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頁
魏叔易與姚翼施禮應是,先後跟隨上了馬車。
天色已黑,車內昏暗,魏叔易落座後抬手去點燭燈,姚翼則為李歲寧倒上一碗溫茶,遞過去:「一路疾行而歸,先喝碗茶吧。」
燭火初亮,映出姚翼眼底些許笑意,些許淚光。
李歲寧雙手接過茶碗:「這些時日讓表舅擔心了。」
姚翼嘆息搖頭:「平安回來就好。」
在洛陽的這數月,姚翼曾與魏叔易自我打趣,讓魏叔易不必煩憂,真論起立場與清算,日後且得是他這個做表舅的死在前頭。
畢竟太女在太原歸宗時,他這個太女表舅的身份也已釘得不能再死了,榮王之後若要清算,黃泉路上他得是引路的那個。
二人相坐對酌時,魏叔易曾問姚翼:【姚廷尉悔否?】
姚翼慢慢搖了頭。
若那個孩子是個尋常的孩子,他會悔。
悔去尋她,悔讓她認祖歸宗,悔自己因此搭上了姚家滿門的前程。
但那個孩子她不尋常。
一路走到這裡,即便功虧一簣,雖大憾,卻無悔。
若跟從在這樣的人身後也會生出悔意,那這世上大抵便沒有什麼人和事能夠讓人甘心無悔了。
姚翼答罷,又問魏叔易:【魏相呢?悔否?】
彼時,魏叔易望著手中酒盞,卻點了頭:【甚悔之。】
他悔自己所悟太遲,相隨太晚。
他想,如若她果真回不來,這份悔意將成缺憾,而如此重量的缺憾,已足以令他這個普通人磋磨消沉一生了。
他相信,於他而言如此,於其他許多人而言亦如此。
此刻她回來了,他能為她安靜地點一盞燈,這區區小事成了幸事與灑脫事。
無需多言,一切都隨著這盞燈火變得明亮了,真正的點燈人並不是他。
他眼中的「點燈人」,放下那茶碗,在已經駛動的馬車內,直言與他問:「太傅欲何為?請魏相如實告知。」
魏叔易看著眼前人,她身上沾著雨氣的披風未解,額角的細小絨發在燈火下透出暖黃光暈,將她眼底的鄭重急切映照分明。
只這一眼,魏叔易便知道她接下來會有怎樣的決定了。
她沒有掩飾自己的憂急,剛打了一場大勝仗回來的人,沒有提半字自己的艱辛與榮光,只將視線放在此處,這才是她真正一路急趕而歸的原因。
雨天道路泥濘,車馬略顛簸,燈影時而晃動著。
魏叔易的聲音卻字字清晰,半點沒有波動起伏地講述了這場由太傅做主的全部計劃。
李歲寧聽罷,眼底反而平靜下來,問:「老師可曾與我留下什麼話?」
魏叔易:「太傅有言,若殿下提早歸來,切勿著急動作,只需安心留在洛陽,靜待消息時機,名正言順地穩妥入京。」
李歲寧微微握緊了手指,抬眼問:「若我不聽呢?」
「太傅說……」魏叔易複雜一笑,如實轉述:「死裡逃生者,倘若再以身犯險,是為真正的蠢物,不配做他褚世清的學生。」
李歲寧沉默了一下,才道:「我就知道。」
「可他又何曾聽過我的,我臨走時曾交待他務必留在太原等我回來,然而他又去了哪裡。出爾反爾,便配做人老師了嗎。」
她的聲音不重,也沒有太多情緒起伏,卻莫名叫人覺得不滿和委屈,以及很難被察覺的一絲不安。
「我要赴京畿。」她沒有猶豫地說:「連夜動身。」
此時距離李隱的登基大典還餘六日。
姚翼忙出聲勸阻:「殿下……」
「我若未曾回來且罷。」李歲寧道:「我既回來了,若只是眼睜睜地遠遠避開,讓老師他們為我流血,那我回不回來又有什麼區別?」
「就此留在洛陽,等老師成事的消息傳來,之後我再名正言順地入京,如此一來,我會如何?」她問:「乾乾淨淨,從容體面,穩妥無虞嗎?」
她答:「不會。」
「如此坐享其成之法,只會讓我覺得自己無能懦弱,愧責一生。」
「表舅,讓我去吧。」她說:「刀山血海也罷,我殺過去,殺到哪裡算哪裡,至少讓我盡力而為。」
對上那雙眼睛,姚翼清晰地察覺到,她不想學什麼所謂避於人後的帝王之術。
這一刻,姚翼說不清是憂慮多一些,還是觸動多一些。
她很像她的先祖,太宗皇帝。
當年那場宮變,太宗皇帝並無親自動手的必要,彼時不乏情願為他背負惡名並赴死者,可他還是選擇親自動手了。
這兩件事或無太多可比性,姚翼只是在想,當他試圖以「常規」的帝王之術勸諫她時,是否也要考慮到,那套規則並非人人都願意領受,也並非人人都需要去領受?
