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頁
出了算學館,便是醫學館了,這裡的學生們不再拘泥於課堂之上,幾名女學生正在院內晾曬草藥,也有人在廊下守著爐子上的藥罐。
來到工學館時,便吵鬧得多了,敲打聲,鑿刻聲,還有爭吵聲。
「我祖上八代都是木匠,我說行不通就是行不通!」一名穿著短打的匠工,正在鋸著什麼東西,嘴裡說著:「書上的東西也未必都可信……上了手的人才能知道!」
另一名文人模樣的男人不服氣地奪過他手中鋸子:「那我便上手一試,我今日偏不信了!墨家流傳下來的珍籍所載,豈會有假!」
二人一個賽一個固執,爭吵間越來越多的工匠和學徒圍上前,眾聲交雜。
常歲寧阻止了茂管事上前勸說,共之一事,有分歧爭執才能有進步。
她與鄭潮最後來到了農學館。
農學館因需要實地種植養殖,占地範圍也是五館內最大的,學館占據了無二院大半後院,卻後院之外,又先後擴出了幾畝空地以備使用。
在農學館中,鄭潮意外地見到了一位小故人。
「鄭伯父!」見到鄭潮,元灝也很驚訝。
第453章 新新之人,她甚愛之
「……無際?」鄭潮定睛瞧了瞧,才算真正將人認出,滿眼意外地問:「你何故會在此處?去年不是隨族人一同遷往冀州去了?」
「途中有些變故分歧,阿姊便帶我離開了。」元灝並未細言,也不曾抱怨,看向常歲寧,神情感激:「幸得刺史大人好心收留,我與阿姊才能在江都得以安身。」
鄭潮會意,在心中略一嘆息,卻也並不深究,只感慨道:「你們姐弟二人能順利來到江都,便是莫大幸事……」
說著,見元灝穿著簡便的粗布袍,褲管微挽起,布鞋上沾了些泥巴,不由問:「如今你是在這農學館中學習?」
「是。」元灝道:「無際心中嚮往農學,便求了刺史大人身邊的王長史,允我入農學館。」
看著元灝眉眼間雖依舊存五分稚嫩,但神情卻堅定坦然,鄭潮心中那短暫而淺顯的惋惜之感散去,取而代之的,是難以言說的欣賞與欣慰。
小小少年周身仍有端方文氣,粗布衣衫不曾掩去他的書卷氣質,反而為他添了兩分「去虛存實」的可靠之感。
須知,這聽來尋常的可靠之感,出現在一個不過十一歲的孩子身上,卻是極罕見的。
「人之所學,一為修心明事,二為造福社稷生民……二者得成其一,便算學有所成。」鄭潮真心稱讚道:「而你小小年紀,二者皆備,實在難得。你祖父與父母若泉下有知,必然也十分欣慰。」
後半句,元灝並不確定——他不確定祖父和父母是否會願意看到他如今的選擇。
自他出生起,祖父和父親便將他當作了未來的元家家主栽培。
可如今他們不在了,昔日的元家也不在了。
現在和以後,他只想和阿姊好好地活下去,若有餘力,他還想讓更多像他和阿姊一樣的人、或處境比他更惡劣的人,都能活下去。
人想活,首先得吃飯,所以他選了條最「直接」的路。
與鄭潮短暫地敘舊罷,元灝與常歲寧道:「大人,請您稍等上片刻,無際去去便回!」
常歲寧含笑與他點頭。
元灝很快跑走了,這間隙,幾名農學館的先生和七八位通曉農事的婦人聞訊上前來,在茂管事的指引下,向常歲寧行禮。
常歲寧也是第一次見到他們,與他們問了些館內之事。
說話間,元灝跑著回來了,他雙手各拎著一隻沉甸甸的籃筐,筐內滿滿當當竟全是菜蔬,常歲寧瞧去,只見有胡瓜,茄,韭,還有好幾種青色茹菜。
「這些皆小子所植,今日初才摘下,本欲讓人送回刺史府的——」元灝道:「大人既至,剛好親手獻與大人!」
見元灝提得略吃力,康芷適時上前接過,有兩棵韭菜掉在地上,元灝忙撿起來放進筐里,很是珍視。
常歲寧抬手輕翻了翻,菜蔬皆是常見的菜蔬,但是不常見之處在於看起來十分鮮亮,賣相上佳,以及:「這些並非時令之物吧?你是如何種出來的?」
元灝:「回大人,這是小子和幾位師傅,在去年臘月時,陸續在溫棚中植種而成。」
常歲寧看向他:「溫棚?」
「棚屋封閉良好,下通火窖送溫,是為溫棚。」元灝道:「此法乃書上所載,百年前便早有人用過,只是未能大範圍流傳下來,因為……」
元灝說到此處,欲言又止。
「因為此法現世時,彼時在位的天子,以及許多儒家官員嚴斥了此法。」常歲寧接過他未敢說完的話,道:「他們認為,不時之物不食,此乃違背天地時令之物,食之有傷身體根本。」
雖提及天子與儒家之說,常歲寧的神情卻並不嚴肅或忌憚,而是笑著問元灝:「那你呢,你是如何看待此種說法的?」
得她此言,元灝才敢略放低聲音道:「小子認為,相比此中所『傷』,飢餓和霉變、腐壞之物帶給人的傷害更為直觀嚴重……更多時候,百姓於饑寒時,有東西飽腹,才更為重要。」
他並不直接反駁所謂「不時之物」會傷人的說法,因為如今他也無從證明反駁。
