賜予周慈青更多獎賞。

  可農具一事到底是助了全國的收成,不論是誰都抹不去這功績。帝王自是獎了一套宅子,良田百頃,又是黃金若干,布帛若干。為的也是鼓勵天下人做些於農事而言有利的改進。

  不日後楊縣令歸來,帶來的就是這般好的消息。

  朝廷也來了人,還有上頭的公公親宣旨意,恭賀周慈青有所作為。

  至於他是如何在楊縣令的相助下擺好架勢接旨,又是如何恭送朝廷來人,不卑不亢之態便暫且不表。

  村里人也還是頭回見到這般的陣仗,他們平生見識過最大的官便是縣令,更多的還是跟村長、里正打交道。誰曾想周慈青竟然得了帝王的賞賜,入了皇帝的眼,直接躍了龍門。

  這在他們眼中不可謂不是件大事!

  連帶著他們吳家村這個小山村都出了名,惹來不少人的青眼。

  至於曾經從吳家村里搬出去的吳愣子一家又是如何後悔,他們是不會在意的。

  蘇員外做主,在吳家村里連擺了三天的流水席,為的便是慶賀此事。且這宴席還不需周慈青自個掏錢,一應費用皆由蘇家和村里人承擔。前者是大頭,後者就是蹭個龍氣。

  聖旨、牌匾,哪怕是叫他們看看,沾沾些喜氣也是好的。

  周慈青也不攔著他們做這樣的好事,便是吳長庚也打心眼兒里為他高興。

  周慈青的野心確實在一步步實現。吳長庚瞧著,又喜又痛,心裡頭的苦也越發強烈。

  他好似只有一身的蠻力,笨手笨腳地教著周慈青如何練箭鍛鍊武藝,此外便什麼都算不上了。

  吳長庚在旁陪周慈青領旨謝恩之時,從未有那樣一刻認真思慮過,他和周慈青之間的差異竟是那般大。

  他又如何站在周慈青身旁,同他相配呢?

  雲泥之別,不過如此了吧。

  周慈青未曾覺察到吳長庚心底的彷徨,他掩得太深,總作出若無其事的模樣。且他們近日以來又忙上了,自是不會似往日那般追根究底,彼此交心深談。

  這事便按了下去。

  要說帝王賞賜下來最好的獎賞之中,最讓周慈青高興的就是那套宅子了,其他的都得往後排呢。

  帝王要求,又有縣令相幫,周慈青的宅邸豈能差到哪去?

  他又問了不少人,知曉這邊的習俗是要把那套新宅子清掃一番,請了灶神和相交的好友吃過飯後才能舉家搬遷。

  這事倒也不急,一樁樁算下來得用好長時日呢。

  周慈青同吳長庚此前便去看了那套宅子——

  打從外面看來,這般大的宅邸便叫人望而生畏了。更不必說它朱門高闊,銅環耀目了,幸得一旁還有個小門方便進出。只是家中就他二人,真要住這般大的宅子,倒也可惜。

  後頭至多再請幾個灑掃,燒火煮飯的僕人。又不似其他那等高門大戶,枝繁葉茂的,現下看來到底還有幾分蕭條。

  可到底是帝王賜下的宅邸,不住也不大可能,屆時也只能適應著住下。

  二人一併入內。

  第34章 第三十四章

  庭院, 走廊,樓閣,都清麗脫俗。

  迴廊曲徑通幽,院中假山錯落, 竟是還有一方小水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