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頁
此事議定後,姚冉開口道:「大人,還有一事,今早剛傳回江都……」
書案後,常歲寧抬眼看向姚冉,對姚冉接下來的話,心中已有預料。
此一則消息,此刻也已傳至京師。
聽聞此事,聖冊帝面上震怒,心中卻一派冷然。
喻增等一行欽差,在回京的途中,遭到了刺殺。
第458章 快逃吧
這場刺殺行動出現在唐州附近。
那是喻增一行人離開江都的第五日,剛出淮南道不遠,忽遇近百名潛伏在此的刺客截殺。
除了明面上的護從之外,聖冊帝另外安排了一支暗衛暗中隨行,同樣死傷慘重。
此刻,那身上負傷,仍快馬趕回的暗衛首領正跪在龍案前請罪,說明了事情經過。
「……那些人暗中潛伏,先以暗箭打亂了隊伍馬匹,他們的箭上皆淬了毒,馬匹因此發狂……」
情形突然陷入混亂,即便他們第一時間出面,但那些發狂的馬匹根本不受控制。
且當時正經過山中,山路狹窄,視野受阻,車馬往不同的方向狂奔間,他們也無法立刻判斷出喻增的馬車被拖帶去了哪個方向,於是他只能下令分頭追尋。
如此一來,他的人手不免被分散。
那些刺客來勢洶洶,出手格外狠辣,且極擅長用暗器使毒……他手下六十名精銳,折損四十,大半皆是中毒身亡。
而等他們找到喻增的馬車時,車馬皆已經滾落至山下。
山體陡峭,車廂被摔得四分五裂,馬匹也已血肉模糊……
「屬下在距馬車五步遠處發現了喻常侍殘缺的屍身……骨肉摔得分離,且被人割下帶走了頭顱……」
顯然是被那些刺客帶走交差了。
那些刺客得手後很快撤退,除喻增外,此行六名欽差官員,兩人當場死亡,餘下四人也都受了不輕的傷,此時在回京的路上。
暗衛統領據實回稟,不敢有絲毫粉飾開脫之言,末了叩首下去:「屬下辦事不力,請聖上責罰!」
片刻,帶著涼意的威嚴聲音自上方傳來:「退下吧。」
暗衛統領如蒙大赦,起身行禮後,無聲退了出去。
這個結果,在帝王預料之中,這本是由她一手促成的一場試探。
而此刻,這試探的結果,已經清晰地擺在了她面前。
李隱出手殺了喻增,而阿尚未有插手阻止……那麼,榮王滅口之舉,便不是將錯就錯順水推舟了。
「馬相,榮王出手了。」
聖冊帝看向走進來行禮的馬行舟,緩聲道:「喻增果然是他安插在朕身邊的眼線……這麼多年以來,朕千防萬防,竟漏掉了這樣一個緊要之人。」
馬行舟雖不知帝王全部的試探經過,但此刻帝王既有此篤定說法,那便是確認了。
馬行舟心頭一片凜然冷意。
這試探的結果,不單證明了喻增是他人眼線,更令人後知後覺地是:「原來榮王十數年前便已起了異心……而竟無人察覺。」
「他向來藏得很好,朕自知從未信過他,卻始終尋不出他一絲錯處。」聖冊帝冷笑道:「而今他出手殺喻增,既是藏不下去了,也是不屑再藏了。」
「他如此明目張胆地坐實朕的試探……一是喻增必有不得不死的理由,二是他料定了朕就算知道了他的原本面目,此刻卻也動他不得!」
帝王一字一頓道:「李隱之心不隱,他已不再忌憚朕這個天子了。」
聖冊帝坐於龍椅中,一手緊緊扶握著一側扶手上的蟠龍浮雕,眼底斂藏著皇權威嚴被挑釁的怒氣,以及壓抑忍耐著的殺意。
她如今殺不得李隱。
李隱之名已顯,各處想借李隱成事者更是不在少數,那些人待她虎視眈眈……但凡她此時敢向李隱正面發難,只要李隱不願坐以待斃,喊一句冤,立時便會有無數人跟從他。
皇權鬥爭的無情之處便在於,真與假,對與錯從來都不重要。
所以,即便她此時已知曉了李隱所為,卻也無法以此做些什麼——難道明日便在朝堂上揭露他的野心嗎?那是三歲稚童的心智,除了顯得她昏聵之外,無絲毫用處。
聖冊帝微閉眸,平復著心底翻騰的怒氣。
馬行舟能清楚地察覺到,帝王的怒意,並不在於這件事本身,以女子之身在這個皇位上坐了這麼多年的人,不缺定力與耐心。
真正讓帝王生出怒氣的是,她此刻身為天子的無力。
明知當殺,卻無力去殺。
而一事無力,便註定多事……乃至事事都將陷入此等無力之中。
上一次這種令人生怒的無力感出現在聖冊帝身上時,還是她未掌權之前。
自她掌權乃至登基之後,這無力感便徹底消失了,身為帝王也總有身不由己之時,可她手中握有權力,便可去爭,便可去殺……藩王,邊將,士族,凡是試圖與她抗衡者,皆遭她先一步血洗。
她就這樣在皇位上坐了十數載,也在無數鬥爭和殺戮中度過了十數載,可一切局勢非但不曾向好,反而將她推入搖搖欲墜之境。
她不解,不甘,認為一切本不該如此,手中卻日漸失控無力。
這熟悉而陌生的無力感勾起了她諸多不愉快的回憶,而宮妃的無力,同帝王的無力,卻又截然不同。
