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頁
若說此前在常闊,或其他將領的帶領下,那些軍陣機關的威力只發揮出了三四成的話,那麼眼下,則被發揮出了十成十!
是因為士氣的暴增嗎?
不,不僅是……
透過混雜的對戰,藤原麻呂的視線試圖再度找尋到那道少女身影,一時卻未能如願。
他雖看不到她,卻看得到在她的指揮下,而格外秩序分明的盛軍。
他們以船列陣,又於戰船上各司其位,陣型變幻間,甚至屢屢成功從側面圍殺了幾支過百人的倭軍。
放眼大局看去,他們不再甘於原地防守,而逐漸有了化被動為主動的跡象……
反觀己方倭軍,相較之下,竟顯出了秩序混亂的劣勢來,一些倭軍中間,甚至有人開始推諉責任,互相埋怨推搡。
「倭軍之所以最喜歡游擊作戰,不單是因為他們熟悉各海域情況,擅長於海上突擊,另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常歲寧正與金副將幾人道:「那便是他們紀律鬆散,生性趨利避害,眼中只有利益而無信義,只有小我而無大我,遠不及我大盛士兵這般秩序嚴明,懂得相互協作。」
「且他們中間,通常多見個人勢力。」常歲寧立在船頭,看向幾艘往後退去的倭軍戰船,道:「他們或出自某個家族,或是某位大名養著的武士,亦或是海上倭寇出身,各自效忠的對象不同。」
「他們能聚集在此,且有如此氣焰,歸根結底,皆是覬覦大盛的土地和財富。既是為利益而來,那麼,當利益出現分歧時,他們之間便會出現混亂——」
她道:「相比於還未到手的財富,性命二字,才是當下他們面前最大的利益。」
這就會造成,當他們面對殺傷力大大增強的盛軍,和與預料中不同的局面時,誰都不甘心沖在最前面,急著去做枉死之人。
內亂就是這樣開啟的。
若說的傲慢一些,常歲寧願將這些倭軍稱之為:「在這片海面上,他們分則各自為虎,合則一灘爛泥,戰得越久便越顯弊端。」
從某種長遠的大局層面上來說,打七萬聚集而來的倭兵,遠比打七萬游擊的倭兵,來得更省力,更能拔高勝算。
從此刻一時局面來看,因面對的倭軍數目劇增,她的士兵也會因此傷亡慘烈,但從長遠而計,卻是在降低傷亡。
若從一開始起,便任由倭軍四面游擊,逐面擊破各處防禦,以我之短防彼之長,長此以往,結局必敗無疑。
說得冷血些,在既定的敗局面前,一切的傷亡都將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死了也是白死。
尤其是面對異族,大盛不能敗,抗倭之戰必須要贏,所以常歲寧一步步逼迫倭軍集兵來攻,造就了此時局面。
戰爭帶來的傷亡是殘忍的,但此時死戰,是為了身後大盛無數子民的性命和尊嚴不受倭軍屠戮。
她罪在當下,然而慈難掌兵,若身為將領,不能堅毅果斷地做出抉擇,便將付出更慘痛的代價,帶來更大的傷亡……這一點,常歲寧在領兵之初,曾得到過十分慘痛的教訓。
從那之後,她便深知,她唯一要做的便是,讓每一場避無可避的戰役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帶來最長久的和平。
這次,也不例外。
此一戰,她要讓倭國付出從未有過的慘重代價,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教訓,讓他們不敢再試圖覬覦大盛,安分守己,遠不止十餘年!
但再激昂的士氣,也改變不了士兵會疲怠的客觀事實。
殺敵只用人來殺,永遠是最笨的打法。若想在敵我雙方戰力懸殊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減少己方人力損耗,便需要藉助外力。
軍陣與機關皆為外力,但常歲寧事先為倭軍準備的,不止這些。
唐醒也想到了在趕回來的路上,通過那些特殊改制過的火藥筒,在水中製造出的煙幕,但此計很挑距離,並十分受制於雙方所在的方位與風向……
小面積的打法,或是守城之戰時,敵我位置分明,只要風向附和預期,必然格外好用。但海上大場面對戰之際,很難將這麼多的敵軍戰船盡數引到符合風向的方位,再者便是——
「可惜此時海上無風。」唐醒十分惋惜地道:「不然憑藉大人讓人新造之物,此一戰,定能更添勝算。」
說來也是不巧,今日天色始終陰沉著,卻午後卻遲遲不見有像樣的海風吹過來。
「沒有風也很好。」常歲寧道:「沒有既定之風,我們便可以隨意造出自己想要的風向。」
唐醒聽得愣住,任憑他自認見多識廣頭腦靈活,卻也總會因為這位刺史大人的話而感到摸不著頭腦……
但因清楚地知道刺史大人不是傻子,斷然說不出傻話,於是唐醒便時常陷入自我懷疑當中。
「大人的意思是……」很慚愧,他近來竟經常問出這句話。
常歲寧:「至多再等一個時辰,便能有我們想要的風了。」
「看天吃飯」這種事,在戰場上,吃上了是幸運,吃不上卻也是常態。
風向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但若將一場戰事的勝算,過多寄託到風向之上,也從來不符合常歲寧的行事習慣。
若說風向是天意,而此刻天意不肯向她傾斜的話,她或選擇親手「造出」自己想要的天意來。
常歲寧已問過金副將了,經哨兵回報,至多再有一個時辰,便能等到此次補給物資送達。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是因為士氣的暴增嗎?
