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頁
李獻的視線掃過崔璟身側三名玄策軍手中捧著的匣子,三隻匣子裡,各盛放著鄭氏三座藏書密閣的鑰匙。
無數讀書人也看過去,這三隻匣子的價值無可估量,說是中原河洛最大的秘寶亦不為過。
李獻慢慢地收回視線,看向崔璟:「有崔大都督出面大義滅親,此案果真進展神速。」
「崔某奉旨行事,既得告發,自然沒有徇私視而不見之理。」崔璟看著他:「鄭氏上下凡有同謀嫌疑者,李將軍盡可依律帶走審問。」
李獻在心中冷笑。
現如今鄭氏上下已被崔璟的人控制,他縱要帶走誰,卻也必須經過崔璟耳目,他自然相信崔璟不敢徇私包庇何人,但只殺那些罪有應得,本就要死的人,又有什麼意思呢?
他的刀,原本是為整個滎陽鄭氏而磨。
此行,還真是敗興至極。
李獻壓下心中不暢,向崔璟抬起握著韁繩的手,語氣欽佩地道:「崔大都督如此秉公辦案,李某必會將崔大都督大義滅親之舉如實稟明聖人。」
他句句未離「大義滅親」四字。
這算是今日唯一「有意思」之事了。
他自然知曉,崔璟此舉名為親自鎮壓,實為保全鄭氏族人,可謂用心良苦……可天下人不會這樣想,那些士族更加不會。
很快,他們便會聽說,是崔璟親自率軍踏破了鄭家大門,將鄭家所有藏書親手獻出。
思及此,李獻再次笑著沖崔璟拱手,讓人將鄭濟的屍身帶下去後,即策馬離開了此處,帶人往鄭家趕去。
四下百姓們向那出色醒目的青年看去,低聲議論著,眼神各異。
崔璟坐在馬上,握著韁繩的手指間有未乾的血跡,這血跡,似乎正是他「大義滅親」的證據。
他的目光越過那些帶著畏懼的複雜視線,只看向祭台上方。
常歲寧朝他一笑。
崔璟無聲繃緊的眉心便鬆弛下來。
常歲寧剛要走下祭台,忽而被一隻帶血的手抓住了袍角。
她回過頭,只見渾身癱軟的鄭潮向她露出哭笑不明的表情,請求道:「請寧遠將軍留下隨我一同祈福吧……」
這種心情誰懂啊,他平生第一次殺人,殺的還是堂弟,家族終於也要就此崩塌消散,天都塌了,都砸到他身上了,而他還要繼續留下祈福。
且如今他不僅是罪人之身,也是鄭家的叛徒,萬一有人趁他祈福時刺殺他呢,總要有個能打的人留下近身保護他吧。
這位有將星轉世之稱的寧遠將軍是個很好的選擇。
且上天看在她的面子上,說不定很快就能停雨了。
鄭潮胡思亂想著,想哭又想笑,他覺得自己終於從桎梏中解脫了,卻又不免悲戚於家族走向衰落的命運,但也深知,這已是竭盡全力之下所謀得的不幸中的萬幸。
盛情難卻之下,常歲寧唯有與鄭潮一同留下祈福。
祭台之上設有繡著經文的華蓋,祈福者可盤坐於華蓋下方誦經,但雨勢大時,此物也是徒勞,並不能擋下多少雨水。
