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1頁
那些人手中舉著刀,眼中的恨意是另一把刀。尚有聲息,卻好似已經成為了沒有知覺的亡魂,在將要墜入地獄之前,只想不顧一切地將仇人一同拽入深淵。
恍惚間,很多朝廷兵卒,竟分不清對方是惡鬼,還是舉著屠刀的自己才是惡鬼,又或者彼此都是。
這場殺戮,如同一場漫長的噩夢,註定會牢牢地印刻在他們心中。
他們開始感到恐懼,恐懼那些人眼中的怨恨,也恐懼那些人身上的疫病——韓國公說過,只要他們每日飲服軍中湯藥,便不會染上此疫,但還是有人不慎染上了,韓國公又說,即便染上,也是輕微的,並不會要人性命。
他們想信,卻也不敢全信,韓國公以如此手段對待卞軍甚至是岳州百姓……他的話,可以盡信嗎?
一個過於不擇手段的主帥,註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令人信服的能力。
雙重的恐懼之下,一時間,面對那些源源不斷撲殺上來的敵軍,朝廷大軍竟開始有後退的跡象。
李獻大怒,嚴令殺敵。
最終是肖旻出面穩住戰局與軍心,才未讓局面失控落入下風。
這時,卞春梁率近五萬大軍滾滾而來,欲趁朝廷大軍被拖住之際脫困離去。
李獻立時點兵八萬,強行殺出一條血路,前去追擊卞春梁,讓肖旻留下應付這些難纏的患疫卞軍。
殺戮已經太多,肖旻欲止戰,甚至放出會想辦法安置醫治他們的允諾,但那些患疫的卞軍早已沒了絲毫理智,一心只想向朝廷復仇。
或你死我亡,或玉石俱焚,再無其它選擇。
肖旻別無他法。
此處一戰,被迫持續了一日一夜,待將那數萬卞軍幾乎殺盡時,肖旻所率將士們也無一不是筋疲力竭,此力竭在身軀,也在人心。
肖旻渾身染著血,站在遠處,看著數不盡的屍身殘肢堆疊,耳中嗡鳴間,腦子裡只剩下了一道聲音——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但是……究竟要如何才能休止?
肖旻抬起血跡斑斑的臉,仰望將亮的薄藍色天穹,想起帝王「以戰事大局為先」的旨意,眼底一片茫然與自疑。
這時,前方傳回了李獻追擊卞春梁的戰況。
雙方交戰,體弱的卞軍折損兩萬,李獻亦損失萬餘士兵,但在洞庭和潭州駐軍接應下,卞春梁最終還是脫身了。
李獻不甘,令後方肖旻支援糧草與援兵,自己繼續在前追擊卞春梁。
卞春梁進了潭州,便立即令人緊閉城門。
李獻大軍一路跋涉追擊,一時無力繼續攻城,唯有暫時紮營休整。
李獻因錯失了殺卞春梁的良機而大怒不已,卻仍舊第一時間令人傳捷報回京——雖然他暫時未能取卞春梁性命,但至少他讓卞軍元氣大傷,並拿回了岳州和洞庭!
而隨著李獻這封捷報一同傳入京師的,還有無數質疑問責朝廷的聲音。
第485章 我與你同去
那諸多問責朝廷之言,源於卞春梁離開岳州之際,令麾下謀士散播出去的又一封檄文。
此道檄文中,揭露了朝廷大軍向岳州投毒,蓄意製造瘟疫之惡舉,以及射殺岳州無辜染疫百姓之事,其上字字如刀入骨,並在原有事實基礎上誇大渲染,一經傳開,便使得四下震動,惹起民怨聲無數。
各方勢力中的有心者,無不痛斥此事,悲呼「瘟疫雖毒,卻遠不及當權之心也」——矛頭直指朝廷及女帝,甚至有人明言要讓天子立罪己詔,以平息此災與民怨。
然天子無意罪己。
天子亦為此震怒,卻一口否認這場瘟疫乃朝廷大軍所為。她令人擬旨昭告天下,斷言岳州此疫乃是卞春梁作惡多端之下,招來的天譴;
至於射殺患疫百姓之事,則是因為那些患疫百姓實多為卞軍假扮,意圖將此疫大肆傳播,朝廷大軍為阻斷卞軍陰謀,並無過錯;
總而言之,此疫乃天罰卞軍之體現,卞軍殘暴,招來瘟疫後又企圖混淆視聽,藉此煽動天下人心,實在百死不足惜!
