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頁
譚家父母見到光宗耀祖的兒子,歡喜的熱淚盈眶。
夫妻二人拉著兒子去房中說話,關切又好奇地問起譚離此次去往洛陽賑災的見聞。
譚離這才解下包袱,將包袱打開後,取出一隻錢袋,嘩啦啦地倒出了一堆銀子。
從未見過這麼多錢的譚家父母頓時色變,怎麼賑個災,反倒將自己賑富裕了?!
雖說……雖說也聽過,人一旦做了官,便容易失去本心,可兒子被腐蝕的未免也太快,太急了吧!
光宗耀祖的勁兒還沒過呢,總不至於就直接快進到抄家滅族了?!
譚父痛心疾首地脫下了草鞋,往鞋底「呸」了一口唾沫,正要揍不孝子時,只聽那不孝子邊躲邊喊冤:「……這都是兒子憑自己的本領賺來的!」
譚母已在抹淚:「兒啊,哪個貪官不是這樣認為的!」
「不是,不是……」譚離抱頭鼠竄,邊道:「這是兒子從同僚們手裡賺來的!」
此行賑災,他一路抄記的手冊上至地貌,下到為官處事之道,甚是詳具,同僚們害怕落後於他,唯有花錢買個心安。
如此發家之道,他自己此前也是不曾料到的!
……
另一邊,面聖交差之後,湛侍郎尋到禮部,也得以向太傅交差:「學生總算未負老師所託,將他們一個不少地帶回來了……」
只是湛侍郎本人略顯疲憊——月子裡帶著十多個奶娃娃的產婦什麼樣,他此刻便什麼樣。
這幅神態令一貫嚴苛的褚太傅也不忍再出言刺激,催著人回去洗塵歇息。
但若說句心裡話,褚太傅覺得,人能平平安安地回來,倒也不能說全是湛侍郎和那些苗苗們的本事……
還得是他學生,要不是他那學生暗中替那些中原士族們謀得了一線生機,那些士族被趕盡殺絕之下,還不知要如何發瘋反撲,玉石俱焚呢。
有些時候,恰當地給別人留下一條活路,實則也是給自己的。
說來,起先並不準備給那些士族們留任何活路的李獻,今日似乎也跟著回京了。
此時的李獻,正跪在御前請罪。
他「自認」當初在洛陽時行事多有不當,激起了天下讀書人不滿,實乃一大過錯。
末了,他將頭叩在地上:「……獻行事不妥,請姨母責罰。」
第326章 朕,只能答應她
李獻將額頭觸在甘露殿內冰涼金磚之上,姿態恭儒慚愧。
上方龍椅內的聖冊帝,垂眸道:「朕知道,你待士族歷來有敵視之心,你此番在洛陽行大肆屠殺之舉,非但立功心切,更因你懷有趁機報復之意——」
李獻身形微僵,辯解之言到了嘴邊,卻到底又咽了回,只慚愧道:「是,獻已知錯了。」
他的姨母是何許人也,這種時候還欲在她面前耍弄心機,企圖瞞天過海,不過是自尋麻煩。
「朕未曾說你不該報復他們,你錯不在此,而在於你的行事手段不夠周全,被一時占據的上風蒙蔽了頭腦,做事時給旁人留下了把柄,因而使自己陷入被動境地。」
李獻微怔之後,將身形伏得更低了些:「是,多謝姨母教誨,獻記下了。」
「但你有一點做得很好。」帝王威嚴的聲音里有一絲很淡的讚許:「至少你尚且知曉變通之道,在滎陽面對鄭家時,未曾執意逞狠妄為到底。」
她看著眼前這個已年過三十、肖似其母先韓國公夫人的嫡親外甥,道:「在南境這數年,你是有些長進的。」
李獻:「獻愚鈍,要學的還有很多。」
「你的確還有太多東西需要去學。」聖冊帝看著他:「你雖是賀家子弟,但你身上也流著明家的血,明家那些驕奢淫逸的小輩們多不成器,故而,朕對你是寄予了厚望在的……這數年來將你留在南境,也是有意在沉澱你的性子。」
「是,獻明白。」李獻這才慢慢直起伏低的上半身,抬手疊於身前:「獻定不叫姨母失望。」
「明日早朝之上,關於你在洛陽的過失,定會有許多不順耳的聲音,你只聽著便是,不必與他們爭辯。」聖冊帝道:「至於如何定罰,朕會把握分寸。但你需謹記,無論何時,你與朕才是真正一致對外的。」
李獻神情恭順地應下。
「你此行也辛苦了,暫先回府去吧。」
李獻先應聲「是」,然而猶豫一瞬後,仍是道:「姨母,獻還有一事……」
「你是想問崔璟之事嗎——」
「正是。」李獻垂首道:「滎陽鄭家之事,崔璟看似大義滅親,實則卻是助鄭氏族人脫罪……」
「朕豈會不知。」聖冊帝的聲音聽不出喜怒:「然而如今崔家已將其除族,如今天下人都知道,他是玄策軍上將軍崔璟,而非清河崔氏嫡長孫崔璟——」
「更何況他行事素來周全,幾乎從無錯漏,朕縱是想將玄策軍的兵權收回,一時卻也尋不到名目。」
「近來四處動盪,此等兵權交替大事,牽一髮可動全身。而今在世人及玄策軍眼中,他是為全對朕的忠心,而背棄了同根士族……若朕於此時無端奪其兵權,怕是會激起玄策軍反叛之心。」
「所以,現如今還需另行等待良機,而在此之前,只能徐徐圖之。」聖冊帝看著李獻,道:「所以,朕使崔璟仍去駐守北境,而令你率七萬玄策軍歸京——」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夫妻二人拉著兒子去房中說話,關切又好奇地問起譚離此次去往洛陽賑災的見聞。
譚離這才解下包袱,將包袱打開後,取出一隻錢袋,嘩啦啦地倒出了一堆銀子。
從未見過這麼多錢的譚家父母頓時色變,怎麼賑個災,反倒將自己賑富裕了?!
