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2頁
崔塵咳了一陣,剛要再說話時,被崔琅打斷:「堂兄且放寬心養病,此事有我在!」
見崔琅拍著胸脯保證,崔塵欲言又止,到底沒好說出傷人的話來——哎,不管如何,六郎的出發點總歸是好的……恨只恨自己的身子竟如此地不爭氣。
崔塵幾分自恨,幾分悲涼地閉上眼睛,喃喃道:「孔明先生大業未成而臥病在榻之時……大約便是此等心境罷。」
崔琅等人默默無言。
靠坐吃酒的中年男子嘆了口氣,道了句:「好侄兒,且睡吧。」
崔塵被服侍著用罷湯藥後,重新躺了下去,閉眼休養,但一雙眉卻依舊緊鎖,不肯放鬆。
崔琅盤坐著,同一名棋痴叔父對弈,倒是半點不見忐忑。
待被幾名子弟追問得煩了,他才壓低聲音說道:「放心吧,祖父定有計策在……」
崔琅落下一子,道:「且得是大計……越是這般悄無聲息沒有動作,越可見祖父所謀甚大,不會放棄我等。」
他估摸著,祖父這一回,怕是要有重大決定了。
「六哥……你莫不是在騙我們吧?」少年族人道:「我怎麼就半點沒看出來呢?」
崔琅翻個白眼:「讓你看出來了,那還謀劃個什麼勁兒?」
「那六哥是如何看出來的?」
崔琅神秘一笑,捏著棋子道:「我能掐會算!」
他一副沒個正形的模樣,本沒有什麼信服力,但那些個少年子弟們,卻莫名安心不少。
隨著崔琅一通胡侃,帳內緊張的氣氛無聲紓解了許多。
後有少年小聲問:「……六哥,你說萬一范陽王果真成就大事,那咱們算什麼?崔家又當何去何從?」
崔琅:「你與其信范陽王能登基稱帝,還不如信我能當上崔氏家主。」
「京師聖人,太子一派,益州榮王……他范陽王要過的難關多著呢,這才哪兒到哪兒……」崔琅一邊落子,一邊道:「更何況,還有個更厲害的呢。」
「六哥說的是哪個?」
崔琅豎起大拇指,往東南方向指了指,驕傲地道:「自然是我師父!」
有族人一愣:「六郎何時拜師了?」
「擊鞠社裡的師父也是師父!」崔琅「嘿」地笑了一聲,道:「淮南道常節使,就是我崔琅的師父!」
幾名中年族人無奈搖頭,或失笑不語,只覺少年之言太過天真,當年不過是在國子監里打了幾場馬球而已,如今那常歲寧雄踞一方,又能有什麼師徒情誼在。
「叔父們莫要不信。」崔琅神閒氣定地道:「若有機會,師父定會救我的。」
有盤坐著的族人笑起來,看向左右,拿調侃稚子的語氣道:「如此,咱們便等著六郎的師父來救。」
崔琅繼續下棋,語氣漫不經心:「那諸位叔父可得隨我將命留好了才行……」
崔家族人這廂跟著崔琅插科打諢,另一邊范陽王李復,思來想去之下,還是讓人給京師崔家傳了一封信,信中試圖以軟硬兼施之法,邀崔家共成大業。
崔琅的家書,是在洛陽被破之前送去京師的,而在李復看來,他如今形勢大好,即便崔家果真不在意那三十名子弟死活,他此時卻也自有兩分可以打動崔氏的資本。
類似此等相邀的書信,此一日,范陽王送出了不下數十封,讓人傳往各處,網羅可用的勢力。
他要趁勢壯大自己的聲名,讓自己得到足夠分量的人心勢力傾斜,如此才能最大程度減少登基的阻力。
但段士昂告訴他,單是這樣還不夠,更當繼續壯大勢力,讓天下人看到范陽王李復的英武之相,自然就會有更多人選擇跟從。
李復有些猶豫:「可諸位先生都在勸說本王,此時不是攻往京師的好時機……」
「王爺已得洛陽,一時不必急於京師。」段士昂道:「屬下指的是近在咫尺的河南道……」
洛陽作為陪都,獨歸於河南府都畿道。而時下的河南道是指洛陽以東之地,自鄭州和汴州為起始處,南至潁州接淮南道,東至登州對望東羅,囊括了齊魯大地,共二十七州,是大盛當之無愧的國之糧倉所在。
李複眼睛亮起,十月金秋,河南道糧倉充盈,他縱然不指望著能一舉拿下二十七州,便是只占下一半來,縱然之後與京師對峙,卻也不必為後方糧餉發愁!
再有,正如段士昂所言,他的勢力越是壯大,便越容易威懾收服各方人心……
而從他攻打洛陽的經驗來看,河南道前來馳援的三州之中,有兩州過半的兵力都選擇了向他倒戈,可見人心之動盪程度……如此河南道,還愁打不下來嗎?
