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頁
崔璟一行人馬剛靠近軍營,眾將士們紛紛迎上前去行禮。
「恭迎上將軍大勝而歸!」
「大都督!」
將士們圍上前,口中什麼稱呼都有,視線無不望向那馬背上的青年。
身形挺括頎長的青年躍下馬背,身上的甲衣在夜色與火光映照下泛著寒光,其上還殘留著暗色斑駁的血跡。
非是對戰時,為方便趕路,他僅著了一件輕便的甲衣,頭頂未有兜鍪,墨發冠束起,有一縷微散落下來,將其眉宇間的鋒利凜冽之氣沖淡了些許。
青年在部下們的隨同下往大帳的方向走去,路上,向留守營中的部下問了一句:「近來朝廷可曾有撥付軍餉?」
他率軍迎敵之初,便曾上書京中,請朝中按時撥付軍餉,一為時下戰事而慮,二為之後募兵做準備。
被問到的那名將軍面上喜意淡了些,沉默了一下,才道:「回大都督,未曾。」
在此次北狄犯境之前,朝廷便已有過拖延軍餉之舉,那次他們軍中存糧告急,還是大都督和安北都護府從別處籌措來的。
之後,北狄忽有異動,朝中起初甚是重視,乃至有了幾分驚慌,唯恐因糧餉而拖垮戰事,才總算是將之前拖延的糧餉加急送了過來。
但那些糧餉如今也只夠支撐兩三個月,而面對大都督的那封上書,朝中並未有明確答覆,前不久倒有一封褒獎的聖旨送達,其上言:【有玄策軍駐守北境,朕心可安。】
聽起來倒是十分倚重他們玄策軍。
但光嘴上說得好聽,不給足錢糧,算哪門子倚重?
倒像是那越中用的孩子越沒人管,合該吃最多的苦,操最多的心。
待入了帳中,有口直心快的部下道:「……就眼前朝廷斷斷續續送來的這些糧餉,能勉強養活咱們就不錯了,募兵的事,是想都不必想了!」
又道:「他們想得倒是簡單,好似打了這一回勝仗,之後便該回回都能取勝!可此次不過是碟小菜,大麻煩還在後頭,北狄數十萬休養多年的精銳鐵騎等著呢,咱們才八萬人!不儘快募兵,回頭這仗怎麼打?」
「到時若是……」那部下強行咽下晦氣字眼,皺眉道:「擔罪過的還不是咱們!」
有人示意他別再多說了,也有人同樣愁眉緊鎖,或不滿朝廷的做法。
崔璟解下佩劍,已在案後盤腿坐了下去。
這時,又一名副將欲言又止:「屬下聽聞一事,不知當講不當講……」
那名心直口快的中年男人瞪向他:「要講就講!好的不學,專學那些磨磨蹭蹭的玩意兒做啥子!」
見坐在案後的崔璟抬眼向自己看來,那名副將才道:「屬下倒聽說,朝廷未正面回復應允大都督的募兵之請,不單是因為如今朝廷國庫空虛,糧餉難支……」
打仗歷來是最耗錢糧的,多得是被戰事拖垮一國財政的先例在,更何況如今的大盛內憂外患交替,已有山窮水盡之勢——
但戰事也分輕重緩急,為大局慮,將錢糧向更緊要處傾斜,乃是治國者的共識,只是其中的輕與重,各人衡量的角度卻是不同。
朝中有不少官員認為,玉門關一戰後,北狄短時日內不會再敢攻來,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各處內患。
而在此之外,有少部分官員,口中則又提到了另一重顧慮——
此時說話的這名副將,與甘露殿中的一名內侍管事乃是舊識,他此刻所言,便是那名管事的好心提醒:「……有幾名官員私下向聖人進言稱大都督此次分明輕易便可將北狄鐵騎逐殺,卻又一邊上書要求大肆募兵,恐有刻意誇大危機,藉機在北境壯大己勢之嫌!」
此言出,帳中幾名部將立時大怒。
「大都督在此率我等出生入死,他們穩居京中,卻有如此誅心揣測!」
「哪些官員說的屁話?把他們的名字報上來!」
崔璟倒沒有太多情緒波動:「或各懷異心者,或驚弓之鳥爾,不必在意他們。」
這些揣測他向來也沒少聽過,但他從前便不在乎,或是因為他本身也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所謂忠臣。
「倒是可以不搭理他們!」那名直性子的部下道:「可是聖人呢?聖人如今是個什麼意思?」
眾人神情各異,沒人回答他的話。
那名部下見狀,重重地嘆了口氣,一時煩惱又頹然,大大咧咧地半蹲了下去,一手橫放在腿上,擰著濃密的眉毛,也不說話了。
非要他說的話,他是覺得如今這朝廷,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已經都爛得差不多了!
有時他甚至想,他們這樣拼死守在這裡,還有意義嗎?
可下一瞬,他心中卻又自行有了答案——他們是玄策軍。
玄策軍為大盛江山黎民而戰,絕無可能後退半步。
北狄異族兇殘蠻橫,北境是必須要守的!
可是,他們空有這份決心,卻又能支撐到幾時?
