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0頁
常歲寧忙上前兩步,將薛服扶起。
見他一身是傷,常歲寧便可猜到發生了什麼。
這是一個有本領,且很懂得把握機會的年輕人。
只要給他立威的機會,他便不會辜負。
常歲寧眼中含著一絲欣賞的笑意,只道了一字:「好。」
誰說大盛沒有可用的年輕將才,這世間從不缺少人才,只看手握分配權力之人能不能給他們走到人前的機會而已。
常歲寧歷來很喜歡將才,尤其是年輕的將才,這意味著他們能陪大盛江山走一段很遠的路,可以蓬勃綿長之力帶著這片國土和百姓走出困境。
常歲寧詢問起薛服的傷勢,讓薛服甚感受寵若驚。
不遠處,看著與薛服說話的常歲寧,程副使心底卻再度閃過一縷驚惑之感。
來時他險些將人認錯,只當是因乍然見到了那雙與先太子殿下相似的眉眼,而今得見對方全貌,分明是姣好的女子容色,但那相似之感竟不減反增了……這是為何?
他只與先太子有過數面之緣,絕算不上熟識,但那樣驚艷的少年人,便是只看一眼,也足夠銘記終生。
哪怕歲月會將記憶中那張面孔沖淡,但那份氣質卻會永久鐫刻。
思及此,程副使心間也漸有了答案,所以,這位常節使之所以會給他帶來那強烈的相似之感,不單是因那眉眼,更因其神態及周身氣勢實在與昔日的先太子效別無二致……
然而,這世間比起容貌相似者,神態氣勢重疊者反而更加難尋……更何況是兩者兼存。
程副使心間疑惑重重,未敢過多表露。
待薛服的傷勢處理完畢,軍營中的亂象也已基本平息。
天色已暗下,卻有雪光將天地映照得仍如白晝。
薛服及兩位副使準備趕回城中,並邀請常歲寧同行。
常歲寧沒有拒絕——軍中已定,是該進城去看一看魏叔易了。
薺菜僅點了五百人隨行,餘下的騎兵正在朔方軍營中安頓——這也是兩位副使和薛服的提議,冬日北地酷寒,紮營過冬十分難熬,更何況今日的雪很厚,就地紮營太過耗時耗力。
朔方軍中為此臨時騰讓出了一半營房。
常歲寧帶來的將士們皆自備有乾糧,安頓下來後,只要了水和爐子。
他們並不想太過麻煩朔方軍,奈何朔方軍實在殷勤,幫著生火燒水,忙前忙後,噓寒問暖。
若要朔方軍來說,他們這樣做絕不是因為心裡發怵,他們北方人都這樣,熱情好客!
好客到根本睡不著……
軍中歇得早,營房中的大通鋪上躺著的朔方士兵,好些人都睜著眼睛,支著耳朵時刻留意著外頭的動靜。
如此乾熬到半夜,有士兵小聲嘆氣道:「我如今算是知道伴君如伴虎里的伴虎是什麼滋味了……」
雖說雙方在人數是相當的,但那些騎兵仿佛天降神兵一般,來歷也同樣成謎,實在叫人怵得慌……
嘆氣的那名士兵捅了捅身側的同伴:「你說,那五萬騎兵,究竟是從哪兒變出來的?」
「你當捏泥人兒呢……」
另有一名士兵接話道:「我今日聽校尉說了,他們去那邊送東西時,見著的幾個將軍似乎都是太原口音……」
「太原……并州?并州竟有這麼多騎兵?!」
「說到這兒,我倒想起一件舊事來……」一個年長些的士兵道:「隱約記得六七年前,崔大都督提議擴充玄策軍騎兵營……但朝廷沒點頭。」
彼時朝廷是以「騎兵糧草軍餉花銷過甚,國庫難以支撐」為由,暫時駁回了崔璟的請求。
也有人私下猜測,這是因文官不滿軍資支出,加之忌憚玄策軍勢大之故。
「照此說來……當年朝廷未允之事,崔大都督竟瞞著朝廷轉頭便在并州張羅上了?」有士兵驚異道:「這不是欺君嗎?」
往大了說,私擴兵馬,那是謀逆的重罪。
「欺什麼君……并州本就是牧馬場,咱們好些戰馬也都是并州馬,就不興人家這幾年馬養得太好,一不小心多下了些馬崽?」那年長的士兵翻了個身,渾不在意地道:「朝廷自己不重視馬政,上下敷衍塞責已久,因此失察……怪得了誰去?」
難道真要在這時治罪崔大都督不成?如今這光景,朝廷敢麼。
再說了,人崔大都督為什麼重視騎兵?謀逆?玄策軍在握,真想反,何須等到今日!
說到底不還是為了抵禦北狄做準備?朝廷不作為,做臣子的為國而謀,朝廷哪兒來的臉怪罪,要他說,有這樣的武將,朝廷偷著樂去吧!