不,不僅是……
透過混雜的對戰,藤原麻呂的視線試圖再度找尋到那道少女身影,一時卻未能如願。
他雖看不到她,卻看得到在她的指揮下,而格外秩序分明的盛軍。
他們以船列陣,又於戰船上各司其位,陣型變幻間,甚至屢屢成功從側面圍殺了幾支過百人的倭軍。
放眼大局看去,他們不再甘於原地防守,而逐漸有了化被動為主動的跡象……
反觀己方倭軍,相較之下,竟顯出了秩序混亂的劣勢來,一些倭軍中間,甚至有人開始推諉責任,互相埋怨推搡。
「倭軍之所以最喜歡游擊作戰,不單是因為他們熟悉各海域情況,擅長於海上突擊,另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常歲寧正與金副將幾人道:「那便是他們紀律鬆散,生性趨利避害,眼中只有利益而無信義,只有小我而無大我,遠不及我大盛士兵這般秩序嚴明,懂得相互協作。」
「且他們中間,通常多見個人勢力。」常歲寧立在船頭,看向幾艘往後退去的倭軍戰船,道:「他們或出自某個家族,或是某位大名養著的武士,亦或是海上倭寇出身,各自效忠的對象不同。」
「他們能聚集在此,且有如此氣焰,歸根結底,皆是覬覦大盛的土地和財富。既是為利益而來,那麼,當利益出現分歧時,他們之間便會出現混亂——」
她道:「相比於還未到手的財富,性命二字,才是當下他們面前最大的利益。」
這就會造成,當他們面對殺傷力大大增強的盛軍,和與預料中不同的局面時,誰都不甘心沖在最前面,急著去做枉死之人。
內亂就是這樣開啟的。
若說的傲慢一些,常歲寧願將這些倭軍稱之為:「在這片海面上,他們分則各自為虎,合則一灘爛泥,戰得越久便越顯弊端。」
從某種長遠的大局層面上來說,打七萬聚集而來的倭兵,遠比打七萬游擊的倭兵,來得更省力,更能拔高勝算。
從此刻一時局面來看,因面對的倭軍數目劇增,她的士兵也會因此傷亡慘烈,但從長遠而計,卻是在降低傷亡。
若從一開始起,便任由倭軍四面游擊,逐面擊破各處防禦,以我之短防彼之長,長此以往,結局必敗無疑。
說得冷血些,在既定的敗局面前,一切的傷亡都將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死了也是白死。
尤其是面對異族,大盛不能敗,抗倭之戰必須要贏,所以常歲寧一步步逼迫倭軍集兵來攻,造就了此時局面。
戰爭帶來的傷亡是殘忍的,但此時死戰,是為了身後大盛無數子民的性命和尊嚴不受倭軍屠戮。
她罪在當下,然而慈難掌兵,若身為將領,不能堅毅果斷地做出抉擇,便將付出更慘痛的代價,帶來更大的傷亡……這一點,常歲寧在領兵之初,曾得到過十分慘痛的教訓。
從那之後,她便深知,她唯一要做的便是,讓每一場避無可避的戰役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帶來最長久的和平。
這次,也不例外。
此一戰,她要讓倭國付出從未有過的慘重代價,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教訓,讓他們不敢再試圖覬覦大盛,安分守己,遠不止十餘年!
但再激昂的士氣,也改變不了士兵會疲怠的客觀事實。
殺敵只用人來殺,永遠是最笨的打法。若想在敵我雙方戰力懸殊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減少己方人力損耗,便需要藉助外力。
軍陣與機關皆為外力,但常歲寧事先為倭軍準備的,不止這些。
唐醒也想到了在趕回來的路上,通過那些特殊改制過的火藥筒,在水中製造出的煙幕,但此計很挑距離,並十分受制於雙方所在的方位與風向……
小面積的打法,或是守城之戰時,敵我位置分明,只要風向附和預期,必然格外好用。但海上大場面對戰之際,很難將這麼多的敵軍戰船盡數引到符合風向的方位,再者便是——
「可惜此時海上無風。」唐醒十分惋惜地道:「不然憑藉大人讓人新造之物,此一戰,定能更添勝算。」
說來也是不巧,今日天色始終陰沉著,卻午後卻遲遲不見有像樣的海風吹過來。
「沒有風也很好。」常歲寧道:「沒有既定之風,我們便可以隨意造出自己想要的風向。」
唐醒聽得愣住,任憑他自認見多識廣頭腦靈活,卻也總會因為這位刺史大人的話而感到摸不著頭腦……
但因清楚地知道刺史大人不是傻子,斷然說不出傻話,於是唐醒便時常陷入自我懷疑當中。
「大人的意思是……」很慚愧,他近來竟經常問出這句話。
常歲寧:「至多再等一個時辰,便能有我們想要的風了。」
「看天吃飯」這種事,在戰場上,吃上了是幸運,吃不上卻也是常態。
風向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但若將一場戰事的勝算,過多寄託到風向之上,也從來不符合常歲寧的行事習慣。
若說風向是天意,而此刻天意不肯向她傾斜的話,她或選擇親手「造出」自己想要的天意來。
常歲寧已問過金副將了,經哨兵回報,至多再有一個時辰,便能等到此次補給物資送達。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