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頁
若說一次是偶然,那麼十次,數十次之下,他便渾然只剩下了一個感受——刺史大人年歲雖淺,卻有著行一步算百步的深謀遠慮。
表面之所以看不出深沉心機,是有能力支撐之下的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我也常有出錯時。」常歲寧笑著道:「但只要大路沒走錯,小小分岔便在可控範圍內。我常也說,一時政令只為順一時局面而生,待哪日它的弊端顯現,便會有更適宜彼時的新策出現——」
「所以我等不必過於瞻前顧後,只管往前走就是了。」
這句「只管往前走」,讓韓錚心下觸動,從前他並無機會聽刺史大人說這些聽似閒談瑣碎,實則關乎大局之言,此刻聽在耳中,不由更添信心。
「更何況,最難的時候都過來了,如今我們這裡人才濟濟,還怕不能將小小江都治理得服服帖帖嗎。」常歲寧說到後面,眼角眉梢都帶上輕鬆玩笑般的笑意。
韓錚也少見地真心一笑:「大人之能,所惠必不止在江都。惠及整個淮南道,或也指日可待。」
言畢,韓錚自己都有些意外了——他頭一回發現,自己竟也有這般「溜須拍馬」的潛力。
然而,一旁的姚冉,卻仍覺得韓錚所言過於含蓄了。
——這些人膽子太小了,她家大人之能,所惠必不止在淮南道。
韓錚跟在常歲寧身後,第一次踏進了這座外書房內。
常歲寧十分重視重開市舶司之事,有許多要處,需要向韓錚逐一交待告知,以便儘快定下章程。
其中細則,大多由王岳和駱觀臨二人向韓錚傳達。
末了,常歲寧提到,會為韓錚配上兩名擅於交際的副手,以便讓韓錚可以專心處理公務。
韓錚聞言,私心裡很是鬆了口氣,他之所以很少與人交際,除了不願,實則也是不擅交際之道……刺史大人未曾點明,卻已經備妥了一切,顯然也是將他的不足之處看在眼中的。
常歲寧倒不認為這是「不足」,人的性情總有兩面,不能既要人家的孤清之氣,又要求他八面玲瓏。
只是來日的市舶司註定要與各處商賈打交道,單是韓錚一身清正之氣,的確是不足夠應對的,便需要有人在旁協助,此乃基本而合理的分工而已。
韓錚從刺史府離開時,已是午後。
韓錚前腳離開,王長史緊跟著來傳話:「大人,您有貴客至……」
王長史不算高的聲音里,有著似曾相識的喜意。
常歲寧猶記得,上回王長史以如此神態,說出如此話語,還是虞副將奉崔璟之命,來送那三百萬餘貫錢時——
常歲寧很快見到了王長史口中的「貴客」。
這回來的倒不是虞副將,但同樣也是崔璟的人,同樣也是送錢來了……
問了才知,此次這些財物,均是朝廷就平定康定山、擊退靺鞨之戰功,給崔璟個人的賞賜,崔璟留了一半用於嘉獎軍中,另一半甚至沒有經手,便讓人送來了江都。
常歲寧呆住一瞬,頗有種崔令安凡是打了些獵物,大大小小都要叼來給她的錯覺。
她上回在幽州時,是不是忘了對崔璟說,她如今是頗有些家資的?
因此次來的不是虞副將這些熟面孔,為順利起見,是由元祥將人帶來刺史府的,此刻元祥便在旁低聲與常歲寧說道:「大都督信上說,東西雖不多,但聊勝於無……夏日將至,便是拿來替大人您多置些冰盆,也是好的。」
前半句是大都督說的,後半句嘛,則是他自己加的……但他中間停頓了一下來著,是分作了兩段話,應也不算撒謊吧?
元祥這廂兀自「工於心計」之時,恰聽喜兒來通傳,說是鄭潮鄭先生求見。
鄭潮得空時,便會來刺史府與常歲寧說一說無二院事務。今日本是無二院旬休,但鄭潮被一群狂熱的文人纏住許久,此時才總算得以抽身。
鄭潮剛被請過來,一眼便看到了眼熟的元祥,以及那些正在被清點的、裝滿了財物的箱子。
鄭潮本不欲多問,奈何元祥生性話多,並且不拿鄭家舅父當外人,於是暗戳戳地小聲告知道:「……這些都是大都督下令送來給節使大人的。」
鄭潮眉心驚惑一跳:「……?」
誰送來的?
——他外甥?
——他那「無力奉養舅父」的外甥?!
第467章 一心倒貼的外甥
鄭潮兀自懷疑人生時,只聽元祥又補充道:「大都督剛得的賞賜,馬不停蹄地便讓人送來了……」
鄭潮恍然:「剛得的賞賜啊……」
哦,那沒事了。
他方才有一瞬間,竟然都忍不住懷疑外甥待他的真心了……這般狹隘,實在枉為人舅啊。
鄭潮這廂正要反思時,元祥再次小聲補充:「不過這些東西都不算什麼……早在去年,大都督便將家底都送來江都了,足足好幾百萬貫呢。」
元祥說罷,不禁目露感慨之色。
鄭潮的神情卻再度僵住:「……」
顯然,在有事和沒事了的情緒反覆橫跳之下,他最終還是有事了。
外甥將巨額家產送人的敗家舉動,他姑且不做評論……
他真正在意的是,莫非這才是「璟漸貧」的真相所在?
