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頁
此事若成,將會給大盛帶來一筆很可觀的財政收入。而除卻財政之外,常歲寧同樣看重的,是來自海外的未知物產與新鮮事物。
眾人議論了一陣,大多覺得此事可行。
誠如常歲寧所言,如今江都海外已平,她與倭軍一戰,雖顯出了兩分殘暴之氣,但的確很好地威懾了海外諸國,如此時機之下,她作為親手平定海亂之人,由她出面提出此策,是最為合情合理的。
而她去年便在江都建下了造船坊……如今思來,倒像是早有打算了。
包括在海上大殺一通揚出威名,讓倭國立約肅清海寇,令盛軍入駐倭島……如此種種,其中都有為此事鋪路的痕跡。
這位大人煞費苦心已久,於是天時地利皆備,如此,他們這些人,又焉有不和之理?
雖說如今淮南道尚不齊心,但常歲寧在江都所施政令,卻從無不通之理,凡是由她提出的政令,底下的人即便起初不贊成,卻高低也得試行一二。
而拋開常歲寧的淫威不提,在座之人也無人不曉,歷來對外互貿,只要推行順利,必然都會有巨大利潤……
想到此舉會帶來的潑天富貴,不少官員的眼睛都亮了,紛紛出言贊成此事。
於是常歲寧便順勢提出,先擇選出一位市舶使,負責籌備重建市舶司事宜,以及她打算儘快組織一支船隊先行出海,帶上絲織坊和制瓷坊中的商品,先去探一探航線——舊時那幾條航線,很久沒人走了,需要重新去探,去增添修正,以為之後的商貿做準備。
這些後續之事都需要市舶使的參與。
此言一出,眾官員紛紛互薦,或者推舉可用的親信。
這是明擺著的肥差,肥的不能再肥的那種!
常歲寧自入主江都以來,為了上下齊心,從不吝於在可控範圍內讓眾人分利,她的「大方」,是寫在明面上的。
但此次,常歲寧稍有些不一樣的想法。或者說,她心中已有人選了。
常歲寧的視線越過那些熱情高漲的官員,看向坐在很靠後的位置上,就推舉市舶使一事,始終沒有出聲的一人。
那是一張很年輕的面孔,身上穿著的是縣令官袍。
第466章 無力奉養?
看著那人,常歲寧沒有鋪墊,沒有迂迴詢問,含笑直言道:「市舶使一職,我認為韓錚韓大人可以勝任。」
此言落定,廳內寂靜了一瞬之後,陡然喧譁起來。
無數道意外至極的視線紛紛落在韓錚身上。
韓錚乃是江都轄內海陵縣的縣令,官職不高。年紀三十出頭,因生得高瘦,長相白淨清爽,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更年輕些。
其人外表清潤儒雅,但接觸下來,性情卻不算合群。在江都眾官員忙著推舉各自親信族人,相互結交往來,以便在各種意義上「互通有無」之時,韓錚卻從不參與,一直以來只是埋頭做事。這埋下去的頭偶爾抬起來時,開口也必是正事,且於細節之上格外較真,從不談人情。
他不主動向旁人靠攏,也不理會前來靠攏之人,一來二去,在江都官員這個圈子裡,便多少有些不討喜的名聲。
但因他不過只是個小縣令,只專心收拾自家海陵縣那一畝三分地,又是個少言之人,大多時候也並不引人注意。
正因此,此刻聽常歲寧忽然說出屬意此人為市舶使的話,眾官員難免覺得吃驚——怎會是這廝?!
韓錚本人也很吃驚,以至於一時都有些手足無措了。
所謂「不討喜」,是江都官員對韓錚的看法,於常歲寧而言,這位韓縣令則是一位很難得的實幹官員。
韓錚負責的海陵縣,屢屢績評,各方面皆是上優。
常歲寧也記得很清楚,在她初來江都時,每每做出新的決策,韓錚都會積極響應並付諸行動,但他並不諂媚奉承,總是領命後便轉頭回去埋頭苦幹,從不說公事之外的多餘之言。
此人做事認真,態度端正,最難得的是,很早之前,常歲寧便在他身上看到了共鳴之處:以人為本。
這一年來,常歲寧也未停下過對治下官員的觀察與考量,如今在她看來,韓錚雖官職低微,卻是當之無愧的治世之才。
這樣的人,心性相對沉定,而市舶司巨大的利益很容易滋生出浮躁風氣,正需要沉定些的心性來壓一壓,才好中和一二。
見韓錚遲遲未能說得出話,嘈雜聲中,常歲寧微抬手,廳內很快重新恢復安靜——
「在我看來,就市舶使一職而言,韓大人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常歲寧言辭間格外不掩飾對韓錚的欣賞器重,神態真誠地問:「只是不知韓大人意下如何?是否願助我重整市舶司?」
四下寂靜間,韓錚動了動乾澀的喉嚨,拋開那轉瞬即逝的猶豫,站起身來,鄭重抬手,深深拜下:「承蒙節使大人厚愛,韓錚……必將傾力而為!」
常歲寧一笑,欣慰頷首。
餘下眾人看著韓錚,卻是嫉妒得眼睛都要紅了。
可他們無不深知常歲寧的說一不二,甭說他們只是眼睛紅了,即便他們眼睛裡滴出兩碗血來,也動搖不了這位節度使大人的決定。
且韓錚此人……怎麼說呢,雖不招人喜歡,在同僚之間很有些邊緣化,但的確也叫人挑不出什麼像樣的毛病來……他們即便想反對,一時也給不出站得住腳的說辭。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眾人議論了一陣,大多覺得此事可行。
誠如常歲寧所言,如今江都海外已平,她與倭軍一戰,雖顯出了兩分殘暴之氣,但的確很好地威懾了海外諸國,如此時機之下,她作為親手平定海亂之人,由她出面提出此策,是最為合情合理的。
而她去年便在江都建下了造船坊……如今思來,倒像是早有打算了。
包括在海上大殺一通揚出威名,讓倭國立約肅清海寇,令盛軍入駐倭島……如此種種,其中都有為此事鋪路的痕跡。
這位大人煞費苦心已久,於是天時地利皆備,如此,他們這些人,又焉有不和之理?
