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1頁
當日聖冊帝遇刺,確是李隱所為,雖在魏叔易等人的籌謀之下勉強保下聖冊帝一命,但彼時的兇險絕非作假,馬行舟為護駕而重傷亦是實情。
馬行舟是在洛陽過世的,他一連昏迷多日,去時曾勉強轉醒片刻,依稀問了句「陛下是否脫險」,魏叔易在旁認真答了一聲「陛下無恙」,那位年老的相臣便瞑目而去。
馬行舟是大盛第一位真正意義上出身寒門的布衣宰相,他對聖冊帝的無上忠心,更像是在還報知遇之恩。
目送馬行舟辭世的那一刻,魏叔易在想,聖冊帝即便有千般過錯,可她選擇啟用寒門,剪殺士族,此一功績於無數寒門子弟而言確是莫大恩情,對後世也將留下非同尋常的長久影響。
說到聖冊帝,褚太傅當日在太廟中宣稱女帝尚在人世,那封《討李隱百罪書》上也有提及此事,京中對此不乏議論,許多人都在想——女帝果真還在人世嗎?若是真的,這位歷經風雨變故的天子此時又身在何處?
京中那些宗室子弟和官員們也很好奇此事,但奇異的是,明面上卻無人提及發問。
皇太女雖主動居於東宮,但關於天子下落,無人敢隨意探問。
京中官員自這場變動中逐漸回過神來,開始著眼思慮日後。與此同時,這場堪稱一夕換天之變,正在陸續傳往各道各州府。
消息所經之處,無不為之震動。
各處原已做好了恭聽新帝正式登基的消息,卻未曾想,矚目的登基大典竟成為了審判叛國者的法場……而那在許多人眼中早已喪身北狄的皇太女,突然取代榮王李隱,成為了皇城的新主人。
局面如驟雨,瞬息間使天地改色。
在京中之人的把控之下,以及李歲寧在各處的暗樁配合之下,各道率先驚聞的多是李隱叛國的消息,而後才是皇太女入京討伐李隱,主持大局。
兩則消息傳播的順序,無聲模糊了皇太女率兵入京的時間,避免了不必要的質疑和麻煩,讓這場突如其來毫無緩衝的變故,得以位於情理道義之列。
那些效忠李隱的勢力,必然會設法探聽具體過程真相,但是那已經沒有意義了。
李隱的敗,是無可挽回的大敗,比起大敗的內情經過,他們更該儘快為自己的日後做出打算。
詳盡的全部真相只被少數人掌控著,而尋常百姓所得到的消息,往往要更加遲緩更加模糊零碎。
阡陌田埂間,有百姓只聞,皇太女打了勝仗,從北狄回來了。
北狄認降,太女平安凱旋,這自然是舉國大喜之事,百姓們皆對那位英勇克敵的皇太女感激涕零,將其視作救世的神靈。
可是,很快有人感到懼怕,太女回來了,一山難容二虎,聽說榮王要登基了?還是已經登基了?總之榮王要做皇帝了,若太女也要做皇帝,必然還要打仗!
有百姓說出這份擔憂,其他百姓立即驚懼萬分,不乏如同驚弓之鳥者,無助地悲哭出聲:「……今年難得有這樣好的雨水啊!」
雨水決定著莊稼的收成。
他們悉心鬆土播種,眼看著莊稼一日日起來了,心間才剛升起戰戰兢兢的希望,倘若又要打仗,便要再一次眼睜睜地看著戰馬踏毀田地,即便僥倖保下莊稼,辛苦收成之後,必要又要悉數充作軍餉。
到時又要餓死多少人?
他們不讀書不識字,比起最終誰輸誰贏誰做皇帝,他們更在意眼前這幾畝莊稼,這是能決定他們生死存亡的重要大事。
恐懼在人群間蔓延時,村子裡的書生從外面回來,手中攥著幾張紙,步履匆匆,大聲說著什麼。
眾人聽不仔細,忙都迎上去,焦急地問:「可是又要打仗了!」
「打了!」那書生氣喘吁吁,眼睛卻是晶亮:「已經打完了!」
村民們驚惑連連,什麼叫打完了?都沒聽到一點風聲,怎麼就打完了?
「這場仗,因有仁者身先士卒,心懷好生之德,故而兵亂只在京師之中!」書生晶亮的眼睛裡浮現了一層淚光:「皇太女大勝……天下就要真正太平了!」
周圍頓時變得喧譁。
那書生神情激動地說起自己聽來的各路消息,包括京中眾文士自發討伐李隱的無畏之舉,而後又展開那封抄寫來的百罪書,也不管鄉親們如何嘈雜,自顧大聲誦讀起來。
確定了消息真偽,百姓們待回過神,一顆心安了下來,才有了唾罵李隱的心情。
至此,人們才知原來那諸多可怕的苦難戰亂,竟有許多乃是罪人李隱所釀。
而在此之前,他們這些飽受摧殘的貧苦者,甚至不具備知曉真相的機會。
「……這上頭還說,先太子原是女子?」一片對李隱的罵聲中,有人出聲問。
「是。」那書生神情篤定地道:「太傅之言,斷不會有錯!」
一片感慨唏噓間,有一群孩子從田間跑回來,都沾了滿身泥,為首的孩子鞋子丟了一隻,他的母親一把拽過孩子,當即就要動手揍人,卻被眾人紛紛阻攔。
打孩子再正常不過,平日裡不見得有人過問,但今日此時大家的心情都太好了,七嘴八舌地勸說起來。
「天下都要太平了!鐵柱他娘,就饒了鐵柱這回吧!」
「是啊,都不用打仗了,你還打他做啥嘛!」
「不就是一雙鞋,怕啥?回頭拿一副鐵柱的鞋樣子來我家裡,我順手給他多做一雙就是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馬行舟是在洛陽過世的,他一連昏迷多日,去時曾勉強轉醒片刻,依稀問了句「陛下是否脫險」,魏叔易在旁認真答了一聲「陛下無恙」,那位年老的相臣便瞑目而去。
馬行舟是大盛第一位真正意義上出身寒門的布衣宰相,他對聖冊帝的無上忠心,更像是在還報知遇之恩。
目送馬行舟辭世的那一刻,魏叔易在想,聖冊帝即便有千般過錯,可她選擇啟用寒門,剪殺士族,此一功績於無數寒門子弟而言確是莫大恩情,對後世也將留下非同尋常的長久影響。
說到聖冊帝,褚太傅當日在太廟中宣稱女帝尚在人世,那封《討李隱百罪書》上也有提及此事,京中對此不乏議論,許多人都在想——女帝果真還在人世嗎?若是真的,這位歷經風雨變故的天子此時又身在何處?
