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頁
薺菜張了張嘴,這位先生可真是夠消沉的啊,若投去敵軍營中,一人或可帶垮三軍士氣,大家丟了刀槍,且抱一塊兒哭吧。
崔璟來此的消息並未驚動四下災民,縣上那些官員只當是有人馬前來接應寧遠將軍,不知來人是那位崔大都督。
常歲寧和崔璟走到稍高處,在石頭上坐下說話,阿點剛要跟過去,被元祥拉去了一旁說話:「……阿點將軍,常娘子身邊怎多了個人?」
這純粹是沒話找話,轉移阿點的注意力,阿點壓低聲音,神秘兮兮又有些得意地道:「我撿的!」
又小聲道:「但你得離她遠些,她咬人!」
元祥一臉驚訝,順著話往下問,順利將阿點拿捏拖住。
「洛陽之事,你應當都已經知曉了。」常歲寧坐在一塊巨石上,將疲憊的雙腿伸直,看著前方災民聚集之處的幾團燈火,道:「你此時回來,豈非自找麻煩嗎。」
聖冊帝欲藉此事清剿洛陽士族,早已是必然之事,特意下旨令崔璟率玄策軍留下鎮壓,顯然是存了「考驗」之心。
因為聖冊帝的目標,絕不單單只是洛陽士族,這把刀很快便要落到滎陽鄭氏頭上,而鄭家是崔璟生母鄭氏的母族。
大盛有親親相隱之制,故歷來凡辦案,皆有親眷避嫌這個不成文的規矩,譬如此前裴氏一案,聖冊帝便特令身為大理寺卿的姚翼暫避。
這也是帝王愛惜臣子的體現。
但此次,這位帝王卻特令崔璟留下鎮壓與崔璟同根的士族,之後若涉及鄭家,崔璟固然也可以避嫌不現身,但屆時再談避嫌,便等同冷眼旁觀,如此態度,無疑等同是讓崔璟背棄士族,正面與士族劃清界限。
國有國法,族也有族規,且諸多大族宗法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凌駕於國之外法之上,崔璟會因此招來罵名,被天下士族甚至士族以外之人唾棄。
而若崔璟膽敢違背旨意,包庇鄭家,稍有不慎,即會被以同黨論之。
聖冊帝此舉,是在逼迫崔璟做出最後的選擇,此時江山皇權飄搖,帝王已經不再需要一個崔氏子來掌控玄策軍的兵權,她縱然想要拿回這把利劍,卻也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名目,用以緩衝奪劍之舉帶來的動盪。
但此次水災,在所有人預料之外,崔璟因前去黃河整修堤壩,得以暫時遠離了漩渦的中心,便也避免了一些非議的滋生,同時斷絕了某些人藉機做手腳的機會。
「你本可以不這麼急著趕回來的。」常歲寧道。
「是。」崔璟也與她一同看向那稀鬆的火光,緩聲道:「我知道。」
可他還是決定回來了。
那名著文衫的中年男人,獨自在一塊石墨上盤坐,遙遙望著滎陽的方向,隨著時間推移,他面上消沉的神情逐漸變得麻木。
此時,一道單薄的身影走來,昏暗中朝他跪了下去。
「鄭伯父!」
男人有些意外:「你是……」
跪在他身側的少女抬起臉來:「晚輩是元家長房長女,元淼,兩年前曾隨家中祖父見過鄭伯父。」
「原來是你。」男人幾不可察地嘆了一聲:「我聽聞,你祖父在洛陽大牢中已經自盡,你父親也……」
十四五歲的少女眸中湧出淚光:「所以晚輩來滎陽,想求鄭家相助,救出我阿弟!」
卻見男人無力地搖頭。
少女跪著往前一步,將頭叩下:「晚輩雖年少,卻也知曉些對錯,我知道,元家的確勾結了反賊,元家有過,理當承擔後果,但此過不該禍及我阿弟等一眾無知稚子性命!」
「那李獻行事殘暴,動輒藉故嚴刑逼殺,就連毫不知情的旁支族親之所,也被他率軍圍起,不允進出,反抗者便遭到誅殺,不敢反抗者,十餘日間,也被生生困死餓死淹死大半!其中多的是無辜婦孺,縱是按律,他們也不當死!」
「他們還殺了各族中有名望者,在洛陽城中祭天……不肯屈服者,甚至被他們在長街之上肆意拖行折辱……連尋常百姓文人也見之不忍,也知士可殺不可辱!」
少女眼中逼出悲憤的淚,聲音里已滿是恨意:「他們如此行事,分明就是在肆意泄憤,分明是想將我們趕盡殺絕還不夠,更要砸碎天下士人脊樑!」
男人閉了閉眼睛,眼睫微顫,沒有說話。
「非但如此,他們更借追捕逃犯之名,趁水患之際搜刮無辜百姓錢財,他們……」
「不必再說了,時局使然,縱知他們再多錯處,也無濟於事。」男人打斷了她的話,道:「此事不歸我管,我早已不是鄭氏家主,我不過廢人一個,幫不了你分毫……你既僥倖保住一條性命,便趁早離開吧,走得越遠越好。」
「鄭伯父……」
男人看向滎陽所在,眼中一片死寂:「鄭家,也難逃此劫。」
這對整個中原士族而言,都將會是滅頂之災,誰都逃不掉。
或者說,他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一日了,盛極必衰,士族的凋落,早已註定。
但他未曾想到,它凋落的方式,竟會是這樣一場殘忍粗暴的屠戮……它雖有過,卻也有其存世之本,千年之本,就要這樣毀於一旦嗎?
