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頁
柴廷知道,方才那數十名部將中,便有不少人已經暗中倒向了榮王……
那些人已經化作了榮王的眼睛,因此他這個主帥的態度便尤為重要,否則或許明日他的位置便要換人來坐了。
在那個雪夜中,柴廷也曾動搖過。在見識到了榮王口中的民心之後,他進一步動搖了。
所以他很可以理解那些下屬們的動搖,榮王並非完美無瑕,但朝廷早已更加不值得效忠,順應民心似乎才是最好的歸宿。
天色已暗,帳內的士兵點亮了一盞油燈。
柴廷用乾枯蒼老的手,將一封密信從一沓公文下慢慢地抽出。
這是他今晨收到的一封密信,大軍被圍困在此,還有人能將信送到他帳內,讓他稍感意外。
然而真正令他意外震驚的,卻是信上的內容。
他將信上的每一個字都已反覆讀罷,而此時他必須將這封信銷毀。
柴廷將信紙連同信封在油燈上方點燃,火光映照著老人的眼眸,其內現出幾分淚光,幾分重拾的堅定。
柴廷的態度,很快經由幾名玄策軍部將之口,傳到了李隱耳中。
李隱並不意外,早在那個雪夜裡,他已在柴廷心間埋下了種子,今時柴廷之選擇,在情理人性之中。
很快,那近百名部將中,十中之八九都表明了願意「合作」的態度。
餘下之一二,也無需李隱去做什麼,已經被那十中之八九者主動清理平息了。
李隱只需乾乾淨淨,清清白白地施一禮:「諸位將軍心繫大盛江山子民,實為蒼生之幸。此去京畿無論成敗,本王先代天下百姓謝過諸位高義。」
以柴廷為首的眾武將們抬手還禮拜下。
除了此處的十一萬大軍之外,榮王府另點兵九萬,整合共二十萬大軍,不日便將動兵京師討伐卞春梁。
此一戰將由榮王李隱親自領兵,他已對外宣明待平定京畿之亂後,便親去洛陽,迎回天子與儲君。
「迎回天子與儲君……」
天色將晚,李隱坐於書案後,慢慢擦拭著一柄久未取用過的長劍,口中自語般重複了一遍這句他近日來面向各處的說辭。
言畢,他發出一聲很輕的嗤笑。
說來實在好笑,他本欲借京畿之亂,誘使常歲寧出手,只要她出手,即可一石三鳥……可她非但不曾藉機直取京師,反而敞開了洛陽城門迎明後與李智前去「避禍」。
更可笑的是,算一算決策的時間,這大約並不是常歲寧的示下,而是她手下謀士之計。
她手下竟有如此鎮定而擅謀者,在這樣龐大的誘惑下選擇了不入局,反而將了他一軍,挾女帝和太子於洛陽,逼他事後不得不「迎回天子與儲君」,在他登基的路上又設下了一重障礙。
他可以不理會女帝這個已經落敗的外姓者,但李智那個本該死於卞軍刀下的孩子卻是名正言順的李姓儲君。
這實在麻煩,但他眼下只能先順勢取回京師。
李隱靜靜擦拭著劍身,同劍刃上倒映出的眼睛對視著。
恍惚間,那雙眼睛似乎慢慢變作了一雙清冷的少女眸子。
李隱擦拭的動作停下,雙眸微微眯起。
這把劍,是阿尚受封儲君的前夕,讓喻增送來給他這個小王叔的。
這是一把由能工巧匠打造的好劍,他一眼便喜歡上了。
阿尚贈他心儀之物,欲與他分享喜訊,他本該歡喜,他也的確歡喜,但那份歡喜不僅是為了阿尚。
他原以為自己和阿尚皆是可憐人,被他看著、教著長大的阿尚與他是相似的,當然,直到那一刻他依舊這樣認為,只是,他不由想……既然是相似的,既然是他教出來的,那麼,阿尚可以拿到的,他未必不能吧?
