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8頁
他此時拿不太準李隱的用意,急著多言不是好事。
李隱也不介意,自行答道:「依本王之見,待年後轉暖,柴老將軍若不計代價拼力攻之,不出三個月,必破山南西道。」
柴廷微抬眼,看向李隱。
李隱眼神坦誠:「山南西道不易攻,但柴老將軍手握的十五萬大軍中,有六萬玄策軍,久戰之下,非是山南西道可以抵擋。」
柴廷依舊沒有急著說話。
「只是在那之後,明後必會讓大軍乘勝攻往劍南道。」李隱道:「屆時柴老將軍所率大軍戰疲,而劍南道的將士亦是與本王一同駐守西境多年的精銳之師,除此外,還將有黔中道大軍與本王一同作戰——」
「即便不提朝廷的糧草供應能支撐多久,到時柴老將軍又還能有幾分勝算?」
李隱依舊自答:「最好的結果,不外乎是重創本王而已。」
話及此,李隱的聲音更輕了些:「然而,於公於私,本王都不想與阿效的舊部走到這一步。」
柴廷一手握緊了茶碗邊沿,眼底終於起了一絲變化。
「若果真走到那一步,又當真是柴老將軍願意看到的嗎?」李隱道:「為當今朝廷而葬送無數將士性命,果真有意義嗎?」
他篤定地道:「若阿效尚在,她絕不會將此等死戰之法,用在同樣護佑國土的盛國將士身上——」
柴廷抬起頭,終於開口:「然而王爺有反心,我等討伐逆賊,亦是分內之事!」
「敢問將軍,何為反心?」榮王神情坦蕩:「我與阿效皆姓李,身上流著同樣的血。」
柴廷定定地看著榮王:「論起血緣,當今天子亦是先太子殿下的母親——」
「然而這位母親踩著阿效的骨血登上皇位,阿效早已不欠她任何。」榮王的情緒似乎也終於了一絲起伏,他的眼睛似在為故去之人鳴不平,口中卻是問:「柴老將軍昔日雖不比常闊將軍與阿效來得親厚,卻也是玄策府中叫得上名號的良將,如此,本王想問柴老將軍一句……您知阿效本名否?」
柴廷神情微變:「王爺此言何意?」
四目相視間,榮王道:「看來柴老將軍的確也曾有過疑心。」
柴廷抿緊了因老邁而單薄的唇,心中掀起久違的風雨。
先太子殿下忽然病逝,而三年之後,一向羸弱的崇月長公主突然在戰前手刃了北狄主帥……之後他又親眼看到常闊因崇月長公主之死而發狂失態,如此種種,他焉能沒有疑心?
只是他不曾求證,無從求證,也不敢求證……
「一路憑藉戰功登上儲君之位的阿效,一直都是阿尚。」
李隱的聲音不重,卻如一道雷電擊在柴廷心間。
「阿尚幼時習武,是我所授。」李隱的聲音低緩了些,如水流過往昔歲月,蒙上了一層透明的哀傷:「我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她這一路來經歷了什麼。」
「當初阿尚之所以答應和親北狄,正是因明後親口所求——」榮王道:「從那時起,阿尚便不欠她的母親了。因為她的母親早該料到,阿尚此去北狄,將會面臨何種處境。」
柴廷再不敢聽下去,幾乎打斷了李隱的話:「那也是殿下自己的抉擇……殿下是為了萬民!」
他定定地看著李隱:「榮王殿下想藉此事讓柴某恨上天子嗎?」
「不。」李隱回視著柴廷:「我只是想告訴將軍,阿尚待明後並無虧欠,若將軍以替阿尚盡孝之名,為明後的野心而死守到底,不惜讓蒼生動盪,使大盛將士相殘,實是自欺欺人的愚昧之舉。」
「也違背了阿尚當年創立玄策軍的初心——」李隱的聲音重了兩分:「阿尚絕不會答應玄策軍與民心為敵。」
風雪湧入亭中,爐火一陣搖晃。
柴廷周身那因悲怒而升起的氣焰慢慢消沉下來。
「民心……」老將低下頭,幾分悵然無力地閉上了眼睛:「民心難道只在榮王殿下口中嗎……榮王殿下指使段士昂攻往洛陽之時,又可曾為生民而慮?」
李隱嘆息:「柴老將軍,別有居心之言,豈能輕信?」
「王爺的意思,此乃范陽王臨死之前的蓄意污衊嗎?」
「不,是那淮南道常歲寧。」李隱的聲音里並無急切辯解,緩聲說道:「此女野心昭昭,彼時范陽王落入她的手中,她順勢借范陽王之手污衊本王。此舉是何居心,還需贅言嗎。」
柴廷看向李隱:「照此說來,榮王殿下與段士昂毫無干係了?」
「是,本王可以起誓。」李隱神情依舊坦然平靜:「本王也從未有過有段家血脈的孩子,皆不過他人所造障眼謠言而已。」
柴廷不置可否,片刻,轉頭看向亭外風雪,眼底俱是沉重。
此次奉天子令發兵山南西道,他心中並非全然沒有猶豫……
每一場戰事後清點傷亡人數,他亦多有茫然,不知這樣的廝殺意義究竟何在。
亭內寂靜了片刻,才再次響起李隱的聲音。
「民心不在本王口中,在本王和將軍心中。」李隱道:「本王無意勸將軍歸降——」
柴廷自嘲一笑:「柴某此時也沒這樣大的本領可以說服大軍歸降。」
他雖為主帥,但此時軍中實際掌權者皆是天子的人,他不過掛名而已。
