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末了,常闊似渾不在意地道:「這個年節過的,兒女都不在跟前……如此也好,一個人養傷,倒是清淨得很!」

  關大夫在心中嘖了一聲,好一個故作堅強啊。

  偏偏他家大長公主殿下很吃這一套——

  「孩子們自有事忙,趕不回來也是正常。」大長公主道:「大不了我和李潼留下陪你過年就是了。」

  常闊微有些意外地轉頭看向她,這女人,今日怎這般好相處?竟然主動開口要留下?

  大長公主挑眉:「怎麼,不樂意招待?」

  常闊:「……偌大一個刺史府,還少你們兩雙筷子,兩盆餃子麼!」

  「當誰都跟你一樣呢,我們吃餃子可不用盆。」大長公主撇了撇嘴,但嘴角也有笑意溢出。

  常闊:「那回頭給你們打倆金碗總成了吧!」

  大長公主瞋他一眼。

  關大夫很是稀奇地瞧了瞧氣氛融洽的二人,見自家殿下轉頭掃來視線,立即若無其事地收回目光,並裝作很忙的樣子轉頭欣賞身側屏風,滿意點頭——嘖嘖,這屏風可真夠屏風的啊。

  ……

  臘月里的幽州,夜中寒風呼嘯。

  駐紮在避風山腳下的軍營中,隨處燃著的火把與柴堆,驅散著些許刺骨寒意。

  身披玄策軍甲冑的常歲安走進主帥帳中,抱拳行禮:「大都督!」

  盤坐於案後查看軍報的青年抬首,一雙眸子恰如此時帳外懸掛天穹之上的冬日寒星。

  第421章 同喜,同知,同在

  帳內亦燃著炭火,青年髮髻整潔,眉眼漆黑,輪廓分明的下頜處有著一層淡青色胡茬,外披一件深青色厚重大氅,愈顯身形挺括。

  常歲安走上前,雙手遞上一封信箋:「此有密信一封,請大都督過目。」

  崔璟接過之際,常歲安適時退開數步,摘下頭上沉重的首胄,一手抱著,候在一側。

  崔璟對燈展信,視線首先掃向左下方落名處,赫然見得其上書有「魏叔易」三字。

  另觀字跡與私印也並無異樣之後,崔璟適才去看信上內容。

  魏叔易一行欽差使臣,在五百名禁軍的護送下,自京師出發,歷經近二十日,方才過泰山,正往青州去。

  這封信,便是魏叔易離開泰山地界時所寫,泰山距崔璟此時所在的幽州約有四百里遠,快馬送信兩日可達。

  魏叔易在信上言,他不欲繼續北上而行。

  往北去,便需沿著渤海岸走陸路,需繞過一整個渤海,方能抵達安東都護府——而這途中,需與北側的薊州、營州擦肩而行,眾所周知,這兩州如今已被康定山及靺鞨所據。

  這條路上,沿海幾處雖也有部分盛軍駐守,但沿海空曠,又值寒冬,沒有重兵把守的必要,是以兵力相對薄弱。

  尤其是與營州擦肩之時,說是賭命也不為過,營州乃康定山的老巢所在,此中風險之大,讓魏叔易深覺此條路與黃泉路頗具孿生之相。

  於是魏叔易果斷放棄了北上繞行渤海的選擇。

  他欲直往東面而去,在登州口岸走水路,登州對面即是安東都護府所在,二者相隔,不足百里水路,此片水域,為渤海與黃海交界之處。

  他已令人探查詢問過,今冬雖有海冰阻途,但多為浮冰碎塊,只要在登州借調至多三艘足夠堅固的海船,再有登州水師護送,不足百里的海路,縱然慢行,兩三日也必然可達彼岸。

  如此一來,除了能避開北面大部分危險之外,也算得上是一條捷徑,等同往東一路直穿水路而行。

  對面便是安東都護府,再過一條鴨綠江,便到東羅家門口了。

  乍一聽,這條路的難處,似乎只在於那不足百里的艱險海路了,但魏叔易一行人不算多,有經驗豐富的水師在,再備幾艘應急小船,只要提前觀測風向,不遇到大風浪,便不至於出大差錯。

  但若只是如此,魏叔易便也不至於特意給崔璟寫信了,他專程送信來幽州,顯然不是為了告知崔璟「我等不過幽州境,不必等了」的意思。

  畢竟崔璟本也沒打算等他過來敘舊——魏叔易對這份不被承認的友情,向來也很有自知之明。

  魏叔易寫這封信,是為了求助。

  崔璟熟悉周遭地形,在未曾看到信上餘下內容之時,心下已有判斷。

  縱有一身反骨,及骨子裡刮除不去的倨高氣態,但在正事之上,崔璟從來不是怠慢之人。

  片刻,他即提筆寫下簡短回信,令人先行送往登州——魏叔易是在兩日前送的信,算一算路程,他的回信可在魏叔易一行於登州登船之前送達。

  之後,崔璟又召來虞副將,令他點上一千輕騎,於天亮之後出發。

  虞副將應下,立即前去備兵。

  見崔璟將此事安排妥當後,一直候在旁側的常歲安才開口道:「大都督,今日聽聞斥候傳回消息,康定山一眾於薊州按兵不動,料想短時日內不敢輕易攻來幽州了吧?」

  自崔璟率兵趕赴幽州支援的消息傳開後,康定山一眾,便未敢再肆意妄動,正與謀士觀望商榷。

  「康定山或很快便知,我僅率三萬玄策軍來此——」崔璟道:「再加上朝廷此前調派的兵力,及幽州守軍,統共九萬人。而康定山坐擁精兵三萬七千人,再有靺鞨騎兵五萬餘,與我軍兵力不相上下。」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