本該因打了勝仗而歡呼慶賀的帳中,此刻卻一時陷入了迷茫和消沉之中。
直到崔璟開口:「募兵之事,勢在必行。」
眾人下意識地看向他們的青年主帥。
他們大多數人都比崔璟年長,但多年並肩作戰下來,他們早已將這位年紀輕輕的上將軍當作了真正的主心骨,可以信賴追隨的一軍之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恭迎上將軍大勝而歸!」
「大都督!」
將士們圍上前,口中什麼稱呼都有,視線無不望向那馬背上的青年。
身形挺括頎長的青年躍下馬背,身上的甲衣在夜色與火光映照下泛著寒光,其上還殘留著暗色斑駁的血跡。
非是對戰時,為方便趕路,他僅著了一件輕便的甲衣,頭頂未有兜鍪,墨發冠束起,有一縷微散落下來,將其眉宇間的鋒利凜冽之氣沖淡了些許。
青年在部下們的隨同下往大帳的方向走去,路上,向留守營中的部下問了一句:「近來朝廷可曾有撥付軍餉?」
他率軍迎敵之初,便曾上書京中,請朝中按時撥付軍餉,一為時下戰事而慮,二為之後募兵做準備。
被問到的那名將軍面上喜意淡了些,沉默了一下,才道:「回大都督,未曾。」
在此次北狄犯境之前,朝廷便已有過拖延軍餉之舉,那次他們軍中存糧告急,還是大都督和安北都護府從別處籌措來的。
之後,北狄忽有異動,朝中起初甚是重視,乃至有了幾分驚慌,唯恐因糧餉而拖垮戰事,才總算是將之前拖延的糧餉加急送了過來。
但那些糧餉如今也只夠支撐兩三個月,而面對大都督的那封上書,朝中並未有明確答覆,前不久倒有一封褒獎的聖旨送達,其上言:【有玄策軍駐守北境,朕心可安。】
聽起來倒是十分倚重他們玄策軍。
但光嘴上說得好聽,不給足錢糧,算哪門子倚重?
倒像是那越中用的孩子越沒人管,合該吃最多的苦,操最多的心。
待入了帳中,有口直心快的部下道:「……就眼前朝廷斷斷續續送來的這些糧餉,能勉強養活咱們就不錯了,募兵的事,是想都不必想了!」
又道:「他們想得倒是簡單,好似打了這一回勝仗,之後便該回回都能取勝!可此次不過是碟小菜,大麻煩還在後頭,北狄數十萬休養多年的精銳鐵騎等著呢,咱們才八萬人!不儘快募兵,回頭這仗怎麼打?」
「到時若是……」那部下強行咽下晦氣字眼,皺眉道:「擔罪過的還不是咱們!」
有人示意他別再多說了,也有人同樣愁眉緊鎖,或不滿朝廷的做法。
崔璟解下佩劍,已在案後盤腿坐了下去。
這時,又一名副將欲言又止:「屬下聽聞一事,不知當講不當講……」
那名心直口快的中年男人瞪向他:「要講就講!好的不學,專學那些磨磨蹭蹭的玩意兒做啥子!」
見坐在案後的崔璟抬眼向自己看來,那名副將才道:「屬下倒聽說,朝廷未正面回復應允大都督的募兵之請,不單是因為如今朝廷國庫空虛,糧餉難支……」
打仗歷來是最耗錢糧的,多得是被戰事拖垮一國財政的先例在,更何況如今的大盛內憂外患交替,已有山窮水盡之勢——
但戰事也分輕重緩急,為大局慮,將錢糧向更緊要處傾斜,乃是治國者的共識,只是其中的輕與重,各人衡量的角度卻是不同。
朝中有不少官員認為,玉門關一戰後,北狄短時日內不會再敢攻來,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各處內患。
而在此之外,有少部分官員,口中則又提到了另一重顧慮——
此時說話的這名副將,與甘露殿中的一名內侍管事乃是舊識,他此刻所言,便是那名管事的好心提醒:「……有幾名官員私下向聖人進言稱大都督此次分明輕易便可將北狄鐵騎逐殺,卻又一邊上書要求大肆募兵,恐有刻意誇大危機,藉機在北境壯大己勢之嫌!」
此言出,帳中幾名部將立時大怒。
「大都督在此率我等出生入死,他們穩居京中,卻有如此誅心揣測!」
「哪些官員說的屁話?把他們的名字報上來!」
崔璟倒沒有太多情緒波動:「或各懷異心者,或驚弓之鳥爾,不必在意他們。」
這些揣測他向來也沒少聽過,但他從前便不在乎,或是因為他本身也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所謂忠臣。
「倒是可以不搭理他們!」那名直性子的部下道:「可是聖人呢?聖人如今是個什麼意思?」
眾人神情各異,沒人回答他的話。
那名部下見狀,重重地嘆了口氣,一時煩惱又頹然,大大咧咧地半蹲了下去,一手橫放在腿上,擰著濃密的眉毛,也不說話了。
非要他說的話,他是覺得如今這朝廷,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已經都爛得差不多了!
有時他甚至想,他們這樣拼死守在這裡,還有意義嗎?
可下一瞬,他心中卻又自行有了答案——他們是玄策軍。
玄策軍為大盛江山黎民而戰,絕無可能後退半步。
北狄異族兇殘蠻橫,北境是必須要守的!
可是,他們空有這份決心,卻又能支撐到幾時?
本該因打了勝仗而歡呼慶賀的帳中,此刻卻一時陷入了迷茫和消沉之中。
直到崔璟開口:「募兵之事,勢在必行。」
眾人下意識地看向他們的青年主帥。
他們大多數人都比崔璟年長,但多年並肩作戰下來,他們早已將這位年紀輕輕的上將軍當作了真正的主心骨,可以信賴追隨的一軍之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