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4頁
「王爺,不可!」駱觀臨斷言阻止道:「今日乃新帝繼位大典,李氏諸位神主在上,吾等百官在下,豈能任由此等不清不楚之言毀壞王爺聲名!」
「太傅縱然德高望重,然而法不容情,天威更是不容詆毀!」駱觀臨抬手施禮,肅容相請:「請王爺務必降罪責罰,否則難以服眾!」
他是皇權最忠實的擁護者,更遑論是值此等緊要場合,自然不肯讓步。
而此言立即讓湛勉等人如臨大敵,在場者不乏太傅的學生,湛勉已經攔在老師身前,忙出言為老師求情。
老師年事已高,莫說稍有責罰,縱然只是被強行押去牢中,半條命怕也沒了!
而就在這短短間隙,褚太傅已然再次開口,聲音有力更添怒意:「李隱第一樁罪——是為十七年前,戕害先太子效!」
攔在老師身前的湛勉身形一震,旋即也覺得老師大抵是神智出問題了,不說其它,單說一點,先太子效去世似乎已有二十年了吧?
湛勉面色慘白地轉過身,抬手欲相扶:「老師,您……」
褚太傅卻猛然抬手,指向李隱:「是他李隱指使毒殺了先太子!」
「此言荒謬!」有資歷的官員回過神,立時出聲反駁:「先太子效去世時,曾有醫官驗看,確認乃是病故!太傅此言,是指當年先太子母明後,以及朝中官員皆在裝聾作啞不成!」
「你口中所言,二十年前病故死去的李效,並非真正的先太子!」老人聲音高昂:「十七年前,死於北狄的崇月長公主李尚才是真正的先太子!」
這又是什麼糊塗話?
眾人還不及反駁,那老人便已高聲道:「世人眼中的先太子李效,一直是李尚假扮!她自八歲起,頂替其孿生幼弟身份,行走於人前,建功勳,封儲君!」
「從始至終,我朝先太子效,皆是李尚!」
「老夫那最出色的學生,爾等口中的先太子效,一直是女兒身!」
「……」
此言激起千層浪,甚至比「李隱毒害先太子效」來得還要令人震驚百倍。
先太子原為女兒身?!這、這怎麼可能呢!
駱觀臨同樣腦中嗡嗡作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第636章 不是希冀,是允諾
駱觀臨固然清楚今日太傅要做什麼,但卻未想到,太傅會以這樣一番話,來作為揭示李隱百罪的開場……
太傅說,是李隱殺了先太子。
太傅又說,先太子效本為女子,先太子效不是李效,而是李尚。
太傅為何要這樣說?刻意拋出此等無稽之言引發爭論糾纏,以便於爭議之下,更好地在人前將計劃繼續下去?或許另有他未曾想到的用意?還是說……
駱觀臨耳邊嘈雜,心間喧囂更甚,換作三年前,他聞聽此言,必會立即生出巨大的不滿與憤怒,將此視為對先太子的冒犯侮辱,可眼下……他竟然遲疑了,為此事的真假而感到遲疑了!
如三年前的駱觀臨一般感到不滿憤怒的官員不在少數,李家宗室人員的驚怒則更甚,已有人顧不得體面敬重,出言怒斥褚太傅言辭無稽。
李錄也十分驚訝。
驚訝於褚太傅口中之言,驚訝於眼前這突然出現的變故。
這份驚訝讓李錄錯失了身邊馬婉的反應,原本平靜麻木的馬婉不知何時抬起了頭,眼底如同亂石投入了一汪死水中,破開了波瀾,水面搖晃變幻。
李錄下意識地看向自己的父親,然而他的父親作為新帝,身側內侍官員擁簇,神情無從窺探,但聲音聽起來依舊鎮定:
「隱若有不足處,但請太傅教誨——」李隱眼中僅有不解之色:「但阿效故去多年,太傅身為阿效師長,無論如何也不該玷污其身後英名。」
褚太傅聲冷如冰刃:「榮王殿下是在『告誡』老夫,不該為了一個死去多年的人行此時這無狀之舉嗎?」
他聽得出,這是李隱給他的「最後告誡」。
然而老人面無畏色,蒼老的聲音愈發洪亮,夾雜著一絲壓抑已久的悲怒之氣:「人死了,便可以不在意真相了嗎?」
「她為大盛江山子民鞠躬盡瘁,遍體鱗傷,甘入北狄那等煉獄……她情願以身護國,不是不能死,是不能不明不白的死!」
老人銳利含淚的視線掃過眾人:「爾等連同老夫在內,還有這天下百姓,皆曾受其恩義庇護!」
「既受其恩,便不能不知她究竟是誰,做過什麼!」
「而殺她之人,又如何配以虛偽面目代她身居高位!」
他的學生愚鈍,可以不去在乎,但他做老師的生來尖利,他既知曉了,便不能佯裝不知……她要為天下人讓三子,做老師的卻不能答應,這三子,勢必只能由他代勞討回!
上一次,他沒有機會做些什麼,這一回,他也要為他的傻學生上一遭戰場。
為天下人者,當得天下人助之。
他褚晦亦是天下人之一!
太原城中,那場臨別談話,他曾說過,要她務必大勝而歸,威加四海八方內外。
他還說,要待得她凱旋之時,普天之下無有敢不臣服者——那句話不是老師對學生的希冀,而是老師對學生的允諾!