京中那些宗室子弟和官員們也很好奇此事,但奇異的是,明面上卻無人提及發問。
皇太女雖主動居於東宮,但關於天子下落,無人敢隨意探問。
京中官員自這場變動中逐漸回過神來,開始著眼思慮日後。與此同時,這場堪稱一夕換天之變,正在陸續傳往各道各州府。
消息所經之處,無不為之震動。
各處原已做好了恭聽新帝正式登基的消息,卻未曾想,矚目的登基大典竟成為了審判叛國者的法場……而那在許多人眼中早已喪身北狄的皇太女,突然取代榮王李隱,成為了皇城的新主人。
局面如驟雨,瞬息間使天地改色。
在京中之人的把控之下,以及李歲寧在各處的暗樁配合之下,各道率先驚聞的多是李隱叛國的消息,而後才是皇太女入京討伐李隱,主持大局。
兩則消息傳播的順序,無聲模糊了皇太女率兵入京的時間,避免了不必要的質疑和麻煩,讓這場突如其來毫無緩衝的變故,得以位於情理道義之列。
那些效忠李隱的勢力,必然會設法探聽具體過程真相,但是那已經沒有意義了。
李隱的敗,是無可挽回的大敗,比起大敗的內情經過,他們更該儘快為自己的日後做出打算。
詳盡的全部真相只被少數人掌控著,而尋常百姓所得到的消息,往往要更加遲緩更加模糊零碎。
阡陌田埂間,有百姓只聞,皇太女打了勝仗,從北狄回來了。
北狄認降,太女平安凱旋,這自然是舉國大喜之事,百姓們皆對那位英勇克敵的皇太女感激涕零,將其視作救世的神靈。
可是,很快有人感到懼怕,太女回來了,一山難容二虎,聽說榮王要登基了?還是已經登基了?總之榮王要做皇帝了,若太女也要做皇帝,必然還要打仗!
有百姓說出這份擔憂,其他百姓立即驚懼萬分,不乏如同驚弓之鳥者,無助地悲哭出聲:「……今年難得有這樣好的雨水啊!」
雨水決定著莊稼的收成。
他們悉心鬆土播種,眼看著莊稼一日日起來了,心間才剛升起戰戰兢兢的希望,倘若又要打仗,便要再一次眼睜睜地看著戰馬踏毀田地,即便僥倖保下莊稼,辛苦收成之後,必要又要悉數充作軍餉。
到時又要餓死多少人?
他們不讀書不識字,比起最終誰輸誰贏誰做皇帝,他們更在意眼前這幾畝莊稼,這是能決定他們生死存亡的重要大事。
恐懼在人群間蔓延時,村子裡的書生從外面回來,手中攥著幾張紙,步履匆匆,大聲說著什麼。
眾人聽不仔細,忙都迎上去,焦急地問:「可是又要打仗了!」
「打了!」那書生氣喘吁吁,眼睛卻是晶亮:「已經打完了!」
村民們驚惑連連,什麼叫打完了?都沒聽到一點風聲,怎麼就打完了?
「這場仗,因有仁者身先士卒,心懷好生之德,故而兵亂只在京師之中!」書生晶亮的眼睛裡浮現了一層淚光:「皇太女大勝……天下就要真正太平了!」
周圍頓時變得喧譁。
那書生神情激動地說起自己聽來的各路消息,包括京中眾文士自發討伐李隱的無畏之舉,而後又展開那封抄寫來的百罪書,也不管鄉親們如何嘈雜,自顧大聲誦讀起來。
確定了消息真偽,百姓們待回過神,一顆心安了下來,才有了唾罵李隱的心情。
至此,人們才知原來那諸多可怕的苦難戰亂,竟有許多乃是罪人李隱所釀。
而在此之前,他們這些飽受摧殘的貧苦者,甚至不具備知曉真相的機會。
「……這上頭還說,先太子原是女子?」一片對李隱的罵聲中,有人出聲問。
「是。」那書生神情篤定地道:「太傅之言,斷不會有錯!」
一片感慨唏噓間,有一群孩子從田間跑回來,都沾了滿身泥,為首的孩子鞋子丟了一隻,他的母親一把拽過孩子,當即就要動手揍人,卻被眾人紛紛阻攔。
打孩子再正常不過,平日裡不見得有人過問,但今日此時大家的心情都太好了,七嘴八舌地勸說起來。
「天下都要太平了!鐵柱他娘,就饒了鐵柱這回吧!」
「是啊,都不用打仗了,你還打他做啥嘛!」
「不就是一雙鞋,怕啥?回頭拿一副鐵柱的鞋樣子來我家裡,我順手給他多做一雙就是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