受人仰重的強者歷來自有自己的行事規則,旁人無法阻撓。
姚翼觸動沉默間,魏叔易開了口:「我與殿下一同回京。」
他對各處計劃知道得最為詳細,他隨同在側,李歲寧才能做到更好地去應變。
姚翼輕嘆口氣,也不再試圖勸說,妥協之餘,道:「先回去,睡上三個時辰。」
魏叔易跟著道:「動身事宜也需要籌備,殿下長途跋涉,務必休息一晚,這些事便交由我和姚廷尉來安排。」
一路上,姚翼的心緒隨馬車顛簸晃動不止,眼眶不知何時已經紅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天色已黑,車內昏暗,魏叔易落座後抬手去點燭燈,姚翼則為李歲寧倒上一碗溫茶,遞過去:「一路疾行而歸,先喝碗茶吧。」
燭火初亮,映出姚翼眼底些許笑意,些許淚光。
李歲寧雙手接過茶碗:「這些時日讓表舅擔心了。」
姚翼嘆息搖頭:「平安回來就好。」
在洛陽的這數月,姚翼曾與魏叔易自我打趣,讓魏叔易不必煩憂,真論起立場與清算,日後且得是他這個做表舅的死在前頭。
畢竟太女在太原歸宗時,他這個太女表舅的身份也已釘得不能再死了,榮王之後若要清算,黃泉路上他得是引路的那個。
二人相坐對酌時,魏叔易曾問姚翼:【姚廷尉悔否?】
姚翼慢慢搖了頭。
若那個孩子是個尋常的孩子,他會悔。
悔去尋她,悔讓她認祖歸宗,悔自己因此搭上了姚家滿門的前程。
但那個孩子她不尋常。
一路走到這裡,即便功虧一簣,雖大憾,卻無悔。
若跟從在這樣的人身後也會生出悔意,那這世上大抵便沒有什麼人和事能夠讓人甘心無悔了。
姚翼答罷,又問魏叔易:【魏相呢?悔否?】
彼時,魏叔易望著手中酒盞,卻點了頭:【甚悔之。】
他悔自己所悟太遲,相隨太晚。
他想,如若她果真回不來,這份悔意將成缺憾,而如此重量的缺憾,已足以令他這個普通人磋磨消沉一生了。
他相信,於他而言如此,於其他許多人而言亦如此。
此刻她回來了,他能為她安靜地點一盞燈,這區區小事成了幸事與灑脫事。
無需多言,一切都隨著這盞燈火變得明亮了,真正的點燈人並不是他。
他眼中的「點燈人」,放下那茶碗,在已經駛動的馬車內,直言與他問:「太傅欲何為?請魏相如實告知。」
魏叔易看著眼前人,她身上沾著雨氣的披風未解,額角的細小絨發在燈火下透出暖黃光暈,將她眼底的鄭重急切映照分明。
只這一眼,魏叔易便知道她接下來會有怎樣的決定了。
她沒有掩飾自己的憂急,剛打了一場大勝仗回來的人,沒有提半字自己的艱辛與榮光,只將視線放在此處,這才是她真正一路急趕而歸的原因。
雨天道路泥濘,車馬略顛簸,燈影時而晃動著。
魏叔易的聲音卻字字清晰,半點沒有波動起伏地講述了這場由太傅做主的全部計劃。
李歲寧聽罷,眼底反而平靜下來,問:「老師可曾與我留下什麼話?」
魏叔易:「太傅有言,若殿下提早歸來,切勿著急動作,只需安心留在洛陽,靜待消息時機,名正言順地穩妥入京。」
李歲寧微微握緊了手指,抬眼問:「若我不聽呢?」
「太傅說……」魏叔易複雜一笑,如實轉述:「死裡逃生者,倘若再以身犯險,是為真正的蠢物,不配做他褚世清的學生。」
李歲寧沉默了一下,才道:「我就知道。」
「可他又何曾聽過我的,我臨走時曾交待他務必留在太原等我回來,然而他又去了哪裡。出爾反爾,便配做人老師了嗎。」
她的聲音不重,也沒有太多情緒起伏,卻莫名叫人覺得不滿和委屈,以及很難被察覺的一絲不安。
「我要赴京畿。」她沒有猶豫地說:「連夜動身。」
此時距離李隱的登基大典還餘六日。
姚翼忙出聲勸阻:「殿下……」
「我若未曾回來且罷。」李歲寧道:「我既回來了,若只是眼睜睜地遠遠避開,讓老師他們為我流血,那我回不回來又有什麼區別?」
「就此留在洛陽,等老師成事的消息傳來,之後我再名正言順地入京,如此一來,我會如何?」她問:「乾乾淨淨,從容體面,穩妥無虞嗎?」
她答:「不會。」
「如此坐享其成之法,只會讓我覺得自己無能懦弱,愧責一生。」
「表舅,讓我去吧。」她說:「刀山血海也罷,我殺過去,殺到哪裡算哪裡,至少讓我盡力而為。」
對上那雙眼睛,姚翼清晰地察覺到,她不想學什麼所謂避於人後的帝王之術。
這一刻,姚翼說不清是憂慮多一些,還是觸動多一些。
她很像她的先祖,太宗皇帝。
當年那場宮變,太宗皇帝並無親自動手的必要,彼時不乏情願為他背負惡名並赴死者,可他還是選擇親自動手了。
這兩件事或無太多可比性,姚翼只是在想,當他試圖以「常規」的帝王之術勸諫她時,是否也要考慮到,那套規則並非人人都願意領受,也並非人人都需要去領受?
受人仰重的強者歷來自有自己的行事規則,旁人無法阻撓。
姚翼觸動沉默間,魏叔易開了口:「我與殿下一同回京。」
他對各處計劃知道得最為詳細,他隨同在側,李歲寧才能做到更好地去應變。
姚翼輕嘆口氣,也不再試圖勸說,妥協之餘,道:「先回去,睡上三個時辰。」
魏叔易跟著道:「動身事宜也需要籌備,殿下長途跋涉,務必休息一晚,這些事便交由我和姚廷尉來安排。」
一路上,姚翼的心緒隨馬車顛簸晃動不止,眼眶不知何時已經紅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