鄭潮一心為鄭氏贖罪,未像僧人那般盤坐,而是跪於祭台上方,向世人和神靈陳述鄭氏之過錯。
有曾得他於草堂之內指點,才得以考取功名的文人,圍聚在祭台周圍久久不肯離去,與之一同祈福。
李獻的心腹來回出入被玄策軍牢牢把守的鄭家,帶走那些並不無辜的鄭氏族人。問罪滎陽鄭氏的一切事宜,就這樣既不平靜,卻又異常平靜地進行著。
而在李獻趕往滎陽之後,洛陽城內外各士族的看押事務,也先後換上了崔璟的人手,至此,未再有逼殺無辜之事發生。
雨水催得天色很快暗下,阿點接過崔璟手中的傘,舉著上了祭台,撐在幾乎渾身濕透的常歲寧頭頂。
見常歲寧抬頭看來,阿點委屈又堅定地道:「佛祖要怪就怪我好了,是我非要給你撐傘的!」
常歲寧露出笑意:「放心,佛祖才不會和小孩子計較呢。」
她轉頭透過雨幕看向黃河的方向。
鄭潮也一直在望著同一個方向,他在數著日子,不,是數著時辰。
夜色中,有百姓的哭聲響起。
聽著那些哭聲,也和常歲寧一樣盤坐的阿點,一手舉傘,另一隻手抹起了眼淚。
當夜,滎陽百姓連夜縫製了兩把萬民傘,一把為「草堂先生」趕赴黃河治水獻糧祈福,一把為殺徐賊,於滎陽救災多日的寧遠將軍。
天色放亮時,一名五六歲的稚童抱著兩把萬民傘爬上祭台,將其中一把交給阿點後,那稚童來到髮髻披散開,形容疲憊不堪的鄭潮身邊。
「鄭先生,我給您撐傘,大家說,佛祖不會怪罪稚兒!」
小孩子稚嫩的聲音響起之際,有些笨拙地將傘撐開。
傘被撐開的一刻,常歲寧透過傘沿邊垂著的彩色布條,看向天邊。
不知是不是她出現了幻覺,她看到烏雲飄散,很快,有一縷刺目的強光自東方破雲而出。
「……是太陽!」
「這傘真好,撐一下,太陽就出來了!」阿點興奮地蹦起來。
很快,無數興奮的聲音自四面八方圍涌而來。
常歲寧眨了下眼睛,瞳孔被照亮。
不是幻覺啊。
嘴唇發白的鄭潮渾身泄力,忽而仰面倒地,有眼淚自通紅的眼角流淌而出,他望著越來越亮的天空,喃喃道:「天不亡河洛,天不亡河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無數讀書人也看過去,這三隻匣子的價值無可估量,說是中原河洛最大的秘寶亦不為過。
李獻慢慢地收回視線,看向崔璟:「有崔大都督出面大義滅親,此案果真進展神速。」
「崔某奉旨行事,既得告發,自然沒有徇私視而不見之理。」崔璟看著他:「鄭氏上下凡有同謀嫌疑者,李將軍盡可依律帶走審問。」
李獻在心中冷笑。
現如今鄭氏上下已被崔璟的人控制,他縱要帶走誰,卻也必須經過崔璟耳目,他自然相信崔璟不敢徇私包庇何人,但只殺那些罪有應得,本就要死的人,又有什麼意思呢?