但李復自認也不是那等粗蠻之人,而他的兵馬尚需要休整,於是他決定先傳檄河南道諸州,讓他們主動歸順,若執意頑抗者,他不介意率兵前往。
與洛陽相鄰的汴州,最先接到了范陽王的檄文。
汴州刺史胡粼不願歸順范陽王,但是他又清楚地知道,范陽軍若是攻來,他汴州根本沒有任何抵擋之力……
此前他奉旨為援洛陽,出動了城中一半守軍,那些守軍此一去,或戰死或被俘,就連他的心腹參軍也死在了范陽軍段士昂刀下……
胡粼心中有恨,更有不甘,亦不齒段士昂作為,但如今僅剩下的一萬兵力,卻不足夠他做出反抗之舉。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見崔琅拍著胸脯保證,崔塵欲言又止,到底沒好說出傷人的話來——哎,不管如何,六郎的出發點總歸是好的……恨只恨自己的身子竟如此地不爭氣。
崔塵幾分自恨,幾分悲涼地閉上眼睛,喃喃道:「孔明先生大業未成而臥病在榻之時……大約便是此等心境罷。」
崔琅等人默默無言。
靠坐吃酒的中年男子嘆了口氣,道了句:「好侄兒,且睡吧。」
崔塵被服侍著用罷湯藥後,重新躺了下去,閉眼休養,但一雙眉卻依舊緊鎖,不肯放鬆。
崔琅盤坐著,同一名棋痴叔父對弈,倒是半點不見忐忑。
待被幾名子弟追問得煩了,他才壓低聲音說道:「放心吧,祖父定有計策在……」
崔琅落下一子,道:「且得是大計……越是這般悄無聲息沒有動作,越可見祖父所謀甚大,不會放棄我等。」
他估摸著,祖父這一回,怕是要有重大決定了。
「六哥……你莫不是在騙我們吧?」少年族人道:「我怎麼就半點沒看出來呢?」
崔琅翻個白眼:「讓你看出來了,那還謀劃個什麼勁兒?」
「那六哥是如何看出來的?」
崔琅神秘一笑,捏著棋子道:「我能掐會算!」
他一副沒個正形的模樣,本沒有什麼信服力,但那些個少年子弟們,卻莫名安心不少。
隨著崔琅一通胡侃,帳內緊張的氣氛無聲紓解了許多。
後有少年小聲問:「……六哥,你說萬一范陽王果真成就大事,那咱們算什麼?崔家又當何去何從?」
崔琅:「你與其信范陽王能登基稱帝,還不如信我能當上崔氏家主。」
「京師聖人,太子一派,益州榮王……他范陽王要過的難關多著呢,這才哪兒到哪兒……」崔琅一邊落子,一邊道:「更何況,還有個更厲害的呢。」
「六哥說的是哪個?」
崔琅豎起大拇指,往東南方向指了指,驕傲地道:「自然是我師父!」
有族人一愣:「六郎何時拜師了?」
「擊鞠社裡的師父也是師父!」崔琅「嘿」地笑了一聲,道:「淮南道常節使,就是我崔琅的師父!」
幾名中年族人無奈搖頭,或失笑不語,只覺少年之言太過天真,當年不過是在國子監里打了幾場馬球而已,如今那常歲寧雄踞一方,又能有什麼師徒情誼在。
「叔父們莫要不信。」崔琅神閒氣定地道:「若有機會,師父定會救我的。」
有盤坐著的族人笑起來,看向左右,拿調侃稚子的語氣道:「如此,咱們便等著六郎的師父來救。」
崔琅繼續下棋,語氣漫不經心:「那諸位叔父可得隨我將命留好了才行……」
崔家族人這廂跟著崔琅插科打諢,另一邊范陽王李復,思來想去之下,還是讓人給京師崔家傳了一封信,信中試圖以軟硬兼施之法,邀崔家共成大業。
崔琅的家書,是在洛陽被破之前送去京師的,而在李復看來,他如今形勢大好,即便崔家果真不在意那三十名子弟死活,他此時卻也自有兩分可以打動崔氏的資本。
類似此等相邀的書信,此一日,范陽王送出了不下數十封,讓人傳往各處,網羅可用的勢力。
他要趁勢壯大自己的聲名,讓自己得到足夠分量的人心勢力傾斜,如此才能最大程度減少登基的阻力。
但段士昂告訴他,單是這樣還不夠,更當繼續壯大勢力,讓天下人看到范陽王李復的英武之相,自然就會有更多人選擇跟從。
李復有些猶豫:「可諸位先生都在勸說本王,此時不是攻往京師的好時機……」
「王爺已得洛陽,一時不必急於京師。」段士昂道:「屬下指的是近在咫尺的河南道……」
洛陽作為陪都,獨歸於河南府都畿道。而時下的河南道是指洛陽以東之地,自鄭州和汴州為起始處,南至潁州接淮南道,東至登州對望東羅,囊括了齊魯大地,共二十七州,是大盛當之無愧的國之糧倉所在。
李複眼睛亮起,十月金秋,河南道糧倉充盈,他縱然不指望著能一舉拿下二十七州,便是只占下一半來,縱然之後與京師對峙,卻也不必為後方糧餉發愁!
再有,正如段士昂所言,他的勢力越是壯大,便越容易威懾收服各方人心……
而從他攻打洛陽的經驗來看,河南道前來馳援的三州之中,有兩州過半的兵力都選擇了向他倒戈,可見人心之動盪程度……如此河南道,還愁打不下來嗎?
但李復自認也不是那等粗蠻之人,而他的兵馬尚需要休整,於是他決定先傳檄河南道諸州,讓他們主動歸順,若執意頑抗者,他不介意率兵前往。
與洛陽相鄰的汴州,最先接到了范陽王的檄文。
汴州刺史胡粼不願歸順范陽王,但是他又清楚地知道,范陽軍若是攻來,他汴州根本沒有任何抵擋之力……
此前他奉旨為援洛陽,出動了城中一半守軍,那些守軍此一去,或戰死或被俘,就連他的心腹參軍也死在了范陽軍段士昂刀下……
胡粼心中有恨,更有不甘,亦不齒段士昂作為,但如今僅剩下的一萬兵力,卻不足夠他做出反抗之舉。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