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隱叛國了。

  李歲寧慢慢地將信紙摺疊,被摺疊整齊的紙張在她手中如同薄刃。

  天光開始蒙蒙發亮,李歲寧抬眼,望向正前方,洛陽方向。

  她未有繞回東面太原,那樣太耗費時間,而且太原除了崔琅等人之外,基本上沒有其他人了。

  早在吐蕃初犯境時,她的老師便帶著天子和眾官員們離開了。

  老師離開前,曾秘密從太原發出過一道密令,讓薛服率兵提早布置防禦吐蕃之事——這是李歲寧在回程中,得崔琅去信告知。她一路所得密信文書,大多來自太原崔琅,他送去的消息很全面。

  但有些事,是崔琅也無法得知的,譬如太傅如何會提早預料到吐蕃將有異動?

  崔琅不知,而太傅知,那便說明消息的來源並非是各處暗樁,而是不曾也不便公開的消息渠道。

  吐蕃犯境既然確有李隱的手筆,這消息極有可能就是在源頭處泄露的,可李隱行事一向謹慎,又事關叛國通敵之大不韙,能有機會接觸到此等秘事者,只能是李隱的心腹……

  李歲寧眼前閃過的是一張幾乎從來不笑的肅然面容。

  那是在她不聽勸阻執意去往北境之後,便心灰意冷負氣離開消失的「錢先生」。

  一陣風起,火星漂浮升騰著,燃亮了拂曉的天幕。

  李歲寧在晨光中躍上馬背,眼睫眼底被晨霧染上兩分潮濕。

  她要將路趕得快一些,再快一些。

  殺死阿史那提烈,從北狄王庭離開後,她原認為心間最大的那塊石頭已經落地了。

  固然還有最後一件事等著她去做——殺掉李隱,走上那個位置,但在她的認知中,那幾乎已是順理成章的事,最難的路正如那一道死劫,她已經走完了。

  有此想法,並非李歲寧自大,而是因為她有充足的底氣。

  她當初選擇投身北境戰事,繼而深入北狄,種種世人眼中的冒險之舉,皆是為了今日——她要以最小的代價平定北境,並最大程度保全兵力和士氣,既是為了今日能有充足兵力繼續抵抗如吐蕃這等趁虛而入的豺狼,亦可保有餘力並安心地收拾李隱。

  她要這江山安定,也保有使這江山歸於她手的底氣。

  她曾與戴從說過,北境唯她來安,至於京師之地,待她有資格時,想取便去取了。

  北狄已退,她自認有資格了。

  故而當北境安定下來後,她的心便也安下了。

  接下來的路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淮南道,河南道,河北道,她皆有兵力可以調動,無論是刀兵相見,還是政治人心爭奪……這個過程固然會因榮王已先一步登得大寶而註定耗時,但她有充足的耐心,正如她與老師說過的那句,為天下蒼生讓其三子,即便晚十年又何妨。

  她本做好了耗時對峙的準備。

  可這一路歸來,從太原送來的每一封密信中,回到國土後所走的每一步,聽到的每一道聲音,都在向她間接傳達著一件事——有人在為她設局。

  有很多人,在為她設一場很大的局。

  哪怕他們甚至並不確定她是否能活著回來,卻仍自發地為她做了這一切。

  這個局中可以沒有她,所以設局者既是為了她,也是為了蒼生。

  免去蒼生再次陷入漫長的兵殺,這絕非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所需要的不會只有智謀與膽魄……

  避免蒼生殺戮,唯一的選擇是將這場殺戮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這是一場交換,而此類之交換,史書上早已寫明了代價,流血無可避免,只是流血的人換成了設局者。

  設局者不會不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必然做下了赴死的準備。

  李尚也好,李歲寧也罷,她從來不信她的老師會不管她。

  而此時此刻,她怕她的老師管她管得太多,乃至連他自己都不管了。

  老師如此,錢先生如此,許多她不知道的局中人同樣如此。

  李歲寧本該從關內道直奔京師而去,但寧州以南以西已被李隱把控滲透,那條路是走不通的。

  且她凱旋的消息,雖然未有上奏「朝廷」,未來得及經百姓之口大範圍傳開,北境的巡邏偵察也一再被加強,但李歲寧絕對相信,北境仍潛藏著李隱的耳目——所以,無需明洛傳信,李隱此時多半也已經得知了她活著回來的消息,否則他這個即將登基的新帝便太不稱職了。

  李隱既知曉,必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她靠近京師,並且動用一切手段來殺她。

  所以走洛陽這條路是李歲寧最好的選擇,而她也需要知曉老師的全部計劃。

  老師行事,最怕被蠢者打亂,因此他極其信奉事以密成,無關人等絕無可能知曉他的計劃全貌,但他總需要有人配合行事,也需要為她留下音信。

  既然要選,老師定會選最聰明的人。

  所以那個人,必然是魏叔易。

  晨霧散去,日升而又日落。

  去往洛陽的路同樣不算好走,這裡已是李歲寧的地盤,各處皆緊密排查過,興不起大的兵亂伏擊,但小規模的刺殺暗殺之舉層出不窮。

  不出李歲寧所料,李隱顯然已經知道她回來了。

  並且很快鎖定了她的行程,也無暇顧及手段高低與代價幾何,費心安插的明暗眼線殺手傾巢盡出,只欲盡一切可能來除掉她。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