他的刀,原本是為整個滎陽鄭氏而磨。
此行,還真是敗興至極。
李獻壓下心中不暢,向崔璟抬起握著韁繩的手,語氣欽佩地道:「崔大都督如此秉公辦案,李某必會將崔大都督大義滅親之舉如實稟明聖人。」
他句句未離「大義滅親」四字。
這算是今日唯一「有意思」之事了。
他自然知曉,崔璟此舉名為親自鎮壓,實為保全鄭氏族人,可謂用心良苦……可天下人不會這樣想,那些士族更加不會。
很快,他們便會聽說,是崔璟親自率軍踏破了鄭家大門,將鄭家所有藏書親手獻出。
思及此,李獻再次笑著沖崔璟拱手,讓人將鄭濟的屍身帶下去後,即策馬離開了此處,帶人往鄭家趕去。
四下百姓們向那出色醒目的青年看去,低聲議論著,眼神各異。
崔璟坐在馬上,握著韁繩的手指間有未乾的血跡,這血跡,似乎正是他「大義滅親」的證據。
他的目光越過那些帶著畏懼的複雜視線,只看向祭台上方。
常歲寧朝他一笑。
崔璟無聲繃緊的眉心便鬆弛下來。
常歲寧剛要走下祭台,忽而被一隻帶血的手抓住了袍角。
她回過頭,只見渾身癱軟的鄭潮向她露出哭笑不明的表情,請求道:「請寧遠將軍留下隨我一同祈福吧……」
這種心情誰懂啊,他平生第一次殺人,殺的還是堂弟,家族終於也要就此崩塌消散,天都塌了,都砸到他身上了,而他還要繼續留下祈福。
且如今他不僅是罪人之身,也是鄭家的叛徒,萬一有人趁他祈福時刺殺他呢,總要有個能打的人留下近身保護他吧。
這位有將星轉世之稱的寧遠將軍是個很好的選擇。
且上天看在她的面子上,說不定很快就能停雨了。
鄭潮胡思亂想著,想哭又想笑,他覺得自己終於從桎梏中解脫了,卻又不免悲戚於家族走向衰落的命運,但也深知,這已是竭盡全力之下所謀得的不幸中的萬幸。
盛情難卻之下,常歲寧唯有與鄭潮一同留下祈福。
祭台之上設有繡著經文的華蓋,祈福者可盤坐於華蓋下方誦經,但雨勢大時,此物也是徒勞,並不能擋下多少雨水。
鄭潮一心為鄭氏贖罪,未像僧人那般盤坐,而是跪於祭台上方,向世人和神靈陳述鄭氏之過錯。
有曾得他於草堂之內指點,才得以考取功名的文人,圍聚在祭台周圍久久不肯離去,與之一同祈福。
李獻的心腹來回出入被玄策軍牢牢把守的鄭家,帶走那些並不無辜的鄭氏族人。問罪滎陽鄭氏的一切事宜,就這樣既不平靜,卻又異常平靜地進行著。
而在李獻趕往滎陽之後,洛陽城內外各士族的看押事務,也先後換上了崔璟的人手,至此,未再有逼殺無辜之事發生。
雨水催得天色很快暗下,阿點接過崔璟手中的傘,舉著上了祭台,撐在幾乎渾身濕透的常歲寧頭頂。
見常歲寧抬頭看來,阿點委屈又堅定地道:「佛祖要怪就怪我好了,是我非要給你撐傘的!」
常歲寧露出笑意:「放心,佛祖才不會和小孩子計較呢。」
她轉頭透過雨幕看向黃河的方向。
鄭潮也一直在望著同一個方向,他在數著日子,不,是數著時辰。
夜色中,有百姓的哭聲響起。
聽著那些哭聲,也和常歲寧一樣盤坐的阿點,一手舉傘,另一隻手抹起了眼淚。
當夜,滎陽百姓連夜縫製了兩把萬民傘,一把為「草堂先生」趕赴黃河治水獻糧祈福,一把為殺徐賊,於滎陽救災多日的寧遠將軍。
天色放亮時,一名五六歲的稚童抱著兩把萬民傘爬上祭台,將其中一把交給阿點後,那稚童來到髮髻披散開,形容疲憊不堪的鄭潮身邊。
「鄭先生,我給您撐傘,大家說,佛祖不會怪罪稚兒!」
小孩子稚嫩的聲音響起之際,有些笨拙地將傘撐開。
傘被撐開的一刻,常歲寧透過傘沿邊垂著的彩色布條,看向天邊。
不知是不是她出現了幻覺,她看到烏雲飄散,很快,有一縷刺目的強光自東方破雲而出。
「……是太陽!」
「這傘真好,撐一下,太陽就出來了!」阿點興奮地蹦起來。
很快,無數興奮的聲音自四面八方圍涌而來。
常歲寧眨了下眼睛,瞳孔被照亮。
不是幻覺啊。
嘴唇發白的鄭潮渾身泄力,忽而仰面倒地,有眼淚自通紅的眼角流淌而出,他望著越來越亮的天空,喃喃道:「天不亡河洛,天不亡河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