而待戰事了結後,朝廷必會徹查所有藉此事愚弄民心者,給天下人一個完整的交代。
歷來,輿論也是一種博弈。而沒有凡對手所出之言,一概悉數認下的可能,否則便等同站在原地由對手砍殺,與坐以待斃無異。
但實情到底如何,朝中百官,心中大多都有一筆帳在。
此前肖旻上書稟明此事,帝王並未宣揚開,也未有明確示下,只與軍中道,需以戰事為重,事後再行徹查論功過——
一則帝王最在意的即是戰事,二來,從那時起,帝王便預料過接下來有可能出現的輿論,故而並未急著有問罪之舉,因為帝王一旦正面問罪,便等同主動替朝廷認下了這個「過錯」,再沒有轉圜餘地。
女帝從不昏聵,她無時無刻不在清醒地考量著利與弊。
但即便如此,眼前的局面還是超乎了女帝的預料,她想過卞春梁會藉此做文章,但沒想到會引起如此之大的民憤……
此等事,若換作從前,必不可能會在短短時日內發酵至此,也斷不會有那麼多聲音膽敢毫不顧忌地責問朝廷——這一切皆是因為,那些人只有藉機生事的野心,而沒了往昔待朝廷的敬畏!
這個認知讓女帝生出無限怒意,但她不曾表露出來分毫。
威嚴從來不能憑藉發怒來增添,相反,無用的怒氣只會彰顯為君者的無能——當務之急,她所要做的便是剿滅卞春梁亂軍,用以威懾四下那些各有居心的聲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恍惚間,很多朝廷兵卒,竟分不清對方是惡鬼,還是舉著屠刀的自己才是惡鬼,又或者彼此都是。
這場殺戮,如同一場漫長的噩夢,註定會牢牢地印刻在他們心中。
他們開始感到恐懼,恐懼那些人眼中的怨恨,也恐懼那些人身上的疫病——韓國公說過,只要他們每日飲服軍中湯藥,便不會染上此疫,但還是有人不慎染上了,韓國公又說,即便染上,也是輕微的,並不會要人性命。
他們想信,卻也不敢全信,韓國公以如此手段對待卞軍甚至是岳州百姓……他的話,可以盡信嗎?
一個過於不擇手段的主帥,註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令人信服的能力。
雙重的恐懼之下,一時間,面對那些源源不斷撲殺上來的敵軍,朝廷大軍竟開始有後退的跡象。
李獻大怒,嚴令殺敵。
最終是肖旻出面穩住戰局與軍心,才未讓局面失控落入下風。
這時,卞春梁率近五萬大軍滾滾而來,欲趁朝廷大軍被拖住之際脫困離去。
李獻立時點兵八萬,強行殺出一條血路,前去追擊卞春梁,讓肖旻留下應付這些難纏的患疫卞軍。
殺戮已經太多,肖旻欲止戰,甚至放出會想辦法安置醫治他們的允諾,但那些患疫的卞軍早已沒了絲毫理智,一心只想向朝廷復仇。
或你死我亡,或玉石俱焚,再無其它選擇。
肖旻別無他法。
此處一戰,被迫持續了一日一夜,待將那數萬卞軍幾乎殺盡時,肖旻所率將士們也無一不是筋疲力竭,此力竭在身軀,也在人心。
肖旻渾身染著血,站在遠處,看著數不盡的屍身殘肢堆疊,耳中嗡鳴間,腦子裡只剩下了一道聲音——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但是……究竟要如何才能休止?