那時,他突然笑起來。
此刻李隱也笑了笑,他將劍收入劍鞘之中,放在手邊,開口道:「進來吧。」
書房外,叩門者推門而入,抬手行禮:「王爺。」
李隱抬首看去,眼底有讚賞之色:「卞軍順利入主京師,琮兒功不可沒。」
營嘯的發生也好,兵械庫的發現也罷,以及卞軍之後的勢如破竹,細微處都有李琮的推動。
李琮道:「未能說服肖旻歸順,兒子不敢邀功。」
面對他的招攬,肖旻一直態度不明,至今在嶺南一帶按兵不動。他試著出手除去,但肖旻幾乎不在人前露面,而黔中道的兵馬此前用來拖延朝廷大軍,他試著調用了些嶺南道的零散勢力,暫時未能給對方造成重創。
「你已經助為父良多。」李隱道:「至於肖旻,的確不可再留,此人態度蹊蹺,我疑心他已暗中歸順常歲寧……若不將之除去,之後或生禍端。」
「嶺南與黔中的局勢你已經很熟悉了,此事便仍交由你來辦。」李隱看著眼前的青年,眼中是信任與欣賞:「為父此去京師,後方一切事務便交給我兒了。」
李琮垂首:「是,兒子必不辜負父王信任……願父王此行一舉掃平卞軍之亂,重振李氏江山,得登大寶之位!」
李隱笑聲清朗,點頭道:「好,到那時,你我父子便在京師團聚。」
深夜,李琮離開榮王府後,返回了在益州城中的住處。
他離開益州多日,年節也未能回來,未久見到兒子的婦人等了又等,終於見人回來,忙起身上前,和往常一樣察看詢問兒子身上是否有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那些人已經化作了榮王的眼睛,因此他這個主帥的態度便尤為重要,否則或許明日他的位置便要換人來坐了。
在那個雪夜中,柴廷也曾動搖過。在見識到了榮王口中的民心之後,他進一步動搖了。
所以他很可以理解那些下屬們的動搖,榮王並非完美無瑕,但朝廷早已更加不值得效忠,順應民心似乎才是最好的歸宿。
天色已暗,帳內的士兵點亮了一盞油燈。
柴廷用乾枯蒼老的手,將一封密信從一沓公文下慢慢地抽出。
這是他今晨收到的一封密信,大軍被圍困在此,還有人能將信送到他帳內,讓他稍感意外。
然而真正令他意外震驚的,卻是信上的內容。
他將信上的每一個字都已反覆讀罷,而此時他必須將這封信銷毀。
柴廷將信紙連同信封在油燈上方點燃,火光映照著老人的眼眸,其內現出幾分淚光,幾分重拾的堅定。
柴廷的態度,很快經由幾名玄策軍部將之口,傳到了李隱耳中。
李隱並不意外,早在那個雪夜裡,他已在柴廷心間埋下了種子,今時柴廷之選擇,在情理人性之中。
很快,那近百名部將中,十中之八九都表明了願意「合作」的態度。
餘下之一二,也無需李隱去做什麼,已經被那十中之八九者主動清理平息了。
李隱只需乾乾淨淨,清清白白地施一禮:「諸位將軍心繫大盛江山子民,實為蒼生之幸。此去京畿無論成敗,本王先代天下百姓謝過諸位高義。」
以柴廷為首的眾武將們抬手還禮拜下。
除了此處的十一萬大軍之外,榮王府另點兵九萬,整合共二十萬大軍,不日便將動兵京師討伐卞春梁。
此一戰將由榮王李隱親自領兵,他已對外宣明待平定京畿之亂後,便親去洛陽,迎回天子與儲君。
「迎回天子與儲君……」
天色將晚,李隱坐於書案後,慢慢擦拭著一柄久未取用過的長劍,口中自語般重複了一遍這句他近日來面向各處的說辭。
言畢,他發出一聲很輕的嗤笑。
說來實在好笑,他本欲借京畿之亂,誘使常歲寧出手,只要她出手,即可一石三鳥……可她非但不曾藉機直取京師,反而敞開了洛陽城門迎明後與李智前去「避禍」。
更可笑的是,算一算決策的時間,這大約並不是常歲寧的示下,而是她手下謀士之計。
她手下竟有如此鎮定而擅謀者,在這樣龐大的誘惑下選擇了不入局,反而將了他一軍,挾女帝和太子於洛陽,逼他事後不得不「迎回天子與儲君」,在他登基的路上又設下了一重障礙。
他可以不理會女帝這個已經落敗的外姓者,但李智那個本該死於卞軍刀下的孩子卻是名正言順的李姓儲君。
這實在麻煩,但他眼下只能先順勢取回京師。
李隱靜靜擦拭著劍身,同劍刃上倒映出的眼睛對視著。
恍惚間,那雙眼睛似乎慢慢變作了一雙清冷的少女眸子。
李隱擦拭的動作停下,雙眸微微眯起。
這把劍,是阿尚受封儲君的前夕,讓喻增送來給他這個小王叔的。
這是一把由能工巧匠打造的好劍,他一眼便喜歡上了。
阿尚贈他心儀之物,欲與他分享喜訊,他本該歡喜,他也的確歡喜,但那份歡喜不僅是為了阿尚。
他原以為自己和阿尚皆是可憐人,被他看著、教著長大的阿尚與他是相似的,當然,直到那一刻他依舊這樣認為,只是,他不由想……既然是相似的,既然是他教出來的,那麼,阿尚可以拿到的,他未必不能吧?
那時,他突然笑起來。
此刻李隱也笑了笑,他將劍收入劍鞘之中,放在手邊,開口道:「進來吧。」
書房外,叩門者推門而入,抬手行禮:「王爺。」
李隱抬首看去,眼底有讚賞之色:「卞軍順利入主京師,琮兒功不可沒。」
營嘯的發生也好,兵械庫的發現也罷,以及卞軍之後的勢如破竹,細微處都有李琮的推動。
李琮道:「未能說服肖旻歸順,兒子不敢邀功。」
面對他的招攬,肖旻一直態度不明,至今在嶺南一帶按兵不動。他試著出手除去,但肖旻幾乎不在人前露面,而黔中道的兵馬此前用來拖延朝廷大軍,他試著調用了些嶺南道的零散勢力,暫時未能給對方造成重創。
「你已經助為父良多。」李隱道:「至於肖旻,的確不可再留,此人態度蹊蹺,我疑心他已暗中歸順常歲寧……若不將之除去,之後或生禍端。」
「嶺南與黔中的局勢你已經很熟悉了,此事便仍交由你來辦。」李隱看著眼前的青年,眼中是信任與欣賞:「為父此去京師,後方一切事務便交給我兒了。」
李琮垂首:「是,兒子必不辜負父王信任……願父王此行一舉掃平卞軍之亂,重振李氏江山,得登大寶之位!」
李隱笑聲清朗,點頭道:「好,到那時,你我父子便在京師團聚。」
深夜,李琮離開榮王府後,返回了在益州城中的住處。
他離開益州多日,年節也未能回來,未久見到兒子的婦人等了又等,終於見人回來,忙起身上前,和往常一樣察看詢問兒子身上是否有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