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頁
若她想嫁之人,也覺得她這麼做是錯的,那麼他便也不值得她嫁了,更何況,她知道,他不是那樣的人……相反,他在信中每每總在熱切地鼓勵著她。
況且,這天底下如她這般幸運的女子,統共有幾人呢?
——她有阿爹阿娘阿兄的陪伴與理解,他們從不曾試圖以世俗目光禁錮於她。且她還有寧寧,寧寧給她做了這樣龐大而隆重的榜樣。
占據了這樣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她,若都不敢邁出這一步,其他女郎們又怎麼敢?
話至此處,彭醫官終是點了頭。
喬玉綿露出欣喜笑意,喬玉柏也笑著向彭醫官道謝。
當晚,喬玉綿寫了兩封信,第一封送往江都,第二封則送往清河。
比喬玉綿的信更快抵達江都的,是京師興寧坊常家派去江都報信的僕從。
那風塵僕僕的家僕在江都刺史府外下馬時,常歲寧正在前頭和一眾屬官們議事。
聽得那家僕亮明身份,又說明來意,王長史猶豫了一瞬,卻到底沒敢耽擱,親自帶著那家僕去見了常歲寧。
常歲寧聽得京師來人,便知大致是為何事而來了,便未曾刻意迴避,只坐在原處見了那名僕從。
那僕從入得堂中,便朝常歲寧跪了下去,張口是沙啞的報喪之言:「……女郎,無絕大師於十日前病故圓寂了!」
常歲寧一時做出怔然之色。
堂內此刻大約有十來名官員在,其中大多數人並不知這位「無絕大師」同他們刺史大人是什麼關係,但見這常家僕從特意前來報喪之舉,想來其中牽扯不淺——
眾人一時不敢擅作反應,便看向王長史。
王長史拿感慨緬懷的語氣道:「這位無絕大師,乃是大雲寺的住持方丈,曾是先太子殿下麾下謀士,為人心懷寬廣,和善慈悲,生平致力於以佛法普度眾生,是極受世人景仰的得道高僧……」
常歲寧:「……」
王長史這一番因經過美化而失真的生前評語,換來了眾官員們的一致欽佩惋惜。
接著,又聽王長史道明關鍵處,說是這位高僧和忠勇侯一樣,亦算得上是他們刺史大人的養父之一,眾人便又立即加強了情緒波動——
同時觀望著左右同僚,第一次現場撞見上峰家中報喪死爹的,相對缺乏經驗,眼下這種情況,需要直接哭嗎?
一般來說,是不必如此浮誇流於表面的,可他們刺史大人年輕氣盛,行事一貫奉行張揚熱鬧……眼下便不太好拿捏分寸啊。
眾人暗覺為難間,只聽上首的少女拿平靜中帶有一絲極淡的遺憾,但更多卻是豁達之感的語氣說道:「諸位不必為此感到哀痛,我這位二爹非是俗世中人,此番亦算得上功德圓滿,超脫而去。」
堂內反被她寬慰的官員們短暫地反應了一下……刺史大人,年紀這般輕,卻看得這般開的嗎?
如此說來……倒是喜喪了?
當然,即便如此,也無人選擇發癲道出恭賀之言,大家都會意地保持著淡淡的遺憾之色,不再多言。
常歲寧讓人領了那位報信的家僕下去歇息後,便示意眾人接著議事。
一旁執筆抄記的駱觀臨,不禁多看了常歲寧一眼,情緒穩定至此,是當真看得開,還是感情足夠淡?或是在人前裝出來的?
方才正議到江都戶籍統算之事,負責此事的官員提到,因戰事傷亡之故,而今江都現存的有籍者當中,女子占比明顯更重,比男子多了兩至三成。
於是有官員提議:「戰後增戶生育乃是大事……當下還當設法鼓勵婚嫁、再嫁、納妾續弦等。」
說著,奉上了一則文書,其上記載著如今江都正值婚育之齡的女子數目。
自十四歲起,到三十五歲止,凡是如今未曾婚配或是守寡的女子,皆被錄在其上。
常歲寧翻看間,幾名官員先後獻上促進婚嫁生育的辦法,有軟有硬,有獎有罰,減稅增稅,條條框框,皆有先例可循,於是他們言辭間多有著「歷來如此」之感。
常歲寧已翻至最後一頁,點頭認可道:「十四歲至三十五歲……的確是好年紀啊。」
便有官員附和道:「是,正是生育的好年紀。」
「非但是生育的好年紀。」常歲寧合上文書,「這般年紀,正值康健有力氣,頭腦也清晰,做什麼不是最好的年紀呢?」
那名官員微微一怔,一時拿不準常歲寧話中之意,只能遲疑著應聲「是」。
「常刺史說的是。」另一名更年輕的官員開口,笑著道:「刺史大人,下官也有一個提議,只是不知可行否……」
常歲寧含笑看向他:「齊大人請講。」
第351章 最佳分配之法
那姓齊的官員斟酌著說道:「前幾日,刺史大人才提起過,想要在府學之外另建學館的想法……刺史大人之意,是不拘男女,皆可入學!既如此,何不多建幾座學館,好讓那些適齡女子,也入學館讀書受教呢?」
其他官員們聞言神情各異,駱觀臨也即刻皺了眉,轉頭去看常歲寧的反應。
常歲寧笑了一下。
姓齊的官員也跟著露出笑意:「下官此一拙見,不知刺史大人覺得如何?」
「我覺得麼……」常歲寧面上的笑意轉為似笑非笑:「我覺得齊大人應當很擅長哄孩童開心。」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況且,這天底下如她這般幸運的女子,統共有幾人呢?
