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頁
并州對朝廷上報的騎兵數目從未超過一萬,而此時卻突然冒出來足足四萬之眾!
如此大數目的騎兵不可能一夕之間、甚至也非一兩載間可以拿得出來的……可朝廷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朝野上下,既是震怒,又覺後怕。
太子坐在上首,聽著朝臣們對崔璟此舉的斥責聲,全然不敢接話——如今他監國也算監出經驗來了,別看這些朝臣們此刻罵得凶,可他一旦接話要發落崔璟,怕是沒幾個人敢正面應聲。
所以他還是閉嘴吧,省得彼此尷尬為難,騎虎難下,落得一個大眼瞪小眼的局面。
畢竟崔大都督還守著北境,眼下看來那四萬騎兵也不是造反用的……退一步說,難道朝廷就一點錯都沒有嗎?且不說失察不失察的,就說若是當初朝廷答應擴充玄策軍騎兵數目,人家崔大都督至於這樣藏著掖著嗎?
因求生欲使然,而一向擅長反省的太子李智在下朝之後,很快趕去了甘露殿。
殿內,李智向一身寬大常袍的女帝恭敬地行禮。
聖冊帝的氣色看起來比先前好了許多,但李智有時莫名覺得,這是憑著一口氣在撐著,這口氣便是山南西道的戰局。
李智未敢就此事繼續深想,行禮後,便如實地稟告著今日朝臣們的反應。
聖冊帝不可能比朝臣們更晚知道并州騎兵之事,此刻她臉上已看不出任何情緒波動,隻眼底餘下一片冰涼冷意。
四萬騎兵,如此數目,無論放在哪朝哪代,哪個天子身上,都不可能不為之驚駭震怒,而她也不例外。
天子明白,這是大盛馬政官僚的腐敗失察,但她同時也確信,并州馬政者,絕無可能上下人等全部失察!
并州歷來是牧馬場,有著地理天然優勢可以用來大量養馬。而騎兵的培養,固然也可藉由定額騎兵數目輪流操練,平日只作尋常兵種上報,只要不似此次這般四萬騎兵一同出現在人前,便有遮掩的可能——
但如此遮掩之法,用來應對遠在京師的朝廷尚可,若想毫無破綻地瞞過并州馬政,卻是不可能的事!
那麼便只有一個真相:并州馬政官員中,長久以來,必然有人在幫崔璟一同瞞報朝廷!
這是誅九族的大罪,卻有人甘願冒此風險也要相助崔璟……那些人,竟然都不怕死的嗎?
她深知天子皇權對邊將的掌控是有限的,因此自登基後,便從未停下過對不忠之人的彈壓與震懾,那些懷有異心的藩將便多是因此而死,可為何無論她如何殺,都殺不盡這些如蝗蟲般層出不窮的異心者?