其他士兵聽著這話,便也心照不宣地應和了兩句。
同為駐守北境的將士,他們從不懷疑崔璟對待國土的忠誠,值此時機,無數魑魅魍魎興起內患,卻仍有手握重兵者拼死護佑國境……這樣值得敬佩的人,若他們還去質疑對方的用心,那這身兵服當真是白穿了。
幾名說話的士兵便迴避了這個話題,不再深究什麼,有一人岔開話題問:「對了,你們說……崔大都督敢將數萬騎兵都交到常節使手中,這得是什麼關係?」
此言出,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響起,問話的士兵扭頭看向四周,只見幾張大通鋪上擠著的士兵,竟都七七八八地爬坐了起來,昏暗中一雙雙眼睛閃爍著八卦的光芒。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見他一身是傷,常歲寧便可猜到發生了什麼。
這是一個有本領,且很懂得把握機會的年輕人。
只要給他立威的機會,他便不會辜負。
常歲寧眼中含著一絲欣賞的笑意,只道了一字:「好。」
誰說大盛沒有可用的年輕將才,這世間從不缺少人才,只看手握分配權力之人能不能給他們走到人前的機會而已。
常歲寧歷來很喜歡將才,尤其是年輕的將才,這意味著他們能陪大盛江山走一段很遠的路,可以蓬勃綿長之力帶著這片國土和百姓走出困境。
常歲寧詢問起薛服的傷勢,讓薛服甚感受寵若驚。
不遠處,看著與薛服說話的常歲寧,程副使心底卻再度閃過一縷驚惑之感。
來時他險些將人認錯,只當是因乍然見到了那雙與先太子殿下相似的眉眼,而今得見對方全貌,分明是姣好的女子容色,但那相似之感竟不減反增了……這是為何?
他只與先太子有過數面之緣,絕算不上熟識,但那樣驚艷的少年人,便是只看一眼,也足夠銘記終生。
哪怕歲月會將記憶中那張面孔沖淡,但那份氣質卻會永久鐫刻。
思及此,程副使心間也漸有了答案,所以,這位常節使之所以會給他帶來那強烈的相似之感,不單是因那眉眼,更因其神態及周身氣勢實在與昔日的先太子效別無二致……
然而,這世間比起容貌相似者,神態氣勢重疊者反而更加難尋……更何況是兩者兼存。
程副使心間疑惑重重,未敢過多表露。
待薛服的傷勢處理完畢,軍營中的亂象也已基本平息。
天色已暗下,卻有雪光將天地映照得仍如白晝。
薛服及兩位副使準備趕回城中,並邀請常歲寧同行。
常歲寧沒有拒絕——軍中已定,是該進城去看一看魏叔易了。
薺菜僅點了五百人隨行,餘下的騎兵正在朔方軍營中安頓——這也是兩位副使和薛服的提議,冬日北地酷寒,紮營過冬十分難熬,更何況今日的雪很厚,就地紮營太過耗時耗力。
朔方軍中為此臨時騰讓出了一半營房。
常歲寧帶來的將士們皆自備有乾糧,安頓下來後,只要了水和爐子。
他們並不想太過麻煩朔方軍,奈何朔方軍實在殷勤,幫著生火燒水,忙前忙後,噓寒問暖。
若要朔方軍來說,他們這樣做絕不是因為心裡發怵,他們北方人都這樣,熱情好客!
好客到根本睡不著……
軍中歇得早,營房中的大通鋪上躺著的朔方士兵,好些人都睜著眼睛,支著耳朵時刻留意著外頭的動靜。
如此乾熬到半夜,有士兵小聲嘆氣道:「我如今算是知道伴君如伴虎里的伴虎是什麼滋味了……」
雖說雙方在人數是相當的,但那些騎兵仿佛天降神兵一般,來歷也同樣成謎,實在叫人怵得慌……
嘆氣的那名士兵捅了捅身側的同伴:「你說,那五萬騎兵,究竟是從哪兒變出來的?」
「你當捏泥人兒呢……」
另有一名士兵接話道:「我今日聽校尉說了,他們去那邊送東西時,見著的幾個將軍似乎都是太原口音……」
「太原……并州?并州竟有這麼多騎兵?!」
「說到這兒,我倒想起一件舊事來……」一個年長些的士兵道:「隱約記得六七年前,崔大都督提議擴充玄策軍騎兵營……但朝廷沒點頭。」
彼時朝廷是以「騎兵糧草軍餉花銷過甚,國庫難以支撐」為由,暫時駁回了崔璟的請求。
也有人私下猜測,這是因文官不滿軍資支出,加之忌憚玄策軍勢大之故。
「照此說來……當年朝廷未允之事,崔大都督竟瞞著朝廷轉頭便在并州張羅上了?」有士兵驚異道:「這不是欺君嗎?」
往大了說,私擴兵馬,那是謀逆的重罪。
「欺什麼君……并州本就是牧馬場,咱們好些戰馬也都是并州馬,就不興人家這幾年馬養得太好,一不小心多下了些馬崽?」那年長的士兵翻了個身,渾不在意地道:「朝廷自己不重視馬政,上下敷衍塞責已久,因此失察……怪得了誰去?」
難道真要在這時治罪崔大都督不成?如今這光景,朝廷敢麼。
再說了,人崔大都督為什麼重視騎兵?謀逆?玄策軍在握,真想反,何須等到今日!
說到底不還是為了抵禦北狄做準備?朝廷不作為,做臣子的為國而謀,朝廷哪兒來的臉怪罪,要他說,有這樣的武將,朝廷偷著樂去吧!
其他士兵聽著這話,便也心照不宣地應和了兩句。
同為駐守北境的將士,他們從不懷疑崔璟對待國土的忠誠,值此時機,無數魑魅魍魎興起內患,卻仍有手握重兵者拼死護佑國境……這樣值得敬佩的人,若他們還去質疑對方的用心,那這身兵服當真是白穿了。
幾名說話的士兵便迴避了這個話題,不再深究什麼,有一人岔開話題問:「對了,你們說……崔大都督敢將數萬騎兵都交到常節使手中,這得是什麼關係?」
此言出,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響起,問話的士兵扭頭看向四周,只見幾張大通鋪上擠著的士兵,竟都七七八八地爬坐了起來,昏暗中一雙雙眼睛閃爍著八卦的光芒。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