一旦嘗試過生殺予奪之感,便註定很難接受這居於萬萬人之上的權力流逝。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書案後,常歲寧抬眼看向姚冉,對姚冉接下來的話,心中已有預料。
此一則消息,此刻也已傳至京師。
聽聞此事,聖冊帝面上震怒,心中卻一派冷然。
喻增等一行欽差,在回京的途中,遭到了刺殺。
第458章 快逃吧
這場刺殺行動出現在唐州附近。
那是喻增一行人離開江都的第五日,剛出淮南道不遠,忽遇近百名潛伏在此的刺客截殺。
除了明面上的護從之外,聖冊帝另外安排了一支暗衛暗中隨行,同樣死傷慘重。
此刻,那身上負傷,仍快馬趕回的暗衛首領正跪在龍案前請罪,說明了事情經過。
「……那些人暗中潛伏,先以暗箭打亂了隊伍馬匹,他們的箭上皆淬了毒,馬匹因此發狂……」
情形突然陷入混亂,即便他們第一時間出面,但那些發狂的馬匹根本不受控制。
且當時正經過山中,山路狹窄,視野受阻,車馬往不同的方向狂奔間,他們也無法立刻判斷出喻增的馬車被拖帶去了哪個方向,於是他只能下令分頭追尋。
如此一來,他的人手不免被分散。
那些刺客來勢洶洶,出手格外狠辣,且極擅長用暗器使毒……他手下六十名精銳,折損四十,大半皆是中毒身亡。
而等他們找到喻增的馬車時,車馬皆已經滾落至山下。
山體陡峭,車廂被摔得四分五裂,馬匹也已血肉模糊……
「屬下在距馬車五步遠處發現了喻常侍殘缺的屍身……骨肉摔得分離,且被人割下帶走了頭顱……」
顯然是被那些刺客帶走交差了。
那些刺客得手後很快撤退,除喻增外,此行六名欽差官員,兩人當場死亡,餘下四人也都受了不輕的傷,此時在回京的路上。
暗衛統領據實回稟,不敢有絲毫粉飾開脫之言,末了叩首下去:「屬下辦事不力,請聖上責罰!」
片刻,帶著涼意的威嚴聲音自上方傳來:「退下吧。」
暗衛統領如蒙大赦,起身行禮後,無聲退了出去。
這個結果,在帝王預料之中,這本是由她一手促成的一場試探。
而此刻,這試探的結果,已經清晰地擺在了她面前。
李隱出手殺了喻增,而阿尚未有插手阻止……那麼,榮王滅口之舉,便不是將錯就錯順水推舟了。
「馬相,榮王出手了。」
聖冊帝看向走進來行禮的馬行舟,緩聲道:「喻增果然是他安插在朕身邊的眼線……這麼多年以來,朕千防萬防,竟漏掉了這樣一個緊要之人。」
馬行舟雖不知帝王全部的試探經過,但此刻帝王既有此篤定說法,那便是確認了。
馬行舟心頭一片凜然冷意。
這試探的結果,不單證明了喻增是他人眼線,更令人後知後覺地是:「原來榮王十數年前便已起了異心……而竟無人察覺。」
「他向來藏得很好,朕自知從未信過他,卻始終尋不出他一絲錯處。」聖冊帝冷笑道:「而今他出手殺喻增,既是藏不下去了,也是不屑再藏了。」
「他如此明目張胆地坐實朕的試探……一是喻增必有不得不死的理由,二是他料定了朕就算知道了他的原本面目,此刻卻也動他不得!」
帝王一字一頓道:「李隱之心不隱,他已不再忌憚朕這個天子了。」
聖冊帝坐於龍椅中,一手緊緊扶握著一側扶手上的蟠龍浮雕,眼底斂藏著皇權威嚴被挑釁的怒氣,以及壓抑忍耐著的殺意。
她如今殺不得李隱。
李隱之名已顯,各處想借李隱成事者更是不在少數,那些人待她虎視眈眈……但凡她此時敢向李隱正面發難,只要李隱不願坐以待斃,喊一句冤,立時便會有無數人跟從他。
皇權鬥爭的無情之處便在於,真與假,對與錯從來都不重要。
所以,即便她此時已知曉了李隱所為,卻也無法以此做些什麼——難道明日便在朝堂上揭露他的野心嗎?那是三歲稚童的心智,除了顯得她昏聵之外,無絲毫用處。
聖冊帝微閉眸,平復著心底翻騰的怒氣。
馬行舟能清楚地察覺到,帝王的怒意,並不在於這件事本身,以女子之身在這個皇位上坐了這麼多年的人,不缺定力與耐心。
真正讓帝王生出怒氣的是,她此刻身為天子的無力。
明知當殺,卻無力去殺。
而一事無力,便註定多事……乃至事事都將陷入此等無力之中。
上一次這種令人生怒的無力感出現在聖冊帝身上時,還是她未掌權之前。
自她掌權乃至登基之後,這無力感便徹底消失了,身為帝王也總有身不由己之時,可她手中握有權力,便可去爭,便可去殺……藩王,邊將,士族,凡是試圖與她抗衡者,皆遭她先一步血洗。
她就這樣在皇位上坐了十數載,也在無數鬥爭和殺戮中度過了十數載,可一切局勢非但不曾向好,反而將她推入搖搖欲墜之境。
她不解,不甘,認為一切本不該如此,手中卻日漸失控無力。
這熟悉而陌生的無力感勾起了她諸多不愉快的回憶,而宮妃的無力,同帝王的無力,卻又截然不同。
一旦嘗試過生殺予奪之感,便註定很難接受這居於萬萬人之上的權力流逝。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