太子忐忑地詢問,是否要發落問罪那些失察的官員,以及……崔大都督。
「此刻拿什麼問罪。」聖冊帝平靜的語調里有一絲壓抑著的寒意:「待討伐山南西道之師大捷而歸,再論崔璟此事功過是非。」
朝廷將全部兵力壓在了山南西道,面對別處,只要尚未直面威脅到朝廷,便當儘量安撫、平息,緩和推遲亂象的出現。
關鍵之時的權謀之爭從來不止是大開大合,殺伐果斷,更多時候是謀算斡旋,甚至憋屈隱忍。
在局勢面前,女帝從未失去過她的理智。在她的角度上看來,她始終是清醒冷靜的。
自登基來,她自認從未有過一時興起或衝動發泄之舉,她所走的每一步,都非出自情緒,而是經過反覆的盤算與衡量。十年如一日,這是聖冊帝對自己不變的要求,這份冷靜,也是她自觀本身最大的優勢所在。
近來,聖冊帝時常想到一個關於雄鷹的傳聞。
傳聞中,鷹王在老去之後,會飛到山巔之上,用喙擊打岩石,使喙脫落,待喙重新長出,便將鈍化的指甲以及羽毛全部拔掉,之後便守著鮮血淋漓的身體,躲避在岩石山洞之中,直至長出新羽,重新擁有翱翔的能力。
聖冊帝常覺自己便是那樣一隻鷹,已然拔毛斷喙,在新生來臨之前,務必緊緊盯著洞口方向,隨時提防來自敵人的撲殺。
她所盯緊的「洞口」方向,便是山南西道的方向。
因此,她全然不曾想過真正的滅頂之災會從容身的「洞中」出現。
那裡沒有她一心提防的同類猛禽,只有不曾被她看在眼中的蟲蟻之流,正是在她看不到的角落裡,這些「蟲蟻」已聚集成勢,如潮水般源源不斷,正向她啃噬吞沒而來,乃至即將使她容身的山巔高台垮塌陷落。
這場由「蟲蟻」掀起的驚天之變,要從一場普通的風寒說起。
第579章 「天譴神罰」
這場風寒,出現在除夕之前。
自從肖旻被卸下討伐卞軍之戰的主帥之職,趕赴嶺南道後,便由監軍太監與樓景山繼續率兵於道州一帶追剿卞春梁殘部。
這場看似已無懸念的收尾之戰,卻進行得並不順利。
因為遲遲無法搜尋到卞春梁藏身之處,便只能採用分散巡邏之法,探尋卞軍的蛛絲馬跡。
一次,一支三百人的巡邏隊伍,終於在一處山間發現了卞軍殘部活動的痕跡。巡邏隊伍未敢急於打草驚蛇,正欲折返報信之時,卻被警惕的卞軍殘部先一步發現。
那一日,那三百兵卒未有一人活著出山。
三百士兵突然憑空消失,想也知道遭遇了什麼,然而在當地百姓的掩護及誤導之下,朝廷大軍仍未能抓住卞春梁,反而是巡邏的隊伍接二連三地又遭到了幾場伏擊,人被殺,戰馬則悉數被劫走。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如此大數目的騎兵不可能一夕之間、甚至也非一兩載間可以拿得出來的……可朝廷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朝野上下,既是震怒,又覺後怕。
太子坐在上首,聽著朝臣們對崔璟此舉的斥責聲,全然不敢接話——如今他監國也算監出經驗來了,別看這些朝臣們此刻罵得凶,可他一旦接話要發落崔璟,怕是沒幾個人敢正面應聲。
所以他還是閉嘴吧,省得彼此尷尬為難,騎虎難下,落得一個大眼瞪小眼的局面。
畢竟崔大都督還守著北境,眼下看來那四萬騎兵也不是造反用的……退一步說,難道朝廷就一點錯都沒有嗎?且不說失察不失察的,就說若是當初朝廷答應擴充玄策軍騎兵數目,人家崔大都督至於這樣藏著掖著嗎?
因求生欲使然,而一向擅長反省的太子李智在下朝之後,很快趕去了甘露殿。
殿內,李智向一身寬大常袍的女帝恭敬地行禮。
聖冊帝的氣色看起來比先前好了許多,但李智有時莫名覺得,這是憑著一口氣在撐著,這口氣便是山南西道的戰局。
李智未敢就此事繼續深想,行禮後,便如實地稟告著今日朝臣們的反應。
聖冊帝不可能比朝臣們更晚知道并州騎兵之事,此刻她臉上已看不出任何情緒波動,隻眼底餘下一片冰涼冷意。
四萬騎兵,如此數目,無論放在哪朝哪代,哪個天子身上,都不可能不為之驚駭震怒,而她也不例外。
天子明白,這是大盛馬政官僚的腐敗失察,但她同時也確信,并州馬政者,絕無可能上下人等全部失察!