「但將軍或可以做到讓大軍多觀望一段時日,免去不必要的將士傷亡。」李隱的聲音似融入了風雪中,誠懇之感卻不減:「請將軍給民心開口的時間,也給六萬玄策軍留一條清白的活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李隱也不介意,自行答道:「依本王之見,待年後轉暖,柴老將軍若不計代價拼力攻之,不出三個月,必破山南西道。」
柴廷微抬眼,看向李隱。
李隱眼神坦誠:「山南西道不易攻,但柴老將軍手握的十五萬大軍中,有六萬玄策軍,久戰之下,非是山南西道可以抵擋。」
柴廷依舊沒有急著說話。
「只是在那之後,明後必會讓大軍乘勝攻往劍南道。」李隱道:「屆時柴老將軍所率大軍戰疲,而劍南道的將士亦是與本王一同駐守西境多年的精銳之師,除此外,還將有黔中道大軍與本王一同作戰——」
「即便不提朝廷的糧草供應能支撐多久,到時柴老將軍又還能有幾分勝算?」
李隱依舊自答:「最好的結果,不外乎是重創本王而已。」
話及此,李隱的聲音更輕了些:「然而,於公於私,本王都不想與阿效的舊部走到這一步。」
柴廷一手握緊了茶碗邊沿,眼底終於起了一絲變化。
「若果真走到那一步,又當真是柴老將軍願意看到的嗎?」李隱道:「為當今朝廷而葬送無數將士性命,果真有意義嗎?」
他篤定地道:「若阿效尚在,她絕不會將此等死戰之法,用在同樣護佑國土的盛國將士身上——」
柴廷抬起頭,終於開口:「然而王爺有反心,我等討伐逆賊,亦是分內之事!」
「敢問將軍,何為反心?」榮王神情坦蕩:「我與阿效皆姓李,身上流著同樣的血。」
柴廷定定地看著榮王:「論起血緣,當今天子亦是先太子殿下的母親——」
「然而這位母親踩著阿效的骨血登上皇位,阿效早已不欠她任何。」榮王的情緒似乎也終於了一絲起伏,他的眼睛似在為故去之人鳴不平,口中卻是問:「柴老將軍昔日雖不比常闊將軍與阿效來得親厚,卻也是玄策府中叫得上名號的良將,如此,本王想問柴老將軍一句……您知阿效本名否?」
柴廷神情微變:「王爺此言何意?」
四目相視間,榮王道:「看來柴老將軍的確也曾有過疑心。」
柴廷抿緊了因老邁而單薄的唇,心中掀起久違的風雨。
先太子殿下忽然病逝,而三年之後,一向羸弱的崇月長公主突然在戰前手刃了北狄主帥……之後他又親眼看到常闊因崇月長公主之死而發狂失態,如此種種,他焉能沒有疑心?
只是他不曾求證,無從求證,也不敢求證……
「一路憑藉戰功登上儲君之位的阿效,一直都是阿尚。」
李隱的聲音不重,卻如一道雷電擊在柴廷心間。
「阿尚幼時習武,是我所授。」李隱的聲音低緩了些,如水流過往昔歲月,蒙上了一層透明的哀傷:「我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她這一路來經歷了什麼。」
「當初阿尚之所以答應和親北狄,正是因明後親口所求——」榮王道:「從那時起,阿尚便不欠她的母親了。因為她的母親早該料到,阿尚此去北狄,將會面臨何種處境。」
柴廷再不敢聽下去,幾乎打斷了李隱的話:「那也是殿下自己的抉擇……殿下是為了萬民!」
他定定地看著李隱:「榮王殿下想藉此事讓柴某恨上天子嗎?」
「不。」李隱回視著柴廷:「我只是想告訴將軍,阿尚待明後並無虧欠,若將軍以替阿尚盡孝之名,為明後的野心而死守到底,不惜讓蒼生動盪,使大盛將士相殘,實是自欺欺人的愚昧之舉。」
「也違背了阿尚當年創立玄策軍的初心——」李隱的聲音重了兩分:「阿尚絕不會答應玄策軍與民心為敵。」
風雪湧入亭中,爐火一陣搖晃。
柴廷周身那因悲怒而升起的氣焰慢慢消沉下來。
「民心……」老將低下頭,幾分悵然無力地閉上了眼睛:「民心難道只在榮王殿下口中嗎……榮王殿下指使段士昂攻往洛陽之時,又可曾為生民而慮?」
李隱嘆息:「柴老將軍,別有居心之言,豈能輕信?」
「王爺的意思,此乃范陽王臨死之前的蓄意污衊嗎?」
「不,是那淮南道常歲寧。」李隱的聲音里並無急切辯解,緩聲說道:「此女野心昭昭,彼時范陽王落入她的手中,她順勢借范陽王之手污衊本王。此舉是何居心,還需贅言嗎。」
柴廷看向李隱:「照此說來,榮王殿下與段士昂毫無干係了?」
「是,本王可以起誓。」李隱神情依舊坦然平靜:「本王也從未有過有段家血脈的孩子,皆不過他人所造障眼謠言而已。」
柴廷不置可否,片刻,轉頭看向亭外風雪,眼底俱是沉重。
此次奉天子令發兵山南西道,他心中並非全然沒有猶豫……
每一場戰事後清點傷亡人數,他亦多有茫然,不知這樣的廝殺意義究竟何在。
亭內寂靜了片刻,才再次響起李隱的聲音。
「民心不在本王口中,在本王和將軍心中。」李隱道:「本王無意勸將軍歸降——」
柴廷自嘲一笑:「柴某此時也沒這樣大的本領可以說服大軍歸降。」
他雖為主帥,但此時軍中實際掌權者皆是天子的人,他不過掛名而已。
「但將軍或可以做到讓大軍多觀望一段時日,免去不必要的將士傷亡。」李隱的聲音似融入了風雪中,誠懇之感卻不減:「請將軍給民心開口的時間,也給六萬玄策軍留一條清白的活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