雖說如今淮南道尚不齊心,但常歲寧在江都所施政令,卻從無不通之理,凡是由她提出的政令,底下的人即便起初不贊成,卻高低也得試行一二。
而拋開常歲寧的淫威不提,在座之人也無人不曉,歷來對外互貿,只要推行順利,必然都會有巨大利潤……
想到此舉會帶來的潑天富貴,不少官員的眼睛都亮了,紛紛出言贊成此事。
於是常歲寧便順勢提出,先擇選出一位市舶使,負責籌備重建市舶司事宜,以及她打算儘快組織一支船隊先行出海,帶上絲織坊和制瓷坊中的商品,先去探一探航線——舊時那幾條航線,很久沒人走了,需要重新去探,去增添修正,以為之後的商貿做準備。
這些後續之事都需要市舶使的參與。
此言一出,眾官員紛紛互薦,或者推舉可用的親信。
這是明擺著的肥差,肥的不能再肥的那種!
常歲寧自入主江都以來,為了上下齊心,從不吝於在可控範圍內讓眾人分利,她的「大方」,是寫在明面上的。
但此次,常歲寧稍有些不一樣的想法。或者說,她心中已有人選了。
常歲寧的視線越過那些熱情高漲的官員,看向坐在很靠後的位置上,就推舉市舶使一事,始終沒有出聲的一人。
那是一張很年輕的面孔,身上穿著的是縣令官袍。
第466章 無力奉養?
看著那人,常歲寧沒有鋪墊,沒有迂迴詢問,含笑直言道:「市舶使一職,我認為韓錚韓大人可以勝任。」
此言落定,廳內寂靜了一瞬之後,陡然喧譁起來。
無數道意外至極的視線紛紛落在韓錚身上。
韓錚乃是江都轄內海陵縣的縣令,官職不高。年紀三十出頭,因生得高瘦,長相白淨清爽,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更年輕些。
其人外表清潤儒雅,但接觸下來,性情卻不算合群。在江都眾官員忙著推舉各自親信族人,相互結交往來,以便在各種意義上「互通有無」之時,韓錚卻從不參與,一直以來只是埋頭做事。這埋下去的頭偶爾抬起來時,開口也必是正事,且於細節之上格外較真,從不談人情。
他不主動向旁人靠攏,也不理會前來靠攏之人,一來二去,在江都官員這個圈子裡,便多少有些不討喜的名聲。
但因他不過只是個小縣令,只專心收拾自家海陵縣那一畝三分地,又是個少言之人,大多時候也並不引人注意。
正因此,此刻聽常歲寧忽然說出屬意此人為市舶使的話,眾官員難免覺得吃驚——怎會是這廝?!
韓錚本人也很吃驚,以至於一時都有些手足無措了。
所謂「不討喜」,是江都官員對韓錚的看法,於常歲寧而言,這位韓縣令則是一位很難得的實幹官員。
韓錚負責的海陵縣,屢屢績評,各方面皆是上優。
常歲寧也記得很清楚,在她初來江都時,每每做出新的決策,韓錚都會積極響應並付諸行動,但他並不諂媚奉承,總是領命後便轉頭回去埋頭苦幹,從不說公事之外的多餘之言。
此人做事認真,態度端正,最難得的是,很早之前,常歲寧便在他身上看到了共鳴之處:以人為本。
這一年來,常歲寧也未停下過對治下官員的觀察與考量,如今在她看來,韓錚雖官職低微,卻是當之無愧的治世之才。
這樣的人,心性相對沉定,而市舶司巨大的利益很容易滋生出浮躁風氣,正需要沉定些的心性來壓一壓,才好中和一二。
見韓錚遲遲未能說得出話,嘈雜聲中,常歲寧微抬手,廳內很快重新恢復安靜——
「在我看來,就市舶使一職而言,韓大人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常歲寧言辭間格外不掩飾對韓錚的欣賞器重,神態真誠地問:「只是不知韓大人意下如何?是否願助我重整市舶司?」
四下寂靜間,韓錚動了動乾澀的喉嚨,拋開那轉瞬即逝的猶豫,站起身來,鄭重抬手,深深拜下:「承蒙節使大人厚愛,韓錚……必將傾力而為!」
常歲寧一笑,欣慰頷首。
餘下眾人看著韓錚,卻是嫉妒得眼睛都要紅了。
可他們無不深知常歲寧的說一不二,甭說他們只是眼睛紅了,即便他們眼睛裡滴出兩碗血來,也動搖不了這位節度使大人的決定。
且韓錚此人……怎麼說呢,雖不招人喜歡,在同僚之間很有些邊緣化,但的確也叫人挑不出什麼像樣的毛病來……他們即便想反對,一時也給不出站得住腳的說辭。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