他只說自己認定的:「再者,溫棚種植之法,若果真是為『逆轉時令』之法,那也是為一大進步,若能深入鑽研,說不定能帶來新的思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來到工學館時,便吵鬧得多了,敲打聲,鑿刻聲,還有爭吵聲。
「我祖上八代都是木匠,我說行不通就是行不通!」一名穿著短打的匠工,正在鋸著什麼東西,嘴裡說著:「書上的東西也未必都可信……上了手的人才能知道!」
另一名文人模樣的男人不服氣地奪過他手中鋸子:「那我便上手一試,我今日偏不信了!墨家流傳下來的珍籍所載,豈會有假!」
二人一個賽一個固執,爭吵間越來越多的工匠和學徒圍上前,眾聲交雜。
常歲寧阻止了茂管事上前勸說,共之一事,有分歧爭執才能有進步。
她與鄭潮最後來到了農學館。
農學館因需要實地種植養殖,占地範圍也是五館內最大的,學館占據了無二院大半後院,卻後院之外,又先後擴出了幾畝空地以備使用。
在農學館中,鄭潮意外地見到了一位小故人。
「鄭伯父!」見到鄭潮,元灝也很驚訝。
第453章 新新之人,她甚愛之
「……無際?」鄭潮定睛瞧了瞧,才算真正將人認出,滿眼意外地問:「你何故會在此處?去年不是隨族人一同遷往冀州去了?」
「途中有些變故分歧,阿姊便帶我離開了。」元灝並未細言,也不曾抱怨,看向常歲寧,神情感激:「幸得刺史大人好心收留,我與阿姊才能在江都得以安身。」
鄭潮會意,在心中略一嘆息,卻也並不深究,只感慨道:「你們姐弟二人能順利來到江都,便是莫大幸事……」
說著,見元灝穿著簡便的粗布袍,褲管微挽起,布鞋上沾了些泥巴,不由問:「如今你是在這農學館中學習?」
「是。」元灝道:「無際心中嚮往農學,便求了刺史大人身邊的王長史,允我入農學館。」
看著元灝眉眼間雖依舊存五分稚嫩,但神情卻堅定坦然,鄭潮心中那短暫而淺顯的惋惜之感散去,取而代之的,是難以言說的欣賞與欣慰。
小小少年周身仍有端方文氣,粗布衣衫不曾掩去他的書卷氣質,反而為他添了兩分「去虛存實」的可靠之感。
須知,這聽來尋常的可靠之感,出現在一個不過十一歲的孩子身上,卻是極罕見的。
「人之所學,一為修心明事,二為造福社稷生民……二者得成其一,便算學有所成。」鄭潮真心稱讚道:「而你小小年紀,二者皆備,實在難得。你祖父與父母若泉下有知,必然也十分欣慰。」
後半句,元灝並不確定——他不確定祖父和父母是否會願意看到他如今的選擇。
自他出生起,祖父和父親便將他當作了未來的元家家主栽培。
可如今他們不在了,昔日的元家也不在了。
現在和以後,他只想和阿姊好好地活下去,若有餘力,他還想讓更多像他和阿姊一樣的人、或處境比他更惡劣的人,都能活下去。
人想活,首先得吃飯,所以他選了條最「直接」的路。
與鄭潮短暫地敘舊罷,元灝與常歲寧道:「大人,請您稍等上片刻,無際去去便回!」
常歲寧含笑與他點頭。
元灝很快跑走了,這間隙,幾名農學館的先生和七八位通曉農事的婦人聞訊上前來,在茂管事的指引下,向常歲寧行禮。
常歲寧也是第一次見到他們,與他們問了些館內之事。
說話間,元灝跑著回來了,他雙手各拎著一隻沉甸甸的籃筐,筐內滿滿當當竟全是菜蔬,常歲寧瞧去,只見有胡瓜,茄,韭,還有好幾種青色茹菜。
「這些皆小子所植,今日初才摘下,本欲讓人送回刺史府的——」元灝道:「大人既至,剛好親手獻與大人!」
見元灝提得略吃力,康芷適時上前接過,有兩棵韭菜掉在地上,元灝忙撿起來放進筐里,很是珍視。
常歲寧抬手輕翻了翻,菜蔬皆是常見的菜蔬,但是不常見之處在於看起來十分鮮亮,賣相上佳,以及:「這些並非時令之物吧?你是如何種出來的?」
元灝:「回大人,這是小子和幾位師傅,在去年臘月時,陸續在溫棚中植種而成。」
常歲寧看向他:「溫棚?」
「棚屋封閉良好,下通火窖送溫,是為溫棚。」元灝道:「此法乃書上所載,百年前便早有人用過,只是未能大範圍流傳下來,因為……」
元灝說到此處,欲言又止。
「因為此法現世時,彼時在位的天子,以及許多儒家官員嚴斥了此法。」常歲寧接過他未敢說完的話,道:「他們認為,不時之物不食,此乃違背天地時令之物,食之有傷身體根本。」
雖提及天子與儒家之說,常歲寧的神情卻並不嚴肅或忌憚,而是笑著問元灝:「那你呢,你是如何看待此種說法的?」
得她此言,元灝才敢略放低聲音道:「小子認為,相比此中所『傷』,飢餓和霉變、腐壞之物帶給人的傷害更為直觀嚴重……更多時候,百姓於饑寒時,有東西飽腹,才更為重要。」
他並不直接反駁所謂「不時之物」會傷人的說法,因為如今他也無從證明反駁。
他只說自己認定的:「再者,溫棚種植之法,若果真是為『逆轉時令』之法,那也是為一大進步,若能深入鑽研,說不定能帶來新的思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