雖說……雖說也聽過,人一旦做了官,便容易失去本心,可兒子被腐蝕的未免也太快,太急了吧!
光宗耀祖的勁兒還沒過呢,總不至於就直接快進到抄家滅族了?!
譚父痛心疾首地脫下了草鞋,往鞋底「呸」了一口唾沫,正要揍不孝子時,只聽那不孝子邊躲邊喊冤:「……這都是兒子憑自己的本領賺來的!」
譚母已在抹淚:「兒啊,哪個貪官不是這樣認為的!」
「不是,不是……」譚離抱頭鼠竄,邊道:「這是兒子從同僚們手裡賺來的!」
此行賑災,他一路抄記的手冊上至地貌,下到為官處事之道,甚是詳具,同僚們害怕落後於他,唯有花錢買個心安。
如此發家之道,他自己此前也是不曾料到的!
……
另一邊,面聖交差之後,湛侍郎尋到禮部,也得以向太傅交差:「學生總算未負老師所託,將他們一個不少地帶回來了……」
只是湛侍郎本人略顯疲憊——月子裡帶著十多個奶娃娃的產婦什麼樣,他此刻便什麼樣。
這幅神態令一貫嚴苛的褚太傅也不忍再出言刺激,催著人回去洗塵歇息。
但若說句心裡話,褚太傅覺得,人能平平安安地回來,倒也不能說全是湛侍郎和那些苗苗們的本事……
還得是他學生,要不是他那學生暗中替那些中原士族們謀得了一線生機,那些士族被趕盡殺絕之下,還不知要如何發瘋反撲,玉石俱焚呢。
有些時候,恰當地給別人留下一條活路,實則也是給自己的。
說來,起先並不準備給那些士族們留任何活路的李獻,今日似乎也跟著回京了。
此時的李獻,正跪在御前請罪。
他「自認」當初在洛陽時行事多有不當,激起了天下讀書人不滿,實乃一大過錯。
末了,他將頭叩在地上:「……獻行事不妥,請姨母責罰。」
第326章 朕,只能答應她
李獻將額頭觸在甘露殿內冰涼金磚之上,姿態恭儒慚愧。
上方龍椅內的聖冊帝,垂眸道:「朕知道,你待士族歷來有敵視之心,你此番在洛陽行大肆屠殺之舉,非但立功心切,更因你懷有趁機報復之意——」
李獻身形微僵,辯解之言到了嘴邊,卻到底又咽了回,只慚愧道:「是,獻已知錯了。」
他的姨母是何許人也,這種時候還欲在她面前耍弄心機,企圖瞞天過海,不過是自尋麻煩。
「朕未曾說你不該報復他們,你錯不在此,而在於你的行事手段不夠周全,被一時占據的上風蒙蔽了頭腦,做事時給旁人留下了把柄,因而使自己陷入被動境地。」
李獻微怔之後,將身形伏得更低了些:「是,多謝姨母教誨,獻記下了。」
「但你有一點做得很好。」帝王威嚴的聲音里有一絲很淡的讚許:「至少你尚且知曉變通之道,在滎陽面對鄭家時,未曾執意逞狠妄為到底。」
她看著眼前這個已年過三十、肖似其母先韓國公夫人的嫡親外甥,道:「在南境這數年,你是有些長進的。」
李獻:「獻愚鈍,要學的還有很多。」
「你的確還有太多東西需要去學。」聖冊帝看著他:「你雖是賀家子弟,但你身上也流著明家的血,明家那些驕奢淫逸的小輩們多不成器,故而,朕對你是寄予了厚望在的……這數年來將你留在南境,也是有意在沉澱你的性子。」
「是,獻明白。」李獻這才慢慢直起伏低的上半身,抬手疊於身前:「獻定不叫姨母失望。」
「明日早朝之上,關於你在洛陽的過失,定會有許多不順耳的聲音,你只聽著便是,不必與他們爭辯。」聖冊帝道:「至於如何定罰,朕會把握分寸。但你需謹記,無論何時,你與朕才是真正一致對外的。」
李獻神情恭順地應下。
「你此行也辛苦了,暫先回府去吧。」
李獻先應聲「是」,然而猶豫一瞬後,仍是道:「姨母,獻還有一事……」
「你是想問崔璟之事嗎——」
「正是。」李獻垂首道:「滎陽鄭家之事,崔璟看似大義滅親,實則卻是助鄭氏族人脫罪……」
「朕豈會不知。」聖冊帝的聲音聽不出喜怒:「然而如今崔家已將其除族,如今天下人都知道,他是玄策軍上將軍崔璟,而非清河崔氏嫡長孫崔璟——」
「更何況他行事素來周全,幾乎從無錯漏,朕縱是想將玄策軍的兵權收回,一時卻也尋不到名目。」
「近來四處動盪,此等兵權交替大事,牽一髮可動全身。而今在世人及玄策軍眼中,他是為全對朕的忠心,而背棄了同根士族……若朕於此時無端奪其兵權,怕是會激起玄策軍反叛之心。」
「所以,現如今還需另行等待良機,而在此之前,只能徐徐圖之。」聖冊帝看著李獻,道:「所以,朕使崔璟仍去駐守北境,而令你率七萬玄策軍歸京——」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