并州歷來是牧馬場,有著地理天然優勢可以用來大量養馬。而騎兵的培養,固然也可藉由定額騎兵數目輪流操練,平日只作尋常兵種上報,只要不似此次這般四萬騎兵一同出現在人前,便有遮掩的可能——
但如此遮掩之法,用來應對遠在京師的朝廷尚可,若想毫無破綻地瞞過并州馬政,卻是不可能的事!
那麼便只有一個真相:并州馬政官員中,長久以來,必然有人在幫崔璟一同瞞報朝廷!
這是誅九族的大罪,卻有人甘願冒此風險也要相助崔璟……那些人,竟然都不怕死的嗎?
她深知天子皇權對邊將的掌控是有限的,因此自登基後,便從未停下過對不忠之人的彈壓與震懾,那些懷有異心的藩將便多是因此而死,可為何無論她如何殺,都殺不盡這些如蝗蟲般層出不窮的異心者?
太子忐忑地詢問,是否要發落問罪那些失察的官員,以及……崔大都督。
「此刻拿什麼問罪。」聖冊帝平靜的語調里有一絲壓抑著的寒意:「待討伐山南西道之師大捷而歸,再論崔璟此事功過是非。」
朝廷將全部兵力壓在了山南西道,面對別處,只要尚未直面威脅到朝廷,便當儘量安撫、平息,緩和推遲亂象的出現。
關鍵之時的權謀之爭從來不止是大開大合,殺伐果斷,更多時候是謀算斡旋,甚至憋屈隱忍。
在局勢面前,女帝從未失去過她的理智。在她的角度上看來,她始終是清醒冷靜的。
自登基來,她自認從未有過一時興起或衝動發泄之舉,她所走的每一步,都非出自情緒,而是經過反覆的盤算與衡量。十年如一日,這是聖冊帝對自己不變的要求,這份冷靜,也是她自觀本身最大的優勢所在。
近來,聖冊帝時常想到一個關於雄鷹的傳聞。
傳聞中,鷹王在老去之後,會飛到山巔之上,用喙擊打岩石,使喙脫落,待喙重新長出,便將鈍化的指甲以及羽毛全部拔掉,之後便守著鮮血淋漓的身體,躲避在岩石山洞之中,直至長出新羽,重新擁有翱翔的能力。
聖冊帝常覺自己便是那樣一隻鷹,已然拔毛斷喙,在新生來臨之前,務必緊緊盯著洞口方向,隨時提防來自敵人的撲殺。
她所盯緊的「洞口」方向,便是山南西道的方向。
因此,她全然不曾想過真正的滅頂之災會從容身的「洞中」出現。
那裡沒有她一心提防的同類猛禽,只有不曾被她看在眼中的蟲蟻之流,正是在她看不到的角落裡,這些「蟲蟻」已聚集成勢,如潮水般源源不斷,正向她啃噬吞沒而來,乃至即將使她容身的山巔高台垮塌陷落。
這場由「蟲蟻」掀起的驚天之變,要從一場普通的風寒說起。
第579章 「天譴神罰」
這場風寒,出現在除夕之前。
自從肖旻被卸下討伐卞軍之戰的主帥之職,趕赴嶺南道後,便由監軍太監與樓景山繼續率兵於道州一帶追剿卞春梁殘部。
這場看似已無懸念的收尾之戰,卻進行得並不順利。
因為遲遲無法搜尋到卞春梁藏身之處,便只能採用分散巡邏之法,探尋卞軍的蛛絲馬跡。
一次,一支三百人的巡邏隊伍,終於在一處山間發現了卞軍殘部活動的痕跡。巡邏隊伍未敢急於打草驚蛇,正欲折返報信之時,卻被警惕的卞軍殘部先一步發現。
那一日,那三百兵卒未有一人活著出山。
三百士兵突然憑空消失,想也知道遭遇了什麼,然而在當地百姓的掩護及誤導之下,朝廷大軍仍未能抓住卞春梁,反而是巡邏的隊伍接二連三地又遭到了幾場伏擊,人被殺,戰馬則悉數被劫走。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