男人冰涼的手指攥起,壓下那一絲無可奈何的不忍。
少女仍跪在那裡不肯起身,淚如雨下。
昏暗中,常歲寧遙遙看向那道跪地不起的人影,道:「那是洛陽元家的女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崔璟來此的消息並未驚動四下災民,縣上那些官員只當是有人馬前來接應寧遠將軍,不知來人是那位崔大都督。
常歲寧和崔璟走到稍高處,在石頭上坐下說話,阿點剛要跟過去,被元祥拉去了一旁說話:「……阿點將軍,常娘子身邊怎多了個人?」
這純粹是沒話找話,轉移阿點的注意力,阿點壓低聲音,神秘兮兮又有些得意地道:「我撿的!」
又小聲道:「但你得離她遠些,她咬人!」
元祥一臉驚訝,順著話往下問,順利將阿點拿捏拖住。
「洛陽之事,你應當都已經知曉了。」常歲寧坐在一塊巨石上,將疲憊的雙腿伸直,看著前方災民聚集之處的幾團燈火,道:「你此時回來,豈非自找麻煩嗎。」
聖冊帝欲藉此事清剿洛陽士族,早已是必然之事,特意下旨令崔璟率玄策軍留下鎮壓,顯然是存了「考驗」之心。
因為聖冊帝的目標,絕不單單只是洛陽士族,這把刀很快便要落到滎陽鄭氏頭上,而鄭家是崔璟生母鄭氏的母族。
大盛有親親相隱之制,故歷來凡辦案,皆有親眷避嫌這個不成文的規矩,譬如此前裴氏一案,聖冊帝便特令身為大理寺卿的姚翼暫避。
這也是帝王愛惜臣子的體現。
但此次,這位帝王卻特令崔璟留下鎮壓與崔璟同根的士族,之後若涉及鄭家,崔璟固然也可以避嫌不現身,但屆時再談避嫌,便等同冷眼旁觀,如此態度,無疑等同是讓崔璟背棄士族,正面與士族劃清界限。
國有國法,族也有族規,且諸多大族宗法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凌駕於國之外法之上,崔璟會因此招來罵名,被天下士族甚至士族以外之人唾棄。
而若崔璟膽敢違背旨意,包庇鄭家,稍有不慎,即會被以同黨論之。
聖冊帝此舉,是在逼迫崔璟做出最後的選擇,此時江山皇權飄搖,帝王已經不再需要一個崔氏子來掌控玄策軍的兵權,她縱然想要拿回這把利劍,卻也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名目,用以緩衝奪劍之舉帶來的動盪。
但此次水災,在所有人預料之外,崔璟因前去黃河整修堤壩,得以暫時遠離了漩渦的中心,便也避免了一些非議的滋生,同時斷絕了某些人藉機做手腳的機會。
「你本可以不這麼急著趕回來的。」常歲寧道。
「是。」崔璟也與她一同看向那稀鬆的火光,緩聲道:「我知道。」
可他還是決定回來了。
那名著文衫的中年男人,獨自在一塊石墨上盤坐,遙遙望著滎陽的方向,隨著時間推移,他面上消沉的神情逐漸變得麻木。
此時,一道單薄的身影走來,昏暗中朝他跪了下去。
「鄭伯父!」
男人有些意外:「你是……」
跪在他身側的少女抬起臉來:「晚輩是元家長房長女,元淼,兩年前曾隨家中祖父見過鄭伯父。」
「原來是你。」男人幾不可察地嘆了一聲:「我聽聞,你祖父在洛陽大牢中已經自盡,你父親也……」
十四五歲的少女眸中湧出淚光:「所以晚輩來滎陽,想求鄭家相助,救出我阿弟!」
卻見男人無力地搖頭。
少女跪著往前一步,將頭叩下:「晚輩雖年少,卻也知曉些對錯,我知道,元家的確勾結了反賊,元家有過,理當承擔後果,但此過不該禍及我阿弟等一眾無知稚子性命!」
「那李獻行事殘暴,動輒藉故嚴刑逼殺,就連毫不知情的旁支族親之所,也被他率軍圍起,不允進出,反抗者便遭到誅殺,不敢反抗者,十餘日間,也被生生困死餓死淹死大半!其中多的是無辜婦孺,縱是按律,他們也不當死!」
「他們還殺了各族中有名望者,在洛陽城中祭天……不肯屈服者,甚至被他們在長街之上肆意拖行折辱……連尋常百姓文人也見之不忍,也知士可殺不可辱!」
少女眼中逼出悲憤的淚,聲音里已滿是恨意:「他們如此行事,分明就是在肆意泄憤,分明是想將我們趕盡殺絕還不夠,更要砸碎天下士人脊樑!」
男人閉了閉眼睛,眼睫微顫,沒有說話。
「非但如此,他們更借追捕逃犯之名,趁水患之際搜刮無辜百姓錢財,他們……」
「不必再說了,時局使然,縱知他們再多錯處,也無濟於事。」男人打斷了她的話,道:「此事不歸我管,我早已不是鄭氏家主,我不過廢人一個,幫不了你分毫……你既僥倖保住一條性命,便趁早離開吧,走得越遠越好。」
「鄭伯父……」
男人看向滎陽所在,眼中一片死寂:「鄭家,也難逃此劫。」
這對整個中原士族而言,都將會是滅頂之災,誰都逃不掉。
或者說,他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一日了,盛極必衰,士族的凋落,早已註定。
但他未曾想到,它凋落的方式,竟會是這樣一場殘忍粗暴的屠戮……它雖有過,卻也有其存世之本,千年之本,就要這樣毀於一旦嗎?
男人冰涼的手指攥起,壓下那一絲無可奈何的不忍。
少女仍跪在那裡不肯起身,淚如雨下。
昏暗中,常歲寧遙遙看向那道跪地不起的人影,道:「那是洛陽元家的女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