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頁
故而,客觀而言,此人並不算得榮王重用,但祖父既有明示,馬婉便只能試著去做。
也正因此人在榮王府不上不下的處境,馬婉才能以世子妃的身份,很「順利」地將其籠絡。
之後,此人暗中待馬婉這個世子妃,也有頗多巧妙示好,透露出很樂意為馬婉所用的討好之意。
一次,馬婉擇了時機,旁敲側擊地向此人打聽了與司宮台掌事喻增有關的舊事,此人並未表露出異樣,也未否認自己與喻增幼時相識的經過。但他告訴馬婉,自喻增入宮後,二人便逐漸沒什麼往來的機會了,末了又感嘆「同人不同命」。
雖然沒有提供什麼有價值的消息,但對方看起來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答得也很細緻用心,未有迴避或敷衍。
但此人離開後,馬婉心中卻一陣陣發寒,湧現出難言的不安。
正因對方的反應太「正常」了,甚至在她問起喻增時,連一絲驚訝都不曾流露,而且這是一樁比她的年紀還要年長的舊事……對方竟一點也不好奇她是如何知道的?她又為何會問起嗎?
這是身為聰明人的體現,還是另有緣故?
那一夜,馬婉徹夜未眠,想了許多,關於這名管事的,關於榮王府的,關於祖父和聖人的……
次日,她照常去給榮王妃請安,卻在即將離開時,被兩名婆子行禮攔下,只道王妃病情難愈,請她去佛堂為王妃持齋抄經祈福。
身為兒媳,尤其是李家兒媳,為婆母侍疾或祈福,都是極常見之事,她也曾主動提出過,但王妃每每都含笑道「有這份心就夠了」。
所以這不會是王妃的意思……再聯想到昨日自己與那管事的談話,馬婉很難不多想。
她下意識地說想先回去準備一二,但那兩名婆子恭順的態度中卻透出強硬,只稱「婢子們自會為世子妃備足一切所需之物」。
那一刻,馬婉腦中轟鳴,再無半分僥倖。
那名管事必是將她探聽之事傳到了榮王耳中……
誠然,她探聽的手段也並不高明……可放眼這偌大的榮王府,處處皆是盯著她的眼睛,而無一可為她所用之人,她並沒有更加穩妥周全的手段可用。
最重要的是,祖父在信中交待她【務必查明此事】……她如此處境之下,這【務必】二字,本身就代表著冒險與不惜代價。
可如此隱秘之事,倘若是真的,又當真只是她不惜代價便可以查明的嗎?
按說祖父不會如此異想天開,聖人也不可能會……
她也並非蠢笨之人,所以從看到那封家書開始,便察覺到了這樁差事的意義,或許並不在答案,而在她聽命行事的過程。
她覺察到了異樣,也意識到了危險,但她不能不去聽從祖父的安排……只仍寄希望於榮王府是「清白」的,私心裡只盼著聖人可以通過此事打消疑慮。
但這些時日她對益州的形勢變化也非一無所查,心底那根弦,在不覺間已經繃得極緊極細了。
在冰冷的佛堂中過夜的第一晚,在陪嫁侍女蘭鶯再忍不住的一聲哭音中,馬婉心中那根弦終於還是斷裂了。
她再不能否認,她試圖探查喻增與榮王府之間的牽連之舉,大抵是觸碰到榮王府、至少是榮王的忌諱之處了,又或許是她踏進了那些她無權知曉全貌的政治鬥爭的某一環當中……
而隨著十日,二十日,五十日過去,馬婉又逐漸意識到,她作為當今右相的嫡長孫女、聖人下旨賜婚的榮王府世子妃,卻遭榮王府以這般形式堂而皇之地軟禁在此,可見榮王府如今已不再像從前那般忌憚朝廷和聖人了……
即便只觀此舉,也已足夠說明榮王府的異心了,不是嗎?
而數月的時間過去了,祖父,聖人……可知她如今處境?
這個問題似乎是沒有意義的,大約祖父在來信之時,便已經預料到她此時、或比此時更糟糕的處境了……可是她能怨怪祖父待她無情嗎?
她嫁來榮王府,並非祖父脅迫,而是她跪下求了祖父成全……那時她口口聲聲為了馬家,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至於聖人那邊……她自成為榮王世子妃後,並不曾為聖人探聽到真正有用的消息,相反,她屢屢為榮王府解釋,作證……
在聖人眼中,她大抵早已是一顆毫無用處的廢子了,此次不過是將這顆廢子變作了棄子而已。
馬婉時常徹夜無法合眼,她回想自己嫁入榮王府後的一切,只覺自己實在天真愚昧,事事處處皆充斥著自欺欺人的荒謬痕跡。
她認為榮王仁厚,便深信他不會生出反心,可人心果真就如此簡單嗎?
她一直期盼著「兩全之法」,所以在看待有關榮王府之事時,不自覺地便陷入了偏頗。
她自認自己能做到的有限,在這座榮王府中沒有可用之人,可是一切可用的人和事,從不會憑空出現,她當真試著用心去經營過嗎?她沒有,因為她潛意識裡不想做出與榮王府「離心」之舉,不想讓榮王府、尤其是她的夫君視自己為詭計多端,全無真心的奸細眼線。
所以她一直只是在被動敷衍行事,從不曾積極正視過自己的處境。
她此時陷入這般境地,也算是咎由自取吧。
可是……他呢?
