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頁
「女郎這兩日收拾一下,隨婢子回宣州吧。」
「可是……常妹妹這裡還需要我呢!」李潼急中生智地看向常歲寧。
常歲寧一時沒能跟上她的智慧,拿尋求默契的眼神望著李潼——怎麼個需要?不然給點提示呢?
「我今早聽說,常妹妹打算讓江都各商號行當,各選出一位話事人,來與官府共商復通商道之策!」李潼正色道:「那些個商戶,雖然如今亟需幫扶,但商人奸猾,誰能保證他們沒有藉機索取更多利益的心思?」
「許多門道,外行人俱是不知的,很容易被他們糊弄住!」李潼說話間,往常歲寧身邊一站,自薦道:「我別的本領沒有,但生在宣州養在宣州,這些年也沒少和那些大商號打交道,幫常妹妹把個關,出出主意還是足夠的!」
搖金一時無言,女郎這話倒是不假。
她們大長公主府上自然養不出一無是處的女郎,各人所擅不同,她家女郎看似性子跳脫,但治家理帳是一把好手,這兩年也已能試著獨當一面同宣州各大商戶斡旋。
但殿下也說了,女郎向下經歷不足,缺少一些向下的磨練。
女郎在去往滎陽的路上,「成為災民」的事跡已傳回了府中,搖金只覺自家殿下所言果然在理,女郎看得破那些錦衣商賈的把戲,卻看不穿那些淳樸可憐的災民。
而現如今放眼江都之地,需要重建的不單是秩序,更有人性,於女郎而言,倒也的確是個歷練的聖地。
見常歲寧也幫著李潼說話,很不吝於表達對李潼的需要,搖金便有些動搖。
常歲寧當然願意幫李潼阿姊——試想一下,日後她若再想開口向大長公主借錢,有李潼阿姊這條橋樑在此,豈不方便得多?
搖金唯有無奈道:「先待婢子回到宣州之後,向殿下請示一番再說。」
橫豎江都與宣州相隔也不算遠,幾日路程而已,殿下若不同意,她再來抓人不遲。
幾人在廳中說著話,很快,特意整理了儀容的王長史也來拜見。
不同於其他官員,長史身為刺史府佐官,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刺史的意旨。王長史想著,自家刺史大人年輕氣盛,不擅長倒貼討好這種事,那便放著他來。
王長史做好了倒貼的準備,卻發覺宣安大長公主府上來人同他家刺史大人相處甚是融洽,一問才知,雙方早有交集,只是不便於外人道也。
緊接著,王長史又知曉了李潼的身份,便更是大喜,於內心暗暗牟足了勁兒,決心要使出渾身解數招待好這位金山女郎。
讓人送了搖金暫時去歇息後,王長史陪著常歲寧往書房去,路上,常歲寧忽然想到一件事:「說來,長史是不是漏掉了一件事……長史是否還需代聖人考問於我?」
歷來,大盛凡任刺史之職者,皆需經天子親自考問,通過者方可領職上任。
常歲寧情況特殊,未及入京,按說便該由長史來代替完成此事。
王長史恍然一拍額頭,是啊,按說刺史大人還需要通過考問之後,他才能交付公務的。
可昨日這位刺史大人上來便大肆料理起了公務,根本沒給人反應的機會,昨日在場的官員們也沒人敢吭聲。
此時說起此事,王長史失笑搖頭:「不考也罷,您又何須下官來考呢。」
「可長史總要給朝廷答覆的——」
「這個簡單……」王長史很上道,小聲道:「回頭下官都給您記個甲上最優,讓人送回京師便是……」
常歲寧滿意點頭:「那便辛苦長史了。」
王長史客氣了一番後,斟酌著問:「說來,下官倒十分好奇,大人這般熟悉地方事務,又兼此一身治下之能……不知俱是從何處習來的?」
「這些麼……大多是同老師學來的。」常歲寧隨口道。
老師啊。
王長史會意點頭:「是,喬祭酒如今雖居祭酒之職,但曾也是先太子殿下麾下第一謀士,又是狀元出身……說來,如今倒是屈才了。」
「倒也不算屈才。」常歲寧與他隨口閒扯著:「橫豎祭酒也只是他的副業,主業是釣魚來著。」
王長史拈鬚笑起來,點頭稱是,但內心仍是對喬祭酒刮目相看,有些人看起來不聲不響,卻偷摸教出了這樣出色的學生來,實在叫人意外。
是夜,同常歲寧長談罷半日的王長史,感觸更深幾許,不禁提筆給太傅寫信。
信的前半部分表達了對刺史大人的驚艷之情,後半部分則大肆稱讚喬央,再三驚嘆「喬祭酒教導過分有方」。
在信上大肆抒發罷,王長史才得以心情愉悅地寬衣睡下。
……
接下來數日,即將歸京的肖旻大軍之中,就「誰走誰留」一事上,出現了一些分歧。
第331章 若無明主,我為明主
聖旨言明,要留下八萬大軍隨常歲寧抗倭。
底下的兵士們,自然沒有選擇去留的權力,只需奉行軍令安排即可。
這些分歧,便出現在稍有些話語權的將領與大教頭們之間。
這分歧的源頭,來自於大家普遍懷揣著同一種念頭——既然總要有人留下,為什麼不能是我呢?
想要追隨寧遠將軍建功立業,的確是一方面,炙手可熱而又愛惜部下的將星人物,誰不想追隨?