幾百萬貫……同樣被除族的外甥,竟比他想像中還要富有……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表面之所以看不出深沉心機,是有能力支撐之下的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我也常有出錯時。」常歲寧笑著道:「但只要大路沒走錯,小小分岔便在可控範圍內。我常也說,一時政令只為順一時局面而生,待哪日它的弊端顯現,便會有更適宜彼時的新策出現——」
「所以我等不必過於瞻前顧後,只管往前走就是了。」
這句「只管往前走」,讓韓錚心下觸動,從前他並無機會聽刺史大人說這些聽似閒談瑣碎,實則關乎大局之言,此刻聽在耳中,不由更添信心。
「更何況,最難的時候都過來了,如今我們這裡人才濟濟,還怕不能將小小江都治理得服服帖帖嗎。」常歲寧說到後面,眼角眉梢都帶上輕鬆玩笑般的笑意。
韓錚也少見地真心一笑:「大人之能,所惠必不止在江都。惠及整個淮南道,或也指日可待。」
言畢,韓錚自己都有些意外了——他頭一回發現,自己竟也有這般「溜須拍馬」的潛力。
然而,一旁的姚冉,卻仍覺得韓錚所言過於含蓄了。
——這些人膽子太小了,她家大人之能,所惠必不止在淮南道。
韓錚跟在常歲寧身後,第一次踏進了這座外書房內。
常歲寧十分重視重開市舶司之事,有許多要處,需要向韓錚逐一交待告知,以便儘快定下章程。
其中細則,大多由王岳和駱觀臨二人向韓錚傳達。
末了,常歲寧提到,會為韓錚配上兩名擅於交際的副手,以便讓韓錚可以專心處理公務。
韓錚聞言,私心裡很是鬆了口氣,他之所以很少與人交際,除了不願,實則也是不擅交際之道……刺史大人未曾點明,卻已經備妥了一切,顯然也是將他的不足之處看在眼中的。
常歲寧倒不認為這是「不足」,人的性情總有兩面,不能既要人家的孤清之氣,又要求他八面玲瓏。
只是來日的市舶司註定要與各處商賈打交道,單是韓錚一身清正之氣,的確是不足夠應對的,便需要有人在旁協助,此乃基本而合理的分工而已。
韓錚從刺史府離開時,已是午後。
韓錚前腳離開,王長史緊跟著來傳話:「大人,您有貴客至……」
王長史不算高的聲音里,有著似曾相識的喜意。
常歲寧猶記得,上回王長史以如此神態,說出如此話語,還是虞副將奉崔璟之命,來送那三百萬餘貫錢時——
常歲寧很快見到了王長史口中的「貴客」。
這回來的倒不是虞副將,但同樣也是崔璟的人,同樣也是送錢來了……
問了才知,此次這些財物,均是朝廷就平定康定山、擊退靺鞨之戰功,給崔璟個人的賞賜,崔璟留了一半用於嘉獎軍中,另一半甚至沒有經手,便讓人送來了江都。
常歲寧呆住一瞬,頗有種崔令安凡是打了些獵物,大大小小都要叼來給她的錯覺。
她上回在幽州時,是不是忘了對崔璟說,她如今是頗有些家資的?
因此次來的不是虞副將這些熟面孔,為順利起見,是由元祥將人帶來刺史府的,此刻元祥便在旁低聲與常歲寧說道:「大都督信上說,東西雖不多,但聊勝於無……夏日將至,便是拿來替大人您多置些冰盆,也是好的。」
前半句是大都督說的,後半句嘛,則是他自己加的……但他中間停頓了一下來著,是分作了兩段話,應也不算撒謊吧?
元祥這廂兀自「工於心計」之時,恰聽喜兒來通傳,說是鄭潮鄭先生求見。
鄭潮得空時,便會來刺史府與常歲寧說一說無二院事務。今日本是無二院旬休,但鄭潮被一群狂熱的文人纏住許久,此時才總算得以抽身。
鄭潮剛被請過來,一眼便看到了眼熟的元祥,以及那些正在被清點的、裝滿了財物的箱子。
鄭潮本不欲多問,奈何元祥生性話多,並且不拿鄭家舅父當外人,於是暗戳戳地小聲告知道:「……這些都是大都督下令送來給節使大人的。」
鄭潮眉心驚惑一跳:「……?」
誰送來的?
——他外甥?
——他那「無力奉養舅父」的外甥?!
第467章 一心倒貼的外甥
鄭潮兀自懷疑人生時,只聽元祥又補充道:「大都督剛得的賞賜,馬不停蹄地便讓人送來了……」
鄭潮恍然:「剛得的賞賜啊……」
哦,那沒事了。
他方才有一瞬間,竟然都忍不住懷疑外甥待他的真心了……這般狹隘,實在枉為人舅啊。
鄭潮這廂正要反思時,元祥再次小聲補充:「不過這些東西都不算什麼……早在去年,大都督便將家底都送來江都了,足足好幾百萬貫呢。」
元祥說罷,不禁目露感慨之色。
鄭潮的神情卻再度僵住:「……」
顯然,在有事和沒事了的情緒反覆橫跳之下,他最終還是有事了。
外甥將巨額家產送人的敗家舉動,他姑且不做評論……
他真正在意的是,莫非這才是「璟漸貧」的真相所在?
幾百萬貫……同樣被除族的外甥,竟比他想像中還要富有……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