肖旻抬起血跡斑斑的臉,仰望將亮的薄藍色天穹,想起帝王「以戰事大局為先」的旨意,眼底一片茫然與自疑。
這時,前方傳回了李獻追擊卞春梁的戰況。
雙方交戰,體弱的卞軍折損兩萬,李獻亦損失萬餘士兵,但在洞庭和潭州駐軍接應下,卞春梁最終還是脫身了。
李獻不甘,令後方肖旻支援糧草與援兵,自己繼續在前追擊卞春梁。
卞春梁進了潭州,便立即令人緊閉城門。
李獻大軍一路跋涉追擊,一時無力繼續攻城,唯有暫時紮營休整。
李獻因錯失了殺卞春梁的良機而大怒不已,卻仍舊第一時間令人傳捷報回京——雖然他暫時未能取卞春梁性命,但至少他讓卞軍元氣大傷,並拿回了岳州和洞庭!
而隨著李獻這封捷報一同傳入京師的,還有無數質疑問責朝廷的聲音。
第485章 我與你同去
那諸多問責朝廷之言,源於卞春梁離開岳州之際,令麾下謀士散播出去的又一封檄文。
此道檄文中,揭露了朝廷大軍向岳州投毒,蓄意製造瘟疫之惡舉,以及射殺岳州無辜染疫百姓之事,其上字字如刀入骨,並在原有事實基礎上誇大渲染,一經傳開,便使得四下震動,惹起民怨聲無數。
各方勢力中的有心者,無不痛斥此事,悲呼「瘟疫雖毒,卻遠不及當權之心也」——矛頭直指朝廷及女帝,甚至有人明言要讓天子立罪己詔,以平息此災與民怨。
然天子無意罪己。
天子亦為此震怒,卻一口否認這場瘟疫乃朝廷大軍所為。她令人擬旨昭告天下,斷言岳州此疫乃是卞春梁作惡多端之下,招來的天譴;
至於射殺患疫百姓之事,則是因為那些患疫百姓實多為卞軍假扮,意圖將此疫大肆傳播,朝廷大軍為阻斷卞軍陰謀,並無過錯;
總而言之,此疫乃天罰卞軍之體現,卞軍殘暴,招來瘟疫後又企圖混淆視聽,藉此煽動天下人心,實在百死不足惜!
而待戰事了結後,朝廷必會徹查所有藉此事愚弄民心者,給天下人一個完整的交代。
歷來,輿論也是一種博弈。而沒有凡對手所出之言,一概悉數認下的可能,否則便等同站在原地由對手砍殺,與坐以待斃無異。
但實情到底如何,朝中百官,心中大多都有一筆帳在。
此前肖旻上書稟明此事,帝王並未宣揚開,也未有明確示下,只與軍中道,需以戰事為重,事後再行徹查論功過——
一則帝王最在意的即是戰事,二來,從那時起,帝王便預料過接下來有可能出現的輿論,故而並未急著有問罪之舉,因為帝王一旦正面問罪,便等同主動替朝廷認下了這個「過錯」,再沒有轉圜餘地。
女帝從不昏聵,她無時無刻不在清醒地考量著利與弊。
但即便如此,眼前的局面還是超乎了女帝的預料,她想過卞春梁會藉此做文章,但沒想到會引起如此之大的民憤……
此等事,若換作從前,必不可能會在短短時日內發酵至此,也斷不會有那麼多聲音膽敢毫不顧忌地責問朝廷——這一切皆是因為,那些人只有藉機生事的野心,而沒了往昔待朝廷的敬畏!
這個認知讓女帝生出無限怒意,但她不曾表露出來分毫。
威嚴從來不能憑藉發怒來增添,相反,無用的怒氣只會彰顯為君者的無能——當務之急,她所要做的便是剿滅卞春梁亂軍,用以威懾四下那些各有居心的聲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