當然,崇敬之心只是前提,而非全部,是,他們此番是要歸京去,但歸京之後呢,難道就能躺下享福了嗎?不,還是要打仗的,只是換個戰場而已。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可是……常妹妹這裡還需要我呢!」李潼急中生智地看向常歲寧。
常歲寧一時沒能跟上她的智慧,拿尋求默契的眼神望著李潼——怎麼個需要?不然給點提示呢?
「我今早聽說,常妹妹打算讓江都各商號行當,各選出一位話事人,來與官府共商復通商道之策!」李潼正色道:「那些個商戶,雖然如今亟需幫扶,但商人奸猾,誰能保證他們沒有藉機索取更多利益的心思?」
「許多門道,外行人俱是不知的,很容易被他們糊弄住!」李潼說話間,往常歲寧身邊一站,自薦道:「我別的本領沒有,但生在宣州養在宣州,這些年也沒少和那些大商號打交道,幫常妹妹把個關,出出主意還是足夠的!」
搖金一時無言,女郎這話倒是不假。
她們大長公主府上自然養不出一無是處的女郎,各人所擅不同,她家女郎看似性子跳脫,但治家理帳是一把好手,這兩年也已能試著獨當一面同宣州各大商戶斡旋。
但殿下也說了,女郎向下經歷不足,缺少一些向下的磨練。
女郎在去往滎陽的路上,「成為災民」的事跡已傳回了府中,搖金只覺自家殿下所言果然在理,女郎看得破那些錦衣商賈的把戲,卻看不穿那些淳樸可憐的災民。
而現如今放眼江都之地,需要重建的不單是秩序,更有人性,於女郎而言,倒也的確是個歷練的聖地。
見常歲寧也幫著李潼說話,很不吝於表達對李潼的需要,搖金便有些動搖。
常歲寧當然願意幫李潼阿姊——試想一下,日後她若再想開口向大長公主借錢,有李潼阿姊這條橋樑在此,豈不方便得多?
搖金唯有無奈道:「先待婢子回到宣州之後,向殿下請示一番再說。」
橫豎江都與宣州相隔也不算遠,幾日路程而已,殿下若不同意,她再來抓人不遲。
幾人在廳中說著話,很快,特意整理了儀容的王長史也來拜見。
不同於其他官員,長史身為刺史府佐官,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刺史的意旨。王長史想著,自家刺史大人年輕氣盛,不擅長倒貼討好這種事,那便放著他來。
王長史做好了倒貼的準備,卻發覺宣安大長公主府上來人同他家刺史大人相處甚是融洽,一問才知,雙方早有交集,只是不便於外人道也。
緊接著,王長史又知曉了李潼的身份,便更是大喜,於內心暗暗牟足了勁兒,決心要使出渾身解數招待好這位金山女郎。
讓人送了搖金暫時去歇息後,王長史陪著常歲寧往書房去,路上,常歲寧忽然想到一件事:「說來,長史是不是漏掉了一件事……長史是否還需代聖人考問於我?」
歷來,大盛凡任刺史之職者,皆需經天子親自考問,通過者方可領職上任。
常歲寧情況特殊,未及入京,按說便該由長史來代替完成此事。
王長史恍然一拍額頭,是啊,按說刺史大人還需要通過考問之後,他才能交付公務的。
可昨日這位刺史大人上來便大肆料理起了公務,根本沒給人反應的機會,昨日在場的官員們也沒人敢吭聲。
此時說起此事,王長史失笑搖頭:「不考也罷,您又何須下官來考呢。」
「可長史總要給朝廷答覆的——」
「這個簡單……」王長史很上道,小聲道:「回頭下官都給您記個甲上最優,讓人送回京師便是……」
常歲寧滿意點頭:「那便辛苦長史了。」
王長史客氣了一番後,斟酌著問:「說來,下官倒十分好奇,大人這般熟悉地方事務,又兼此一身治下之能……不知俱是從何處習來的?」
「這些麼……大多是同老師學來的。」常歲寧隨口道。
老師啊。
王長史會意點頭:「是,喬祭酒如今雖居祭酒之職,但曾也是先太子殿下麾下第一謀士,又是狀元出身……說來,如今倒是屈才了。」
「倒也不算屈才。」常歲寧與他隨口閒扯著:「橫豎祭酒也只是他的副業,主業是釣魚來著。」
王長史拈鬚笑起來,點頭稱是,但內心仍是對喬祭酒刮目相看,有些人看起來不聲不響,卻偷摸教出了這樣出色的學生來,實在叫人意外。
是夜,同常歲寧長談罷半日的王長史,感觸更深幾許,不禁提筆給太傅寫信。
信的前半部分表達了對刺史大人的驚艷之情,後半部分則大肆稱讚喬央,再三驚嘆「喬祭酒教導過分有方」。
在信上大肆抒發罷,王長史才得以心情愉悅地寬衣睡下。
……
接下來數日,即將歸京的肖旻大軍之中,就「誰走誰留」一事上,出現了一些分歧。
第331章 若無明主,我為明主
聖旨言明,要留下八萬大軍隨常歲寧抗倭。
底下的兵士們,自然沒有選擇去留的權力,只需奉行軍令安排即可。
這些分歧,便出現在稍有些話語權的將領與大教頭們之間。
這分歧的源頭,來自於大家普遍懷揣著同一種念頭——既然總要有人留下,為什麼不能是我呢?
想要追隨寧遠將軍建功立業,的確是一方面,炙手可熱而又愛惜部下的將星人物,誰不想追隨?
當然,崇敬之心只是前提,而非全部,是,他們此番是要歸京去,但歸京之後呢,難道就能躺下享福了嗎?不,還是要打仗的,只是換個戰場而已。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