——她有阿爹阿娘阿兄的陪伴與理解,他們從不曾試圖以世俗目光禁錮於她。且她還有寧寧,寧寧給她做了這樣龐大而隆重的榜樣。
占據了這樣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她,若都不敢邁出這一步,其他女郎們又怎麼敢?
話至此處,彭醫官終是點了頭。
喬玉綿露出欣喜笑意,喬玉柏也笑著向彭醫官道謝。
當晚,喬玉綿寫了兩封信,第一封送往江都,第二封則送往清河。
比喬玉綿的信更快抵達江都的,是京師興寧坊常家派去江都報信的僕從。
那風塵僕僕的家僕在江都刺史府外下馬時,常歲寧正在前頭和一眾屬官們議事。
聽得那家僕亮明身份,又說明來意,王長史猶豫了一瞬,卻到底沒敢耽擱,親自帶著那家僕去見了常歲寧。
常歲寧聽得京師來人,便知大致是為何事而來了,便未曾刻意迴避,只坐在原處見了那名僕從。
那僕從入得堂中,便朝常歲寧跪了下去,張口是沙啞的報喪之言:「……女郎,無絕大師於十日前病故圓寂了!」
常歲寧一時做出怔然之色。
堂內此刻大約有十來名官員在,其中大多數人並不知這位「無絕大師」同他們刺史大人是什麼關係,但見這常家僕從特意前來報喪之舉,想來其中牽扯不淺——
眾人一時不敢擅作反應,便看向王長史。
王長史拿感慨緬懷的語氣道:「這位無絕大師,乃是大雲寺的住持方丈,曾是先太子殿下麾下謀士,為人心懷寬廣,和善慈悲,生平致力於以佛法普度眾生,是極受世人景仰的得道高僧……」
常歲寧:「……」
王長史這一番因經過美化而失真的生前評語,換來了眾官員們的一致欽佩惋惜。
接著,又聽王長史道明關鍵處,說是這位高僧和忠勇侯一樣,亦算得上是他們刺史大人的養父之一,眾人便又立即加強了情緒波動——
同時觀望著左右同僚,第一次現場撞見上峰家中報喪死爹的,相對缺乏經驗,眼下這種情況,需要直接哭嗎?
一般來說,是不必如此浮誇流於表面的,可他們刺史大人年輕氣盛,行事一貫奉行張揚熱鬧……眼下便不太好拿捏分寸啊。
眾人暗覺為難間,只聽上首的少女拿平靜中帶有一絲極淡的遺憾,但更多卻是豁達之感的語氣說道:「諸位不必為此感到哀痛,我這位二爹非是俗世中人,此番亦算得上功德圓滿,超脫而去。」
堂內反被她寬慰的官員們短暫地反應了一下……刺史大人,年紀這般輕,卻看得這般開的嗎?
如此說來……倒是喜喪了?
當然,即便如此,也無人選擇發癲道出恭賀之言,大家都會意地保持著淡淡的遺憾之色,不再多言。
常歲寧讓人領了那位報信的家僕下去歇息後,便示意眾人接著議事。
一旁執筆抄記的駱觀臨,不禁多看了常歲寧一眼,情緒穩定至此,是當真看得開,還是感情足夠淡?或是在人前裝出來的?
方才正議到江都戶籍統算之事,負責此事的官員提到,因戰事傷亡之故,而今江都現存的有籍者當中,女子占比明顯更重,比男子多了兩至三成。
於是有官員提議:「戰後增戶生育乃是大事……當下還當設法鼓勵婚嫁、再嫁、納妾續弦等。」
說著,奉上了一則文書,其上記載著如今江都正值婚育之齡的女子數目。
自十四歲起,到三十五歲止,凡是如今未曾婚配或是守寡的女子,皆被錄在其上。
常歲寧翻看間,幾名官員先後獻上促進婚嫁生育的辦法,有軟有硬,有獎有罰,減稅增稅,條條框框,皆有先例可循,於是他們言辭間多有著「歷來如此」之感。
常歲寧已翻至最後一頁,點頭認可道:「十四歲至三十五歲……的確是好年紀啊。」
便有官員附和道:「是,正是生育的好年紀。」
「非但是生育的好年紀。」常歲寧合上文書,「這般年紀,正值康健有力氣,頭腦也清晰,做什麼不是最好的年紀呢?」
那名官員微微一怔,一時拿不準常歲寧話中之意,只能遲疑著應聲「是」。
「常刺史說的是。」另一名更年輕的官員開口,笑著道:「刺史大人,下官也有一個提議,只是不知可行否……」
常歲寧含笑看向他:「齊大人請講。」
第351章 最佳分配之法
那姓齊的官員斟酌著說道:「前幾日,刺史大人才提起過,想要在府學之外另建學館的想法……刺史大人之意,是不拘男女,皆可入學!既如此,何不多建幾座學館,好讓那些適齡女子,也入學館讀書受教呢?」
其他官員們聞言神情各異,駱觀臨也即刻皺了眉,轉頭去看常歲寧的反應。
常歲寧笑了一下。
姓齊的官員也跟著露出笑意:「下官此一拙見,不知刺史大人覺得如何?」
「我覺得麼……」常歲寧面上的笑意轉為似笑非笑:「我覺得齊大人應當很擅長哄孩童開心。」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