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7頁
駱觀臨眼底微震。
李隱:「據探子回稟,自其動身之後,便再無消息傳回……北漠即將迎來寒冬,到時即便只是率軍遊蕩,也是生死難料的。」
他的語氣里並無半分幸災樂禍,反而帶一些憂慮。
駱觀臨慢慢皺起眉:「孤身率軍入北狄,十之八九要有去無回,此女竟然狂妄衝動到了這般地步……」
李隱卻是搖頭,幾不可察地嘆息一聲:「她能有這樣的膽魄與擔當,本王卻是很難不對其生出敬佩感懷之心了……」
「她此一去,在本王心中,甚至已足以抵消她混淆我李氏血脈之過。」
李隱眼底的欣賞感慨並非作假。
他的確很欣賞這樣的人。
上天也該讓這樣的人遂願,想做英雄的人,便該成全她,讓她如願成為叫人銘記百年的英雄……到那時,他也會銘記於心的。
但英雄事跡不能只在英雄身死之後才遲遲昭告世人——
李隱道:「如此英勇仁德之舉,當告天下人知之。」
秋風掃過足下落葉,駱觀臨的視線隨落葉飄起,轉瞬復又砸下,再開口時,聲音冰涼如常:「只是如此一來,倒叫她享了這美名。」
李隱語調如風般和煦:「先生,這是她應得的。」
美名只對活著的人有用。
論起美名,誰能越得過阿效去,可結果又如何。
此刻當讓天下人知道那位皇太女回不來了,回不來的人,又要如何去效忠?
他早就說過,為人主公者,安穩活著才是最要緊的本分。
可惜總有人不甘只做人主公,還想做救世的神。
不過,這世間的確需要有這樣的人來救,大約是萬物恆常,對錯善惡,生死去留自有秩序,眾生且就這樣各司其職,倒也很好。
她且去做這英勇救世的神明,他只做一個庸俗治世的凡人即可。
神明不屬於人間,凡世唯容得下凡人,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出了大雲寺,李隱上馬,道:「先生隨我去一趟國子監吧。」
「據聞卞春梁破城之日,喬祭酒選擇主動留在了京師,與眾監生共進退,護下了不知多少學子,師德大義實令人感佩……」李隱緩緩驅馬,眼神敬佩:「本王未入城前便在想,待入京後定要親自前去拜訪。」
他之後必然要選拔人才,而國子監內的監生經此一事後,此時無不對喬央這位祭酒敬慕聽從。
「喬祭酒的人品德行固然無可挑剔……」駱觀臨道:「但此人與常家往來甚密,又曾將那常歲寧收作學生,為此在登泰樓中大擺宴席,無人不知。」
「那已是許久前的事了,彼時常歲寧不過尋常閨中女郎,喬祭酒又怎能料到之後的事。」李隱含笑道:「況且祭酒之所以與常家往來,歸根結底不過是因從前同在阿效手下共事的交情而已。」
他一襲寶藍廣袖長袍,坐在馬上,語氣豁達疏朗:「而本王也是阿效的王叔,並非外人。」
「王爺豁達,卻也需要多加提防……」駱觀臨道:「不妨待見罷之後,加以試探其態度,再下定論不遲。」
李隱含笑好脾氣地點頭:「先生歷來思慮周全,本王都聽先生的。」
他自然不可能盡信喬央,無論喬央是何態度,對他而言這甚至沒什麼好試探的。
只是他初至京師,免不了要先安撫收攏人心,至於之後……一朝天子一朝臣,時間還很長。
急於血洗鎮壓各處,那是明後名不正言不順的做法,不適合他這個李家人。
見李隱親自前來,喬央忙讓人擺茶招待。
三人相坐吃茶,駱觀臨少有言語,李隱感佩喬祭酒的苦心以及這些時日的不易,喬祭酒道了句不敢當,起身向李隱施禮:「倒是下官,要代國子監內眾監生多謝王爺收攏京畿大局!」
李隱隨之起身,扶起喬祭酒的手臂。
雙方無人談論立場,也無人提及常歲寧或李歲寧,只談京師局勢和卞春梁之亂帶來的諸多亂象余弊。
金陽將斜之際,李隱告辭而去,喬央親自將人送出國子監。
見李隱一行人馬走遠,清瘦了許多的喬央才帶著書童轉身往回走。
談話時榮王說到是從大雲寺過來的……
喬央在心底悄然鬆了口氣。
早在數月前,孟列借暗樁向他傳信,讓他在榮王入京之前,務必設法毀去天女塔中白玉塑像。
孟列未曾細言,但喬央猜得到,必然是與自家殿下復生之事有關……
於是他借家中父輩在欽天監中任職的學生之口傳開了天女塔中藏有國運風水之說,讓卞春梁來動手是最好的選擇,合情合理,不會引起榮王懷疑。
從榮王的態度中可以看得出,對方尚不知歲寧便是殿下……不知道才是最好,知道了怕是要原地發瘋的,哪裡還能維持住此時這體面要臉的君子模樣?
而話又說回來,這種離奇之事,尋常誰又能想得到呢?