從始至終,他究竟是以怎樣的立場、怎樣的心情在對待她?那些樂聲,那些允諾,都是假的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也正因此人在榮王府不上不下的處境,馬婉才能以世子妃的身份,很「順利」地將其籠絡。
之後,此人暗中待馬婉這個世子妃,也有頗多巧妙示好,透露出很樂意為馬婉所用的討好之意。
一次,馬婉擇了時機,旁敲側擊地向此人打聽了與司宮台掌事喻增有關的舊事,此人並未表露出異樣,也未否認自己與喻增幼時相識的經過。但他告訴馬婉,自喻增入宮後,二人便逐漸沒什麼往來的機會了,末了又感嘆「同人不同命」。
雖然沒有提供什麼有價值的消息,但對方看起來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答得也很細緻用心,未有迴避或敷衍。
但此人離開後,馬婉心中卻一陣陣發寒,湧現出難言的不安。
正因對方的反應太「正常」了,甚至在她問起喻增時,連一絲驚訝都不曾流露,而且這是一樁比她的年紀還要年長的舊事……對方竟一點也不好奇她是如何知道的?她又為何會問起嗎?
這是身為聰明人的體現,還是另有緣故?
那一夜,馬婉徹夜未眠,想了許多,關於這名管事的,關於榮王府的,關於祖父和聖人的……
次日,她照常去給榮王妃請安,卻在即將離開時,被兩名婆子行禮攔下,只道王妃病情難愈,請她去佛堂為王妃持齋抄經祈福。
身為兒媳,尤其是李家兒媳,為婆母侍疾或祈福,都是極常見之事,她也曾主動提出過,但王妃每每都含笑道「有這份心就夠了」。
所以這不會是王妃的意思……再聯想到昨日自己與那管事的談話,馬婉很難不多想。
她下意識地說想先回去準備一二,但那兩名婆子恭順的態度中卻透出強硬,只稱「婢子們自會為世子妃備足一切所需之物」。
那一刻,馬婉腦中轟鳴,再無半分僥倖。
那名管事必是將她探聽之事傳到了榮王耳中……
誠然,她探聽的手段也並不高明……可放眼這偌大的榮王府,處處皆是盯著她的眼睛,而無一可為她所用之人,她並沒有更加穩妥周全的手段可用。
最重要的是,祖父在信中交待她【務必查明此事】……她如此處境之下,這【務必】二字,本身就代表著冒險與不惜代價。
可如此隱秘之事,倘若是真的,又當真只是她不惜代價便可以查明的嗎?
按說祖父不會如此異想天開,聖人也不可能會……
她也並非蠢笨之人,所以從看到那封家書開始,便察覺到了這樁差事的意義,或許並不在答案,而在她聽命行事的過程。
她覺察到了異樣,也意識到了危險,但她不能不去聽從祖父的安排……只仍寄希望於榮王府是「清白」的,私心裡只盼著聖人可以通過此事打消疑慮。
但這些時日她對益州的形勢變化也非一無所查,心底那根弦,在不覺間已經繃得極緊極細了。
在冰冷的佛堂中過夜的第一晚,在陪嫁侍女蘭鶯再忍不住的一聲哭音中,馬婉心中那根弦終於還是斷裂了。
她再不能否認,她試圖探查喻增與榮王府之間的牽連之舉,大抵是觸碰到榮王府、至少是榮王的忌諱之處了,又或許是她踏進了那些她無權知曉全貌的政治鬥爭的某一環當中……
而隨著十日,二十日,五十日過去,馬婉又逐漸意識到,她作為當今右相的嫡長孫女、聖人下旨賜婚的榮王府世子妃,卻遭榮王府以這般形式堂而皇之地軟禁在此,可見榮王府如今已不再像從前那般忌憚朝廷和聖人了……
即便只觀此舉,也已足夠說明榮王府的異心了,不是嗎?
而數月的時間過去了,祖父,聖人……可知她如今處境?
這個問題似乎是沒有意義的,大約祖父在來信之時,便已經預料到她此時、或比此時更糟糕的處境了……可是她能怨怪祖父待她無情嗎?
她嫁來榮王府,並非祖父脅迫,而是她跪下求了祖父成全……那時她口口聲聲為了馬家,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至於聖人那邊……她自成為榮王世子妃後,並不曾為聖人探聽到真正有用的消息,相反,她屢屢為榮王府解釋,作證……
在聖人眼中,她大抵早已是一顆毫無用處的廢子了,此次不過是將這顆廢子變作了棄子而已。
馬婉時常徹夜無法合眼,她回想自己嫁入榮王府後的一切,只覺自己實在天真愚昧,事事處處皆充斥著自欺欺人的荒謬痕跡。
她認為榮王仁厚,便深信他不會生出反心,可人心果真就如此簡單嗎?
她一直期盼著「兩全之法」,所以在看待有關榮王府之事時,不自覺地便陷入了偏頗。
她自認自己能做到的有限,在這座榮王府中沒有可用之人,可是一切可用的人和事,從不會憑空出現,她當真試著用心去經營過嗎?她沒有,因為她潛意識裡不想做出與榮王府「離心」之舉,不想讓榮王府、尤其是她的夫君視自己為詭計多端,全無真心的奸細眼線。
所以她一直只是在被動敷衍行事,從不曾積極正視過自己的處境。
她此時陷入這般境地,也算是咎由自取吧。
可是……他呢?
從始至終,他究竟是以怎樣的立場、怎樣的心情在對待她?那些樂聲,那些允諾,都是假的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