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頁
他始終立於局外,不沾染分毫。
讓他去守西境,他便去了,讓他將獨子李錄留於京師為質,他便也一留多年。直到此次以榮王妃病重之由,方才將李錄召回。
「縱然從前他無異心,可時局變換,他如今名聲已成,焉知此時與日後也不會有……」聖冊帝道:「他行事滴水不漏,但若起異心,卻也不可能當真毫無痕跡。」
馬行舟會意,片刻,垂首道:「臣明白,臣會去信,令婉兒再多加留意。」
若說從前只是被動所見,今後……便需主動去探查更深處了。
此舉同時也意味著,馬婉會陷入更大的危險當中,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是朕有愧於馬相。」聖冊帝慚愧道:「然內憂外患,實不敢大意待之。」
「臣明白。」馬行舟道:「時局如此,身為臣子,理當為陛下分憂。」
聖冊帝嘆道:「朕如今可盡信者,唯馬相一人而已。」
「科舉改制初成,今後陛下定不缺可用之人。」馬行舟想到了那些將要接受殿試的寒門進士,今年的新科進士十中之七為寒門出身,這是他為官至今,最大的慰藉。
聖冊帝看著這位她一手提拔的寒門布衣宰相,說起了殿試之後,打算將這些寒門進士皆用於何處。
馬行舟聞言甚覺意外:「……聖人不打算將他們先入翰林學士院?」
而是直接分用到各部各省?
聖冊帝搖頭:「時局特殊,朕如今等不了。」
馬行舟欲言又止。
可如此一來,這些新科進士們初入官場,便要直面與士族的爭鬥……這場爭鬥太著急了,對這些沒有支撐的寒門進士們而言,也幾乎是殘酷的。
人會在殘酷中快速成長,卻也會快速被擊碎消散。
且拋開爭權的能力,平心而論,寒門真正有書可讀,不過是這百年之事,但那些真正治國要典與珍籍,仍被各大士族獨占,他們從根源上壟斷著一切。
且士族官家子弟,自幼所聞所見,也決定了他們的眼界學識要遠遠高於尋常寒門子弟。
故而論起為官之道,這些起步太低的寒門子弟,需要學的還太多,如今乍然將他們放在要處……
此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冒險激進的。
但同時馬行舟也無比清楚,歷來真正的權勢爭奪更迭之際,從來不可能和風細雨徐徐圖之,這場已經醞釀了太久的風暴,總要經歷一段劇烈而混亂的動盪。
在這場動盪中,註定要有人流血。
但他們若能勝出,今後……便可為天下寒門子弟大開公正之門,且這扇門,再不會輕易被人關上!
這何嘗不是他入朝為官時的初衷?
馬行舟心知無法說服帝王,他也沒有立場去勸帝王暫緩此舉,他唯有起身,為那些前路未知的寒門進士鄭重拜下。
……
次日早朝之上,徐正業的首級終於被呈至御前。
聖冊帝示意內侍,捧著那隻裝在匣子裡的首級,走過眾官員面前,讓百官一同「賞看」。
那隻首級散發出腐臭的味道,其上肌膚眼珠已經開始潰爛,可怖至極,大多官員皆面色慘白,有些士族文臣,甚至忍不住掩袖乾嘔起來。
「徐氏本為世家貴族出身,徐正業素有領兵之能,於世家之中威望頗高……」女帝的聲音在寂靜的大殿中傳開:「然而,卻仍落得這般下場。」
「由此可見,懷亂我大盛江山之心者,世人誅之,天意亦誅之!」
眾官員聞言面色各異,由馬行舟等人先行出列,皆拜下山呼「大盛萬歲永昌」。
威懾之後,自然便要論功褒獎。
「待江都之戰了結,朕必要重賞肖將軍與常大將軍及有功將士。」
「至於居功於首的寧遠將軍——」女帝含笑道:「朕要親自問一問她想要何等賞賜。」
她想問的是寧遠將軍,卻也是阿尚。
她想聽一聽,她的阿尚,究竟想要什麼。
……
早朝散後,魏叔易又被召去了御前議事,所議是徐正業之亂的後續之事。
江都與各處被徐軍殘部,或徐軍同黨所占下的城池,皆要一一收復,這是其一。
其二,便是洛陽那些與徐正業勾結的士族了……
女帝令李獻徹查處置此事之餘,又提到了由崔璟暫時留守洛陽,率玄策軍壓制接下來有可能出現的反撲。
如果真只是洛陽士族牽扯其中,聖人此令自然無可厚非,可據他所知……聖人此番真正想拔除的,並不只是洛陽士族。
或還有崔令安的外祖家,滎陽鄭氏……
這是要讓崔令安做刀,對鄭氏行趕盡殺絕之舉嗎?
這是考驗,還是要逼崔令安成為一個真正被天下士族背離唾棄的「孤家寡人」?
魏叔易在心中悵然嘆氣。
他當初,似乎不該提議讓崔令安去往洛陽,令崔令安陷入此等境地。
可聖人疑心既起,無此事,也會有其它「考驗」。
面對君臣大義,與士族人倫……崔令安會如何選?
魏叔易一路心緒繁雜,他有心替崔璟解困,但此中,豈有兩全法?