他為了這個允諾站在此處,為昔日的她鳴一聲不平舊屈,為來日的她鋪一段平坦歸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太傅縱然德高望重,然而法不容情,天威更是不容詆毀!」駱觀臨抬手施禮,肅容相請:「請王爺務必降罪責罰,否則難以服眾!」
他是皇權最忠實的擁護者,更遑論是值此等緊要場合,自然不肯讓步。
而此言立即讓湛勉等人如臨大敵,在場者不乏太傅的學生,湛勉已經攔在老師身前,忙出言為老師求情。
老師年事已高,莫說稍有責罰,縱然只是被強行押去牢中,半條命怕也沒了!
而就在這短短間隙,褚太傅已然再次開口,聲音有力更添怒意:「李隱第一樁罪——是為十七年前,戕害先太子效!」
攔在老師身前的湛勉身形一震,旋即也覺得老師大抵是神智出問題了,不說其它,單說一點,先太子效去世似乎已有二十年了吧?
湛勉面色慘白地轉過身,抬手欲相扶:「老師,您……」
褚太傅卻猛然抬手,指向李隱:「是他李隱指使毒殺了先太子!」
「此言荒謬!」有資歷的官員回過神,立時出聲反駁:「先太子效去世時,曾有醫官驗看,確認乃是病故!太傅此言,是指當年先太子母明後,以及朝中官員皆在裝聾作啞不成!」
「你口中所言,二十年前病故死去的李效,並非真正的先太子!」老人聲音高昂:「十七年前,死於北狄的崇月長公主李尚才是真正的先太子!」
這又是什麼糊塗話?
眾人還不及反駁,那老人便已高聲道:「世人眼中的先太子李效,一直是李尚假扮!她自八歲起,頂替其孿生幼弟身份,行走於人前,建功勳,封儲君!」
「從始至終,我朝先太子效,皆是李尚!」
「老夫那最出色的學生,爾等口中的先太子效,一直是女兒身!」
「……」
此言激起千層浪,甚至比「李隱毒害先太子效」來得還要令人震驚百倍。
先太子原為女兒身?!這、這怎麼可能呢!
駱觀臨同樣腦中嗡嗡作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第636章 不是希冀,是允諾
駱觀臨固然清楚今日太傅要做什麼,但卻未想到,太傅會以這樣一番話,來作為揭示李隱百罪的開場……
太傅說,是李隱殺了先太子。
太傅又說,先太子效本為女子,先太子效不是李效,而是李尚。
太傅為何要這樣說?刻意拋出此等無稽之言引發爭論糾纏,以便於爭議之下,更好地在人前將計劃繼續下去?或許另有他未曾想到的用意?還是說……
駱觀臨耳邊嘈雜,心間喧囂更甚,換作三年前,他聞聽此言,必會立即生出巨大的不滿與憤怒,將此視為對先太子的冒犯侮辱,可眼下……他竟然遲疑了,為此事的真假而感到遲疑了!
如三年前的駱觀臨一般感到不滿憤怒的官員不在少數,李家宗室人員的驚怒則更甚,已有人顧不得體面敬重,出言怒斥褚太傅言辭無稽。
李錄也十分驚訝。
驚訝於褚太傅口中之言,驚訝於眼前這突然出現的變故。
這份驚訝讓李錄錯失了身邊馬婉的反應,原本平靜麻木的馬婉不知何時抬起了頭,眼底如同亂石投入了一汪死水中,破開了波瀾,水面搖晃變幻。
李錄下意識地看向自己的父親,然而他的父親作為新帝,身側內侍官員擁簇,神情無從窺探,但聲音聽起來依舊鎮定:
「隱若有不足處,但請太傅教誨——」李隱眼中僅有不解之色:「但阿效故去多年,太傅身為阿效師長,無論如何也不該玷污其身後英名。」
褚太傅聲冷如冰刃:「榮王殿下是在『告誡』老夫,不該為了一個死去多年的人行此時這無狀之舉嗎?」
他聽得出,這是李隱給他的「最後告誡」。
然而老人面無畏色,蒼老的聲音愈發洪亮,夾雜著一絲壓抑已久的悲怒之氣:「人死了,便可以不在意真相了嗎?」
「她為大盛江山子民鞠躬盡瘁,遍體鱗傷,甘入北狄那等煉獄……她情願以身護國,不是不能死,是不能不明不白的死!」
老人銳利含淚的視線掃過眾人:「爾等連同老夫在內,還有這天下百姓,皆曾受其恩義庇護!」
「既受其恩,便不能不知她究竟是誰,做過什麼!」
「而殺她之人,又如何配以虛偽面目代她身居高位!」
他的學生愚鈍,可以不去在乎,但他做老師的生來尖利,他既知曉了,便不能佯裝不知……她要為天下人讓三子,做老師的卻不能答應,這三子,勢必只能由他代勞討回!
上一次,他沒有機會做些什麼,這一回,他也要為他的傻學生上一遭戰場。
為天下人者,當得天下人助之。
他褚晦亦是天下人之一!
太原城中,那場臨別談話,他曾說過,要她務必大勝而歸,威加四海八方內外。
他還說,要待得她凱旋之時,普天之下無有敢不臣服者——那句話不是老師對學生的希冀,而是老師對學生的允諾!
他為了這個允諾站在此處,為昔日的她鳴一聲不平舊屈,為來日的她鋪一段平坦歸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