喬央望向北方,眼底有嘆息有憂慮,縱然是到了此時,他時常仍覺不切實際,仿佛這一切只是場臆想出來的夢,為苦難蒼生而織出來的夢。
察覺到自家祭酒大人憂國憂民的心情,那書童勸慰道:「祭酒,難得閒暇,咱們去釣魚吧?您許久不曾釣魚了!」
喬央轉頭瞪向他。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李隱:「據探子回稟,自其動身之後,便再無消息傳回……北漠即將迎來寒冬,到時即便只是率軍遊蕩,也是生死難料的。」
他的語氣里並無半分幸災樂禍,反而帶一些憂慮。
駱觀臨慢慢皺起眉:「孤身率軍入北狄,十之八九要有去無回,此女竟然狂妄衝動到了這般地步……」
李隱卻是搖頭,幾不可察地嘆息一聲:「她能有這樣的膽魄與擔當,本王卻是很難不對其生出敬佩感懷之心了……」
「她此一去,在本王心中,甚至已足以抵消她混淆我李氏血脈之過。」
李隱眼底的欣賞感慨並非作假。
他的確很欣賞這樣的人。
上天也該讓這樣的人遂願,想做英雄的人,便該成全她,讓她如願成為叫人銘記百年的英雄……到那時,他也會銘記於心的。
但英雄事跡不能只在英雄身死之後才遲遲昭告世人——
李隱道:「如此英勇仁德之舉,當告天下人知之。」
秋風掃過足下落葉,駱觀臨的視線隨落葉飄起,轉瞬復又砸下,再開口時,聲音冰涼如常:「只是如此一來,倒叫她享了這美名。」
李隱語調如風般和煦:「先生,這是她應得的。」
美名只對活著的人有用。
論起美名,誰能越得過阿效去,可結果又如何。
此刻當讓天下人知道那位皇太女回不來了,回不來的人,又要如何去效忠?
他早就說過,為人主公者,安穩活著才是最要緊的本分。
可惜總有人不甘只做人主公,還想做救世的神。
不過,這世間的確需要有這樣的人來救,大約是萬物恆常,對錯善惡,生死去留自有秩序,眾生且就這樣各司其職,倒也很好。
她且去做這英勇救世的神明,他只做一個庸俗治世的凡人即可。
神明不屬於人間,凡世唯容得下凡人,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出了大雲寺,李隱上馬,道:「先生隨我去一趟國子監吧。」
「據聞卞春梁破城之日,喬祭酒選擇主動留在了京師,與眾監生共進退,護下了不知多少學子,師德大義實令人感佩……」李隱緩緩驅馬,眼神敬佩:「本王未入城前便在想,待入京後定要親自前去拜訪。」
他之後必然要選拔人才,而國子監內的監生經此一事後,此時無不對喬央這位祭酒敬慕聽從。
「喬祭酒的人品德行固然無可挑剔……」駱觀臨道:「但此人與常家往來甚密,又曾將那常歲寧收作學生,為此在登泰樓中大擺宴席,無人不知。」
「那已是許久前的事了,彼時常歲寧不過尋常閨中女郎,喬祭酒又怎能料到之後的事。」李隱含笑道:「況且祭酒之所以與常家往來,歸根結底不過是因從前同在阿效手下共事的交情而已。」
他一襲寶藍廣袖長袍,坐在馬上,語氣豁達疏朗:「而本王也是阿效的王叔,並非外人。」
「王爺豁達,卻也需要多加提防……」駱觀臨道:「不妨待見罷之後,加以試探其態度,再下定論不遲。」
李隱含笑好脾氣地點頭:「先生歷來思慮周全,本王都聽先生的。」
他自然不可能盡信喬央,無論喬央是何態度,對他而言這甚至沒什麼好試探的。
只是他初至京師,免不了要先安撫收攏人心,至於之後……一朝天子一朝臣,時間還很長。
急於血洗鎮壓各處,那是明後名不正言不順的做法,不適合他這個李家人。
見李隱親自前來,喬央忙讓人擺茶招待。
三人相坐吃茶,駱觀臨少有言語,李隱感佩喬祭酒的苦心以及這些時日的不易,喬祭酒道了句不敢當,起身向李隱施禮:「倒是下官,要代國子監內眾監生多謝王爺收攏京畿大局!」
李隱隨之起身,扶起喬祭酒的手臂。
雙方無人談論立場,也無人提及常歲寧或李歲寧,只談京師局勢和卞春梁之亂帶來的諸多亂象余弊。
金陽將斜之際,李隱告辭而去,喬央親自將人送出國子監。
見李隱一行人馬走遠,清瘦了許多的喬央才帶著書童轉身往回走。
談話時榮王說到是從大雲寺過來的……
喬央在心底悄然鬆了口氣。
早在數月前,孟列借暗樁向他傳信,讓他在榮王入京之前,務必設法毀去天女塔中白玉塑像。
孟列未曾細言,但喬央猜得到,必然是與自家殿下復生之事有關……
於是他借家中父輩在欽天監中任職的學生之口傳開了天女塔中藏有國運風水之說,讓卞春梁來動手是最好的選擇,合情合理,不會引起榮王懷疑。
從榮王的態度中可以看得出,對方尚不知歲寧便是殿下……不知道才是最好,知道了怕是要原地發瘋的,哪裡還能維持住此時這體面要臉的君子模樣?
而話又說回來,這種離奇之事,尋常誰又能想得到呢?
喬央望向北方,眼底有嘆息有憂慮,縱然是到了此時,他時常仍覺不切實際,仿佛這一切只是場臆想出來的夢,為苦難蒼生而織出來的夢。
察覺到自家祭酒大人憂國憂民的心情,那書童勸慰道:「祭酒,難得閒暇,咱們去釣魚吧?您許久不曾釣魚了!」
喬央轉頭瞪向他。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