回到鄭國公府後,魏叔易更衣罷,還是遵循了近來的習慣,去了一趟佛堂,燒香拜了拜。
待要離開佛堂時,段氏快步尋來,又將兒子推回了佛堂中。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讓他去守西境,他便去了,讓他將獨子李錄留於京師為質,他便也一留多年。直到此次以榮王妃病重之由,方才將李錄召回。
「縱然從前他無異心,可時局變換,他如今名聲已成,焉知此時與日後也不會有……」聖冊帝道:「他行事滴水不漏,但若起異心,卻也不可能當真毫無痕跡。」
馬行舟會意,片刻,垂首道:「臣明白,臣會去信,令婉兒再多加留意。」
若說從前只是被動所見,今後……便需主動去探查更深處了。
此舉同時也意味著,馬婉會陷入更大的危險當中,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是朕有愧於馬相。」聖冊帝慚愧道:「然內憂外患,實不敢大意待之。」
「臣明白。」馬行舟道:「時局如此,身為臣子,理當為陛下分憂。」
聖冊帝嘆道:「朕如今可盡信者,唯馬相一人而已。」
「科舉改制初成,今後陛下定不缺可用之人。」馬行舟想到了那些將要接受殿試的寒門進士,今年的新科進士十中之七為寒門出身,這是他為官至今,最大的慰藉。
聖冊帝看著這位她一手提拔的寒門布衣宰相,說起了殿試之後,打算將這些寒門進士皆用於何處。
馬行舟聞言甚覺意外:「……聖人不打算將他們先入翰林學士院?」
而是直接分用到各部各省?
聖冊帝搖頭:「時局特殊,朕如今等不了。」
馬行舟欲言又止。
可如此一來,這些新科進士們初入官場,便要直面與士族的爭鬥……這場爭鬥太著急了,對這些沒有支撐的寒門進士們而言,也幾乎是殘酷的。
人會在殘酷中快速成長,卻也會快速被擊碎消散。
且拋開爭權的能力,平心而論,寒門真正有書可讀,不過是這百年之事,但那些真正治國要典與珍籍,仍被各大士族獨占,他們從根源上壟斷著一切。
且士族官家子弟,自幼所聞所見,也決定了他們的眼界學識要遠遠高於尋常寒門子弟。
故而論起為官之道,這些起步太低的寒門子弟,需要學的還太多,如今乍然將他們放在要處……
此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冒險激進的。
但同時馬行舟也無比清楚,歷來真正的權勢爭奪更迭之際,從來不可能和風細雨徐徐圖之,這場已經醞釀了太久的風暴,總要經歷一段劇烈而混亂的動盪。
在這場動盪中,註定要有人流血。
但他們若能勝出,今後……便可為天下寒門子弟大開公正之門,且這扇門,再不會輕易被人關上!
這何嘗不是他入朝為官時的初衷?
馬行舟心知無法說服帝王,他也沒有立場去勸帝王暫緩此舉,他唯有起身,為那些前路未知的寒門進士鄭重拜下。
……
次日早朝之上,徐正業的首級終於被呈至御前。
聖冊帝示意內侍,捧著那隻裝在匣子裡的首級,走過眾官員面前,讓百官一同「賞看」。
那隻首級散發出腐臭的味道,其上肌膚眼珠已經開始潰爛,可怖至極,大多官員皆面色慘白,有些士族文臣,甚至忍不住掩袖乾嘔起來。
「徐氏本為世家貴族出身,徐正業素有領兵之能,於世家之中威望頗高……」女帝的聲音在寂靜的大殿中傳開:「然而,卻仍落得這般下場。」
「由此可見,懷亂我大盛江山之心者,世人誅之,天意亦誅之!」
眾官員聞言面色各異,由馬行舟等人先行出列,皆拜下山呼「大盛萬歲永昌」。
威懾之後,自然便要論功褒獎。
「待江都之戰了結,朕必要重賞肖將軍與常大將軍及有功將士。」
「至於居功於首的寧遠將軍——」女帝含笑道:「朕要親自問一問她想要何等賞賜。」
她想問的是寧遠將軍,卻也是阿尚。
她想聽一聽,她的阿尚,究竟想要什麼。
……
早朝散後,魏叔易又被召去了御前議事,所議是徐正業之亂的後續之事。
江都與各處被徐軍殘部,或徐軍同黨所占下的城池,皆要一一收復,這是其一。
其二,便是洛陽那些與徐正業勾結的士族了……
女帝令李獻徹查處置此事之餘,又提到了由崔璟暫時留守洛陽,率玄策軍壓制接下來有可能出現的反撲。
如果真只是洛陽士族牽扯其中,聖人此令自然無可厚非,可據他所知……聖人此番真正想拔除的,並不只是洛陽士族。
或還有崔令安的外祖家,滎陽鄭氏……
這是要讓崔令安做刀,對鄭氏行趕盡殺絕之舉嗎?
這是考驗,還是要逼崔令安成為一個真正被天下士族背離唾棄的「孤家寡人」?
魏叔易在心中悵然嘆氣。
他當初,似乎不該提議讓崔令安去往洛陽,令崔令安陷入此等境地。
可聖人疑心既起,無此事,也會有其它「考驗」。
面對君臣大義,與士族人倫……崔令安會如何選?
魏叔易一路心緒繁雜,他有心替崔璟解困,但此中,豈有兩全法?
回到鄭國公府後,魏叔易更衣罷,還是遵循了近來的習慣,去了一趟佛堂,燒香拜了拜。
待要離開佛堂時,段氏快步尋來,又將兒子推回了佛堂中。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